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哪里?
地理
大汶口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南部,大汶河北岸,距东岳泰山60华里,是驰名中外的大汶口文化发祥地和历史上著名的商埠重镇。大汶口属自古有名的土质肥沃、水源充足的“汶阳田”,地下资源丰富,104国道、京沪铁路穿境而过,处于山东省“一山一水一圣人”旅游热线上。大汶口名胜古迹众多: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汶口文化遗址;有县级以上文物景点3处(明石桥、清山西会馆、文姜城遗址);有远近闻名的自然景观汶河古渡口、文亭山等多处。
说起大汶口旅游资源当首推大汶口文化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址是四海皆知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是新石器时期的典型文化遗存,与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共称中华民族的文明起源。开发利用大汶口文化遗址,是保护和抢救大汶口文化的需要,也是研究我国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文化遗址仍未得到开发利用。大汶口镇有着良好的交通、人文、资源三大优势,文化开发工程得到各级旅游、文化等部门的高度重视,已被列入了开发计划。
在大汶口文化开发的同时,大汶口镇还将开发其他人文、自然景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山西会馆距今26O多年,年久失修,破坏严重。已成为大汶口古老昌盛见证的明代石桥,粗犷雄伟、牢固耐用,但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两者都亟待修缮。齐鲁会诸侯的宫城旧城——文姜城遗址,只留下一片高台废墟,也可整修开放;还有大汶河古渡口开发,借助大汶河河坝的改造,使之成为水上乐园;利用镇北部的云亭山,建立人工狩猎场,人工养殖兽禽,营造狩猎氛围。
大汶口镇近年来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大汶口是彩陶的故乡,通过对古老陶艺的研究,现开发出具有浓厚大汶口文化特色的陶器工艺品;对大汶河三叶虫化石进行开挖, *** 出闻名华夏的三叶虫石砚。该镇还开发了具有大汶口民间传统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元宵灯会和农历七月十五河灯竞放大会,每年一届,极大地丰富了文化旅游项目。该镇还有着淳朴善良的民风和现代化的干净整洁的镇容村貌,大力开发民俗旅游,现已有2O多批来自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前来参观。根据整体开发规划,近几年大汶口还将开发建设大汶口博物馆、陶艺馆和大汶河绿色公园等旅游项目。
大汶口镇政通人和,经济迅猛发展,文化资源开发任重而道远。开发大汶口旅游文化资源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海内外游客而且还能促进海峡两岸和世界华人的学术交流。大汶口寻根将与泰山怀古、孔府朝圣成为天下华人的共识。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我国的什么地区阿?
大汶口文化遗址位于泰山南麓泰安市郊区大汶口镇,大汶河东西贯穿,将其分为南北两片。遗址总面积80余万平方米,文化层堆积2~3米,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地和命名地,大汶口遗址包括了大汶口文化发展的全过程.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大汶口文化时期,有四种居住方式:半穴式、浅穴式、杆栏式,还有
大汶口文化时期,有四种居住方式:半穴式、浅穴式、杆栏式、地面式。1. 半穴式房屋:顾名思义,这种房屋有一部分位于地下,能够很好的保暖,防御严寒。
2. 浅穴式房屋:这种房屋建在地面上的一半,另一半则埋在地下,能够有效地抵御严寒,冬暖夏凉。
3. 杆栏式房屋:这种房屋建在地面上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埋在地下,它的主要特点是将住房分成两层,能够很好地避免野兽侵扰。
4. 地面式房屋:这种房屋完全建在地面上,能够很好地抵御严寒,冬暖夏凉。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有其他问题,欢迎告诉我。
朗朗齐鲁月·泰山之旅·大汶口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辉泽
朗朗齐鲁月·泰山之旅·大汶口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辉泽
大汶口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均属新石器时代文化。大汶口文化是龙山文化的前身,主要分布在山东及苏北一带,当为古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东夷族诸部落所创造。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遗址在大汶口镇附近大汶河两岸,1959年兴修京沪铁路复线时发现。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出墓葬一百三十三座及一座陶窑。墓均为长方竖穴,以单人仰身直脚葬为主。从中出土红、灰、黑白和绘有美丽彩色花纹的各类陶器一千多件,还有大量精致的石器、骨器、玉器和象牙器等,这些遗物显示了独特的面貌和风格。1962年在曲阜县西夏侯发掘了同样文化内涵的墓地,1964年遂正式提出大汶口文化的命名。这前后还发掘了江苏邳县刘林遗址、大墩子遗址,山东兖州王因遗址、诸城呈子遗址、日照东海峪遗址等,并获得了丰富的资料。根据碳-14测定,大汶口文化始于前四千三百年前,约在前二千四百年前后过渡为龙山文化。根据墓葬随葬陶器组合及形制变化,大致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自前四千三百年到前三千伍百年左右,以刘林墓地、王因墓地为代表;中期自前三千伍百年左右到前二千八百年前,以大汶口早、中期墓为代表;晚期自前二千八百年前到前二千四百年左右,以大汶口晚期墓为代表。
大汶口文化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陶器形态上看,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最富有特色的有折腹的釜形鼎、大镂孔编织纹豆、三足和圈足高柄杯、背壶和鬶。陶器生产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早期均手制,绝大多数为红陶,类少形单,火候不高;中期灰、黑陶比例增加,出现薄胎细质的灰白陶,器类增多,器形也富于变化;晚期已使用轮制技术生产大件陶器,灰黑陶已占优势,出现一种薄胎黑陶高柄杯。另外,用坩子土经1200℃的窑温烧制而成、胎薄质硬、色泽明丽的白陶也大量产生。
从生产工具看,大汶口文化的石铲等由厚而薄,越做越精。作为农具的石器早期有断面为椭圆形的斧、穿孔斧、穿孔铲、刀、锛、凿等;中期以后发现大型石锛、有段石锛、有肩石铲、石镐以及鹿角锄和骨、角、牙、蚌质的镰刀等。渔猎工具早期有尾部带孔的双倒刺或三倒刺的骨、角质鱼镖,扁平三棱式或短铤圆柱式骨、角质镞,环柄匕首和网坠;中期以后出现了双翼起脊长铤的骨镞、牙质鱼钩、石匕首、骨匕首、石矛、骨矛等。当时制骨工艺也相当发达, *** 有丰富多彩的骨、牙雕品,如早期的钻孔雕花的骨珠串、刻有猪头的牙饰、骨饰、骨雕筒、骨梳;中期以后的剔地透雕或镶嵌绿松石的骨筒、象牙筒,以及象牙梳、雕花骨匕等。
从风俗上看,大汶口文化的居民,有头骨枕部人工变形和成年拔除上侧门齿的习俗;墓葬中死者手中往往握有獐牙,可能具有某种宗教意义和社会意义。
根据大汶口文化遗址的资料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住在靠近水源的高地上,房屋有圆形、方形、地面建筑和平地穴等形式,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粟,用石斧、石铲、石刀、石镰、骨镰进行耕种收获。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和狗,可能还有牛和羊,也经常进行渔猎。手工业有石器、骨器 *** ,制陶,纺织,木作,编织等。在社会文化方面,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标志着“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时代已经结束,开始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期墓葬中还存在着明显的贫富分化,富者随葬上百件精致的随葬品,贫者墓中一无所有或只有几件简单的陶器,意味着氏族成员间平均分配物品的原则已经遭到破坏,私有制开始产生,表明社会正逐步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
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继承者,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首次在济南市章丘县龙山镇的城崖子发现一种以黑亮薄胎的陶器(蛋壳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1930年和1931年又于此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结果表明,城子崖文化遗存不同于以红陶、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这种文化常有黑亮薄胎的蛋壳陶,故也叫“黑陶文化”。此后,龙山文化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多有发现,为了有所区别,又把山东的龙山文化称“山东龙山文化”,或“典型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在山东境内已发现上百处。重要遗址有潍坊姚官庄、胶县三里河、日照东海峪、诸城呈子等。早期遗址以呈子早期等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前二千四百年到前二千二百年左右。出土的陶器灰陶、黑陶数量相当,灰陶略多,多数为轮制。典型器物有粗颈小袋足鬶、深腹罐形鼎、蛋壳陶高柄杯、深腹平底罐、浅盘豆等,多为素面,有的也饰以弦纹、缕孔或划纹。中晚期遗址如三里河、姚官庄等,年代大约在前二千二百年至前一千九百年左右。出土的器物以表里透黑的砂质陶和黑亮的细泥陶为多。陶器普遍采用快轮制法,只有少数砂质器似为手制。典型器物有长流粗颈的大袋足鬶、小袋足鬶、曲腹盆形鼎、盘口式蛋壳陶高柄杯、饰有竹节纹的镂孔粗柄豆或细柄豆、饰盲鼻的带盖罍、罐、单耳或双耳罐形杯等。其中鼎足形制多样,以鸟首形最富代表性。姚官庄出土的黑蛋壳陶,质地细腻,胎壁薄仅0.5毫米至1毫米,显示出精湛的工艺技术。山东龙山文化的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大多数无随葬品或仅有很少几件,少数大墓随葬品却丰富精美,反映了墓主当年的地位及财产的差别。
关于龙山文化的社会性质,有的认为是氏族社会晚期,有的认为已进入早期阶级社会。其社会生产水平比大汶口文化有较大的提高。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刀、石铲等,石镰已较普遍地应用,在三里河遗址中还出土了两件铜锥形器,说明已经进入了发达的锄耕农业阶段。同时还发现大量的石制和骨制的箭镞和矛头等,说明狩猎仍占一定地位。另外,在一些遗址中已发现卜骨,表明原始宗教开始发生;还出土了属于砭刺医疗工具的锥形砭石和陶制“尖头器”,表现当时已有原始的医疗技术。
山东龙山文化时期的制陶业尤其发达。已普遍采用了快轮制陶术,漆黑光亮的泥质黑陶器,特别是那种造型复杂不具实用价值的蛋壳陶高柄杯,无疑是一种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制造这样精致的产品,必须要有结构合理的陶窑、熟练的技艺和高温技术。另外,一些墓葬中出土的成组玉器、玉斧,说明了当时制玉工艺的发达。在建筑技术上,龙山文化房屋结构大体为长方形土台式建筑;台面分层筑成,可能已经使用了夯筑技术;有的墙段可能已经采用控槽筑墙的技术。这些在我国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良渚文化 蜀文化 庙底沟 大汶口 河姆渡 半坡 龙山 红山 仰韶 哈克之间是怎样的顺序关系
河姆渡文化 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之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经科学的 *** 进行测定,它的年代为(前5000-前3300)。仰韶文化 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所以被称为仰韶文化,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的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今天在中国已发现上千处仰韶文化的遗址,其中以河南省和陕西省为最多,是仰韶文化的中心。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
半坡文化 属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位于陕西省西安半坡村。年代距今约6800—6300年(前4800-前4300).
庙底沟文化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而得名,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黄帝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文化遗址中所出土器物特征与黄帝时代所发明使用的器物等等是相一致的,(约前4000-前3800)。
大汶口文化 (公元前4300年 - 前2500年)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文化典型。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红山文化 是距今五、六千年间一个在燕山以北、大凌河与西辽河上游流域活动的部落集团创造的农业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红山文化以辽河流域中辽河支流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大凌河为中心,分布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距今五、六千年左右,延续时间达两千年之久。红山文化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主要社会结构是以女性血缘群体为纽带的部落集团,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兼以牧、渔、猎并存。它的遗存以独具特征的彩陶与之字型纹陶器共存、且兼有细石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红山文化年代为公元前4000~前3000年。
哈克文化 距今约4000-5500年(前3500-前2000),具有这一文化特征的古遗址和古墓葬在呼伦贝尔草原上广为分布,但以海拉尔市哈克镇境内发现的一批古遗址、古墓葬为典型代表。
良渚文化 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250~4150年(前3300-前2100).
蜀文化的具体出现时间不太清楚,从三星堆的推测,5000年前就已出现,持续繁荣了一千五百多年后消失(约前3000-约前1500)。
龙山文化 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前2400-前2000)。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