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何理解呢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是什么意思
1、公益二类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的一种,与之对应的还有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此类单位是为社会大众提供公益性的服务,然后按照 *** 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来收取相应的费用,其经费形式是财政补助,包括公办幼儿园、公办高中、高等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公立医院、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单位。2、目前,对公益二类的工资还没有统一规定。公立医院、大中专院校、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盈利能力较强,用人机制较为灵活的单位,其工资政策也较为自主,待遇相对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是要好一些。而幼儿园、高中等单位收费多有硬性标准,盈利能力相对较差,工资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中小学校)相比,差别不大。最终待遇如何,还是看具体某个单位的工资政策。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有啥区别
公益性事业单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一类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其中,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指的是公共卫生、义务教育及基本医疗服务类的单位,这类单位为社会提供基本公益服务,不受市场资源配置的影响。比如公立中小学、公立医院、省图书馆等,都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而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一般的承担高等教育及一些非营利性的医疗卫生服务的事业单位,比如说各大高校就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的代表。一、分类不同
1、公益一类承担的是基础医疗卫生、教育、科研等公益服务职能,不宜或者不能由社会服务代替,也不能由市场配置资源。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基本上全部是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唯一的例外就是乡镇卫生院。
2、公益二类是 *** 资助一部分提供保障,也可以通过市场进行资源配置,如公立医院等。公益一类、二类具体由各地结合实际研究确定。
二、服务范围不同
1、公益一类包括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的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单位或机构。
2、公益二类包括应具备以下条件的一类事业单位: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按照 *** 确定的公益服务价格收取费用,其资源在一定区域或程度上可通过市场配置。如普通高等教育机构、非营利医疗机构等。
三、经营限制不同
1、公益一类的事业单位不得开展经营活动。对这类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要从严控制,并加强监督和管理,使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益。
2、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根据国家确定的公益目标,自主开展相关业务活动,并依法取得服务收入,其服务价格执行 *** 定价或 *** 指导价。在完成规定任务的基础上,可依法开展相关的经营活动。
事业单位公益一类和二类的区别如下:
1、社会功能不同:公益一类,即从事关系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文化、公共卫生、经济社会秩序和公民基本社会利的公益服务,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公益二类,即面向全社会提供涉及人民群众普遍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公益服务,可部分实现由市场配置资源的事业单位;
2、拨款方式不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也称为全供事业单位,也就是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其所需的事业经费全部由国家预算拨款的一种管理形式。差额拨款事业单位,按差额比例,财政承担部分,由财政列入预算;单位承担部分,由单位在税前列支,如医院等;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即为社会提供公益服务或者为 *** 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国家保证经费,不再从事经营活动。自主事业单位是指有稳定的经常性收入,可以抵补本单位的经常性支出的单位。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公益事业是指非营利的下列事项:
(一)救助灾害、救济贫困、扶助残疾人等困难的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活动;
(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三)环境保护、社会公共设施建设;
(四)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其他社会公共和福利事业。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目前属于公益二类的高校在编人员,编制还有用吗?
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都属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根据分类改革要求,下一步将取消事业编制转为聘用制人员,实行备案制管理。这是为了激发高校和医院人才交流,更好低服务教育和医疗。不过基于高校和医院的公益服务职能,原在编人员取消编制后,单位仍将保留事业属性,接受上级机关和组织人事部门管理。
目前,这项工作正在全国试点,只有少数地方进行了改革,其他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仍在观望中。据说,因为取消编制后意见比较大,加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前已经在试点推进改革的部分地区已经叫停了高校和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取消事业编制的做法。下一步,各地是否会继续按照此前的要求推进改革,不得而知。
不过不管是不是会改革,原有编制都是好事。没有改革,编制人员按照规定享受事业单位各种待遇;改革了,也是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处理,原来有编制的,取消事业编制后只不过由注册制改为了备案制,享受的待遇其实和原来的一样,并没有什么变化。而如果没有事业编制,则完全按照改革后的合同制方式处理,工资待遇没有原在编人员有保障,甚至还回存在较大差距。这是在编和不在编更大的区别。编制的更大好处即体现在这里。
一句话,编制肯定有用,而且有编肯定比没编好。
不管到什么时候编制都是有用的。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也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是事业编制,公益二类的高校编制当然有用啊。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之后,行政类事业单位会取消行政职能,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会逐步转变成企业。将来的事业单位不再承担行政职能,不再从事生产经营类职能,比如,一些具有执法权力的事业单位会取消执法职能,有关人员通过考试考核后会转为公务员; *** 下属的招待所等单位会转变成企业,不再保留事业编制。也就是说以后的事业单位经过改革后会逐步只剩下公益类事业单位,主要从事面向 社会 公众的基本公共服务。
如果事业单位取消了事业编制转为企业管理,那么在企业就没有编制的说法了,但是不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还是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都属于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仍然是事业编制,那么对事业单位而言事业编制当然是最重要的了。就拿高校来说,现在已经有一部分学校改为了编制备案管理,但是大部分学校还是属于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公益二类的高校事业编制和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的编制是没有区别的,单位人员都由财政供养,晋升途径包括管理岗位的晋升和专业技术岗位的晋升。
对于那些编制备案管理的学校或者医院,实际上和正式在编人员的待遇基本是没有区别的,但是这部分人员是没有编制的。就目前来说,有编制人员肯定是有保障的,没有编制的人员保障能力相对就会差一些。
所以说,作为公益二类的高校,人员编制仍然属于事业编制,编制肯定是有很大作用的。 欢迎关注中省直遴选,有问题欢迎随时交流。
没有编制的合同老师,或者民办老师,工作岗位不稳定,工资较低,不能评职称和提干!
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公益一类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比如说 *** 部门和中小学等; 公益二类属于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比如高校和医院。
在正常情况下也有以下差别:
高校虽然不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但是也属于差额拨款,有一部分资金是由上级拨付的!
其中,(1)有编制正式教师,工资中的一部分是由上级拨款资金发放,其余的部分是由学校应收发放; 而(2)没有编制的合同制老师,其工资收入全部是由学校收入发放的。
在学校收益较好、招生较好的情况下,有编制老师或许和没编制合同制老师的差别不大,都会有工资发放。
但如果遇到学校收益较差,比如招生有困难的时候,就会没有钱给老师发工资,那么有编制的老师还有一部分上级拨款的工资,而没有编制的合同老师就没有工资发放了。
高校老师的编制,是高校老师当年入校的时候,通过统一选拔考试进入高校工作的,属于老师曾经的权利获得,是在省编制办有备案的公职人员。
如果高校因某些原因倒闭,比如学校合并、学校解散等情况,(1)有编制的话会被重新安排工作;(2)没有编制的话,就属于合同制非正式,随时可以解聘,那就需要自主择业了。
虽然现在在不停的弱化编制的作用,甚至有编制的老师也需要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大部分单位还是遵循着传统的编制管理模式,保护着既得利益者的权利,毕竟学校的领导都是有编制的员工。
综上所述,高校在不停的改革,甚至山东省已经取消了高校和医院的编制,但是编制仍然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比如很多地区出台福利政策,召回在外地工作的本地籍贯 有编制人员回本地工作 ,其编制可以对等级变动!这是给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有编制人员一个回老家工作的福利机会,体现了编制的重要性,和共同认可性。
对个人来说,编制能让工作人员安心的工作,不再为其他事而担心,能让高校教师搞科研、医生看病时候全身心的为群众服务。
对单位来说,如果没有编制的话,也很难招聘到优秀的科研人才和医护人员。
可以十分肯定的回答您,编制有用。
原因如下:
一、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何改革目前不明朗
按照之前事业单位改革要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如医院、高校等,都将进行改革,由事业编统一划转为备案制,以激发工作人员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医疗、教育水平。
但通过个别地区的试点情况来看,作用并不明显,且取消事业编后,对医生和教师的约束力必然下降;另外在医院、高校事业编人员数量太过庞大,造成的 社会 影响过大,甚至造成不稳定因素,之前定于2020年底前完成的改革,目前基本停滞,不具备大范围推进的可操作性。
将来高校和医院如何改革,国家应该也在斟酌,下步的改革方向我们无法预测。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事业编还是有优势的。
二、有编制是提拔的必备条件近几年,多数高校招聘的教师已不是事业编制,而是在招聘简章中明确提出,是备案制工作人员,简单的说,就是签合同,合同工。
相比于这些备案制的教师,有事业编制的必然要有很大优势,比如在提拔上,领导必然更倾向于编制人员,而且教育、医疗系统转向 *** 系统,事业编身份是硬性要求。体制内的朋友身边应该都有从教育系统出来的同事或领导,对这点应该深有体会。
三、改革政策必然更倾向于有编制人员
我们的改革一直不是一刀切,都是分人群采取不同措施,比如之前吵的沸沸扬扬的延迟退休政策,也是分年龄段、工龄等分了几个阶段实施。
所以,将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改革,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不同身份、不同办法”,如果没有事业编制,肯定是转合同毋庸置疑,而有编制,很有可能会从这些编制人员中挑选部分继续保留编制,甚至可能会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划转部分公务员。
总之,编制必然有用,有编制绝对比没编制有优势。
目前网上到处都在说事业单位改革,改革是肯定会改的,但是具体文件目前都还没有出来,我的意见是你还是按目前的状态走一步算一步,毕竟总不能因为改革不工作了吧,至少目前都还是有编制的,能保留就保留吧。
现在事业单位改革,说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人员可能转变为公务员,然后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的都没具体出文。我们这里是医改的排头兵,医院是已经取消编制,采用聘用制了,据说学校以后也是取消事业编制,但是这个学校级别又没有明确说明,是否高校继续保留呢还是未知数。
取消事业编制后,说实话对医生老师等技术人员是有好处的,很明显就是待遇提高了好多,本来事业编升迁可能性比较小,那还不如拿着高薪更有意义呢,对吧。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高校等非基础教育事业机构,划分为公益二类。2017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方案》又明确规定,“高校、县级以上公立医院取消编制,保留事业单位属性”,之后又相继在北京部分高校实行了改革试点。
高校取消编制,由单位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岗位,只需要在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即可,原编制回收后另做他用。编制备案制,实际上就是取消了原来的编制管理,实行合同制管理。部分高校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也就是说原来使用编制的人员继续使用编制,直至退休,而新进人员一律不使用编制,实行合同化管理。事实证明,这种过渡性措施,不仅违背了改革原则,而且有违公平公正原则,是行不通的。
高校取消编制后,由人事、财政、编制、教育主管部门等单位进行监督管理,制度有效可行的人事管理、岗位聘用、工资分配、绩效考核等制度,实行按劳分配、同工同酬,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高校教职人员的敬业精神,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同时增强人员流动性,打破铁饭碗和“大锅饭”制度,有利于提高高校竞争力,增强高校教育质量。
到今天为止,公益二类的高校在编人员,编制还是一样有用,跟以前一样炙手可热。
国家文件规定到2020年底全部取消高校事业编制,取消高校的事业编制是改革的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项改革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不同省份有不同的做法,但今年结束仅剩两个月,但如何取消尚不明朗,还没有哪个省份的哪所高校完全取消事业单位编制,个别高校还在增加事业单位编制,包括重点高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在引进人才时,仍许诺给出事业编制吸引人才。
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编制意味着收入稳定、工作安定,体面,属于国家干部,大部分高校教师都还是期待有事业编制身份的,可以说,现在是否属于事业单位编制仍有很大好处:
1、有事业编制就属于体制内人员,就是国家干部,受国家管理,就可以在体制内的单位调动,高校副处级或副高级以上人员就可以调入公务员队伍,如果没有事业编制,不管是正处级还是教授,都不能调入行政机关任职。
2、有事业编制与没有编制享受的经济待遇是不同的。在大部分高校,编内人员的待遇比编外人员待遇高很多,年底的绩效差距很大,虽然部分高校做到同工同酬,但在某些经济福利上也有区别,在购买单位福利房时,编外人员是不能购买的。
3、编内和编外人员的上升空间也有不同。个别高校做到编内和编外人员同等待遇,但这仅限于在校内,在校外则会受到体制因素的制约;另外如果提任厅级干部,目前只有在编人员符合条件,编外人员是排除在外的。
4、有事业编制人员相对稳定,编外人员都是与学校签署劳动合同,几年一签,考核通过的则续签,不通过的就解聘了,虽然现在在编人员也与学校签署合同,但相对稳定,考核仍停留在形式层面,只要没有重大的违法违纪,有事业编制人员是不会被解聘的。
5、有编制显得有面子,在高校里,无编人员在有编人员面前总是觉得矮人一等,有些工作只有在编人员才能处理,编外人员是不能参与的,例如涉密工作只能由编内人员处理。
更多教育热点、观点,请关注潮起海之南。
现在新毕业的分配到高中已经拿不到全工资了,财政只拨款90%。
成都青羊区公益二类工资一般多少
平均每月5200元。根据查询成都公益专项组公众号信息显示,青羊区二类公益项目工作人员的平均薪资为5200元每月。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就是单位自 *** 部分交付市场的,实际上这类单位有贫有富,总体上财政补贴占到六成,自主营收占四成,有一些效益比较好的事业单位,待遇也会相对好。公益二类财政补助范围?
财政补助二类拨付指二级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 主管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同有财政部门直接拨付;二级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收入由财政部门先拨付给同级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再由主管部门或上级单位按照批准的预算和用款进度拨付给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有三种: 一是全额拨款的,就是财政补助。二是适当比例财政拨款的,这样的单位通常自己有赚钱的能力,就是财政适当补助。还有一类就是全部自收自支的,也就是国家没有财政补助,全看单位效益,当然工资也跟效益有关系。最后这一类的以后有改制为企业的可能。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经费按财政补助一类拨付;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经费按财政补助二类拨付; 公益三类事业单位:经费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