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1)

wanfu 百科 98 0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2

以下是阅读《给父母的建议》一书的摘抄,值得有心的家长揣摩学习领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他说“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这种智慧。”

自我教育是一生的事情,在一生中都起重要作用。只有坚持自我教育的人才是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

我们做父母的,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行为教育影响孩子,这是我们应该永远记住的。

教育孩子,实际上就是教育自己。父母的自我教育是影响子女的强有力的手段。

用自己的力量做好每一件事情,是家里的一个重要规定。

我们家有一个谁也不能破坏的规矩,这就是孩子学会了走路,就要学着干活,不光为自己干,还要为别人干,孩子必须尊重别人,必须用人的眼光看待人。

更具教育力量的精神财富,是家人间的相互关心和尊重。

教育儿童这是一种劳动,而且是一种极需细心和耐心的劳动。

告诉大家,家长的任务不仅是督促孩子做作业,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学会用经济有效的 *** 完成作业。我们告诉家长,不仅要准备明天上的功课,还要及时完成今天课上布置的任务,只有这样,知识才能记得最牢。

教师告诉家长,帮助学生不是替他做作业,而是督促他独立工作。尤其是要指导他大声记忆诵读,因为出声记诵能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幼年时,从周围世界看到的东西越多,提出的问题越多,孩子的眼睛就越明亮,记忆就越敏捷。

儿童的劳动锻炼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孩子学会用勺吃饭的那一天起,就应该教他劳动。

每个人都应该记住,如果孩子因为惩罚而常常受到恐惧,痛苦,羞辱的折磨,他内在的天赋的自我教育力量就会渐渐衰退。惩罚越多越残酷,自我教育的力量就越小。

2~7岁是儿童发展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在不知不觉中从周围世界获得很多的知识、技能和习惯。它们形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思维、语言、情感,以及对周围世界的态度,这些心理能力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儿童入学时有多高的发展水平,他是不是聪明、机灵,就决定于婴幼儿时期成人对孩子智力的投入。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造成的后果,即使是最能干,最有经验的教师也将无力改变。

情绪记忆在幼儿的感性认识中起着重要作用,很多事实证明,幼时使儿童产生过深刻情绪体验的事物,会给儿童留下妙不可言的印象,使他终生不忘。利用一切机会带领孩子走进美丽的大自然该有多么重要。

观察力、注意力、求知欲,这些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智慧的发展水平和学习成绩。孩子的求知欲望和团战能力不是天生的,他们是幼儿时期有成年人培养出来的。

观察学龄前儿童的智力发展,使我们发现了一个重要的规律,这就是幼儿时期进入儿童意识的词汇是否鲜明,是否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强弱。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1

从今天起,我为读者朋友分享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给父母的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的发挥出来。”

教师要相信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的对待给学生的评价。

教师热爱孩子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各种素质中更具统帅作用的是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核心观念。

他提出学校要达到三项具体要求,一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二是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 *** 活动;三是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更爱读的书。

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学习是从兴趣开始的,教育要从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他就会把学习当做快乐的事儿,就会以苦为乐,刻苦钻研。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以下这段话出自苏霍姆林斯基的哪本专著,及出版者,出版地,出版年?

“当儿童跨进校门以后,不要把他们的思维套进黑板和语文课堂的框框里,不要让教室的四堵墙壁把他们跟气象万千的世界隔绝开来,因为世界的奥秘中包含着思维和创造的取之不竭的源泉。”
《给教师的建议》
[专著内容概述]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也是当代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18岁开始担任乡村小学教师,一生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事业。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都献给了孩子,他曾先后为三千七百多名学生做过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的过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本书,一百多篇论文,一千二百篇童话、短篇小说等。他的著作被称为“学生生活的百科全书”。
  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我国的情况和需要,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从苏氏的其他著作里选译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仍有一百条,改称《给教师的建议》。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文字深入浅出,通顺流畅,极便阅读。中小学老师读此一书,等于读了一本教育学与心理学合编。
  该书由杜殿坤编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该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其中主张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理论,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教育思想更是思想宝库中的瑰宝。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

根据要求写作文。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
教师资格证 来源:网考网 查看所有评论
【分析解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马克思说:“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
根据上述材料,请以“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为题,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网考网参考答案:(仅供参考,欢迎评论交流)
网考网解析:
【参考范文】 爱心在教学中的力量

“爱心”是教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教师工作的主旋律。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扬教育民主,把自己的爱播洒在每个学生的心间,通过爱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要做到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在课堂上,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要谆谆告诫,诲人不倦;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率先垂范,言传身教;在课外,教师是学生的朋友,心心相印,开诚布公。要做好这些工作,教师就必须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跟每个学生谈心,与他们做知心朋友,从中了解他们的优点、缺点、爱好和困难等,对他们在课堂上和平时生活中的点滴进步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树立自信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因为学生模仿教师的意识强,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们面前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学生们也会因模仿教师而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如当教师发现教室的地上有纸屑或粉笔头时,教师要主动捡起来;当遇到有人摔倒在地时应上前扶他起来;当某学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难时,进行一定的帮助等,用教师美好的形象去感化学生养成爱劳动、讲卫生、争做好人好事的良好习惯。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懂得用自己的爱去温暖学生的心灵。教育事业是一曲爱心赞歌,教师要像雕玉一样对待自己的学生。因为学生是处于成长中的人,如果教师用爱心去关心他们,用爱心去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逐渐脱落思想的“尘垢”,成为一块名副其实的美玉。对于调皮的学生,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斥责与批评,更应采取个别谈心和细心观察的办法,从中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作为转化他们的“起步点”,使这些学生产生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驱动力,鞭策自己进步,接受教育,团结同学。对于自卑的学生,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高学生的信心,鼓起他的勇气,用真心的关怀去温暖他、感化他,使他告别自卑的昨天,坚定地走向自信、美好的明天。

“爱”是消除师生之间情感障碍的保证。

“爱”是培养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师生成为“知心朋友”的桥梁。

“爱”是转变后进学生,使他们良好地发展的灵丹妙药。

“爱”是学生成长、进步、发展的关键,教师必须将自己的爱心和耐心,化作无声的细雨,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学生精神上的尘埃。

让我们用无私的爱托起教育的明天,当一名心中有爱的教师

苏霍姆斯基的教育思想是()A和谐教育思想 B全面发展观 此题选A or B?

1.苏霍姆斯基的教育思想是()A和谐教育思想 B全面发展观 此题选A or B?望专家指点迷津,不胜感激 2.判断正误:活动课程是课程计划以外开展的体现自主、灵活、广泛、实践特征的课程形式。
(书上答案是对,可是我觉得是错。活动课程是课程计划以外的还是以内的?)
谢谢!
  1、苏霍姆斯基的教育思想是:全面发展观
  瓦·阿·苏霍姆斯基(1918~1970)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活动家、实践家,在三十余年教育实践中,他勤于理论探索,并亲身参加实践,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经验,写出了几十部(篇)教育论著、论文,其中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他的成果丰硕期。逝世前,他完成了教育科学博士论文《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这篇论文实际上是他以前所发表主要学术著作的综合报告,也是他一生教育理论实践观的系统分享。苏联教育界对此评论很高,公认为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苏霍姆斯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仅为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所推崇,而且对西方教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苏霍姆斯基的教育理论和思想的核心是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在他的各部论著里都有所体现,只不过针对性和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在他的名著《给教师的一百个建议》中,着重谈了教师怎样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教师如何使各种教育力协调以保证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在《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问题》一文中,全面分享了个性全面发展的涵义,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涵义及对个体作用及教育的途径,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内在联系性(和谐性)。提出“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是有其历史和现实依据的。

  2、活动课程是课程计划以外开展的体现自主、灵活、广泛、实践特征的课程形式。答案是对

  活动课程有时也叫“经验课程”(experience curriculum),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主要特点就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在于脱离开书本而亲身体验生活的现实,以获得直接经验。

  活动课程是指“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也叫做生活课程、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活动课程是一种主张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来组织,通过儿童的亲身体验来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比较及关系
  比较关系表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价值重心知识(文化)本为学习经验本位教育观教育即生活的准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隔离)教育即生活本身(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知识的类型间接经验/学术型知识/公共知识直接经验/实践型知识/个人知识知识的存在方式知识是呆滞的、僵化的,知识远离行动知识是运转着的、有活力的,知识从不远离行动课程形态大部分学科课程属于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打破学科界限)课程组织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组织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组织课程(强 *** 材的心理化)课程实施注重课程活动的结果注重课程活动的过程教的方式强调“训练”、“指导与控制”强调“兴趣”、“自由与主动性”学的方式静听式的被动学习(口训多于行动)从做中学、主动参与(行动多于口训)适用范围成人、高年级学生儿童、低年级学生
  关系分析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的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公共知识、儿童当下的心理经验与凝结在学科中的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成人学习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的分歧与差异。早在1902年,杜威就在《儿童与课程》一书中,深刻地揭示了这种关系。
  杜威认为,儿童的心理经验与学科中所含的逻辑经验是同一生长过程的起点与终点,逻辑的经验是由心理的经验发展而来的,两者的差异与区别在于:心理的经验是直接的、鲜活的、内隐的、不确定的,而逻辑的经验则是间接的、无生气的、外显的、确定的,逻辑的经验是运用抽象与概括,将心理经验加以系统化、条理化的结果。对于教育者来讲,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将逻辑的经验还远为儿童的心理经验,或者说将各门学科知识转译成儿童能够理解与接收的生活经验,只有这样,教材知识才能与儿童现有的经验发生交互作用,这一过程被杜威称之为教材的心理化。
  杜威认为,教师的使命就是要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这便是教学过程的实质之所在。可见,杜威并不否定学科课程或逻辑经验的教育价值,他所反对的只是以脱离儿童心理经验的方式去学习逻辑化的教材知识。当然,学科课程的学习也有它的存在价值。正如注重学科课程的人看到的那样,儿童的生活是琐碎的、狭隘的和粗糙的,儿童的生活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儿童的经验是混乱的、模糊的和不确定的。因此,通过学科课程的学习,可以扩张儿童狭隘的经验,加深儿童浅薄的知识,提高儿童心理成熟的程度。这一点杜威也是同意的,但杜威强调,我们不能误把教育的“目的”当做“手段”。如果说学科课程代表着教育追求的目的,代表着个体成熟期的学习方式的话,活动课程或教材的心理化则代表着教育的手段,代表着个体幼年期的学习方式。由此看来,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没有本质上的矛盾。对于学龄前儿童和小学低年级儿童,活动课程的开设有其必要性,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发展的逐渐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否则,儿童的学习很可能陷入散漫、凌乱,只能获得一鳞一爪的片断知识,不能获得系统而深入的知识。因此,活动课程更好与学科课程配合起来使用。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