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瑟琳·赫本资料
物简介:凯瑟琳·赫本简 介
在好莱坞的历史上,有两个赫赫有名的赫本:一个是奥黛丽·赫本,一个凯瑟琳·赫本。而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凯瑟琳·赫本也许是好莱坞获得奥斯卡奖次数最多的一位女明星。
身高1.73米,高高的颧骨、满脸的雀斑、刚毅的下巴、清瘦的身躯,热情、执着、急躁、勤劳、独立,喜爱骑车、打网球、游泳、缝衣服、编织圣诞花环,她最遗憾的事是没能扮演郝思嘉。
凯瑟琳赫本1907年5月12日出生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市,父亲是一名医生,母亲是一名争取妇女参政权力运动者。赫本与同年龄的女孩相比变得非常害羞,即使在家里也显得非常书卷气。赫本考入布瑞迈沃学院之后,开始立志做一名演员,在大学期间演了不少戏。
毕业后,她开始在百老汇和其它地方得到一些小角色饰演,她总能把角色演得很吸引人,特别是在《哈特和波特夫人》中的表演。后来她以舞台剧《勇士丈夫》正式步入美国演艺界。接下来她开始出演电影,在影片《离婚证书》中,由于在片中的出色表演,她拿到了自己标出的片酬并且与RKO公司签约。1932-1934两年间,她主演了五部电影。其中第三部影片《清晨的荣誉》荣获了奥斯卡金像奖。第四部影片《小女人》获得了当年更佳影片奖。这时关于她个人生活的报道和传闻也越来越多:在生活中举止傲慢,拒绝出演好莱坞的影片,穿着松松垮垮、而且不化妆,在照相机前不注意形象,拒绝记者采访…。而影迷们为她这种反传统的行为而喝彩。
因此,1934年赫本返回百老汇,出演了舞台剧《湖》,那些鼓励她这一行动的批评家和观众们,之一批买了票,在看完之后又是之一批对这场戏和赫本进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赫本只得返回了好莱坞,可事情并没有好转。在1935年到1938年这期间,赫本只成功地主演了两部电影,《爱丽丝与亚当》并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踏上舞台之路》;而其它影片都是失败的作品。她的影片成了票房失败的标志。赫本于是又回到百老汇出演了舞台戏《费城故事》,可这一举动又宣告了破产。这时的赫本采取了切实和解救的措施,买下了她主演的舞台剧的电影 *** 权。这一举动果然奏效了,1940年根据赫本的同名舞台戏改编而 *** 的影片《费城故事》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赫本同时也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在接下来的影片《而立之年的女人》中,她开始与男影星斯宾塞·屈赛联手上戏,后来他俩合作了8部以上的影片,同时在戏外他俩也开始了长达25年的罗曼蒂克史。
1951年,已步入中年的赫本以影片《非洲女王》第五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进入50年代,赫本塑造的角色多是具有显赫地位或特殊身份,并以此多次赢得了奥斯卡提名,这些影片包括《夏季》、《唤雨巫师》、《最后的夏季》。60年代,赫本出演的影片不多,因为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与屈赛的恋情之中。但是,赫本并没有放弃在演艺事业上的追求,她以影片《长夜旅行》为自己赢得了第九个奥斯卡提名。这之后赫本离开了影坛五年的时间,复出后她的之一部影片就是《猜猜谁来赴晚宴》,这也是赫本与屈赛合作的最后一部影片,屈赛在完成这部影片之后就去世了。《猜猜谁来赴晚宴》使赫本第十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并且第二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第二年赫本出演了影片《冬狮》,这使她第三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和第十一次获得提名。到了70年代,赫本开始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电视电影方面,但她还继续出演了几部影片,包括《公鸡考格本》和《金色池塘》。《金色池塘》使赫本最后一次(第十二次)获得了奥斯卡提名,同时也第四次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1991年开始撰写个人传记《我》。
赫本是20世纪美国电影最有力的见证人之一。
1994 Love Affair 风流韵事
1990 Tales of Helpmann, The 赫本的故事
1987 Hollywood The Golden Years: The RKO Story
1984 George Stevens: A Filmmaker's Journey 乔治?斯蒂芬:一个制片人的生活历程
1984 Grace Quigley 格瑞斯?奎格里
1981 On Golden Pond 金色池塘
1978 Olly, Olly, Oxen Free 欧利,欧利,自由的公牛
1975 Rooster Cogburn 公鸡考格本
1973 Delicate Balance, A 优雅的平衡
1971 Trojan Women, The 特洛伊的女人
1969 Madwoman of Chaillot, The 狂女查洛特
1968 Lion in Winter, The 冬狮
1967 Guess Who's Coming to Dinner 猜猜谁来赴晚餐
1964 MGM's Big Parade of Comedy 米高梅公司的喜剧电影回顾
1962 Long Day's Journey Into Night 长夜旅行
1959 Suddenly, Last Summer 去年夏天
1957 Desk Set 约柜
1956 Iron Petticoat, The 铁娘子
1956 Rainmaker, The 造雨人
1955 Summertime 夏日时光
1952 Road to Bali
1952 Pat and Mike 帕特和迈克
1951 African Queen, The 非洲皇后号
1949 Adam's Rib 亚当的肋骨
1948 State of the Union 美利坚
1947 Song of Love 爱之歌
1947 Sea of Grass, The 草之海
1946 Undercurrent 暗流
1945 Without Love 没有爱
1944 Dragon Seed 龙种
1943 Stage Door Canteen 小卖部后门
1942 Keeper of the Flame 跳动的火苗
1942 Woman of the Year 而立之年的女人
1941 Women in Defense 警戒的女人
1940 Philadelphia Story, The 费城故事
1938 Holiday 假日
1938 Bringing Up Baby 养育成人
1937 Quality Street 特色街道
1937 Stage Door 通往舞台之路
1936 Woman Rebels, A
1936 Mary of Scotland 苏格兰的玛丽
1936 Sylvia Scarlett 塞莉娅?斯卡利特
1935 Alice Adams 爱丽丝?亚当
1935 Break of Hearts 破碎的心
1934 Little Minister, The 小头领
1934 Spitfire 烈性子
1933 Christopher Strong
1933 Little Women 小妇人
1933 Morning Glory 清晨的荣誉
1932 Bill of Divorcement, A
姓 名:奥黛丽-赫本
英文名:Audrey Hepburn
逝 世:1993年1月20日
出生地:比利时布鲁塞尔
生 日:1929年5月4日
星 座:牧羊座
奥黛丽-赫本(Audrey Hepburn)于1929年5月4日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她出生时的名字是Edda Kathleen van Heemstra Hepburn-Ruston。她的父亲是一名富裕的英国银行家,母亲是一名荷兰女男爵。
在她的双亲离婚后,她跟随母亲去了伦敦,并在一所私立女子学校上学。她的母亲随后回到荷兰,她在假期也和她的母亲一起到了荷兰的Arnhem。当纳粹进入Arnhem后,赫本经常会营养不良,心情郁闷。(这也许是她这么瘦的原因之一?)解放后,Hepburn进入伦敦的一所芭蕾舞学校学习,并获得了奖学金。毕业后,她成为一名职业模特。作为一名模特,她便显得很优雅高贵,而且好像她已经找到了最适合她的工作。直到加入到电影行业。
1948年,她在一部欧洲电影《变小七次的荷兰》(nederlands in 7 lessen)里担任了一个很小的角色,随后在1951年的电影《 *** 的神话》(young wives‘s tale)里,她终于有了之一个有台词的角色。但是这个角色的分量还是很小,于是,赫本赴美国发展。1953年她与好莱坞名影星格利高里-派克一起主演了《罗马假日》,该片风靡世界,她扮演的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令她获得了奥斯卡更佳女演员奖。与此同时她还因在百老汇戏剧《翁丹》中的表演荣获托尼奖。一头黑色短发,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的赫本,在金发性感女郎风行的年代,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之后,57年的《滑稽的面孔》也是同样的一部引人 *** ,使她又一次提名奥斯卡。之后的三次提名分别得益于《修女的故事》,《窈窕淑女》,《蒂芬妮早餐》。
50年代她主演了许多影片,表演质朴而富于 *** 。如《战争与和平》、《滑稽的面孔》、《下午的爱情》、《绿色公寓》、《萨布瑞娜》,其中那些仪态万方、典雅淳厚的女性形象,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60年代初期,她的主要作品有《不能忘记》,《蒂芬妮早餐》,《孩子们的时刻》,《愤怒的巴黎》,《字迷》,《窈窕淑女》等。后期有《爱神》,《怎么偷一百万》《等到黑暗》,之后曾长期息影,复出后又拍摄了《罗宾和玛丽安》(1976年)、《血统》(1979年)、《他们都笑了》,(1981)《总是如此》(1989年)等影片。
晚年的赫本作为联合国的亲善大使多次赴非洲开展慈善与救助活动,她不但以其光彩的银幕形象,也以其高尚的情操,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敬与爱戴。
奥斯卡是什么意思
奥斯卡有多种不同释义,具体如下:
1、奥斯卡:电影奖项
奥斯卡金像奖,世界著名电影奖项,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旨在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囊括了各种电影类型,有20多个不同的奖项,也是世界历史最悠久的媒体奖项,已成为全世界更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
2、奥斯卡:《凡尔赛玫瑰》中主角
奥斯卡·法兰索瓦·德·杰尔吉,《凡尔赛玫瑰》人物之一。法国将军杰尔吉最小的女儿,出生于1755年12月25日(魔羯座),凡尔赛玫瑰中的白玫瑰,从小被当作男孩培养。
3、奥斯卡:小说《斗罗大陆》人物
奥斯卡,唐家三少作品《斗罗大陆》中的重要人物。武魂为香肠(漫画中为食神),史莱克七怪之一。弗兰德院长从小收留的孤儿,先天武魂觉醒满魂力。
大陆上之一位食物系封号斗罗,不可多得的食物系天才魂师。人称“香肠专卖(大香肠叔叔)”,后成为九宝琉璃宗内门弟子,最后获得了食神的神位传承。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求名人资料
对于“你好么?”这个简单的问题,名人们有着不同的答案纪德:“无动机问题”
维特根斯坦:“更好是别说。”
弗洛伊德:“你呢?”
福柯:“谁?”
斯皮尔伯格:“你有 *** 号码吗?”
加缪:“荒诞的问题。”
克里斯蒂:“你猜。”
试说出每一个答案与回答者的身份、经历、学问的相关背景
(望回答者们简洁作答,紧扣名人说的那句话)
纪德 【生平简介】安德烈?纪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 ) (1869年11月22日---- 1951年2月19日),法国作家,保护同性恋权益代表。
纪德1869年11月22日生于巴黎。他父亲是巴黎大学法学教授,死于1880年。他叔叔是政治经济学者查尔斯?纪德(Charles Gide)。纪德在诺曼底孤独地长大,在早期已成为多产作家。1895年他母亲死后,他与他的表亲Madeleine Rondeaux结婚,但一直都只是名义上的夫妻。
1891年纪德发表了他的之一部小说“安德鲁?华特手记”(法语: ''Les Cahiers d'André Walter'')。在1893年及1894年,纪德在非洲北部旅行。他在阿尔及尔与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结识并在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同性恋倾向。1896年,他成为La Roque-Baignard(一个位于诺曼底的公社)的市长。
1908年,纪德参与创建了文学杂志''Nouvelle Revue fran?aise'' (新法国评论)。
在1920年代,纪德启发了像加缪、萨特等一批作家。1923年,他出版了一本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当他在“田园牧人”(Corydon)(1924年)公开发行版中为同性恋辩护时,遭到了广泛的非难,他后来将之看成自己最重要的作品。
在1923年他与另一个女人Maria Van Rysselberghe生育了一女,取名为凯瑟琳。他的妻子Madeleine于1938年去世。后来他用自己名义婚姻的背景故事创作了小说''Et Nunc Manet in Te'' (1951年)。
1925年后,他开始为罪犯争取更人道的生存环境。1926年他发表了自传“如果种子不死”(法语: ''Si le grain ne meurt'').
从1926年7月到1927年5月,他与侄子Marc Allégret在法国近赤道的非洲殖民地履行。在回法国之前,他又游历了现在的刚果共和国,中非共和国、喀麦隆。他在刚果之行 (法语:''Voyage au Congo'')及''从乍得归来''(法语: ''Retour du Tchad'')中都涉及了他的漫游。在其中,他批评了法国商人在刚果利欲熏心的行为并希望改革。他特别强烈批评了“大特权政权”(法语: ''régime des Grandes Concessions''),例如在此政权下殖民地的一些部分归法国公司所有,那些公司可以任意剥削此地区的所有自然资源,特别是橡胶。他讲述了当地人被迫离开村庄许多星期去森林中采集橡胶,他甚至将这种剥削比作奴隶制度。
在1930年代,他迅速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但在访问了苏联后对共产主义的幻想破灭。他对于共产主义的批评使他失去了许多社会主义者朋友。这种情况在他1936年在''Retour de L'U.R.S.S.''公开表示于共产主义断绝关系后尤为严重。
纪德于1942年离开法国前往非洲,直到二战结束为止一直居住在那。在1947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纪德死于1951年2月19日,天主教于1952年将他的作品列入禁书。
纪德的小说,包括《人间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1897年),《背德者》(''L'Immoraliste'')(1902年),《窄门》(La Porte étroite) (1909年)
,探讨了他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道德上的进退两难的困境。
【作家评论】
1.法国小说家纪德被各方攻得体无完肤。有人说:“地球上有30亿男人,其中没和纪德上床的在20亿人以上。”有人说:“大声念纪德的文章10分钟以后,你的嘴巴会发出恶心的臭味。”
2. 自由的纪德来自自由的法国,或者说,只有法国才会产生出纪德这样的作家。法国的文学传统不仅仅是巴尔扎克,是雨果,是左拉,法国的文学中也还有《追忆似水年华》这样的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法国无疑是浪漫主义的国度,但法国同时是先锋的、前卫的、另类的、探索的并且严肃的,应当说法国的无论电影还是小说,都始终走在世界的前沿。譬如以戈达尔为代表的法国“新浪潮电影”;譬如以罗布·格利耶为旗帜的法国“新小说派”。这些都是我曾深入研究并深深喜爱的东西,我因此而热爱法国,热爱法国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思想。所以我会说纪德是一位法国人无比重要,因为他确实代表了一种法兰西浪漫而探索的精神。
3. 纪德的另类还表现在他对书本以及思想的摒弃上。这就如同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作家们对美国物质的生活以及享受的厌倦。上上个世纪的年轻纪德是被书本养育的,书本所给与纪德的是那种沉重的思想。书和思想对人类当然是最重要的一种精神的滋养,但是这思想一旦因繁复、臃坠而变得沉重,甚而令人窒息,不堪重负的纪德便只能逃跑,去寻找那种只有生活的生活,那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活,那种纯粹的生活,只有蓝天白云,只在大自然中的生活。这样的一种生存选择在纪德的时代显然是勇敢的离经叛道。纪德的逃离思想其实并不是他不要思想,而是因为他已经接受了太多的思想。是因为思想在折磨他、压迫他、令他窒息,他才决定挣脱、舍弃的,他不愿再做思想的奴隶。于是在突尼斯,他找到了他所想要的那种生活。纯粹并且纯净,简单并且直接。这样的一种对原生生活的热爱在《背德者》中表现得最为彻底,据说这也是纪德更具自传色彩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以及作者所创造出的那个主人公米歇尔所生存的唯一的意义似乎就只有生活。生活,一味地生活,不计后果地,感受并享受着。从巴黎到诺曼底,又到突尼斯,以至于不顾及妻子在生活的颠沛流离中死去……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香港及台湾译作维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1951年4月29日),出生于奥地利,后入英国籍。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语言哲学的奠基人,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
姓名: 路德维希·约瑟夫·约翰·维特根斯坦
出生: 1889年4月26日 (奥地利维也纳)
逝世: 1951年4月29日 (英国剑桥)
学派/流派: 分析哲学, 语言哲学
主要领域: 形而上学, 认识论, 逻辑学, 语言哲学, 数学哲学
著名思想: 语言的图象论, “不可说”, “意义即使用”, 语言游戏, 家族相似, “私人语言”论证, 生活形式
受影响于: 祁克果, 叔本华, 弗雷格, 罗素, G.E.摩尔, 魏宁格, 拉姆塞, 斯拉法
施影响于: 罗素, 斯特劳森, 克里普克, 塞尔, 普特南, 戴维森, 达米特, 冯·赖特, 丹内特, 罗蒂, 安斯康姆, 拉姆塞, 莱特, 皮特·海克, 麦克道威尔, 奎因顿, 霍尔威奇, 麦克金, 戴蒙德, 柯南特, 列奥塔德
生平: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出生于奥地利的一个犹太工业家庭,父亲为了把他培养成工程师,让他来到英国学习航空工程。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他想到数学基础的问题,读了罗素《数学的原理》一书,激起了学习逻辑和哲学的兴趣。他于1911年到剑桥,以罗素为师学逻辑,罗素非常欣赏他的这位学生的才能,把他视为最理想的接班人,预言哲学下一步的重大发展将由维特根斯坦完成。之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他自愿参加奥地利军队,任炮兵中尉,战争后期被俘。在战俘营里,他总结长期酝酿的思想,完成了《逻辑哲学论》。他把书稿寄给罗素,罗素此时因为反战被关在监狱中,也完成了一部书(《数学逻辑导论》)的写作。两位朋友在战后重逢,但终由意见不合而分手。在罗素的推荐下,《逻辑哲学论》于1919年出版,次年出版英译本,立即在哲学界引起轰动。但维特根斯坦以为他已经解决了一切哲学问题,退隐山林去当小学教师。他的早期著作还有《1914-1916年笔记》。 维特根斯坦于1928年重返剑桥,并于1936年接替穆尔成为哲学教授。经过长期思考,他放弃了《逻辑哲学论》中以逻辑规则为意义标准的思想,转而采用日常语义规则为意义的标准。他后期的主要著作为《哲学研究》,他在写作、思考过程中写了大量的笔记,被辑录在《哲学评论》。《哲学语法》、《蓝皮书和褐皮书》、《关于数学基础的议论》。《关于心理哲学的议论》、《片断》等书中,临死前写了《论确定性》。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前言中说,这本书只有和《逻辑哲学论》相对照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这不仅是内容上的对照,而且也是风格上的对照。
弗洛伊德(1856~1939)Freud,Sigmund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 的创始人。1856 年5月6日生于摩拉维亚,1939年9月23日卒于英国。1873年进入维也纳大学,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他在求学时看到J.布罗伊尔医生用催眠法治疗癔病。又于1885~1886年间就学于J.-M.夏尔科,深信神经症可以通过心理治疗而奏效。他曾用催眠治病,后创始用精神分析疗法。
他认为被压抑的欲望绝大部分是属于性的,性的扰乱是精神病的根本原因。1897年,他对自己进行了艰苦的自我分析,提出了恋母情结,即仇父恋母的情绪倾向。弗洛伊德的"性"是广义的,他以为身体上的敏感部分都属于性觉区。著有《性学三论》、《梦的释义》、《图腾与禁忌》、《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引论》、《精神分析引论新编》等。
弗洛伊德结过婚,有6个子女。其中小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心理学家。而他的孙子卢西恩·弗洛伊德是著名的表现派画家。
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出生于法国维艾纳省省会普瓦捷,这是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宁静小城。他父亲是该城一位受人尊敬的外科医生,母亲也是外科医生的女儿。在福柯的访谈中,他说,“我小时候生活在法国外省的小资产阶级环境中,我们不得不同家里的客人进行各种谈话,这令我感觉苦不堪言。我常常纳闷,人为什么非得说话不可呢?沉默也许是同别人交往时更有趣的手段。”
(Michel Foucault,1926年10月15日-1984年6月25日),
出生: 1926年10月15日 法国普瓦捷
逝世: 1984年6月25日 法国巴黎
学派/流派: 欧陆哲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
主要领域: 观念史、知识论、伦理学、政治哲学
米歇尔·傅柯,法国哲学家和「思想系统的历史学家」。他对文学评论及其理论、哲学(尤其在法语国家中)、批评理论、历史学、科学史(尤其医学史)、批评教育学和知识社会学有很大的影响。他被认为是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和后结构主义者,但也有人认为他的早期作品,尤其是《词与物》还是结构主义的。他本人对这个分类并不欣赏,他认为自己是继承了现代主义的传统。他认为后现代主义这个词本身就非常的含糊。有人就他的结构主义或后结构主义的倾向质疑他的政治活动。在这一点上他的处境与诺姆·乔姆斯基、乔治·莱考夫和简·雅各布相同。
姓名:Steven Spielberg (全名:Steven Allan Spielberg)
译名: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港译:史提芬· 史匹堡
生日:1946年12月18日
出生地:美国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
星座:射手座
身高:5英尺7英寸(1.71M)
血型:A型
相关网站:www.spielbergfilms.com www.imdb.com/name/nm0000229/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马丁·斯科塞斯、乔治·卢卡斯、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合称好莱坞80年代四大导演。
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为“电影奇才”一点也不为过,他是以影片《辛德勒名单》而荣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大导演,他的《大白鲨》、《E.T.》、《侏罗纪公园》等著名的商业娱乐片却为更多的电影迷们所知,当人们带着这种印象涌向电影院去欣赏那部黑白电影《辛德勒名单》时,却发现了斯皮尔伯格的另一个世界,一个充满智慧和理性的世界,一个真正的电影艺术的世界。
1994年3月2日,第66届奥斯卡颁奖晚会上,影片《侏罗纪公园》(《Jurassc Park》1993)和《辛德勒名单》(《Schindler's List》1993)囊括了共九项奖项。当这两部杰作的共同导演斯皮尔伯格登上领奖台时,全场起立,掌声不息,在这个属于斯皮尔伯格的夜晚,一向镇定含蓄的他也不禁潸然泪下。
斯皮尔伯格曾经三次荣获奥斯卡奖,并且是有史以来电影总票房更高的导演(数据截至2009年),他的电影已经创造了接近80亿美元的国际总票房。《福布斯》杂志估计斯皮尔伯格的净资产大约为30亿美元。2006年,《首映》将他列为电影业最有权势和影响力的人物。他位列《时代》“本世纪最伟大的一百人”名单中,并在二十世纪末被《生活》杂志评选为他那个时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
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之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 *** ,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 *** 》(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加缪在荒诞的车祸中丧身,实属辛辣的哲学讽刺。因为他思想的中心是如何对人类处境做出一个思想深刻的正确回答……人们毫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时代接受了加缪的观点。血腥的再次世界大战,可怕的氢弹威胁,这一切使现代社会能够接受加缪严肃的哲学,并使之长存于人们的心中。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1890~1976),英国著名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
很多人喜欢读侦探故事,因为它们都是些难解之谜。侦探在书末才会把凶手的名字公布于众,在此之前我们是否能猜出凶手的名字呢?
阿加莎·克里斯蒂写的侦探故事世界闻名。她一共写过70多本书,销售量达千万册。她笔下的侦探——一个是身材矮胖,留着黑色胡子的比利时人赫尔克里·波洛,一个是身材矮小,却十分可爱的老太太马普尔。
阿加莎·克里斯蒂原姓米勒,全名为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1890年9月15日生于英国德文郡托基的阿什菲尔德宅邸,1976年1月12日,她以85岁的高龄逝世于英国牛津郡的沃灵福德家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安葬在牛津郡的圣玛丽教堂墓园。
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父亲是英籍美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尔瓦·米勒,母亲是英国人克拉丽莎·克拉拉·伯契默·米勒。她是家中的的第3个孩子,有1个姐姐玛格丽特·弗蕾莉·米勒和1个哥哥路易斯·蒙坦特·米勒。
阿加莎·克里斯蒂是一名高产的作家,她的作品不局限于侦探小说。她的全部作品包括:66部长篇推理小说,21部短篇或中篇小说选集,15个已上演或已发表的剧本,3个剧本集,6部以笔名玛丽·维斯特麦考特发表的情感小说,2部以笔名阿加莎·克里斯蒂·马洛温发表的作品(记录异域生活的回忆录1部,宗教题材的儿童读物1部),1部自传,2部诗集,2本与侦探俱乐部的会员作家们合写的长篇推理小说(2本共3部)。阿加莎·克里斯蒂著作数量之丰仅次于莎士比亚。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有过2次婚姻,第1任丈夫是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是一位想做飞行员的军官(离异);第2任丈夫是马克斯·马洛温,他是一名考古学家。她同之一任丈夫有过1个女儿罗莎琳德·克里斯蒂。在结婚之前,她曾与一位名为雷吉·卢西的军官恋爱过但因为去了香港,所以两人并未结婚。
分析:
纪德:法国著名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平LZ自己总结。:原因,个人认为是因为作者的“无动机行为”?(自由,矛盾,复杂的内心加上虚幻。)
维特根斯坦:哲学家,原因:倡导思想——语言的图像论“不可说”。
弗洛伊德:精神病医生。原因:出于职业性的回答。一般病人紧张而不安时就会问“你好么?”医生就会顺水推舟的问起病人的状况“你呢?”
福柯:伦理学家,文学家。参照上,原因:(这个不是很清楚)自我型主义,强调了灵魂方面的刻画,而所谓“人”是死了的。(不是很理解福柯的思想主义。)另一种猜测:福柯是享受宁静的,同时也有精神病。享受宁静忽然你问他XXX他本能回答肯定是这样,神经病更不用说了,敏感。
斯皮尔伯格:明星,导演。原因:(个人理解:他很忙碌,没有时间来回答这种无质量的问题。》
加缪:文学家。生活凄惨。原因:生活凄惨还会好么?荒谬的问题。加上他本身就是有一种讽刺讥讽的语味所以。
克里斯蒂:侦探小说家。原因:这个……不用说了吧。
京剧四大须生都是谁
四大须生分为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马连良均榜上有名,因此,列名四大须生的著名京剧演员有七位,他们分别是: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1、余叔岩
余叔岩,男,京剧老生。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北京。谱名第祺,字小云,官名叔巌,巌与岩通,巌字笔画太多,所以常用“岩”代替。
余三胜之孙,余紫云之子。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派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对谭(鑫培)派艺术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世称“余派”。
2、言菊朋
言菊朋(1890-1942),晚清至民国时期京剧老生名角,大学士松筠玄孙。原名锡,本姓玛拉特氏。北京人,蒙古族。曾在清廷蒙藏院任职。
因酷爱京剧,业余参加清音雅集、春阳友会等票房。演老生。早年经常观摩谭鑫培演出,并从陈彦衡学“谭派”戏,又向红豆馆主、钱金福、王长林等请益,唱、做、念、打均有基础。
1923年,在梅兰芳、陈彦衡等鼓励下,正式参加戏班。以演《汾河湾》、《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法场换子》等著名。
3、高庆奎
高庆奎(1890—1942),原名振山(镇山),号子君。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京剧高派老生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一。
高庆奎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其父高四保(士杰)为清末京剧著名丑角演员。20世纪30年代,高庆奎与余叔岩、马连良被誉为老生“三大贤”。
4、马连良
马连良(1901年2月28日-1966年12月16日),生于北京,字温如? ,中国著名京剧艺术家。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马派”艺术创始人,京剧“四大须生”之首,民国时期京剧三大家之一,扶风社的招牌人物。
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清风亭》、《四进士》、《失空斩》等。父马西园与著名京剧演员谭小培熟识,三叔马昆山在上海唱戏,受家庭的熏陶,使马连良从小热爱京剧艺术。
8岁入北京喜连成科班,26岁自行组班,发展成为独树一帜的“马派”表演风格,自1920年代至1960年代盛行不衰。
20世纪,他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1933年 马连良在天津与周信芳同台演出,因他们技艺精湛,各具风采,被誉为“南麒北马”。
李连杰哪国国籍
李连杰国籍:新加坡。
2009年7月26日,壹基金执行主席证实李连杰已加入新加坡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