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残游记》的作者是谁以及他是哪个朝代的(《老残游记》作者 朝的)

wanfu 百科 61 0

《老残游记》的作者是谁以及他是哪个朝代的

? ? ? ?《老残游记》是清末中篇小说,作者是刘鹗,刘鹗是清朝人 。

? ? ? ?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

《老残游记》作者 朝的

由文章内容推测,本文属于该书的( )
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刘鹗简介
一.时代背景:
晚清时期,清朝帝国陷入遭逢内忧外患的困境当中,外有列强环伺,内则政治腐败.
二.生平概述:
刘鹗,字铁云,笔名洪都百鍊生,清江苏丹徒(今江苏省丹徒县)人,自幼聪颖,五岁便能背诵唐诗三百首.生於文宗咸丰7年(西元1857),卒於宣统元年(西元1909),年53.
鹗精於算学,医学,水利,并留心西洋科学.个性放旷不拘,所见不同於流俗,观察时事尤其犀利.早年曾於扬州行医,后改行经商(刘鹗28岁曾在江苏淮安开过菸草店,31岁又在上海开过书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光绪14年(西元1888)黄河决口於郑州,便投效河督吴大澄,山东巡府张曜,协助治河,后因治河有功,声誉大起,被保荐以知府任用.曾上书建议修筑铁路,利用外资开采山西煤矿,兴办实业(指工商企业),以利民生,时人不解其用心,交相指责,视为汉奸.光绪26年(西元1900)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太仓粟(京师官方谷仓里的粮食)为俄兵所据,他向联军以低价购得太仓粟,赈济饥民,全活甚众,却因被控私购太仓粟,流放新疆,住在乌鲁木齐一座寺庙的戏台底下,靠为人治病度日,最后病死於迪化(今乌鲁木齐).著有老残游记,铁云藏龟,历代黄河变迁图考等书.
三.刘鹗一生的四件大事:
1.治理黄河:
主张束水刷沙法―筑提控制水势,使水不漫溢两岸,再以水攻沙,直刷河底.
2.甲骨文字的研究:
光绪25年(西元1899),他在北京,住在朋友王懿荣家中.王懿荣当时任国子监祭酒,对金石文字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那时王懿荣生了病,看完病家人就上街把药买回来,跟药方核对没错才去煎,刘鹗在一旁看,在这些药中有一包药叫龟板,他觉得很奇怪便顺手拿起来看看,这一看使他惊奇万分,那些龟板上有小字,而且很明显地看的出来字是刻上去的,王懿荣知其古老,乃派人到药店将有字的全部买下,后又到处收购,两年间共收刻辞甲骨一千馀片.
王懿荣死后,家人为了还债,将王懿荣收藏的甲骨卜辞,大部分 *** 给了刘鹗.刘氏此时也收购刻辞甲骨,前后藏有近5000片.1903年刘鹗将收藏的刻辞甲骨搨印了1058片,在早期收集甲骨卜辞的藏家罗振玉的鼓励下,出版了我国之一部甲骨文书籍——《铁云藏龟》.
虽然该书在对於甲骨文上的建树不多,但是他却是首度将私人收集的甲骨公诸於世,以供同好研究,这种分享的心胸与情操,使得甲骨学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有长足的进展.
3.开山西的矿
4.贱买太仓的米来赈济北京难民
四.作者细说
刘鹗之死:
刘鹗与袁世凯曾在山东巡府张曜下共事过,元为自己长久不被重用而郁郁不得志,曾向刘向张请求为任,而张曜却认为元「才可爱而性未定,资可造而识未纯」,没有同意袁的要求,因此袁世凯以为刘鹗不肯为他出力,一直坏恨在心.后来袁进了军机处掌握大权,蓄意报复,终於在光绪34年(西元1908),以私购太仓米和在为外国人买地的的罪名,密电江两总督将刘鹗缉捕,发配新疆,永远坚禁,第二年(宣统元年),因脑充血死於新疆流所.
汉奸!
光绪23年,刘鹗应外国人聘请到山西的一间铁矿公司做经理,他和一些新党人物的思想一样,认为只有提倡科学,兴办实业才能救中国,而兴办实业的办法就是他所想的:「国无素蓄,不如任欧人开之,我严定其制,令三十年而全矿铁路归我.如是,则彼之利在一时,而我之利在百世矣.」有人认为他者种主张在本质上是不利於国家的,难怪这时他要背负著汉奸之名了.
为什麼要写老残游记
刘鹗会撰写《老残游记》一书,原本是为了帮助朋友.在义和团乱后没几年,京曹中有沈虞希与连梦青二人,因素与天津日日新闻的方药雨为友,一日,沈虞希偶将朝中事告知方药雨,方氏将其揭露於报端,清廷获悉后大为震怒,严办泄密之人,且株连甚广,沈氏被逮杖毙,连梦青仓皇遁走上海.连氏到上海后,家财尽失,无以为生,只依赖卖文糊口.刘鹗知其人孤介,不愿受人资助,因此动笔写小说送他,以增加其稿费收入.
刘鹗的写作动机本为助人,但他生当乱世,目睹国事糜烂,再加上自己一生事业上的失败以及政治理想的幻灭,《老残游记》事实上也是他个人情感的寄托.他曾在书中自叙:「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国家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宗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洪都百鍊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 」由此可知,《老残游记》为当时中国社会之缩影,更是作者一部以文字代替哭泣的著作.
五.老残游记续集-->自序
人生如梦耳.人生果如梦平 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吾不能知.趋而质诸蜉蝣子,蜉蝣子不能决.趋而质诸灵椿子,灵椿子亦不能决.还而叩之昭明.
昭明曰:"昨日之我如是,今日之我复如是.观我之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昨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若是,今日之榻,几,席,灯,砚,笔,纸仍若是.固明明有我,并有此一榻,一几,一席,一灯,一砚,一笔,一纸亡.非若梦为乌而厉乎天
然则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夫!吾不敢决,又以质诸杳冥.
杳冥曰:"子昨日何为者 "对曰:"晨起洒扫,午餐而夕寐,弹琴读书,晤对良朋,如是而已."杏冥曰:"前月此日,子何为者 "吾略举以对.又问:"去年此月此日,子何为著 "强忆其略,遗忘过半矣."十年前之此月此日,子何为者 "则茫茫然矣.推之"二十年前,三谓之如梦,蒙更岂欺我哉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固俨然其犹在也.若百年后之我,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饲榫持?叶?鹗鲋??是以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呜呼!以此更虚于梦之百年,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
夫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同此而不忘,世间于是乎有《老残游记续集》.
鸿都百炼生自序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老残游记为什么没写完

老残游记,是一部以作者自身经历为基础写成的小说。这部小说以作者的旅行经历为背景,描写了一位老残游客的奇妙旅程。然而,这部小说却没有写完,让人感到遗憾和惋惜。老残游记为什么没写完呢?

作者逝世的原因

老残游记的作者是中国著名作家路遥。他是中国文坛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曾获得过多项文学奖项。然而,他在2001年因病去世,终年53岁。

据路遥的家人透露,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一直在写作老残游记。然而,由于病情的加重,他无法完成这部作品。最终,他在2001年因病去世,留下了这部未完成的小说。

老残游记的影响

尽管老残游记没有写完,但它仍然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小说。这部小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描写,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在老残游记中,作者通过一个老残游客的旅行经历,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变迁。这部小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反响。

老残游记,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一直到轰然雷动。这段声音属听觉感受,是如何描写它的,有何表达效果?

绝唱的 *** 。

白妞说书。本是听觉而写出视觉(通感)。运用比喻和夸张写出人人的感受。如:一线钢丝,从视觉上设喻,写出声音悠远;“愈翻愈.....”声音奇特;“无一处不伏贴”抽象感觉体化。“五脏六腑...”这里用触觉上的感受来从侧面烘托出王小玉歌声的动听。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使表达淋漓尽致,能够使读者清晰地感受到王小玉歌声的动听。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 *** ——“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 *** ,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 *** 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老残游记》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老残游记》(刘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XzF87W1M9JCeR2Y9VVVN3A

《老残游记》.epub1.99M????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mbqh复制提取码跳转

提取码: mbqh ? ?

书名:老残游记

作者:刘鹗

译者:陈翔鹤 校

豆瓣评分:8.1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1982-4

页数:306

内容简介:

《老残游记》二十回,一九○三年发表于《绣像小说》半月刊,至十三回因故中止,后续载于《天津日日新闻》,原署鸿都百炼生著。作者的真名叫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生于一八五七年,卒于一九○九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处作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又曾向清廷建议借外资兴筑铁路、开采山西煤矿,事情虽非经刘鹗手办成,但在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虎视眈眈,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的时候,这种不惜有损 *** 以维护清廷腐朽统治的主张,显见违反人民的利益和愿望,遂被目为“汉奸”。刘鹗也终因不得志于清廷,去而经商,有过多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一一归于失败。庚子(一九○○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振北京饥困。一九○八年清廷即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七月病死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一九○六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攻击,揭发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急于做大官”(第六回)不惜杀民邀功、用人血染红顶子的刽子手。客观上帮助人民认识到对整个官僚集团是不能寄以任何希望的。这里反映出作者同情民生疾苦的比较进步的一面。但他的基本政治观却是落后的,甚而是反动的。他坚决拥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这在书中也有明显的表现。因之,《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本书流行五十年来,拥有相当广泛的读者。许多人都称道它的文字艺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赞说:“叙景状物,时有可观。”作为一部艺术作品来看,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上、在对生活的观察上、在细节的描绘上,都看得出作者不愿因袭、追求创造的精神。与晚清的同类小说相较,艺术上的成就是比较卓越的。

今年恰值刘鹗诞生一百周年,我们整理出版《老残游记》,既以表示对作者的纪念,也希望有助于对本书思想、艺术价值的进一步研讨。

这个本子是以《天津日日新闻》本为依据,参校了《绣像小说》的连载本、亚东图书馆本、艺文书房本,文字、标点都作了一番订正。为了方便阅读,加了一些简单的注释。又有《二集》六回,我们据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单行本,排作附录,没有加注。在校勘上,有各本俱误,我们据文意改动的个别地方,需要作一交代:(一)第十一回一一八页“取已陈之刍狗而卧其下,必眯”句,“眯”,《日日新闻》本作“眯”,他本作“昧”,据《庄子》本文改“眯”。(二)第十七回一八二页“却拿狼皮褥子替人瑞盖腿”句,“狼皮褥子”各本俱作“虎皮毯子”,与第十二、十六回所述情节不合,据前文改。(三)第十八回一八八页“则贾家之死不由月饼可知”句,“贾家”各本俱作“魏家”,据文意改。

(四)第十九回一九四页“你却先到齐东村去”句,“村”各本俱作“庄”,与全书不一致,故改。

此外,书中“张宫保”、“庄宫保”,“魏谦”、“魏诚”,但为一人而姓名错杂,我们即以《日日新闻》本初出为据,统一为“张宫保”、“魏谦”。

作者简介:

刘鹗(è)(1857年10月18日—1909年8月23日),清末小说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公约。后更名鹗,字铁云(刘铁云[1]),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洪都百炼生”。汉族,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寄籍山阳(今江苏淮安区)。刘鹗自青年时期拜从太谷学派李光(龙川)之后,终生主张以“教养”为大纲,发展经济生产,富而后教,养民为本的太谷学说。他一生从事实业,投资教育,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太谷学派“教养天下”的目的。而他之所以能屡败屡战、坚韧不拔,太谷学派的思想可以说是他的精神支柱。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