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头鹰的眼睛为什么那么大啊?
因为视网膜中分布的视杆细胞特别多,所以在夜晚的时候,猫头鹰的眼睛才特别亮,能见度也特别高,在黑暗中捕食猎物效率更高。
猫头鹰的眼睛和猫的眼睛一样吗(猫头鹰的眼睛像什么一样)
1.以下的资料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猫的眼睛和视觉猫的眼睛就像一架设计精巧的照像机,眼球前方的瞳孔就相当于照像机的光圈快门,可控制进入眼球光线的强弱。2.在瞳孔的后面有一双面凸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镜头里面的凸透镜,可起到聚焦的作用,在眼球的底部有视网膜,相当于感光胶片。
3.??视网膜和视神经相连。
4.视物的时候,光线之一通过瞳孔进入晶状体,晶状体凸面的弧度可以调节,从而使光线的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5.视网膜中有感光细胞,受光线的 *** 后产生的兴奋冲动经视神经传入大脑,从而产生视觉。
6.猫的视力很敏锐,在光线很弱甚至夜间也能分辨物体,而且猫也特别喜欢比较黑暗的环境。
7.??在白天日光很强时,猫的瞳孔几乎完全闭合成一条细线,尽量减少光线的射入,而在黑暗的环境中,它的瞳孔则开得很大,尽可能地增加光线的通透量。
8.猫的瞳孔的阔大和缩小就像调节照相机快门一样迅速,从而保证了猫在快速运动时能够根据光的强弱、被视物体的远近,迅速地调整视力,对好焦距,明视物体。
9.??不过,猫是色盲,在它的眼中,整个外部世界都是深浅不同的灰色。
10.猫的视野很宽,两只眼睛既有共同视野,也有单独视野。
11.单独视野没有距离感,共同视野有距离感。
12.猫每只眼睛的单独视野在150度以上,两眼的共同视野在200度以上,而人的视野则仅有100度左右。
13.??猫只能看见光线变化的东西,如果光线不变化猫就什么也看不见,所以,猫在看东西时,常常要稍微地左右转动眼睛,使它面前的景物移动起来,才能看清。
14.猫的瞬膜位于内眼角,就象一层特别的“眼皮”,可以横向来回地闭合,具有保护眼球的重要作用。
15.如果瞬膜受伤或者患病,就会影响猫的视力和美观,需要及时治疗,平时也要注意保护好它的瞬膜,不能随意用手触摸。
16.??猫头鹰的视觉和听觉猫头鹰是人们比较常见的一种鸟类,在夜间或黄昏出来活动猎食。
17.猫头鹰的视力很强。
18.猫头鹰的眼睛构造特殊,和一般白天活动的各种鸟类不同。
19.在猫头鹰的视网膜上,分布着两种感觉细胞——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
20.??视杆细胞对光线有很大的敏感性。
21.视锥细胞有感觉颜色的能力。
22.猫头鹰眼睛的特点,就是视杆细胞特别多,视锥细胞特别少。
23.所以,每当夜幕降临或晨光曦微的时候,它能够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一切,从而进行捕食和避敌等活动。
24.科学家曾对长耳鸮作过试验,发现其能够在全黑的环境里捉到活的老鼠,也能够在只有微弱的光线时发现死老鼠,若换作人类,就必须增加10~100倍的光线才能看到。
25.??曾有这样一种假说,认为猫头鹰的眼睛有高灵敏度的感光和感热器官,能在冷土地的背景上发现老鼠的热身体。
26.但实际上猫头鹰的眼睛不仅看不见红外线,而且不能感受红光。
27.换句话说,猫头鹰不仅看不见暗室中的老鼠,而且看不见红光照射下的老鼠。
28.??为此,科学家断定,在慢慢秋夜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猫头鹰只能靠听觉捕食。
29.而猫头鹰判断猎物位置的精确度实在惊人。
30.有人曾做过如下试验:在豢养猫头鹰的室内地板上洒满木屑,木屑下面安放几只小型扬声器,只要某只扬声器一发出模拟老鼠的吱吱叫声,猫头鹰立刻就俯冲过去准确地将扬声器抓住,就跟在自然环境中逮老鼠一样。
31.??如何解释猫头鹰这种出色的听觉能力呢?原来猫头鹰的听觉器官在构造和功能上都有不少特点。
32.之一,猫头鹰耳孔周围长着一圈特殊羽毛,形成一个测音喇叭,大大增强了接收到的声音。
33.大耳猫头鹰的鼓膜面积约有50平方毫米,比??的耳膜大一倍。
34.??而且猫头鹰的鼓膜是隆起的,这样又使面积增加了15%。
35.同其他鸟类相比,猫头鹰中耳里的声音传导系统更为复杂,耳蜗更长,耳蜗里的听觉神经元更多,而且听觉神经中枢也特别发达。
36.例如猫头鹰的前庭器中含有16000~22000个神经元,而鸽子仅有3000个。
37.??第二,猫头鹰在判断声源方面也高人一筹。
38.当声音传来时,靠近声源的那只耳朵接收到的强些。
39.这种极其微小的音量差,能使猫头鹰确定声源位置。
40.而这在物理学上讲,叫做多普勒效应。
41.由于猫头鹰的听神经机制特殊,其辨向能力要远胜过其他鸟类。
42.此外,猫头鹰的听觉对频率为3000~7000次/秒的声波最敏感,而老鼠及其他啮齿类动物的叫声刚好都在这一范围之内。
43.??猫头鹰除了眼睛,耳朵特殊以外,全身还长着松软的深色羽毛,飞起落下的声音很小,加上头颈转动灵活。
44.这些独有的适应特征,保证它夜间发现鼠类时,能够听得真,看得准,抓得住,吃得着。
45.人类眼科知识简介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自古以来人类都这样认为,为什么呢?请大家跟我来,一起了解眼睛的秘密。
46.??人类的眼睛是高级进化的结果,它的结构非常精细完美,人从外界获知的信息有80%来自视觉,所以了解眼睛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有助于早期发现眼病,早期治疗,使我们能够幸福生活。
47.大家常常将我们的眼球比作照相机,其实眼球更像一台加装了“防止手动失焦功能”的“立体摄像机”,可以捕捉动画,即使晃动头部也能够看东西。
48.??进入眼球的光线,通过透明的角膜,再穿过扮演透镜功能的水晶体,聚焦到眼球相当于“胶片”的“视网膜”上,在视网膜上的视细胞受到 *** 后,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传到脑。
49.眼睛在明暗处均能视物,是因为两种结构使其具有了惊人的明暗灵敏度。
50.第眼睛有相当于照相机光圈的瞳孔,光强时它就缩小,光暗时它就扩大,从而调节进入眼睛的光量,调节灵敏度在16倍左右。
51.第眼球的视网膜上存在两种感光视细胞:锥细胞及杆细胞。
52.??锥细胞主要分辨颜色,杆细胞主要分辨明暗。
53.杆细胞中有一种被称作“视紫质”的感光分子,可以在感受到非常微弱的光后,发生分子结构的改变,并将此信号传到细胞内,再通过一系列的“信息桥梁”分子,传到大脑的视中枢。
54.这样使眼睛对光的灵敏度大约增强了100万倍,使信号的强度短时内放大了50万倍。
55.??大家发现人在晃动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看见物体,那是因为人耳深处的半规管可以感知人的运动动作,再通过小脑进行信息处理后,指挥眼球上的六条肌肉协调运动,使人们即使是晃动头部也能阅读。
56.当我们看别人的眼睛时,会发现它的颜色不同,那是因为水晶体前面的虹膜色泽不同,象我们黄种人大部分均为深棕色或棕色,而白种人有灰色、蓝色、绿色等多种色泽。
57.??虹膜中央有一个圆孔,可以扩大缩小的,它就是瞳孔,看上去是黑色的,其实瞳孔是透光的,原理就像照相机的光圈,后面是暗箱,而眼睛内部视网膜的外面有一层色素膜,它将眼睛里面变的很暗,所以瞳孔外观上是黑色的。
58.色素膜的外面是巩膜,呈磁白色,包裹着眼球,就是角膜周围的俗称“白眼球”的组织。
59.??眼球内部水晶体前面充满了房水,它是流动的,营养着周围的组织。
60.水晶体后面由透明的象胶冻的玻璃体充填,它们维持着眼球的形状。
61.大家对眼球的结构有了一定的印象,现在我们总结一下,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内腔和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62.眼球壁分为外、中、内三层。
63.??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面1/6为???明角膜,无血管。
64.其余5/6为白色巩膜。
65.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
66.透明角膜是接受信息的前哨入口。
67.中层即是色素膜:含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又是眼球的血库。
68.由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组成,其中睫状体分泌房水,供应组织营养调节眼压,通过悬韧带调节晶体的屈光度,已看清远近物。
69.脉络膜血流量大营养视网膜外层,含有丰富的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70.??内层即是视网膜,是一层透明如“蜻蜓的翅膀”的膜,其上的视轴的终点为黄斑中心凹,中央无血管,负责视物的主要地区,黄斑区鼻侧3mm有一结构称为视 *** ,是视网膜上视觉纤维汇聚向视觉中枢传递的出口,亦是视网膜动静脉出入的地方。
71.眼内腔包括前房、后房和玻璃体腔,前房前界为角膜,后界为虹膜和晶体。
72.后房前界为虹膜,周边为睫状突,后为晶体前囊和悬韧带。
73.玻璃体腔前界为晶体、悬韧带和睫状体,后界为视网膜、视神经。
74.??眼内容物有房水、晶体和玻璃体。
75.前、后房充满流动的房水,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
76.晶体如双凸透镜,是重要的屈光间累及眶内。
77.眼球由眼外肌、血管、神经、筋膜等组织悬浮在眼眶内,周围充满了脂肪,当眼球受震动时避免受到伤害。
78.眼外肌共有六条,指挥眼球协调运动,分为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4条直肌及上斜肌、下斜肌2条斜肌,如果它们的力量不协调,就会出现各种斜视。
79.??眼眶外上方眶缘前后的泪腺窝内有成团的泪腺组织,许多排泄管开口于上穹窿结膜,并且上穹隆尚有副泪腺,它们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泪液,和结膜上的杯状细胞产生的分泌液一起,借助“眨眼动作”泪液均匀地分布在角膜、结膜表面,润滑眼球防止干燥。
80.泪液中含有溶菌酶和免疫球蛋白,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并能冲刷结膜囊内的异物。
81.??泪液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它能在角膜表面形成一层光滑的泪膜,提高角膜的光学功能。
82.泪液对保护眼球的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如果因为一些原因出现泪液减少,就会出现角膜结膜的干燥,影响角膜的透明,并容易出现各种病原菌的感染。
83.泪液不断的更新,大部分通过眼睑鼻侧的泪小点,通过细细的上、下泪小管、泪总管,到达泪囊,再通过鼻泪管进入鼻腔。
84.??所以当鼻腔炎症影响出口时,就会出现多泪症状。
85.视觉的产生和照相机的原理基本一样,由于影物反射的光线,通过照相机的光圈、透镜镜头将光线聚焦到暗箱中的胶片上,再经胶片的化学作用而成像,然后再冲洗出来就成美丽的照片了。
86.眼睛能看见物体就是这样的,当我们看到物体,其表面反射的光线进入眼睛,通过透明的屈光组织如角膜、晶体、玻璃体的屈光折射和睫状体悬韧带的调节作用,使光线聚集在视网膜上,形成倒立的影像。
87.??然后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及视杆细胞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冲动经过视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视中枢。
88.视神经在传递信号的过程中,在大脑蝶鞍上方的视交叉将视网膜鼻侧的信号传递到对侧,所以视中枢的每侧和双眼同侧一半的视网膜相连,将双眼的影像相融合,形成“双眼单视”,于是就看见立体的外界物体。
89.??眼睛比照相机精密灵活,照相机为照清楚远近的物体,需要人为地调节焦距、光圈,而眼睛在神经的指挥下,通过动眼神经调节瞳孔大小,并和外展神经、滑车神经一起调节眼球的运动,经过睫状体上的悬韧带调节晶状体而调节焦距,使影像的焦点聚集在视网膜上,并能够追随运动的物体,形成立体的物体影像。
90.??虽然视网膜上的影像是倒立的,但由于我们进化过程???已经形成习惯,均认为物象是正的。
91.视觉的产生如此复杂,传递过程信号经过多次的交换,所以每一部分的疾病均会产生不同的视野缺损,即可判断疾病的位置,从而有效的治疗。
92.。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猫头鹰能对紫外线产生视觉吗
你好!不对紫外线产生视觉。猫头鹰的眼睛,夜间可以感觉到动物发出的红外线。动物体温越高,红外线辐射越明显。人的眼睛,感觉不到红外线的存在。
猫头鹰是色盲,这是谣言吗?
猫头鹰瞳孔呈黑色,眼白部分为褐黄色。猫头鹰的眼睛位于面部的正前方,这让它们在捕猎过程中拥有出色的深度感知能力,尤其是在光线暗淡的环境下。猫头鹰本目鸟类瞳孔很大,使光线易于入眼,视网膜中视杆细胞(只有一种视觉色素,即视紫红质能辨明暗,不能辨别细节和颜色)非常丰富,却不含视锥细胞(在强光 *** 下方会被激活,有三种视觉色素,能辨细节和颜色),以至眼内成圆柱状(而非球状),对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适合夜间活动。由于柱状的眼球有坚硬的巩膜环支撑,所以眼睛并不能向不同方向转动,要望不同方向时,需转动整个头部。
由于眼睛不能转动,因此本目猫头鹰的鸟有着灵活的颈骨,颈部可旋转270度。另外,眼中有3张眼睑,上眼睑会于眨眼时放下,下眼睑会于睡觉时盖上,而中眼睑是一线状组织,会于眼面上下移动清洁眼面。不同于其他鸟类,双目向前,视区重叠,可因此分辨距离。
猫头鹰可是夜行动物呢,无论多漆黑的夜晚,都能敏锐地发现猎物。羽毛非常柔软,飞行时发出的声音极小,一般哺乳动物毫无察觉。还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调整扑击方向,最后一爪制敌。不过,也有缺点。天生都是色盲,分辨不出大自然的五颜六色。
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和其他的鸟类不同,猫头鹰的卵是逐个孵化的,产下之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化。猫头鹰是恒温动物。
猫头鹰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辨认色彩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彩感觉。乌鸦在高空飞行需要找到降落的地方,颜色会帮助它们判断距离和形状,它们就能够抓住空中飞的虫子,在树枝上轻轻降落。鸟类的辨色能力也有利于它们寻找配偶。
飞蛾萤火虫,猫头鹰,他们夜间活动也是靠超声波的吗?
并不是,常见的动物中,只有蝙蝠和海豚这俩特殊的哺乳类动物(一个可以上天,一个可以入海)是经常应用超声波去定位的,其他的物种没有常见将超声波应用于自己生活中的。
1、飞蛾——扑火(光亮的地方)
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
2、萤火虫——发光器的闪光信号
和飞蛾差不多,也是靠光信号来进行定位和活动的。萤火虫有专门的发光细胞,在发光细胞中有两类化学物质,一类被称作萤光素(在萤火虫中的称为萤火虫萤光素(Firefly luciferin)),另一类被称为荧光素酶。
荧光素能在荧光素酶的催化下消耗ATP ,并与氧气发生反应,反应中产生激发态的氧化荧光素,当氧化荧光素从激发态回到基态时释放出光子。
3、猫头鹰——目光如炬
猫头鹰的视觉敏锐。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度比人高出一百倍以上。猫头鹰瞳孔很大,使光线易于入眼,视网膜能辨明暗的能力非常丰富,对弱光也有良好的敏感性,适合夜间活动。
另外,猫头鹰眼中有3张眼睑,上眼睑会于眨眼时放下,下眼睑会于睡觉时盖上,而中眼睑是一线状组织,会于眼面上下移动清洁眼面。不同于其他鸟类,双目向前,视区重叠,可因此分辨距离。
同时猫头鹰是色盲,也是唯一不能分辨颜色的鸟类,除了某些过惯了夜生活的鸟类,如猫头鹰等,因为视网膜中没有锥状细胞,无法辨认色彩以外,许多飞禽都有色彩感觉。
扩展资料:
三者的生活习性:
一、猫头鹰
猫头鹰一旦判断出猎物的方位,便迅速出击。猫头鹰的羽毛非常柔软,翅膀羽毛上有天鹅绒般密生的羽绒,因而猫头鹰飞行时产生的声波频率小于1千赫,而一般哺乳动物耳朵是感觉不到那么低的频率的。
这样无声的出击使猫头鹰的进攻更有“闪电战”的效果。据研究,猫头鹰在扑击猎物时,它的听觉仍起定位作用。它能根据猎物移动时产生的响动,不断调整扑击方向,最后出爪,一举奏效。
二、飞蛾
蛾类从旁观者看来,好像显然地会被光所吸引;但事实上更准确的说法是“因为飞蛾头晕搞不清楚方向”而围绕着明亮的物体盘旋。蛾类利用光线来作为罗盘导航,且进化成会利用眼睛里固定的部分来接受光线。
只要光源十分遥远像是太阳或月亮,飞蛾眼里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会近乎一致地平行,这时飞蛾只要大约朝直线方向行进,视觉成像就能维持不变。
但当光源非常接近时,如果飞蛾依旧直线地行进,在移动的每一瞬间其所接收到的光的角度都在改变。所以飞蛾为了要去适应这种改变,就会变成从旁观者看来好像是螺旋状地朝光源前进。
三、萤火虫
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个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幼虫多栖于遮蔽度高,草本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地方,水栖萤火虫每一虫态都有不同的生态栖位;蛹期在水旁边度过。成虫则以雄虫及雌虫分为水上方开阔水域及水边的植物上,卵产于岸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猫头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飞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萤火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