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之道 贵以专 中的道是什么意思
教 是教育的意思,道指道理 ,专是专心一致,坚持的意思。其前两句是“苟不教 性乃迁”,整句加在一起就是说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 *** 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时时不能放松。”大多数是这样翻译。
有少数将它以为:教育好一个人的 *** ,贵在教导他专心致志,始终如一。
教之道,贵以专的 专读zhuan 还是chuan ?
教之道,贵以专的 专读zhuan 还是chuan ?按我国古代的通假字讲就应读“chuan”吧?求求大家给个正确答案吧!!
教之道,贵以专。——《三字经》
此处的“专”为动词,意为使专一;使集中,应读成“zhuān”。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传,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启示: 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人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区分善恶,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译文】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启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头等重要的大事.要想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必须时刻注意对孩子的教育,专心一致,时时不能放松.
【译文】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 *** 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启示: 孟子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大学问家,是和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做为孩子,要理解这种要求,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才.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启示: 仅仅教育,而没有好的 *** 也是不行的.好的 *** 就是严格而有道理.窦燕山能够使五个儿子和睦相处,都很孝敬父母、并且学业上都很有成就,是和他的教育 *** 分不开的.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 *** ,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启示: 严师出高徒,严格的教育是通往成才之路的必然途径.对孩子的严格要求虽然是做父母和老师的本份,但做子女的也应该理解父母和老师的苦心,才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启示: 一个人不趁年少时用功学习,长大后总是要后悔的.每位小朋友都记住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要趁视自己生命的黄金时刻.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启示: 一个人的成才之路如同雕刻玉器一样,玉在没有打磨雕琢以前和石头没有区别,人也是一样,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启示: 学会亲近好的老师、好的朋友,并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有益的经验和知识.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头脑.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启示: 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孝敬父母,这是做人的准则.要知道父母的甘苦,才能孝顺父母,并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译文】东 *** 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 启示: 从尊敬友爱兄长开始,培养自己的爱心.要以友善的态度对待他人,就不应该计较个人得失,才会受到别人的尊敬和欢迎,也才会感受到他的温暖.
【译文】汉代人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和友爱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启示: 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基础;能文会算是做人的本钱.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必须这从两点做起.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启示: 一到十看来很简单,但变化起来却无穷尽,算术这门学问越来越深奥了.几乎各个科学门类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必须认真地从简单的数目学起,为将来学习其他知识打好基础.
【译文】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 *** :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启示: 人类只有认识世界,才能改造世界.世界太大了.天空中的星辰以及雷、电、风、雨,大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鱼虫百兽,而人又是万物之灵.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运用掌握的知识去改造世界.
【译文】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启示: 要使人与人之间有一个良好和谐的关系,每个人都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人人从我做起,才能天下安宁,人类永远和平.
【译文】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启示: 春、夏、秋、冬是因为地球在绕着太阳运转时,有时面向太阳、有时背向太阳、有时斜向太阳,因此有了温度不一样的四季变化.
【译文】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启示: 我们的祖先最早用铁发明了“罗盘”,也就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从而使确定方位变得十分简便,尤其在航海中指南针的作用太大了.在我们人类生活中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译文】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教之道,贵以专"的"教"有什麽含义?"传"又是什麽含义?历史上有哪些故事可以说明此观点?
急啊!!!!!教育的根本之道,最重要的、最珍贵的是专一。《三字经》所指的教育,我们必须用心去体会。这个教育不简单,有几层意思:之一层,我教你之教,教育之教。第二层,受教之教,接受教育的教。“教之道”,这个“教”还包括非常重要的两层教育,一层是道德教育,一层是知识教育。我们今天往往重视知识教育,比如孩子从小让他学钢琴,学小提琴,学英语、法语,也许还要去学学溜冰。指望孩子从小成为一个知识上的超人,百般武艺样样精通。音乐希望他成为朗朗,外语则希望他能够精通几门,还要学书法,还要学奥数。但是我们往往忽视《三字经》最强调的道德教育,即怎么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怎么拥有一个作为善良的人所必须有的道德。《三字经》的教育,从来是道德教育先行,当然它也绝不忽视知识教育。“教之道,贵以专”,这个“专”又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终生的,就是我学一样东西,要学一样爱一样,学一样像一样,学一样成一样,不要半途而废,不要浅尝辄止,这是纵向。还有一层意思是横向的,就是我要一生持之不懈,我要把我的一生作为学习的一生,我要有一种终生学习的态度去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知识的获得。在历史上,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的故事来说明《三字经》这一观点。明代著名的书画家唐寅唐伯虎,他和沈周、文征明、仇英并列为“吴门四家”,是了不起的风流才子、大画家。唐伯虎从小生活在一个小康之家,自小就有绘画的天才,天赋很好。他的绘画很早就小有名气,当地的富豪之家经常把小唐伯虎请去作画。那时的唐伯虎当然有点沾沾自喜,少年成名,风流倜傥。但是,唐伯虎的母亲是位很了不起的女性,她觉得这样浅尝辄止,稍有一点点成就就满足是不行的,必须专心致志,好好去学几年画,把绘画艺术给钻透了。于是,母亲就把这个道理跟唐伯虎讲了,让他去跟沈周学画。沈周那个时候已经是有名的大画家了,就住在离他家不远的地方。母亲给唐伯虎收拾好行李,让他去跟沈周学画。唐伯虎也很高兴,反正离家也不远,就背着妈妈给他准备的行李高高兴兴地去拜沈周为师学艺。到了沈周那里学了也就一两年,唐伯虎发现自己画得很不错了,再看看老师的画,觉得也不见得比自己强到哪里去,所以习画就不太专心,想回家。沈周看出了唐伯虎的心理活动,也没怎么想,就通知自己的太太,也就是唐伯虎的师母,准备一桌饭菜,送送唐伯虎:“让他出师吧,不用再学了。”做完了这桌饭菜,就把饭菜送到院子里一个独立的房子里,这间房子唐伯虎从来没去过。
这到底是一间什么样的房子?为什么老师从来不让唐伯虎到这里来呢?而唐伯虎的这次经历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唐伯虎走进这间房子一看,哎呀,发现这个房子怪了,怎么天底下有这样的房子!怎么怪呢?这房子居然有四扇门。他从一扇门进去,另外三面也各有一扇门,而每一扇门外都是不同的风景:这一道门外姹紫嫣红,那一道门外莺歌燕舞,另一道门外流水潺潺。唐伯虎觉得好玩儿,心说:“这师傅可真够坏的啊,原来家里有那么好玩儿的去处也不告诉我,今天满师了,他告诉我了,我先不吃饭了,先出去看看。”往东门想去看看那个姹紫嫣红,“咚”一下子撞一个包;往南门想去看莺歌燕舞的时候,“咚”又撞一个包;往西门想去看小溪潺潺的时候,“咚”一下又撞一个包。头上起了仨包。他这才明白,原来三扇窗和外面的风景全是沈周在墙上画的画。唐伯虎一下明白,原来画无止境,自己这点水平差远了。这个时候沈周就进来了,说:“唐伯虎啊,吃完饭你就可以走了,别学了。”唐伯虎扑通跪下:“老师,您还是让我跟您再好好学几年吧。”从那往后,唐伯虎专心致志,又学了好多年。后来有一天,沈周告诉他:“你真可以走了,你已经学有所成,不必再跟着我。”唐伯虎的性格也已经改了,就自己下厨,去做了一桌谢师宴,感谢老师对他的栽培。他把菜做好后放到房间里,这些菜里面有鱼。江南嘛,鱼虾多。这时旁边跳过来一只馋猫,要来吃这个鱼。唐伯虎当然就要把这猫给赶走,不能让它吃。这猫一窜,朝东墙上的窗口跳,想逃出去,“啪”的一声,这猫撞一个包掉下来了;这猫爬起来又往南墙和西墙跑,那里各有一窗,“啪”,又都掉下来,猫也撞了仨包。唐伯虎忘了,自己在练习绘画的时候,在墙上画了三扇窗,连这猫也分不出来。这个故事无非是要说明,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必须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三字经》中“苟不教”的“教”和“教之道”的“教”各读几声?
在《三字经》中,“苟不教”的“教”和“教之道”的“教”都读第三声(上声)。在汉语中,多音字的现象很常见,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读音。在这个例子中,“教”这个字在表示“教育、教授”的意思时,通常读第三声(上声)。而在表示“让、令”的意思时,则读第四声(去声)。
需要注意的是,语音的读法可能因地域、方言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更好以标准普通话的语音为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