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长津湖战役细节(长津湖战役的结果是怎样的?)

wanfu 百科 62 0

真实的长津湖战役细节

说到这个长津湖战役也还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非常的非常的惨烈了,那么有人要问了,想知道这个真实的长津湖战役,还有长津湖战役的一些细节了,有对这些问题感兴趣的可以一起来分析看看,可以一起来学习学习下了,缅怀先烈,铭记历史!
关于长津湖战役简介,这是在抗美援朝的过程中一场至关重要以至能够说决议性的战役,是在抗美援朝战役东部战场中极为关键同样极端惨烈的一场战役。1950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意愿军悄然的探索着渡过鸭绿江,进入到当时的北朝鲜的东北部地域,当时包围朝鲜东北部长津湖地域的美军第十军感到非常不测,于是在1950年11月27日到12月13日展开了大范围的军团作战,美军等多国部队共计六万五千多人被中国意愿军十六万人包围。
在这次战役中,中国意愿军固然胜利的反包围了以美国为首的结合国军,但是由于当时气候条件非常恶劣,天寒地冻,中国军队由于在严寒中严重冻伤和武器弹药以及补给的严重匮乏,招致了无力去阻止在配备和补给方面非常充足的美军部队,以致于使得美军部队突出层层重围,完整的撤离了北朝鲜。长津湖战役简介中能够看出,此次战役一共历经17天,真正发作战役时间长达10天之久,这次战役固然胜利的将以美军为首的结合国部队逐出了北朝鲜,但是中国人民意愿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其中华东野战军一个兵团被彻底打残,在朝鲜战争中再也没有发挥主力的作用。长津湖战役由于气候和补给缺乏招致中国军队没有胜利围困结合国军队的战略目的,从而也招致了美国为主的结合国部队有了休整的时间和喘息的时机,在南朝鲜中,结合国部队也站稳了脚跟。
在抗美援朝中,长津湖战役阻止了以美军为首的结合国军占领北朝鲜的目的,在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津湖战役伤亡也是极端沉重的。由于后勤和医疗补给的匮乏,中国人民意愿军在死亡率上跟结合国军相比是很高的,同时加受骗时严寒的天气,也使得在战备条件上人民意愿军减员愈加严重,依据中国人民意愿军的军史和后勤保证记载,在长津湖战役中,第二十七军一共减少一万九千多人,其中在战役中牺牲的有八千八百三十九人,由于严寒招致战役损失的一万零六百多人,第二十军减少作战人员大约为两万人,其中阵亡四千四百多人,受伤的有两千九百人左右,失踪或者被俘七百六十四人,冻伤减员一万一千多人。二十六军固然后来参与的战役,无法确切的统计细致的减员伤情,但是从粗略的统计来看战役伤亡约五千多人,冻伤减员一万人左右结合军方面,依据美国在战后的数据发布的状况来看,在长津湖战役的整个过程中,总共减员一万三千多人,其中死亡2100人,被俘的约为300人左右,其他的都是细微冻伤和战伤也都治愈恢复。长津湖战役伤亡比照能够看出来,中国人民意愿军的损失比照为四比一,死亡比照约为五比一。中国人民意愿军在把美国部队赶出北朝鲜的同时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朝鲜战争第二次战役中,长津湖战役在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说法,那么长津湖战役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从战略目的来思索,以美军为首的结合国军妄图包围长津湖地域,已到达疾速吞灭北朝鲜的目的,而作为中国人民意愿军则是守卫北朝鲜并且合围结合国军,打击结合国军的猖狂气焰,从战略意义上讲,长津湖战役中国意愿军到达了本人的局部目的,而以美军为首的结合国军全部撤离北朝鲜,战略目的彻底陷落。在结合国军全部撤出北朝鲜之后,固然中国军队到达了局部的战略目的,但同时部队遭到了严重的损失,严重的伤亡也使得 *** 重要的师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伤,大大减少了其主要战役力。而美军部队从此彻底撤离了北朝鲜,全面侵占朝鲜的战役企图幻灭。
在中国和美国不同的材料中能够看出,他们同时以为长津湖战役是本人的一次重要的成功战役。中国人民意愿军胜利的驱赶了结合国军,改动了朝鲜战争的大局开展,也是对结合国军一次大范围的战略成功。美国军队以为,他们大大挫伤了中国意愿军的主要师部,令中国人民意愿军不得不撤回本人的前线部队停止改换,为其在南朝鲜站稳脚跟提供了机遇。所以说长津湖战役真相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待事情的结果,总体而言这是中国人民意愿军在朝鲜战争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成功。
长津湖战役关于整个朝鲜战争来说意义和位置是十分重要的,产生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后人对长津湖战役评价也各不相同,不可承认的是,在长津湖战役中,中国意愿军开端改变了整个战争的走向。长津湖战役后,意愿军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整个朝鲜半岛的东部地域,自此以后结合国军再也没有踏过三八线半步,彻底将美军遏制在了三八线以西。 *** 评价长津湖战役为,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宏大的战略任务。同样,在这次战役中,也暴露了意愿军物资疲乏,火力缺乏等一系列的缺陷,看出了意愿军和美军在配备上的实力悬殊。以美国为首的结合国军在长津湖战役胜利撤离之后,也被高度的赞扬和评价,他们被以为重挫了人民意愿军的士气和战役力,使得中国意愿军主要作战军团不得不撤离前线,也奠定了美国军队将朝鲜战争继续持续下去的自信心。固然在军事战略上有了严重的挫败感,但是在军事实力上美国有着宏大的自信心准备。人们对长津湖战役的褒贬不一,对长津湖战役也大致不同,但是就整体的战争走势而言,长津湖战役在整个战略意义上改变了整个朝鲜战场的局势,中国意愿军迫使美军撤离三八线以外,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在获得战略性成功的同时,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各个师部也逐步撤离前线。

长津湖战役的结果是怎样的?

在美国海军陆战队中,陆战1师不仅历史最悠久,而且参战最多、战功更大、获奖最多。数十年来,它在世界军事舞台上频频露脸,名声远播全球,被誉为“美利坚之剑”!

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1864年,美军在陆战队中组建了一个新的团,用以实施当时正逐渐扩大的海外征服战争。这个团就是以后的陆战1团的前身——老陆战1团,被誉为“熊爸爸”特遣队。该团建成后,随即参加了一系列的海外侵略战争,为美利坚帝国开疆拓土,东征西讨。

中国人民对陆战1师并不陌生。1900年参加八国联军,打进北京的是这个师;1945年9月,配合 *** 军队进攻解放区,制造“平安事件”的是这个师;1948年,在北平制造“沈崇事件”的还是这个师。

朝鲜战争爆发后,陆战1师出兵朝鲜,在仁川登陆战役中更先占领仁川港,使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朝鲜战局急剧逆转,陆战1师为美军再立奇功,同时也达到了自己历史的辉煌顶峰。

1950年10月26日,在朝鲜北部黄草岭,秋风萧瑟,陆战1师的厄运降临了。黄草岭是美军攻取朝鲜党政军首脑机关所在地江界的必经之地。它的北面是长津湖南岸的盆地、丘陵,倘若敌人越过黄草岭,整个东线就无险可守,志愿军西线主力将腹背受敌。

黄草岭关系着战争胜负,是敌我双方必争之地。

担负黄草岭地区防御任务的志愿军124师拥有1.4万人。马拉山炮、轻迫击炮、92步兵炮加上配属的炮兵45团的火炮,共计80门。没有坦克,也没有飞机。轻重机枪只有150挺;战士们使用的绝大部分是三八式步枪,冲锋枪、卡宾枪只有一些干部才有,就连手榴弹也仅有1000余枚。除此之外,124师仅有126师1个团、炮兵45团和人民军一部配合作战。

进攻黄草岭地区的美国陆战1师拥有2万人;坦克149辆;155毫米榴弹炮18门,105毫米榴弹炮54门;火箭筒607具,无后坐力炮、迫击炮共343门。总计各种火炮1086门,轻重机枪1008挺。各种飞机50余架。火焰喷射器、自动步枪、卡宾枪等短兵器比人还多,装在中、小型吉普车上,随时补给。这是达到当时现代化高峰的部队。除此之外,陆战1师还有李承晚的“王牌”首都师和伪3师配合作战。

用不着更多的文字描述,仅仅上述的数字,你就可以想象战斗是如何的激烈、残酷。整整13天,陆战1师付出了2700余人的重大伤亡。却未能前进一步。

这仅仅只是一个开始,一个月后,刚刚受到重创的陆战1师还没有从失败中清醒过来,便又一次遭到了志愿军的痛击。11月27日晚,刚刚入朝不久的志愿军第9兵团第20军、第27军发起猛烈进攻。

一夜之间,将美第10军指挥的陆战第1师师部和两个多团,及美第7师1个多团,分割包围在长津湖东西两侧和以南的新兴里、柳潭里、下碣隅里3个孤立的点上。

突然的打击首先落在了驻守柳潭里的陆战5团和陆战7团头上。在一片嘹亮的军号声中,志愿军官兵从雪地里跃起,一边扔着手榴弹一边冲了上来。柳潭里北、西、南三面小山的美军同时遭到攻击,伤亡惨重,被迫全面撤退。志愿军则死死咬住陆战1师不放,猛追狠打。

对于陆战l师的这场失败。美国战史学家描述道:“在陆战队历史上,从未经历过如此悲惨的艰辛和困苦。这简直是一次地狱之旅。”

12月15日,陆战1师官兵沿平原公路经咸兴到达东海岸的兴南港,此时他们已精疲力竭,个个蓬头垢面,不少人还穿着因腹泻而沾满了粪便的裤子。大难不死的各路残兵败将汇成一股。在圣诞节前夜,陆战1师乘船南逃,上演了一出“敦刻尔克”式的大败退。据美军统计,长津湖一战,陆战1师伤亡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战斗减员,这是陆战1师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惨败。

许多年以后,该师作战处的鲍泽上校心有余悸地写道,“陆战1师不过是侥幸生还”。

在朝鲜战争期间,陆战l师参加重大战斗近10次,伤亡达3万人,是侵朝美军中伤亡最重的师,其严重程度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长津湖战役2.8万人冻伤,宋时轮该背锅吗?

长津湖战役2.8万人冻伤,宋时轮该背锅吗?当然不是他的锅。


《长津湖》伍千里的真实结局,炸桥时并没有牺牲,一直活到了现在

在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里面,要说最亮眼的角色是谁,毫无疑问是我们吴京的扮演者伍千里,可遗憾的是这个角色的结局并不是很好,以至于后面,让人看得那叫一个悲壮,为了炸桥,他和指导员一起,通过 汽车 吸引美军的注意,他抱着炮弹引爆了桥梁,从而炸毁了大桥,而他也牺牲了。

更加让人无法接受的是美军在他牺牲之后,还专门派遣了喷火兵,对着他那早已冻僵的遗体进行焚毁,直到彻底将伍千里的尸体烧成了焦炭,这才罢休,仿佛,这个角色的结局也就这样了,特别是坑爹的编剧为了烘托气氛,更是把七连的结局拍得那叫一个凄凉,只剩下了他弟弟伍万里一个人存活下来了。

但有些时候,真实的 历史 往往更加精彩,只是不被人们注意而已,电影里面,伍千里牺牲了,但是,在真实的角色原型里面,他不仅没有牺牲,而且还一直活到了现在,如今已经是93岁高龄了,伍千里的真实原型的结局是怎么样子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位人物,李昌言。

和电影里面的剧情一样,他和大部队一起,从山东出发,一路奔赴朝鲜和美帝国主义作战,进入到了朝鲜地区之后,李昌言所在的部队很快和电影里面一样,面临超低温的山区,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的冻伤减员,因为当时,被服冬装没有抵达,他们就进入到朝鲜战场了,所以,很多连队都只能穿着薄冬装,但这也并不影响他们的作战。

故事一晃来到了《长津湖》之一部里面围攻北极熊团的剧情了,当时,李昌言所在的4连展开了对北极熊团的围剿作战,和电影里面志愿军一股脑发起人海战术不一样,李昌言所在的4连,他们发挥了穿插作用,将北极熊团顺利完成了切割,将其分成了几个小部分,他们就像是一支插入敌人心脏的部队,直接往北极熊团的心脏挺进。

他们连锅端了北极熊团的团部,后来,李昌言的4连也参与了水门桥的作战,但和电影里面,故事主要围绕一座水门桥不一样,真实的情况是,他们整个作战是展开了一系列的围堵作战,并不像电影里面,只炸掉一座桥那么简单,后来,4连也先后参加了多次其他的战役,电影里面伍千里为了炸桥牺牲了,李昌言却并没有。

而且还一直活到了停战结束,到了一九六六年时,这位曾经参加了朝鲜战争的老兵从部队里面转业离开了部队,后来去了一家公司一干就是22年的时间,如今,这位曾经参加了朝鲜战争的老兵已经是93岁的高龄了,仍然还是一副健壮样,可见李大爷的身体有多么硬朗了,不过,有意思的是他们在围剿北极熊团时,还发生了一个特有趣的事情。

当时,炊事班想找个布来蒸馒头,于是,让战士们多留意一下布,结果,当他们围剿完了北极熊团之后,看到了他们墙上挂着的布,果断就拿给了炊事班的班长,班长也没在意,就把这个东西拿去蒸馒头了,可他们估计也没想到,这个布就是北极熊团的团旗,后来,当他们得知了这个蒸馒头的布是北极熊团的团旗,于是,这就有点尴尬了。

长津湖战役中他吞下自己的眼球保命,93天47次手术,后来如何了?

2021年国庆假期,一部《长津湖》的开播将大家都带到了那个充满战争和悲伤的年代。有不少抗美援朝的老兵纷纷前往电影院观看,从他们的身上我们也见到了那个时期战争的激烈。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士们数不胜数,然而活下来的却是屈指可数的,在这其中有一位老兵格外特殊。 他14岁参军,经历了上百场的战役,在抗美援朝中书去了双手双脚以及一只眼睛,忍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病痛才重新“站”起来。

最重要的是这位老兵凭借着一双义腿、一副拐杖,又用25年的时间扭转了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没上过学的他更是在退休后用残肢抱笔,写下了百万字的手稿,完成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他用倔强的性子屡屡挑战生命的极限,他就是“人民楷模”,被称为中国的“当代保尔·柯察金”朱彦夫。

朱彦夫1933年出生于沂蒙山区腹地——山东省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朱彦夫的家境不算太好,但好在父母康健,一家人生活在一起也算幸福。

然而随着“七七事变”的爆发,日军疯狂对我国发起进攻,百姓们流离失所,朱彦夫家也不例外。

当时朱彦夫的家中收留了一位八路军刘步荣,朱彦夫在刘步荣的影响下也想成为一名为国效力的战士,不过真正让他确定这个想法的却是在父亲朱青祥去世的时候。

某天日军突然对朱彦夫所在的张家泉村进行扫荡,刘步荣接到这个消息后连忙赶回朱彦夫的家中,让他们通知乡亲们赶紧进行转移。刘步荣说完便拿着枪离开了,他还有更重要的任务。

朱青祥在通知乡亲们转移的时候被日军抓住了,而他们的房子也被一把火烧了,朱彦夫和母亲只好暂住在隔壁陈婶家中。朱彦夫一直担心父亲的安危,某天晚上刘步荣将朱青祥背了回来,但非常可惜的是他受到日军的刑罚,浑身上下没有一个好的地方,活下去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

朱青祥将朱彦夫叫过来吩咐道:“你长大了,要像你刘叔那样好好打敌人……”朱青祥刚说完就咽了气,而朱彦夫也正是因为父亲的死更加坚定自己要参军的想法。

1947年,年仅14岁的朱彦夫瞒着母亲跟上部队当了一名小八路,1949年朱彦夫因为表现优秀,正式加入中国 *** 。朱彦夫在血与火的战场上,不怕流血牺牲,他英勇作战,曾先后参加解放济南、淮海渡江、孟良崮、解放上海等战役。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朱彦夫所在的第九兵团在司令员 宋时轮 的带领下横跨鸭绿江,奔赴朝鲜参加战争。第九兵团下辖第20、第26、第27军,而长津湖战役中的“冰雕连”就有第九兵团第20军和第27军的战士们。

由于第九兵团入朝比较仓促,物资没能及时补充,他们穿的大多都是春秋季作战的单衣,再加上第九兵团的战士们大多都是南方人,来到朝鲜很难忍受零下几十度的寒冷。

物资难以补给,战士们只能在零下30到40摄氏度的天气穿着单衣和敌人作战,经过激烈的战斗后,整个第九兵团损失惨重,足足冻死4000多人。

在长津湖战役中,朱彦夫所在的连队负责守卫250高地,敌人为了夺取250高地,每天疯狂对志愿军战士进行轰炸。

据朱彦夫回忆:“部队开进250高地后,仗打得特别残酷,天上敌人的轰炸机不停地对我们进行轰炸,地上敌人的大炮也在不断轰击,他们每天几十次对山头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山头都被削去了几十厘米,在阵地上随便抓一把灰尘,里面都掺杂着几十块弹片。”

在反反复复的阵地争夺中,全连的战友相继牺牲,250高地上只剩下遍体鳞伤的朱彦夫一人 。 朱彦夫的腿上、身上多处受伤,血液、灰尘和汗水都凝固在一起,遮盖住了他整个脸面。

朱彦夫还笑称:“如果当时有镜子的话,我的样子应该和恶鬼差不多吧。”

阵地被美军团团包围着,此时想撤退是不可能的了,朱彦夫拖着十分疲惫的身体将战友掩埋。紧接着朱彦夫将被炸毁的工事修补,然后拿着几挺机枪等待着敌人。

朱彦夫将这些事情都准备好后,刚坐下喘了一口气,没想到敌人的大炮就响了起来,炮击声一停,敌人便像蜜蜂似的涌了上来。

朱彦夫变换着位置不停向敌人扫射,子弹就像雨水一样扫在他的身边。扑通、扑通、扑通,三颗手榴弹落进了战壕,朱彦夫迅速抓起一颗手榴弹扔出去,又抓起一颗扔出了几米,“轰隆”一声巨响,眼前一道火光闪过,随后他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弹皮击中了朱彦夫的头部后,从头部左侧穿进将眼球和脑浆击出。钻心的痛把朱彦夫从昏迷中纠缠醒,他感到自己肚子里有团烈火在燃烧,烈火燃烧得燥热难忍,身体像是要爆炸似的。

朱彦夫想要大喊,但却喊不出声;他想要伸出手来将脸上、身上的雪扫走,但他的手指早已被冻坏了。朱彦夫一次次用冰冷的拳头搓揉双眼和脸部,他想将沾在脸上的冰凉的东西去掉,但拳头不听使唤。

在朱彦夫又饥又渴的情况下,他索性将这个东西吞下去,后来朱彦夫才知道,这个东西是被手榴弹炸出来的自己的左眼球……

朱彦夫一次次和死神擦肩而过,身上也多了几处擦伤,他忍着身上的痛苦,用最后的能量支撑着破损的身体向前方蠕动。朱彦夫饿的话就大口大口地啃雪,将冰冷的雪当成美味佳肴,缓解腹中带来的火热。

朱彦夫的腿脚都是没有知觉的,手臂也渐渐麻木起来,不久便晕倒在河边。

朱彦夫当时的信念就是要活下去,告诉首长他们已经完成了阻击任务以及牺牲战友们的名字。

不知道昏迷了多久的时间,朱彦夫才被两名志愿军侦察兵发现,最终被送往战地救护所进行救治。不过由于朱彦夫的伤势太过严重,需要回国接受更好的治疗。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的医疗条件并不是太好,更何况还是在前线那么危险的地方,别说医生了,连最基本的医疗器械都不能保障,因此朱彦夫如果想要得到很好的治疗,那就必须乘坐 汽车 回国接受治疗。

朱彦夫的伤口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导致四肢发黑坏死,医生没有办法只好将他的四肢全部截掉。 朱彦夫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时候,昏迷了整整93天,先后接受了47次手术。

这个身上的坏死肉体一次次被切割的战士,让治疗的军医几度失去了信心,他们认为这是在做无用功,几次想要将他推进太平间。最重要的是,根本没有人知道这位战士的姓名以及部队番号。

就在医生们快要失去信心的时候,朱彦夫苏醒过来了,在昏迷了93天后苏醒过来了!医生和护士们看到这里都在欢呼,他们认为这是他们和伤者共同创造的人间奇迹!

朱彦夫意识清楚后,在得知自己还活着是非常高兴的,然而当他得知自己的四肢都不在的时候,他瞬间产生了自杀的想法。

要知道此时的朱彦夫才17岁,他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但现实却给他沉痛的打击。

朱彦夫想要饿死自己,但医护人员按时往他嘴里喂食物;他想跳楼,但没有手脚的他连窗台都爬不上去;想吃安眠药,好不容易攒够8片安眠药,吃下去却没能“如愿”。

朱彦夫自杀了整整三次,三次都没有成功,他本来打算继续自杀下去,但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他:“你的命是我们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回来的,你如果自杀了,你对得起我们吗?对得起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吗?”

朱彦夫听完医生的话后垂下了头,他想到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们,想到自己曾紧紧握着拳头宣誓入党,朱彦夫决定好好活下去,就算是为了战友们,也要好好活下去!从这以后他再也没有自杀的念头了。

时间过去半个多世纪,当朱彦夫接受采访被问及当年那段时光的时候,他的脸上没有痛苦,而是一脸微笑地说: “说句大实话,如果我不是党员,忘记了举拳头,器官早就萎缩了,精神也早就崩溃了。”

虽然朱彦夫不再自杀,但他的身体状况令他的心情格外忧伤。朱彦夫的双腿从膝盖以下被全部截去,双臂手腕以下被锯掉,左眼成了空洞,右眼的视力也下降到了0.3。

朱彦夫这样很显然不能为国效力,他再也不能上战场杀敌,也不能为自己的战友们报仇。

尽管国家对朱彦夫这些特等残疾军人都有补助,但朱彦夫认为自己“无手无脚仍然是军人”,他的身上有军人的骨气,他不甘于成为一个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废人。

朱彦夫醒过来后,天天坐在医院的病床上无所事事,他对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一片茫然,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样走。某天朱彦夫突发奇想,有了读书识字的念头。

在医院疗伤的时候,朱彦夫腼腆地向护士说出自己想要学写字的想法,护士听后有些震惊,但更多的是惊喜。护士立刻为朱彦夫买来课本、钢笔、笔记本,并亲自教他写字。

然而对于一个没有双手的人来说,学写字可是非常困难的。朱彦夫尝试用嘴咬住笔杆,口水顺着笔杆流到纸上,字还没有写出来,口水就把笔记本给浸湿了。

朱彦夫遇到挫折后没有放弃,而是继续努力,他尝试将钢笔绑在自己的右臂上,本以为这样会简单很多,谁曾想如果这样做的话,钢笔的位置是很难调解的。

朱彦夫无奈之下只好将钢笔夹在臂茬处,不过这样虽然能“拿着”钢笔,但他却看不到纸面。

无助、痛恨等情绪伴随着朱彦夫,他有些绝望了,他认为自己这辈子都不能写字了。朱彦夫的精神到了崩溃的边沿,他直挺挺地躺在床上,饭也吃不下、水也喝不下,就连觉也睡不着。

朱彦夫就这样一直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只有大脑中矛盾的双方在激烈的搏击着、对峙着、决斗着。

在无数次心理斗争后,朱彦夫还是不甘心就这样放弃书写的可能性,他知道有些盲人可以写字,用脚、用嘴咬着笔写字的人更是数不胜数,而自己好歹还有双臂茬和0.3的视力,为什么就不能写字呢?

将几种方案筛选后,朱彦夫决定用右臂和嘴巴共同用力,但非常可惜的是这一办法也是不行的,因为钢笔的角度和方向不能随着朱彦夫的想法而行走,这也扰得他总是心烦意乱的。

每当这个时候朱彦夫就会停下来静静心,然后再练,不过有时候朱彦夫也会很自责,他经常在没有希望中默默等待,忍受煎熬。

笔渐渐夹牢固了,双臂夹着钢笔可以自由活动了,最终经过了两年多的锻炼,朱彦夫终于能写出一手苍劲有力有风格的字了!

朱彦夫慢慢不再满足只写字,他在之后的日子里开始看文学书,读报纸,甚至开始写自己每天发生的事情,将自己身边有趣的事情都记录下来。

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流逝,朱彦夫开始尝试发起自己人生中的又一次冲锋,那就是写书,完成烈士的遗愿,把自己经历的有价值的东西留给子孙后代。

克服了文字关和书写关,朱彦夫前方还有最为困难的逻辑思维关和语言表述关。为了将事情的真相还原出来,变成让大家愿意阅读的有意义的故事,朱彦夫书写了几百万字的手稿,手书草稿纸就用去了一万多张。

这对于一个四肢健全的人来说并不算什么,但对朱彦夫来说还是十分浩大且艰难的。为了写一部“对得起烈士们的书”,朱彦夫每天都在思考,他用来书写的稿纸竟然多达200多本。

直到1996年朱彦夫呕心沥血的著作《极限人生》才出版,为了这本书,朱彦夫累成了脑动脉粥样硬化。

《极限人生》的出版令不少人格外震惊,他们没想到一个失去四肢的人竟然能写出一本小说,有不少地方的领导纷纷请他去做报告,让当地百姓学习他艰苦奋斗的精神。

朱彦夫乐于助人,只要有邀请自己去演讲的,他都不会拒绝,但快节奏生活也令朱彦夫的身体承受不住。某次朱彦夫在演讲的时候竟然晕倒了,虽然经过医生的抢救苏醒了过来,但他的右半身却瘫痪了,没了知觉。

时间一转来到1956年,朱彦夫毅然决然地放弃在医院的康复治疗,尽管医生说:“如果你现在离开医院的话,恐怕只有三年的时间。”但朱彦夫还是没有放弃要离开医院,回到家乡的想法。

回到家乡后,朱彦夫开始练习自己吃饭、喝水、大小便,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他掌握了最基本的生活自理。在此期间,朱彦夫还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好妻子陈希水。

朱彦夫曾说过: “活着而不创造,甚至成为 社会 负担,这比死了还让人难受!”

为了实现教乡亲们学文化的目标,朱彦夫将自己家的房子腾出来一间,再用自己的钱买来许多书本,让这间房子变成全村之一个图书馆。

随后朱彦夫又开始张罗起张家泉村之一所夜校,他晚上经常要走上一公里多的山路给村民们上课。一公里多的路对普通人来说是非常简单的,但对朱彦夫来说却是很困难的。

晚上山路漆黑一片,再加上晚上露水重,健全的人走起来都是有些费劲的,更别说朱彦夫这个失去双手双脚的人了,他在夜间行走的时候也不知道摔倒了多少次。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的8名党员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他开始带领张家泉村的村民们建设完美的家乡。朱彦夫意识到想要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先解决土地问题。

张家泉村有一条长2000多米的沟,最宽的地方有50多米,最窄的地方只有十多米,因为只有牛羊才能通过,于是被叫做“赶牛沟”,赶牛沟几乎贯穿村子所有可以用的耕地。

如果没有这条沟的话,村子里的耕地能增加多少呢?经过思考,朱彦夫决定带领村民们在沟上建一座桥,这样就能利用更多的土地。

刚开始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村里不少干部都反对,因为生产队农活繁多,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经历造地。朱彦夫听到干部们反对后瞬间着急,他大声喊道:“你们都是四肢健全的 健康 的人,连我都不怕,你们还怕什么?”

最终在朱彦夫的坚持下,棚沟造地的工程进展的如火如荼,他雷厉风行,带领全村200多个劳动力开石头、填土、造地,大家也干得很起劲。

朱彦夫带头干活,大家看他那个样子都干,自己都不好意思不干。完成赶牛沟的改造后,朱彦夫又带领乡亲们继续奋斗,造地80多亩。

棚沟造地的时候,村里很多人为了朱彦夫的身体着想,都不愿意让他出门劳作。而朱彦夫为了不麻烦乡亲们,他干脆趁着晚上天黑出门调查,这也导致他整天摔得鼻青脸肿、满身血印。

即使到了最为寒冷的冬天,朱彦夫也是这样的,如果他白天出门劳作的话,乡亲们看到都会想方设法的背他,而朱彦夫却不愿意麻烦乡亲们。

据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回忆:

朱向峰顿了顿又说:“父亲是非常厉害的,他走起路来很顺畅,反倒是我,还摔倒了好几次。”

有时候朱彦夫拄着拐杖走了好久,腿被义肢磨破了就卸下来,扛在肩膀上,一直爬到他想要去的地方。朱彦夫的身体不好,尽管如此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而是坚持朝着那个目标前进。

朱彦夫的假肢足足有17斤重,他就带着如此重的假肢站着走、爬着走、滚着走,他跑坏了7副假肢,伤口的疼不知道忍了多少次。

他难道不怕疼吗?朱彦夫日记中写道:“疼得狠,我才知道自己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办。我自己只要活着,我就能干。”

1971年朱彦夫开始为张家泉村架电而奔波,没想到这一奔波竟然长达7年的时间。架电器材短缺,供电部门也是爱莫能助。于是朱彦夫利用一切外出的机会,到处联系有架电器材的店。

在这7年的时间里,朱彦夫拖着残疾的身体,先后乘坐火车去了上海、南京等地取架电器材。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让他换回了15公里的架电材料。

1978年张家泉村结束了点油灯的 历史 ,每家每户都用起了电灯,张家泉村也成为全乡之一个用上电灯的村庄。

朱彦夫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残疾人就自卑,反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他还时不时拿自己的疼痛开玩笑。朱彦夫身上的伤疤每到阴雨天就疼痛难忍,他和家人说自己就是天气预报,可以和大家说说明天的天气是怎样的。

朱彦夫还曾说过: “我和已经牺牲了的战友们相比,已经很幸福了,至少我坐过火车和飞机,看过电脑和手机,享受过胜利的果实。把肢体奉献给国家,是一名战士无上的光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