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新帝国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wanfu 百科 28 0

二十世纪新帝国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二十世纪新帝国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很抱歉,回答者上传的附件已失效

内容预览:
二十世纪新帝国
作者:向左看寂寥
今天去寄合同稍晚点更新
更新时间2012-3-6 13:14:48 字数:21
 今天签约稍晚点更新两章不断!求点推荐收藏!
请个假!
更新时间2012-3-27 21:49:20 字数:34
 这两天食物中毒,明天早上还要去挂吊针,明日两章晚上更,以后每天三更!
通知与我想说的话
更新时间2012-4-19 2:44:31 字数:1565
 通知!
  昨天看了戴旭的演讲,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的话让我醍醐灌顶犹如梦醒。我们一直沉浸在大国的梦中,但是现在列强们再次把我当做嘴中的肥肉,还有十八年,十八年后我才四十岁,我无法想象如果那个时候会像甲午战争之后的样子我该怎么活!我有什么脸面活下去!
  我一直沉浸在大国的梦中,我认为我们的GPD已经很高了,我们成大国了,我们有核武,我们有洲际导弹,我们有数百万军队,我们有千万以上的预备役,我们很强我们不畏惧任何敌人,我们有着一亿以上的民族血性青少年,我们有着未来有着希望,我们有着足够的兵员,有着相对足够的武器,有很多人说我们八零后九零后叛逆,不尊道。哈哈!我现在想到这句话很想笑,社会是怎么发展的?科技是怎么发展的?是狂想,是叛逆,只有勇于挑战才能更加前进,我们有着血性,我们有着梦想,一个国家富足强大定然会有鹰派,世界的丛林法则敢于挑战的人,敢于战争的国家才能最终活下来,我不得不说, *** 并没有太大的过错,我知道很多人都觉得现在的国家很软弱,是的我也这么觉得……

我觉得二十世纪新帝国是更好看的小说,你觉得呢?

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更爱,我喜欢悟空传,我喜欢三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看书的感受,自己的心得,每本书每个人都能够看出自己的感动,有自己的精彩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1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原则
2苏联的霸权主义

原因:

赫鲁晓夫上台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事务,甚至动用武力的行为。苏联还在中苏、中蒙边境陈兵百万,时时制造挑衅事件。

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中苏两党对马列主义一些理论问题、国际共运某些原则问题以及当代世界形势若干重大问题,出现一些不同看法。对于这些分歧, *** 始终主张通过内部讨论来解决,而不应影响两国正常关系。

但赫鲁晓夫从追求同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外交战略出发,一心想把中国纳入他的战略体系,并为此不断对中国施加种种压力,致使意识形态的分歧扩大到国家关系上,中苏之间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趋激烈。

面对苏方不尊重中国 *** 的对抗态度,为了维护国家 *** 和民族尊严, *** 不再争取同苏联维持友好关系,他毅然放弃联苏抗美的“一边倒”的国际战略,逐步把苏联作为当时所称的修正主义确定为中国的对立面,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帝、反修”统一战线的国际战略。

二十世纪中国之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

二十世纪中国之一次历史性巨变是指中国 ***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体系。

中国 ***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是中国 ***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这一时期,中国 ***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

中国 *** 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这一时期,中国 *** 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跨越。

英国于二十世纪中叶攻打苏伊士运河详情

如题。据说英国此战是其末落时发起的,也正是这一战是英国的帝国主义力量极大的毁灭,可以说是非常不理性的一战。当然这只是据说,希望有人能提供详情,谢谢!
  1953 年 4 月,以纳赛尔为首的埃及新 *** 与英国 *** 就英军撤离地处埃 及境内的苏伊士运河问题进行谈判,经过反复斗争,英国被迫于 1954 年 10 月同埃及签订协定,同意分批撤军。1956 年 6 月,英军全部撤离埃及,但苏 伊士运河公司仍为英、法所控制,成了埃及的“国中之国”。1956 年 7 月 26 日,纳赛尔总统的埃及 *** 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的全部财 产移交埃及,冻结公司在埃及和在国外的资金和资产。这一决定。震动了西 方世界,英、法为夺回对运河的控制权,对埃及进行了种种威胁,乃至发动 战争;埃及为捍卫国家尊严, *** 和经济利益,不惧英、法的威胁而采取抗 争。这一事件最终演变为苏伊士运河战争的爆发,这一战争又被称为第二次 中东战争。
  苏伊士运河是埃及境内的一条国际通航运河、全长 175 公里,它沟通了 地中海和红海,使欧、亚两洲的航程比绕道好望角缩短了 6000—12000 公里, 成为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运河自 1869 年开 通后,即被英、法帝国主义长期占领:1882 年,英国派兵占领埃及,在运河 区建立了它的海外更大军事基地;1936 年,英国和埃及签订了英埃条约。肯 定了英国在苏伊士运河区的驻军权力;苏伊士运河公司也被英、法垄断资本 所控制。埃及殖民化的结果导致运河的大量收入流入了伦敦和巴黎银行。埃 及人民为收回运河 *** 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斗争。
  1948 年至 1949 年的巴勒斯坦战争亦即之一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民族解
  放运动有了较大的发展。1951 年 10 月,埃及废除了丧失 *** 的英埃条件。
  1952 年 7 月 23 日,以毕业于埃及皇家军事学院,参加过巴勒斯坦战争的青 年军官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植的法 鲁克封建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
  埃及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中东的局势,动摇了英、法在埃及的统治
  地位,引起了他们的仇视和恐慌。尤其是纳塞尔执政后所采取的收回苏伊士 运河 *** 的坚决行动,更为英、法 *** 所妒恨。英、法两国为重新霸占苏伊 士运河,恢复对埃及的殖民统治,对纳赛尔 *** 进行种种威胁,并冻结了埃 及在英、法的存款和运河公司的基金,指令两国商船通过运河时拒不向埃及 交纳通行费,向埃及 *** 进行挑衅。
  1956 年 8 月 16 日,在英、法两国的倡议下,22 个国家聚合伦敦,举行
  有关苏伊士运河的国际会议。美国反对埃及的运河国有化,在会议上提出把 运河交给“一个和联合国保持联系”的“国际委员会”管理,这一计划未能 获得通过。伦敦会议未达成任何协议。9 月 19 日,美、英、法三国再次召集
  18 国在伦敦举行会议,讨论建立“苏伊士运河使用协会”问题,仍未达成协 议。9 月 30 日,英、法将苏伊士运河问题提交联合国安理会讨论;10 月 13 日,安理会否决了英、法要求埃及接受“国际管理”制度提案,并建议埃及 和英、法再次举行会议。英、法知道已无法通过谈判或其他压力迫使埃及屈 服,遂表面上同意继续谈判,暗中却在勾结以色列,积极准备对埃及发动战 争,企图用军事手段来实现谈判桌上未能获得的东西。
  当埃及于 1956 年 7 月宣布运河国有化后,英国三军参谋长即奉命拟订一 项进攻埃及、占领运河的军事计划。8 月 3 日,英国宣布处于紧急状态,随

  即征召了 2 万多陆军后备投人员入伍。5 日,一个英法联合计划小组开始工 作,8 日即拟定了入侵埃及的初步计划。主要方略是:英法盟军在埃及亚历 山大港附近登陆,然后穿过尼罗河三角洲直扑运河区。这个计划后来又作了 修改,决定先用飞机摧毁埃及的空军,然后用空袭破坏埃及的经济、后勤基 地和士气,最后在运河北端登陆。8 月中旬,英、法 *** 分别批准了这个定 名为“火 *** ”的军事计划,随即就开始向地中海大量增兵。
  在策划和准备发动入侵埃及的战争时,英、法觉得两国的兵力不足,法 国即提出要以色列参与他们的侵略计划。这对于以色列来说,正是求之不得 的事。以色列对埃及禁止它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怀 恨在心,早在 1955 年 11 月就制定了一个侵占加沙地带和埃及西奈半岛的作 战方案。所以,法国与以色列一拍即合,以色列自愿充当入侵埃及的急先锋。
  1956 年 10 月 13 日,法国和以色列双方商定了联合入侵埃及的军事计 划;14 日,英、法在艾森的乡村别野举行了一次极为秘密的会议,制定了进 攻埃及的作战计划。决定由以色列首先向西奈半岛的埃及军队发起进攻,吸 引埃及主力部队支援;英、法随即从塞浦路斯、马尔他、亚丁和航空母舰上 出动飞机轰炸埃及,摧毁埃及的军事设施;英、法再出动军队从塞得港登陆, 向运河区进击,切断埃军的退路;最后由以色列占领西奈半岛全境,英、法 占领运河区,全歼埃军。
  为支持以色列充当入侵埃及的急先锋,法国向以色列提供了 30 余架“神
  秘”式喷气战斗机;以色列的空军驾驶负被秘密派去法国接受训练;法国的 教官也穿着便服来以色列传授军事技术;大批法国制造的坦克和北大西洋公 约组织储备的武器零件,陆续运往以色列。到开战前,以色列共有军队 10 万人、坦克 400 辆、火炮 150 门、作战飞机 155 架。
  面对英、法、以三国的威胁,纳赛尔领导的埃及 *** 决心严阵以待,抗
  击任何敢于发动侵埃战争的入侵者。当时,埃及总兵力约为 15 万人、坦克
  530 辆、火炮 500 门、作战飞机 255 架,但有许多飞行员和坦克手还在苏联 受训,多数先进和重型装备尚不能在实战中发挥作用。如:2000 辆苏制坦克 只有 50 辆可供作战;100 架米格式战斗机只有 30 架可飞行;50 架辛式轰炸 机只有 12 架可用。虽然有 255 架作战飞机,其中能完成作战任务的仅 100 余架。为防止可能发生的进攻,纳赛尔总统采取了一些战备措施,包括组织 “民族 *** ”;联合其他 *** 国家,加强集体防务;同叙利亚、约旦组 成联合司令部;制订运河区保卫计划,把保卫运河及尼罗河三角洲作为防御 重点,等等。
  1956 年 10 月 29 日下午 5 时,由以色列为急先锋的入侵埃及的战争爆发 了。以色列上校阿里尔·沙龙指挥以军 202 伞兵旅在法国空军的支援下,利 用埃军在西奈中部地区兵力稀少,防御单薄的弱点,首先在米特拉山口空降
  了 500 余伞兵和部分武器装备。同时,该旅的主力 3000 人,与米特拉山口的 伞兵会合,向米特拉山口突进。
  埃军统帅司令部接到前线报告后,东部军区司令部于当日 20 时命令第二 步兵旅的第 5 营和第 6 营立即开过运河,迎战米特拉山口的以军空降部队。 同时,埃军总参谋部派遣第 4 装甲师的主力由运河西岸进入比尔·吉夫贾法 地区,两个国民警卫旅尾随前进。第二侦察团向东南运动,企图切断以色列 空降部队的退路,对米特拉山口的以军构成包围之势。
  米特拉山口全长 30 公里,两旁悬崖峭壁,十分险峻。10 月 31 日中午时

  分,以色列军队两个连,包括坦克支队和重迫击炮队组成的侦察分队进击米 特拉山口。当以军进入海坦谷地时,即遭到埃军 5 个连伏兵的袭击。埃军占 据了南北两侧的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充分发挥火力优势,打得以军进退两 难,只得利用临时工事进行抵抗。双方激战至黄昏,以军才占领海坦谷地东 部。
  以军为实现“中间突破”的战术,威胁西奈北部埃军主力,配合第 202 伞兵旅在南线的进攻,派遣第 38 特遣部队突击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的阿布奥 格拉。阿布奥格拉东距埃以边境 30 公里,向西可通往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 从阿里什到库赛马的公路也须经过这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军在阿布奥 格拉的前方鲁阿法水坝、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都筑有坚固据点,形成了 完整的防卫体系。所以,当 10 月 30 日中午以军第 7 旅进至乌姆卡特夫南线
  600 米处时,遭到埃军反坦克火炮的射击,损失不小。
  以军正面进攻失败后,第 7 旅奉命采取迂回战术,于 31 日拂晓越过埃军 防守薄弱的达卡山口,进逼阿布奥格拉和鲁阿法水坝。同时,以军南部军区 司令部为配合第 7 旅行动,命令第 10 步兵旅提前于 30 日下午出动。由东向 西正面进攻,于当晚抵达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东线,第 7 旅由乌姆卡特 夫南面进攻。埃军也从阿里什和运河方向调集部队增援阿布奥格拉。
  10 月 31 日,以军第 7 旅对阿布奥格拉发起进攻,受到埃军顽强抵抗和
  准确的炮火轰击。中午,埃军两个步兵营夹击以军。以军在空中人力支援下, 占领了阿布奥格拉,随即兵分两路,一路向西推进,一路向东围攻鲁阿法水 坝埃军据点。埃军凭借 20 多个反坦克掩体组成的防御工事,进行顽强抵抗, 但未能抵挡住以军的避攻。
  10 月 31 日,以军总参谋长达扬将军亲自督促第 10 步兵旅进攻乌姆卡特
  夫,但遭到埃军炮火猛烈袭击,进攻屡屡受挫,即使撤换了旅长古迪尔,仍 不能得手。以军又命令第 37 机械化旅进攻乌姆卡特夫,11 月 1 日凌晨,第
  37 旅先头部队发动进攻,遭到埃军炮兵和反坦克武器的集中射击,后续部队
  也误入雷场,旅长艾林达阵亡,大部分官兵受伤,进攻失败。以军总参谋部 不得不命令停止进攻乌姆卡特夫阵地。
  正当埃及军队在西奈抵抗入侵以军,大批埃军由运河区开进西奈并准备
  进行大规模反击的时候,英、法两国借口保护运河航运,向埃及发出“最后 通碟”,要求埃、以双方停火,并允许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否则派兵干 涉。纳赛尔总统当即拒绝了英、法的无理要求。纳赛尔明白英、法的“最后 通牒”不过是出兵入侵埃及的借口罢了,与英、法的战争已不可避免,立即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10 月 31 日下午,英、法空军对埃及的 15 个机场、一些兵营和开罗、亚 历山大、塞得港、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城市的重要经济、交通设施,进行 了疯狂的轰炸,同时轰炸西奈的埃军部队,企图将埃军拦截在西奈半岛。
  埃及识破了英、法的这一战略企图,纳赛尔总统为防止英、法占领运河 区,而使西奈埃军受到夹击的危险,在英、法空袭后,立即命令增援部队停 止进入西奈,在西奈的守军迅速撤至运河区。这样,埃及开始有组织有计划 地撤出西奈半岛。驻守在乌姆希汉和乌姆卡特夫的埃军,虽受到以军的三面 包围,仍然利用夜色掩护,向阿里什方向撤退。
  10 月 31 日,以色列军队在英、法空袭埃及后,开始向准备撤退的埃军 进攻。但沿途遭到埃军的顽强阻击。11 月 2 日凌晨,当以军进驻阿里什时,

  埃军主力已全部撤出西奈半岛,从而保存了有生力量。 在运河区,埃军同英、法军队的战斗主要在塞得港进行。从 11 月 1 日起,
  英、法空军对塞得港进行连续轰炸。11 月 5 日拂晓,英军舰载机又轰作了塞 得港和富阿德港的埃军防御阵地,上午 8 时 2O 分,英、法向塞得港空投了第 一批伞兵,英军伞兵约 600 人在加密尔机场周围着陆,并迅速占领了机场; 法国伞兵 500 人在富阿德港降落并很快占领了供水厂。下午 1 时 45 分,英、 法又在这两个地区空降了第二批伞兵。
  11 月 6 日上午,英、法军队首先用猛烈炮火袭击塞得港防御阵地,然后
  2.2 万名海军陆战队员开始登陆。英海军第 3 突击旅在塞得港登陆作战,法 国海军陆战旅在富阿德港登陆。6 日深夜,英、法登陆部队沿苏伊士运河南 下,企图一举占领运河区,但遭到了埃军的顽强抵抗。
  为了捍卫国家 *** ,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英、法之一批伞兵着陆 后,即遭到塞得港守军的反击,埃及当局通过设在各重要地点的广播,迅速 告诉居民敌军的降落地点,群众立即行动起来,协助守军消灭敌人。使英、 法侵略军始终未能全部占领塞得港,先头部队只进到塞得港以南 27 公里外的 卡卜。
  英、法公然对埃及这样一个 *** 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受到了国际社会 的谴责,中国、苏联以及世界各国强烈谴责英、法、以三国对埃及的侵略, 英、法极为孤立,被迫接受联合国停火协议,于 11 月 6 日宣布停火。12 月, 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1957 年 3 月,以色列军队也撤出埃及。
  苏伊士运河战争以英、法、以三个入侵者的失败而结束。兵力及武器装
  备均处劣势的埃及之所以能取得胜利,首先就在于它是为捍卫国家 *** 而不 得不进行的反侵略之战,故能充分得到国际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正 义必然战胜邪恶”。苏伊士运河之战正是这一公理的证明。从军事谋略的观 点来看,苏伊士运河战争的双方都不乏成功之处。英、法鼓动以色列的参与 以及首先从守备薄弱的西奈半岛发动进攻,调动了埃及在重点防御的运河区 兵力的增援,这就很有利于英、法军队完成攻占运河区这一主要作战目的。 同时,对奔袭或救援或撤退的埃军都可能予以围歼。埃及的纳赛尔总统正确 地看到英、法发动战争的目标是运河区,故以重兵在此防御,而几乎放弃了 西奈的防御。当以色列在西奈发动进攻时,他虽从运河区调兵去增援,但很 快就识破英、法调兵之计,不仅火速令援军撤回,而且连西奈守军一并撤至 运河区。这样,更加强了运河区的防御,对人民群众的发动,使侵略者陷入 了人民战争的汪洋之中,从而获得了胜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