杜聿明是怎怎死的 杜聿明个人简介
1、1981年5月7日,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2、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米脂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
3、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之一期学习,毕业后在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陈炯明中初露头角,历任军校教导团副排长,武汉分校学兵团中尉连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中队长,教导第2师营长、团长,第17军第25师旅长、副师长等职,曾参加北伐战争、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
4、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8年,任徐州“剿总”副司令。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届常委和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军事组副组长。
杜聿明最后怎么死的 著名抗日将领杜聿明死因为何
1、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字光亭,汉族。陕西省米脂县人,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系骨干将领。2、出身于黄埔军校,后在国民革命军机械化部队任职,历任第二师师长、第五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取得昆仑关大捷。
3、1949年1月9日在淮海战役中全军覆没,于河南省商丘市永城为中国人民 *** 所俘。1959年12月4日,获得特赦释放。1981年病逝于北京。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杜聿明病逝,妻子请蒋经国放子女奔丧,遭到拒绝后抱着邓颖超大哭
1981年5月7日,抗日名将杜聿明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岁 。回顾将军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非常精彩,有一点可以给予肯定,他是爱国将领。
杜聿明病逝,中央非常重视,专门为他举行了追悼会,悼念这位抗日有功,为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努力的将军。
丈夫病逝,最伤心最难过的当数妻子 曹秀清了,她是杜聿明的爱妻,二人感情深厚,相濡以沫几十年,是一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模范夫妻。
就在杜聿明病逝的那天下午,曹秀清紧急发了一份电报,寄给台湾当局的蒋经国,告知了杜聿明病逝的消息,恳请他能够看在昔日的关系上,能够放子女回大陆参加追悼会,以求骨肉团聚,尽人子之孝。
曹秀清知道蒋经国是大孝子,当年母亲被日军炸死后,他立即回国奔丧,回家后见到母亲尸体昏厥了过去,痛哭多日,滴水不进,母子情深意切,令人感动。
曾为人子的蒋经国应该能体会到,远在台湾的杜聿明子女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冲着这份孝道,也应该答应 曹秀清的要求,允许他们前往大陆,参加杜聿明的追悼会。
可 曹秀清终究还是错看了蒋经国,电报发出后数日,没有收到答复。 杜聿明的追悼会现场,远在台湾的子女没有出现,曹秀清抱着邓颖超的手大哭,场面十分心酸。
众所周知,蒋介石用人有一套自己的标准,信任老乡和黄埔军校的教官和学生,如陈诚、胡宗南等。
黄埔嫡系将领中,在黄埔教官行列,以何应钦,陈诚最为突出;黄埔学生中,以胡宗南,杜聿明最为突出,实权更大。
与胡宗南主要获益与蒋介石是同乡关系不同,杜聿明能够后来居上,更多是凭自己的能力,在战场上打出来的实力。
杜聿明是陕西米脂人,家境殷实,父亲是举人。从小,杜聿明就有参军报国的理想,黄埔军校向全国各地招揽人才时,杜聿明不顾家人反对,与同乡的关麟征、张耀明等人星夜赶往广州。
不巧的是,杜聿明赶到广州的时候,黄埔一期的学生已经招满了,他灵机一动,写信给于右任先生,请他帮忙疏通。
于右任是杜聿明父亲的好友,他写得一手好字,在 *** 中的地位也不低,连蒋介石都要敬他三分。
在于右任的推荐下,杜聿明顺利通过考试,获得了入学资格,跨进了黄埔军校的大门。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杜聿明的发展并不顺利,没能获得重用,直到认识了一位叫徐庭瑶的伯乐。
徐庭瑶毕业于保定军校,他在军事方面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曾给蒋介石上书,认为军队要实现机械化才能巩固国防,得到老蒋的赞许,并且被派往法国、德国、苏联等地考察。
跟着徐庭瑶发展的杜聿明得到了很大的晋升空间,他踏实肯干,勤勉治军,认真操练的态度,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
在抗日战争中,杜聿明大展拳脚,与日军作战中屡立战功,成为黄埔一期学生中最出色的高级将领之一。
杜聿明不仅会打仗,操练军队也是他的长处,他集中精力研究机械化部队作战指挥,提出 :“操场就是战场”,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口号。
由于杜聿明在抗日战场上出色的表现,对蒋介石也极为忠诚,解放战争时期,他成了老蒋的“ 救火大队长 ”。
1945年10月18日,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官,作为一个方面军的统帅,与林彪统领的东北民主联军抢占东北。
在东北战场上,林彪比杜聿明提前进入东北,抢占了一定的先机。 在随后的两年作战中,杜聿明拿下了辽西全部、以及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营口等地,达到其军事生涯的顶峰,一度把林彪逼到绝境。
另一边,林彪也是我军最出色的高级将领,绝非等闲之辈,在与杜聿明的较量中并不吃亏,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杜聿明身体不好,主持东北大局期间因病不得不去上海治疗,将东北的军事交给了陈诚。经过一年的休养后,杜聿明的身体情况有了好转,蒋介石派他到徐州担任“剿总”副总司令,担任总司令刘峙的副手, 负实际指挥之责。
刘峙的资历比杜聿明老很多,又是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且 *** 内部讲究论资排辈,杜聿明的地位在他之下是正常的。
就在杜聿明前往徐州任职不久,东北局势恶化了,陈诚和卫立煌相继败给了林彪,锦州被包围,随后丢失,东北通往关内的唯一通道被林彪切断。
在这种困局面前,蒋介石再次想起了杜聿明,期望他能力挽狂澜,起死回生。 大局已定的情况下,杜聿明无力回天,在东北战场上,他最后露了一手声东击西之计,将万余人从营口撤出,这些兵马随后投入到了淮海战役中。
营口万余人逃跑,毛主席批评了林彪,在电报中说: “忽视对营口的控制,致使五十二军部队于二十四日占领营口,是一个不小的失着。” 尽管这个小失误也对大局没有太大影响,但毛主席还是觉得不应该,从侧面反映出杜聿明的确有些能耐。
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将他的精锐全部压了上去,杜聿明也为报答老蒋的“知遇之恩”,拖着病体,指挥大军作战。
最终,蒋介石的数十万大军在淮海战役中几乎全军覆没,杜聿明本人也在陈官庄被俘,时年45岁。
平心而论,在淮海战役中,杜聿明指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他尽力了,战役的失败,不能让他一人担责。
杜聿明被俘后, 曹秀清大闹南京府,要求蒋介石还自己丈夫,此事在南京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杜聿明被俘, 曹秀清她该何去何从?起初,曹秀清想过回老家,也想过去香港度日,蒋介石怕她留在大陆被利用,将曹秀清“请”到了台湾。
曹秀清到台湾后非常失望,一家几口人要养活,蒋介石只是象征性地给一点补贴,为了赚钱养家,她不得不找工作赚钱,照顾年迈的婆婆和年幼的子女。
曹秀清 的大儿子 杜致仁在美国哈佛大学念书,每年需要3000美元的学费,这笔天价的学费在杜聿明被俘前还能凑齐。
杜聿明被俘后,台湾银行停止了杜致仁的学费贷款,曹秀清请蒋介石帮忙,最终也只批得1000美元,而且要分期2年付。
远在美国的 杜致仁看着母亲寄来的500美元,他万念俱灰,在绝望之下选择了自杀。杜致仁的死,让杜聿明夫妇看清了蒋氏的面目,对他的幻想彻底破灭了。
被俘后的杜聿明在功德林积极改造,从最初的抗拒到主动配合,尤其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取得胜利后,他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1957年, 曹秀清接到了在美国的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信中内容很含蓄,说:
您的老朋友与一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母子的安全。
信中的“ 老朋友 ”就是指杜聿明,杨振宁通过这种方式,向岳母曹秀清传达了杜聿明在大陆还活着的消息。
得知丈夫还活着,曹秀清立即向蒋介石申请要去美国看女儿的请求,但台湾当局已经提前知晓杜聿明在大陆还活着的消息,出于某种考虑,决定给曹秀清“特别关照”,将她扣在台湾。
1958年,宋美龄突然派车将曹秀清接到了士林官邸,说有事相告。 曹秀清一脸疑惑,自己被冷落多年,连儿子学费都不愿出的蒋氏夫妇,为何这次这么热心了?
见面后,宋美龄显得非常客气,主动向曹秀清握手,对她说:“ 杜夫人,恭喜你女婿杨振宁博士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
曹秀清早就想去美国了,就是台湾当局不同意,因此一直没有动身,听宋美龄这么说,她非常激动。
当然,宋美龄也是有目的的,她告诉曹秀清:希望您从美国回来后,将女婿杨振宁也带到台湾来。听了这句话,曹秀清秒懂,机械式地点了点头。
蒋介石也从卧室中走出来,用浓厚的浙江奉化口音问: 曹夫人,您的身体怎么样了,孩子们还好吧。
这句话戳中了曹秀清内心的痛处,她没有因为蒋介石的问好而感激涕零,简简单单回了一句: 我身体不太好,大儿子没钱上学自尽了 。蒋介石听出了曹秀清因儿子之死对自己的怨恨,简单回了一句后便离开了。
曹秀清沾了杨振宁的光,得到了去美国的机会,为期半年。台湾当局为以防不测,不让曹秀清带任何家眷,关键时刻她也管不了那么多了,抓住这次机会,于1959年初到了美国的普林斯顿。
到了美国后,不管台湾方面如何要求曹秀清回去,她再也不想回到那个失去自由的伤心地了。 杨振宁为曹秀清申请了长期居住证,她在美国一住就是6年 。
说到底,杜聿明为蒋介石卖命半辈子,功勋卓著,他兵败后并没有投降,而是被俘,家人理应得到照顾。可蒋氏父子逼死杜聿明的儿子,不让曹秀清离开台湾,种种行径,令人不齿。
就在曹秀清前往美国的那年,杜聿明经过10年改造,已经获得了自由,他十分惦记妻子儿女,想与他们团聚。
获释后,杜聿明之一时间写了一封信,寄给在美国的曹秀清,希望她能够回到大陆,到自己身边。
为了打消曹秀清的疑虑,杜聿明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情况,特别谈了对 *** 的看法,表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起初,曹秀清出于种种原因的考虑,并没有立即动身前往大陆,一方面怕得罪蒋氏父子,另一方面,杜聿明曾是战俘,是一名败军之将,失去自由10年,是否会真心留在大陆。因此,曹秀清还是更倾向于丈夫能够来美国,与他团聚。
杜聿明深受 *** 大恩,他一心想留在大陆,不肯离开。最初,曹秀清明白了丈夫的用意,扎根在大陆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真心实意。
1963年10月,曹秀清动身,从美国起飞,回到了祖国,来到了北京,见到了分别多年的丈夫杜聿明。
周总理 闻讯后非常高兴,与陈毅等人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了杜聿明夫妇,陪同的还有溥仪、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张治中夫妇,傅作义夫妇等,曾经的老朋友,同事相见,场面十分温馨。
这次会面让曹秀清感受到了周总理的用心良苦,心里热乎乎的,感慨自己当初没有选择错,回到大陆是正确的决定。
在大陆团聚的杜聿明夫妇,过上了幸福的夫妻生活,组织上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一切物资所需,只要有要求,会尽可能满足。
当然,杜聿明夫妇也知道祖国刚刚发展,一切都不那么容易,他们婉拒了组织给予的补助,表示靠工资就能养活自己,无需特殊关照。
此后的岁月里,杜聿明尽自己的力量,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而工作着。
杜聿明有严重的结核病,进入功德林改造期间,国家花了大量的资金,将他的病治好。人到晚年容易生病,1981年,77岁的杜聿明病倒了,虽全力抢救但一直不见好,不久就进入了病危阶段。
临终前,杜聿明留下了遗言,他说: 病危深思 , 最关怀者唯一言而已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以民族大义 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
杜聿明与曹秀清夫妻几十年,即将阴阳两隔之际,杜聿明请求妻子:我走以后,你哪里都不要去,不要去香港,不要去台湾,也不要去美国。 *** 对我不薄,你要是出去,容易被人当做话柄,制造谣言的……
遗憾的是,由于台湾当局禁止杜聿明子女离开,因此,杜聿明直到病逝前,也未能见到他在台湾的四个孩子。
杜聿明病逝后,曹秀清悲痛万分,当天就发了一份电报给台湾的蒋经国,请他让杜聿明在台湾的4个孩子来大陆见父亲最后一面,参加追悼会,以表孝心。
就在同一天,老黄埔同学黄维等联名向台湾发出加急电报,请蒋经国先生准许杜聿明子女赶回尽孝道,丧事结束即可返台。
可惜,一份份发往台湾的请求电报始终不见回信,曹秀清等人悲痛不已,她没想到孝顺的蒋经国会如此绝情。
时任人大副委员长,77岁的邓颖超女士亲自向曹秀清一家表示慰问。曹秀清见到邓颖超,泪流满面,向她倾诉道: 我真想不通,蒋经国是孝子,为何不让别人尽人子之孝道呢?
当年曹秀清去美国未归,留在台湾的四个孩子过得非常艰难,他们始终被监视着,没有一份正经工作,空有一身学问,只能靠着打工生活。
1982年,蒋经国想打“亲情牌”,给杜聿明的子女发了“通行证”,让他们接母亲回台湾居住,这样可以更好地做有关文章。
曹秀清得到消息后,坚决表示拒绝去台湾,只愿意到香港与子女见面。 1982年6月,曹秀清在香港与台湾的三个儿女见面,这是与子女分别二十余年后的首次见面,一家人相拥一起,诉说离别之苦。
女儿们念母亲已经八旬高龄了,想把她接到台湾颐养天年,尽一份孝道。曹秀清始终记得丈夫对自己的嘱托,她虽想念子女,但不能忘杜聿明的遗言,更不能离开 育她的祖国,舍弃了与子女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仍然居住在大陆生活,直到病逝。
81年杜聿明病逝,遗体存放半月之久,曹秀清郑洞国为何气愤不已?
1981年5月7日,杜聿明与世长辞。
按照道理,逝世后亲友们就会开始筹备追悼仪式,但曹秀清却选择将丈夫杜聿明的遗体转移到医院,保存起来。
逝去的杜聿明,以及伤心的亲友们,都在等蒋经国的答复,等杜聿明临终前都无法见到的孩子们。
可大家等来的是遗憾,是无法实现的“团聚”,杜聿明的妻子曹秀清、好友郑洞国气愤不已,公开谴责蒋经国的冷漠行为。
5月25日,带着伤心与遗憾,杜聿明病逝18天后,他的追悼会才在北京举行......
1949年1月的淮海战役中,曾经声名显赫的 *** 战将杜聿明被俘。
一开始被捕的时候,杜聿明换上 *** 士兵的服装,刮去标志性的小胡子,他声称自己是送俘虏的,混迹于士兵之中,企图蒙混过关。
杜聿明的伪装最终没能逃过 *** ,他自知已经瞒不住自己的身份,心中绝望,拿起一把手枪直接对准脑门,准备扣动扳机,千钧一发之际,他身旁的副官眼疾手快,阻止了他的行为。
杜聿明就此被俘,刚被俘的那段时间,杜聿明始终没有放弃寻死的念头,找到机会,就捡起石头砸自己的头,幸好被 *** 同志及时解救过来。
为了防止他再寻死, *** 只好给他戴上脚镣,后来被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
杜聿明是一点点被“治愈”的,从身体上得到“治愈”,也从“心灵”上。一开始,他在管理所中,身体不适,与人相处时架子又大。
考虑到杜聿明在战争中患上的各种顽疾,战犯管理所的医护人员为他精心治疗,投入许多人力、物力,只为了让他生活得舒适一点。
在学习方面,管理所的图书馆提供了大量书籍,用来让战犯们潜心学习。杜聿明是个学习很用功的人,他看了很多毛主席的著作,思想也一点点得到转变。
病好之后,杜聿明激动地热泪盈眶,真挚的说道:
当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中逐渐改变时,他家人的日子“并不好过”。
杜聿明被俘时,妻子曹秀清与婆婆、子女正在上海生活,因为联系不上杜聿明,无法得知他的情形,曹秀清听人言,杜聿明已经战死沙场,这让她十分忧虑。
情绪激动中,曹秀清专门去蒋介石的总统府找他,哭诉着:
上海解放前夕,蒋介石派人给曹秀清送去手谕,下令让曹秀清带着孩子们乘机,前往台湾,蒋介石保证,一定会负责曹秀清一家人的生活。
就这样,在不知丈夫生死,日后生活又没有着落的情况下,曹秀清带着家人前往台湾,与杜聿明分隔两地。
原本,曹秀清以为,蒋介石会兑现诺言,可事实并非如此。曹秀清、她的婆婆,还有五个孩子,没有住处,衣食无着,一家人的生活来源就是 *** 给发的一点补助金,而这些补助金,甚至不足以为维持生活开支。
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得曹秀清喘不过气来,无奈之下,曹秀清到处求人,去找宋美龄、或者杜聿明曾经的老朋友、老部下,希望能寻得一个养家糊口的活计。
最后,曹秀清终于在台北烟酒公卖局制品厂找到一个差事,负责内部收发之类的简单工作,勉勉强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曹秀清的婆婆,也就是杜聿明的母亲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曹秀清悲伤不已,可又无力改变生活的困局。
杜聿明与曹秀清的大女儿杜致礼1947年前往美国求学,两年后与杨振宁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甚少让曹秀清操心。
大儿子的杜致仁则是在五十年代前往美国哈佛大学读书,因为家庭贫困,杜致仁不得不在台湾银行贷款,以供学费。
杜致仁平日白天上学,晚上打工,生活糟糕的时候,饥一顿饱一顿,日子过得十分难过,即使如此,等他上了大学之后,还是债台高筑。
杜致仁还是个学生,实在没有办法筹措很多钱,他只好暂时住在姐姐杜致礼家生活,给母亲曹秀清写信,希望母亲能借3000元钱,先让自己顺利毕业,余下的钱款等毕业之后再慢慢还清。
可曹秀清哪里有这么多钱,东拼西凑也凑不齐,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曹秀清只能去找让她又气又怨的蒋介石。
她给蒋介石写了一个申请3000元贷款的报告,半个月之后才等到蒋介石的签示。
蒋介石是签字了,但他只准予借1000元,还是分两年支付,所以最后曹秀清只拿到500元,她来不及多想,赶紧将仅有的500元给儿子杜致仁寄过去。
身在美国的杜致仁收到500元的支票,情绪激动,泣不成声,这500元根本无法解决他的燃眉之急,杜致仁整个人陷入彻底的焦虑之中。
姐姐杜致礼、姐夫杨振宁在身边劝慰他,答应尽快给他找点活计干,筹集学费,并尽快帮他想办法,在杜致礼杨振宁夫妇的安慰下,杜致仁的情绪才好不容易平静下来。
等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杜致礼去叫弟弟吃饭,迟迟不见他出来,杜致礼还以为弟弟只是暂时的心情不好,等第二天振作起来,就好了。
可第二日杜致仁也没有来吃饭,杜致礼立刻赶到弟弟的卧室,冲了进去,这才发现弟弟杜致仁已经服药自杀。
噩耗传到曹秀清的耳中,曹秀清悲痛欲绝,痛哭流涕,她没想到,杜聿明跟随蒋介石那么多年,蒋介石就是如此对待杜聿明的家人,曹秀清赶到无比心寒。
儿子杜致仁的死在曹秀清的心上留下一个无比修补的创伤。她与四个子女依旧过着贫困的日子。
曹秀清曾给杜聿明立了一个“衣冠冢”,面对生活的苦难,曹秀清去到杜聿明的“衣冠冢”面前,靠着墓碑坐下,墓碑前的酒杯里斟满了酒。
曹秀清摸着丈夫的照片,泪眼朦胧:“你这辈子啥爱好都没有,就是好喝两口,这酒,是我托人从几千里外带来的,你不是常说‘壶中日月长’吗?你能不能告诉我,这壶中的日月到底有多长啊?”
说完,便是久久无言。
如今的曹秀清没有依靠,只能在杜聿明的“衣冠冢”之前哭诉着生活的难处,她早已不再是那个风韵犹存的美人了,如今的她被生活磨成了一个老朽夫人。
她说:“我连孩子都没有照顾好,以后列祖列宗还会让我进祖坟吗?”
直到后来,曹秀清才得知,原来丈夫并没有死。 周恩来总理经过多方渠道联系上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告诉他们,杜聿明在北京生活得很好。这成为曹秀清艰难岁月里难得的好消息。
1956年,杜聿明在北京战犯管理所之一次给女儿杜致礼写信,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这封信辗转送到杜致礼的手中。
几年来,家人终于有了杜聿明确切的消息,杜致礼还没有拆开信封之前,泪眼已经完全模糊。
当天,杜致礼给母亲曹秀清写信,告诉她“您的老朋友非常关心您。”曹秀清心里清楚,这个老朋友就是她难以相见的丈夫杜聿明。
蒋介石不会传递给她任何的消息,就算她有事相求,千求万求,想见蒋介石一面,甚至都见不到。
好在如今她终于知道了丈夫平安的消息。
生活的转机发生在1957年,这一年,杨振宁获得了诺贝尔奖。
受周恩来总理之托,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中给女婿杨振宁写了一封祝贺信,此时的杜聿明在不断学习中,思想上有了巨大的改变,对于这件事,他自然是乐于去做的。
对于岳父杜聿明的贺信,杨振宁也表达了感谢,并表示,深为他的关怀所感动。
与此同时,蒋介石对曹秀清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为蒋介石希望通过曹秀清的关系,来争取杨振宁。
曹秀清抓住了这个机会,告诉蒋介石:“我想去美国面谈。”蒋介石不仅立即答应了她,还和夫人宋美龄一起为曹秀清送行。
遗憾的是,曹秀清此行去美国,不能带其他的子女,只能只身前去,临去前还得找两个人作保。
此后曹秀清与女儿杜致礼、女婿杨振宁一同在美国生活,杨振宁不仅在学术上取得极高成就,还是个很孝顺的人。
每天上班前,杨振宁会跟曹秀清告别:“妈妈,我走了。”下班后又会说:“妈妈,我回来了。”有女儿女婿,孙子们陪伴的日子,曹秀清的心情也好了许多。
按照蒋介石的要求,曹秀清只可以离开半年,但是她不想回去,在杜致礼、杨振宁的帮忙下,曹秀清申请了长久居住,并在美国一下子生活了好几年。
她最惦记的,就是在北京的丈夫,在台湾的孩子们。
1959年,对杜家人而言是极其重要的一年。杜聿明在战犯管理所潜心学习,认真改造,表现良好,也赢得了特赦的机会。
12月如期召开的特赦战争罪犯大会上,杜聿明是“特赦之一人”,在代表首批被特赦的战犯们讲话时,杜聿明站在台上,声泪俱下,泣不成声:
特赦后,杜聿明选择在北京生活,此时他最牵挂的就是分隔异地的家人。
杜聿明迫不及待地给曹秀清写信,希望她能到北京来,与自己一起生活。原本曹秀清心里充满犹豫,她不知道接下来面对的是怎样未知的生活。
女儿、女婿鼓励他, *** 的政策很好,他们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最终,曹秀清才下定决心前往北京。
1963年10月,这对分离十余年的夫妻终于在北京团聚。
周恩来总理还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杜聿明、曹秀清夫妇,关怀他们的生活,周总理温暖的话语也让曹秀清感受到,来北京的选择是正确的。
至于妻儿曾经历过的那些悲苦生活,杜聿明全然不知,他怎么想不到,自己为蒋介石如此卖命,却换来他的如此薄情寡义。
1971年,杨振宁杜致礼夫妇辗转回到北京,见到父母,这也是杜聿明、杨振宁这对翁婿之一次相见。
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他们一家人,因为杨振宁与杜聿明尚未熟悉起来,杨振宁在称呼曹秀清“妈妈”时,又称呼杜聿明“杜先生”。
周总理听见了,还幽默地纠正道:“你应该称为岳丈大人。”
宴席氛围其乐融融,杜聿明、杨振宁的关系也在交谈中逐渐增进,此后杨振宁每次回国来,都时常去看望杜聿明曹秀清夫妇,为他们添置一些家具。
而杜聿明、曹秀清夫妇也会高兴地留他们在家里吃饭,那时的他们就如期盼儿女回家的父母无异。
在 *** 、家人的关怀下,杜聿明曹秀清的晚年生活是幸福且充实的。
唯一让他们牵挂的是多年来在台湾生活的那4个孩子,在蒋氏父子的监管下,这几个孩子始终无法与父母团圆。
多年来,杜聿明一边积极做好文史专员的工作,一边为祖国统一大业奔走。1981年,77岁的杜聿明年事已高,身体也大不如前,只能卧病在床。
病床之上,杜聿明想见见自己的那4个孩子,杜致仁英年早逝,杜致礼杨振宁孝顺有加,唯独那4个孩子,他始终没有见到,他无比牵挂自己的孩子们。
杜致礼明白父亲的牵挂,她想办法与弟弟妹妹们联系,弟弟妹妹们当然也想飞奔而来,见父亲一面,蒋介石已经去世,蒋经国不放人,“团聚”变成了如此困难的事。
到临终之时,杜聿明都没能等来自己的孩子们。1981年5月7日,杜聿明与世长辞。
四个孩子们无法来送终,杜聿明的追悼会延迟举行。在这短暂的时间里,曹秀清决定抓紧时间,给蒋经国发电报,希望他能帮忙实现杜聿明的遗愿。
杜聿明的生前好友郑洞国也积极帮助他们。郑洞国,1948年辽沈战役中,放下武器投诚。建国后,郑洞国担任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
郑洞国与杜聿明曾经都是蒋介石的部下,建国后,二人的思想都得到了极大转变,也共同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
为了送别杜聿明最后一程,郑洞国积极帮助杜家人,联系在台湾的亲朋好友们,希望他们能帮助杜聿明一家团聚,让孩子们见父亲最后一面。
可蒋经国就是不同意,“团聚”之愿最终没能打成,曹秀清、郑洞国都气愤不已,甚至公开谴责蒋经国的冷漠行为。
5月25日,杜聿明逝世18天后,他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萧克将军为杜聿明主持追悼会,他悲痛地念着悼词:
曹秀清听着,感慨万千,她知道,虽然杜聿明曾经做了一些错事,但国家和人民不会忘记他做过的贡献。
杜聿明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从此与古松翠柏为伴,思念他的人可以去看望他。
1982年,杜聿明逝世一年后,曹秀清在香港与阔别二十多年的孩子们终于见了一面。母亲与孩子们紧紧相拥,痛哭流涕。
曹秀清不打算与孩子们回台湾生活,而是选择继续在北京生活,遵照杜聿明的遗愿,积极参加活动,为祖国事业尽力。
1984年,曹秀清病逝,好在,她完成了杜聿明临终前的惦念,见到了牵挂的孩子们。
被特赦后,溥仪与杜聿明首次下江南,为何一路上流泪不止呢?
1959年12月4日,当时的中央 *** 签署了之一批战犯特赦通知书,随后根据有关部门的指示,功德林监狱特赦溥仪、杜聿明、王耀武、曾扩情、郑庭笈、宋希濂、杨伯涛、陈长捷、邱行湘、周振强、卢浚泉这10名战犯正式成为自由公民。
溥仪等人被特赦后,在生活上都得到了很好的照顾和优待,根据有关部门的指示,被特赦后的溥仪、杜聿明等人都被安排到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并且都担任文史专员,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国家还给他们都分配的住房。
等到1964年3月,根据上级的指示,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又特意组织溥仪、溥杰、杜聿明、王耀武等人及他们家属一行40人,到江浙一带参观学习。据记载,溥仪这次下江南的路上,几乎是一边参观学习,一边流泪不止。被特赦后,溥仪与杜聿明等人首次下江南,他为何一路上流泪不止?
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其实已经很难有准确答案,我们只能根据溥仪当时的日记来做简单的推测,首先我们来看下溥仪的日记中记载的这样一段话:
溥杰的妻子嵯峨浩更是眉飞色舞地说:'做梦也想不到,今天能出来游览参观!'当时我也忍不住流泪说道:'以前在日本人那里过的是蝙蝠式的生活,不见阳光不见人,现在是真正的自由,什么都看到了。'"
这是溥仪的之一次流泪,按照日记中的记载,溥仪之所以流泪,是感叹他自己终于获得了真正的自由,现在的 *** 对他是真正的好,不像日本人那样把他当作谋利的工具,当作任人操控的傀儡!
溥仪他们这一行人来到南京,通常情况下,他们这些人去参观景点时,景区会临时闭园;据记载,溥仪等人的南京之行从3月11日到3月15日,共持续5天。期间他们参观了南京的主要景点:明孝陵、梅花山、灵谷寺、夫子庙、中山陵、雨花台和总统府等。
在参观雨花台时,溥仪又忍不住多次落泪。对此,他在日记中又特意写下这样一段话:
"今天到这里,我心里很难过,我们真是罪孽深重,这么多人牺牲在这里,太惨了……我应该想想自己过去对人民怎样?今天,人民对我又是怎样?我应该考虑今后如何改造自己,洗清罪过,为人民服务。"
后来,当溥仪一行人来到明孝陵参观时,工作人员向溥仪介绍说当年康熙也曾在这里祭拜,并说到了康熙、乾隆南巡的事迹,溥仪又一次忍不住流泪满面。这一次流泪,溥仪并没有在日记中说出他流泪的原因,但根据猜测,溥仪或许是为自己而感慨吧!
想当年,溥仪的祖先康熙下江南时,拥有平三藩、收台湾、西征准格尔、北伐俄罗斯的千古功绩;后来乾隆下江南时,那也是十全武功在身,当时的大清国更是如日冲天,江南一片繁花似锦;现如今,轮到他溥仪下江南了,江南虽然依旧繁花似锦,可大清国和他溥仪却是什么样子?这前后的对比,怎么能不让溥仪感慨流泪呢?
最后在参观结束时,溥仪又再一次流下了眼泪,这一次他在日记中是这样写的:
"过去我做皇帝时做了不少坏事,我对自己、对别人都这样说。过去的溥仪死掉了,现在是新生的溥仪。"
综上所述,溥仪与杜聿明等人首次下江南,之所以一路上流泪不止,既是对自己过去命运的感叹和悔恨,也是为自己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而高兴。毕竟,溥仪前一生曾三次称帝,三次被废,日本傀儡,苏联关押,辽宁改造,现如今他脱离牢狱之灾,奔向自由生活,还有幸江南游,他能不激动与兴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