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严是哪朝人?三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

wanfu 百科 65 0

李严是哪朝人?

李严因何事被贬?又为何没有被杀?... 李严因何事被贬?又为何没有被杀?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荆州]南阳 [今河南南阳] 官至 尚书令 中都护 骠骑将军 都乡侯 相关人物 刘表 刘璋 刘备 诸葛亮 费观 孟达 陈震 曾效力过的势力 蜀汉 刘表|琮 刘焉|璋 又名:李平 死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抱病而死。 [编辑本段]人物简介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刘备临死时,曾与诸葛亮一同受遗诏辅佐刘禅,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公元226年春,时任蜀汉都护的李严自永安还江州(今江北区江北老城),筑大城(史称李严大城),并欲穿城后山,自长江通水入嘉陵江,使城为江心洲。当时李严筑城怀有个人目的——他想凭此求为巴州刺史,以期取得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地位。由于两人在蜀汉的大政方针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诸葛亮召李严到汉中军中,穿凿城后山之事遂告搁浅。李严大城是江州(重庆)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处城址。其方位,南线大致相当于今朝天门以南起西南沿江至南纪门,北线约在今新华路人民公园、较场口一线,面积约2平方公里多。 推荐评语:李严筑城虽怀个人目的,但客观奠定半岛中心地位,有助城市发展。 [编辑本段]三国志·李严传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 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荆牧刘表使历诸郡县。曹公入荆州时,严宰秭归,遂西诣蜀,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建安十八年,署严为护军,拒先主于绵竹。严率众降先主,先主拜严裨将军。成都既定,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二十三年,盗贼马秦、高胜等起事于郪,合聚部伍数万人,到资中县。时先主在汉中,严不更发兵,但率将郡士五千人讨之,斩秦、胜等产。枝党星散,悉复民籍。又越囗夷率高定遣军围新道县,严驰往赴救,贼皆破走。加辅汉将军,领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骠骑将军。以曹真欲三道向汉川,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亮表严子丰为江州都督督军,典为后事。亮以明年当出军,命严以中都护署府事。严改名为平。 九年春,亮军祁山,平催督运事。秋夏之际,值天霖雨,运粮不继,平遣参军狐忠、督军成藩喻指,呼亮来还;亮承以退军。平闻军退,乃更阳惊,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欲以解己不办之责,显亮不进之愆也。又表后主,说“军伪退,欲以诱贼与战”。亮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平违错章灼。平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亮表平曰:“自先帝崩后,平所在治家,尚为小惠,安身求名,无忧国之事。臣当北出,欲得平兵以镇汉中,平穷难纵横,无有来意,而求以五郡为巴州剌史。去年臣欲西征,欲令平主督汉中,平说司马懿等开府辟召。臣知平鄙情,欲因行之际逼臣取利也,是以表平子丰督主江州,隆崇其遇,以取一时之务。平至之日,都委诸事,群臣上下皆怪臣待平之厚也。正以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代平之短,莫若褒之。然谓平情在于荣利而已,不意平心颠倒乃尔。若事稽留,将致祸败,是臣不敏,言多增咎。”乃废平为民,徒梓潼郡。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丰官至朱提太守。 [编辑本段]简明演义传记 刘备伐蜀时,李严受刘璋妻弟费观举保一同镇守锦竹,又与黄忠单挑数十回合而不分胜负,后中诸葛亮之计归降。刘备死后,受诸葛亮之命留驻永安拒孟达、防陆逊,诸葛亮五出祁山时,李严为掩饰自己运粮不济之过,假托东吴举兵入川,骗取诸葛亮回师,又妄奏后主以推卸责任,后罪行被揭发,被诸葛亮废为庶人。后闻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大哭病死。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诸葛亮: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诸葛亮:正方才高,可比吴国陆逊(《三国志李严传》) 诸葛亮:平为大臣,受恩过量,不思忠报,横造无端,危耻不办,迷罔上下,论狱弃科,导人为奸,狭情志狂,若无天地。自度奸露,嫌心遂生。(《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 陈寿:都护李严性自矜高。( 《三国志—蜀书十五—邓张宗杨传》附引《季汉辅臣赞》) 陈寿:李严以干局达……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陈震: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三国志—蜀书九董刘马陈董吕传》) 常璩:其太守,汉兴以来,鲜后显者。 (《华阳国志—蜀志》) 余名侠《诸葛亮传》:“完全是一个奸诈自私、阴险残忍、不以国事为重的恶劣分子。”该评论是根据《三国志·李严传》中记载的李严主动要求分地建立巴州,并且自己当巴州刺史以及怂恿诸葛亮“宜受九锡,进阶称王”这两件事做出的评论。

三国李严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刘备临死时,曾与诸葛亮一同受遗诏辅佐刘禅,地位仅次于诸葛亮。公元226年春,时任蜀汉都护的李严自永安还江州(今江北区江北老城),筑大城(史称李严大城),并欲穿城后山,自长江通水入嘉陵江,使城为江心洲。当时李严筑城怀有个人目的——他想凭此求为巴州刺史,以期取得与诸葛亮分庭抗礼的地位。由于两人在蜀汉的大政方针上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诸葛亮召李严到汉中军中,穿凿城后山之事遂告搁浅。李严大城是江州(重庆)城市发展史上的第二处城址。其方位,南线大致相当于今朝天门以南起西南沿江至南纪门,北线约在今新华路人民公园、较场口一线,面积约2平方公里多。 推荐评语:李严筑城虽怀个人目的,但客观奠定半岛中心地位,有助城市发展。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三国历史疑问:刘备为何让大都督李严驻守边境?

刘备兵败夷陵,第二年病重,把诸葛亮从成都招来,嘱托后事。人们习惯于把这种事情称之为托孤。受托孤重任的还有一个人,李严。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驻守永安。中都护就是大都督,相当于现在军队的总司令,内外的军队事务都由他统领。益州的政治中心在成都,皇宫也在这里,军事方面的命令应该由这里发出。永安原来叫做鱼复,是一个县,是刘备夷陵失败后蜀汉实际控制的东部边境一座县城。这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统内外军事的军队总司令,要驻守在边境上的一个县城呢?

应该说,这是刘备的战略思想的体现以及忧虑所在,也就是说,在刘备看来,蜀汉的攻守重点都在东方。

从进攻方面来说,既然是三国,蜀汉重点的进攻方向也应该是魏和吴。按照诸葛亮的设计,对魏国有两条进攻路线,一条是由汉中向北出秦川,一条是从荆州北上宛洛。刘备看重的则是荆州。刘备自建安六年(公元201)投奔刘表,到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关羽丢失荆州,先后二十年间,应该说是比较得荆州民心,也积攒了不少人气,蜀汉国的诸葛亮、黄忠、魏延等骨干成员都是荆州人。关羽驻守荆州时,曾经在樊城大胜曹军,一时间大有直取许都之态势。后关羽被东吴人偷袭丢失了荆州,刘备不顾众人反对执意伐吴,其计划也应该是先夺回荆州。蜀汉对于东吴还有地理上的优势,顺流直下,后勤补给肯定要比东吴便利。蜀汉彰武二年,刘备被东吴的陆逊打败收兵回到巫县,并没有回到成都。孙权听说后,非常害怕,主动派出使节请求讲和。这说明,刘备的蜀汉虽败,仍然对东吴是有威胁的。对魏国也是如此,假如能够恢复关羽时的荆州江北地区,出兵就可直接针对魏国的宛洛以及都城许县。

从防守来说,蜀汉的重点也是在东部。就地理条件来说,蜀汉的汉中地区(北部)面对的只是一个魏国,且这个地方的地理条件利于防守,无论是魏攻蜀还是蜀攻魏都是如此。后来的诸葛亮、姜维以及魏国大举进攻蜀国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就东部来说,虽然地理上也是利于蜀国防守,但这只是相对于有准备的交战而言,假如不设防,再有利的地形也是枉然。比如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刘备自己攻下了绵竹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就是率军逆江而上,很快就攻下了永安、江州、江阳等城池。由此可见,有利的地理条件并没有给予刘璋胜利的保障,原因就是益州各郡县已经不能相互支援,守城将士也失去了一战到底的决心。也就是说,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都有可能自东向西进攻蜀汉,尤其是东吴。只有在有所防备的情况下,人们才不会打这个主意。

刘备让一个管全国军事的总司令李严驻扎在东部边境,说明刘备关注的重点方向是在东而不是在北。

为什么后来李严又离开了永安呢?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两人战略思想的不同。在刘备看来,东部既是蜀汉统一全国、恢复汉室(进攻)的方向,又是卫国保家的(防守)关键所在。而西部,也就是汉中地区,既然利于防守不利于进攻,只把它作为防守之地,留一个大将也就足够了。刘备当初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而没有让张飞担任这一职务,是不是有这方面的考虑:魏延年轻,可以长久镇守此地?刘备还问过魏延,你担任了汉中太守这样重要的职务,打算怎样干?魏延说:曹操率领全国所有的军队而来,我就为您抵挡住他;如果他派大将率领十万军队而来,我将为大王消灭他们。魏延在这儿只说的是防守,没有涉及到进攻,这应该非常符合刘备的战略考虑。刘备当皇帝后,魏延被封为镇北将军,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还有,刘备伐吴,打着旗号是为关羽报仇,可是,关羽死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刘备兴兵是在蜀汉彰武二年(公元222),前后有三年时间,这准备是否有点儿长?实际上,刘备为关羽报仇只是一个旗号,夺取荆州江南部分才是他伐吴之一阶段的军事目的。实战过程中,刘备也只在江南作战,而江北只做防御。失败后,留在江北的黄权退不回来了,只好投降了魏国。有人要把黄权的家人抓起来,刘备说是他对不起黄权,而黄权没有对不起他,为什么?回不来的黄权是属于出走,而不是投敌。这也证明,这阶段刘备是把东吴作为敌人。

有了这样的战略思想,李严这个统内外军事的总司令当然要留在最有可能发生战事的地方。

诸葛亮则不同,他只把曹魏当成敌人,而和东吴始终保持着友好关系。刘备死的那一年,诸葛亮掌握了蜀汉国的实际权力,当年就主动和东吴和好,结为同盟关系。终诸葛亮一生,都没有和东吴发生战事,这就是刘备和诸葛亮战略思想的不同。诸葛亮的战略重点在北方,也就是汉中方面,有了这个指导思想,李严也逐步向西北方向移动。建兴四年(公元226),由于诸葛亮想要从汉中北上,李严应该管理后方事务,便从永安移到江州。代替李严驻扎永安的是将军陈到,但仍旧归李严统管。建兴八年(公元230),由于魏国的曹真要分三路进攻汉川,诸葛亮命令李严率领二万人奔赴汉中。又因为诸葛亮要在第二年伐魏,就命令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管理丞相府的事务。至此,李严彻底离开了东部边境,总司令也变得有名无实,直到第二年被免职流放。

刘备把李严这个总司令放在东部边境,是不是大材小用了呢?疑问主要在于蜀汉国东部一直没有大的战事。为什么没有发生自东向西的战事呢?主要原因在于,李严在永安这段时间,三国都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事务上,东线有战事也是在魏吴两国之间进行,两国暂时谁也顾不了蜀国。但并不能就此认为刘备的这种安排不合理。诸葛亮连续不断地北伐,无论是战例还是战果,都可以说是乏善可陈。韩信暗渡陈仓,将三秦之地迅速扫平,成为古代经典战例,诸葛亮走同一条路,却难有韩信的战果。同时代的人,诸葛亮内没有关羽在荆州时曾经的辉煌战果,外比不上东吴陆逊的战绩显赫,难道与他改变刘备的战略设想和人事安排就没有一点关系吗?!

李严原是刘表麾下的将领,他为何会投向刘备?

东汉末年,刘表是一位和曹操、袁绍、袁术、吕布、孙权相提并论的诸侯。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省微山县一带)人。和刘备一样,刘表也是汉室后裔。在东汉末年,刘表被任命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假节,封成武侯。雄踞荆州期间,荆州牧刘表远交袁绍,近结张绣,内纳刘备,据地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
彼时,刘表能够割据荆州,和众多诸侯相抗衡,麾下自然少不了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李严,也曾是荆州牧刘表的部下。当然,在荆州牧刘表麾下的时候,李严几乎是默默无闻的,也即没有什么名气。在荆州牧刘表去世后,李严离开荆州,投靠了益州牧刘璋。当然,到了益州之战的时候,李严又转投刘备。
在两次跳槽后,李严获得了刘备的重用,也即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最终,等到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李严和诸葛亮一起成为刘备的托孤大臣,这可以说是李严人生的巅峰了。
具体来说,李严(?-234年),后改名李平,字正方,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一带)人。由此,从出生地上来看,李严和魏延、黄忠、邓芝等蜀汉将领,都可以说是同乡。而这,应该也是李严最终归降刘备的原因之一。李严年少的时候,就因为才能而出名。刘表担任荆州牧的时候,李严在荆州多个郡县担任官职。公元208年,李严曾担任秭归县的县令。这一年,刘表病逝,而曹操大军南下进攻荆州。对此,李严选择离开了荆州,来到了益州。对于秭归县来说,本来就处在荆州和益州的交界地带,所以,李严来到益州是比较顺利,并得到了益州牧刘璋的赏识。
在益州时,刘璋让李严担任成都县的县令。虽然还是县令这一官职,不过,大家都知道刘璋的治所就在成都县。因此,这意味着成都县的县令一职,是非常重要的。建安十六年(211年),刘璋听闻曹操要率军进取汉中,非常担忧,张松建议刘璋邀请刘备入川,让其攻打张鲁,防卫益州。刘璋于是派遣法正、孟达领兵四千人迎接刘备,刘备率领庞统、黄忠、魏延、卓膺等将领入川。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璋将张松处死,刘璋下令守关将领之文书不要再送达刘备。刘备召白水督杨怀、高沛,责备他们对客人无礼,把这两人处斩。而这,意味着刘备和刘璋之间的决裂,也促使益州之战的正式爆发。

公元213(建安十八年),益州之战进入到焦灼阶段的时候,刘璋任李严代为护军,在绵竹一带抵抗刘备。不过,让刘璋想不到的是,李严率领部下投降刘备,刘备任命他为裨将军。对此,在笔者看来,李严的倒戈一击,自然让刘璋倍感挫折,这应该也是他最终放弃抵抗的重要原因。到了公元214年,刘备平定成都后,李严被任命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在两次跳槽之后,李严终于从摆脱了县令这一官职,晋升到了县令之上的太守一职。
同时,益州因在刘璋治理下,法纪松弛,威刑不肃。刘备在攻占益州后,于是命军师将军诸葛亮、扬武将军暨蜀郡太守法正、昭文将军伊籍、左将军西曹掾刘巴和李严五人一起制定《蜀科》,后来成为了蜀汉的律令体系。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李严可以说是一位文武兼备的全才,不仅可以率军征战,也能够和诸葛亮等人一起制定律令。对此,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在刘表、刘璋麾下没有得到充分的任用,这促使李严最终归降了刘备。而就善于用人的刘备,也确实做到了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公元218(建安二十三年),刘备在汉中一带和曹操大军作战时,盗贼马秦、高胜等在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到达资中县。因为刘备在汉中,李严不待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回家为民。不久后,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
刘备于是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兼任原郡郡守如前。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正是李严当机立断,在后方平定了叛乱,这促使刘备可以专心和曹操争夺汉中之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退出了汉中,这意味着刘备获得了汉中之战的胜利。
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并派遣刘封、孟达等占领上庸。同年,刘备进位为汉中王。然而,占领汉中不久,关羽孤军北伐,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樊城,但东吴吕蒙以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曹丕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同年,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而张飞又被部下所害。在夷陵之战中,刘备被陆逊击败,并留在了永安白帝城。公元222(章武二年),刘备伐吴败回,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
最后,公元223(章武三年),刘备病重,李严与诸葛亮一道受遗诏辅佐刘禅;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兵马,留下镇守永安。因此,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李严和诸葛亮一样,都是托孤大臣。而且,因为李严之前多次领兵作战,所以刘备授予李严一定的兵马,让他留下来镇守永安,以此防止东吴攻打蜀汉。公元223(建兴元年),后主刘禅即位后,李严被封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
公元226(建兴四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发兵伐魏,于是想调李严率军镇守汉中,但李严想尽办法推脱不去,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二人由此不睦,逐渐貌合影离。公元231年,蜀军北伐时,李严押运粮草因为下雨道路泥泞延误时日,为推卸责任反而怪罪诸葛亮的北伐,使诸葛亮不得不退兵,因而获罪,最终被废为平民,迁徙到梓潼郡(治今四川梓潼)。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综上,对于李严这位名将,在刘备去世后成为能够和诸葛亮并驾齐驱的大臣。但是,他并没有就此满足,还想要谋取更大的权力。正是为了个人私利,李严做出了陷害诸葛亮,阻挠蜀汉北伐的行径,这导致他被废为平民,并流放偏远之地。而这,正如《琅琊榜》中所言:“持身不正,持心不纯,则权势富贵皆如云烟,无论何情何境,勿忘本心之善念”。对此,你怎么看呢?

作为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究竟做错了什么事情,被贬为庶人?

李严究竟做错了什么事情,被贬为庶人?

李严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李平,他在公元208年曹操攻打荆州、刘备攻入蜀地之时主动投降于刘备,本人能力也很强,做事情干练果敢,因此很受刘备重用。

公元223年,刘备病重,在弥留之际还有不争气的阿斗让他放心不下,于是他叫来诸葛亮和李严,将刘禅托付于诸葛亮,并且让李严协助诸葛亮,于是说是托孤,其实就是害怕诸葛亮一家独大功大震主,李严负责在一旁监督。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