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的作品有哪些?特色是什么?舒伯特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wanfu 百科 63 0

舒伯特的作品有哪些?特色是什么?

1811年,舒伯特创作了之一首歌曲《哈加尔的悲哀》,14岁作之一交响曲,17岁为歌德的诗篇《纺车旁的葛莱卿》、《野玫瑰》、《魔王》等谱曲。18岁完成第二、三交响曲,两部弥撒曲,5部歌剧及140多首歌曲。舒伯特采用和声上的色彩变化,用各种音乐体裁形式来刻画个人的心理活动,富有大自然的和谐和生命力的气息,他将瞬息间的遐想行之于乐谱,把感受到的一切化为音乐形象,构成了他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他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虽然31岁就夭折,但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财富,尤以歌曲著称,被称为“歌曲之王”。他总共写下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舒伯特的主要作品有什么?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1828年11月19日卒于同地。父亲是农民出身的小学教师,母亲是厨子。自于生活贫困,他们所生的14个孩子,只养大了5个。

生平舒伯特小时由父亲教他小提琴,由哥哥伊格纳茨教他钢琴。11岁进当地的神学寄宿学校读书,开始显示出他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殊才能。现在世界各国音乐会上经常演唱的歌曲《夏甲的悲叹》(1811),就是舒伯特在这所学校时创作的。

1805年和1809年,拿破仑的军队两次入侵维也纳,奥地利人民英勇抗击,1809年5月21~22日,在维也纳多瑙河东岸的阿斯珀恩大败拿破仑。这一年奥地利西部阿尔卑斯山区的蒂罗尔人民,也在爱国者A.霍费尔的领导下发动起义。当时舒伯特还只是一个12岁的少年,但从这时起,舒伯特的幼小心灵,已经孕育了反对 *** 热爱祖国的思想。1813年初,舒伯特离开寄宿学校不久,就由他的同学J.N.施保恩介绍,认识了青年爱国诗人T.克尔纳。克尔纳就在这一年参加了A.F.von律左将军领导的义勇军,献身于民族解放斗争,同年8月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克尔纳的遗诗由他父亲整理出版后,舒伯特在1815~1816年,为其中的15首爱国诗歌谱写了歌曲和重唱曲,包括充满战斗热情的《战斗中的祈祷》、《律左的野猎队》和《剑之歌》。1813年10月,拿破仑在莱比锡会战中遭到毁灭性打击,舒伯特满怀热情,创作了《歌颂德国胜利》的合唱曲。1814年3月,联军进入巴黎,舒伯特又写了《欧洲的解放者在巴黎》的男声合唱曲。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1814~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恢复了殴洲各国旧王朝的反动统治。梅特涅使奥地利帝国成为“各民族的监狱”。舒伯特在这种令人窒息的政治气氛中,写下了大量作品,反映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痛苦心情和美好理想。

1814年,舒伯特在父亲的学校里当助理教员。这期间他废寝忘食地从事创作,仅在1814~1815年就写了140多首歌曲。其中包括《纺车旁的格雷欣》、《牧童的哀歌》、《魔王》、《野玫瑰》、《迷娘之歌》等杰作,1816年舒伯特摆脱了助理教员的职务,和朋友F.von朔贝尔住在一起,忍受着生活的煎熬,专心从事作曲。朔贝尔是瑞典籍的业余诗人,舒伯特用他的诗写过12首歌曲,《致音乐》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1816年6月,舒伯特为H.瓦特罗特教授的命名日写作的康塔塔《普罗米修斯》,是他之一次从作曲中取得报酬的作品。像他这样在世时没有出名的作曲家,是当时出版商残酷剥削的对象。舒伯特赖以维持生活的稿费,是非常菲薄的。像《流浪者》这样举世闻名的歌曲,舒伯特当时只拿到两个古尔盾(每个约合1.69马克),而出版商在40年间,却赚取了27000个古尔盾。

在梅特涅 *** 的反动统治下,维也纳流行着适应统治阶级麻醉人民需要的轻浮、庸俗的娱乐音乐。一些憎恨梅特涅反动统治,要求民主自由的诗人、画家、剧作家和音乐家则组成各种小组,从事于和这种庸俗艺术针锋相对的活动。舒伯特是其中一个小组的中心人物。这个小组经常举行交谊会,演出歌舞、音乐和戏剧。这个小组共有40多人,其中的主要人物有研究法律和音乐的J.von施保恩、诗人J.迈尔霍费尔和朔贝尔、画家L.库佩尔维泽尔和M.von施温德、音乐家弗勒利希三姊妹作曲家A.许腾布伦纳、著名的男中音歌手J.M.福格尔,后者是舒伯特许多著名歌曲的最早的演唱者。

1819年8~9月,德意志各邦君主代表在梅特涅主持下, *** 于卡尔斯巴德,通过了镇压一切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革命运动的卡尔斯巴德决议。1824年,在警察密布、特务横行的日子里,舒伯特在这年除夕所写的《战士之歌》,流露了对民族解放战争胜利成果为封建复辟势力所篡夺的无限愤慨。他的许多最成熟的交响曲室内乐和歌曲作品,都是在卡尔斯巴德决议以后最黑暗的反动年代里写成的。

舒伯特十分崇敬L.van贝多芬,1822年曾把自己所作的法国歌曲主题四首钢琴变奏曲奉献给他。1827年贝多芬病危时,舒伯特两次探望他,3月29日,舒伯特举着火炬参加了贝多芬的葬礼。1828年11月18日,舒伯特病得神志昏迷,还发出呓语说:“贝多芬不是睡在这里吗?”第二天,舒伯特就离开了人间,年仅31岁。他的哥哥费迪南德按照舒伯特要求葬在贝多芬墓旁的遗愿,在维也纳的韦灵公墓安置了他的坟墓,与贝多芬的墓地相毗邻,1888年,舒伯特和贝多芬的墓一起迁葬到维也纳的中央公墓。原来的韦灵墓地,成为舒伯特公园。

创作在短短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舒伯特写了遍及各种体裁的大量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他作品。

歌曲是舒伯特有特殊成就的创作领域。他为J.w.von歌德(72首)、迈尔霍费尔(47首)、F席勒(46首)W.米勒(44首)等诗人的作品(主要是抒情诗)写了大量的歌曲,把音乐和诗歌紧密地结合起来。他用富于表现力的旋律与和声来表达诗的境界。在他的歌曲中,抒情歌唱性曲调占有重要地位,但富于语言表现力的朗诵调,也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叙事歌曲《魔王》和戏剧性歌曲《普罗米修斯》里。舒伯特歌曲中的钢琴伴奏,不仅对旋律起了陪衬作用,而且是创造特定意境的一种重要手段。舒伯特的歌曲和奥地利、德国的民间音乐语言有着血缘关系,他的《野玫瑰》、《鳟鱼》、《菩提树》等歌曲,后来都成为广泛流传的民歌。

舒伯特在1823年所写的《美丽的磨坊女》和在1827年所写的《冬日的旅行》都是以失意的流浪者为题材的声乐套曲,歌词作者都是诗人米勒。失意的流浪汉,是舒伯特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两首《流浪者》、《流浪者对月抒怀》、《流浪者夜歌》等歌曲以及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也都是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在当时的奥地利,人们虽然生活在故乡,却感到自己是举目无亲的异乡人。舒伯特的这些作品,正反映了这种残酷的现实。舒伯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年(1828)为德国诗人L.雷尔斯塔布的9首诗谱了曲。舒伯特死后,他的朋友们把这9首歌曲中的7首,连同舒伯特为H.海涅的诗谱写的6首歌曲和其他1首歌曲合为1集出版,名为《天鹅之歌》,意思是“最后的杰作”。它与《美丽的磨坊女》和《冬日的旅行》鼎足而三,是舒伯特歌曲的3本专集。

舒伯特的10部交响曲中,比较重要的有c小调《第四交响曲》(别称《悲剧》交响曲,1816)、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1816)、b小调《第八交响曲》(别称《未完成交响曲》,1822)和c大调《第九交响曲》(别称《大交响曲》,1828)。b小调《第八交响曲》是1822年舒伯特寄寓朋友朔贝尔家时写的一部浪漫主义抒情交响曲,只写了两个乐章就没有再写下去。它的手稿是在埋没了40多年后到1865年才被发现的。c小调和b小调交响曲都反映了悲剧性的现实生活。但c小调表现得比较软弱,b小调的内容则要深刻得多。舒伯特用歌曲型的主题,表现了悱恻动人的悲剧性形象,同时又热情洋溢地表现了英雄形象和悲剧性形象之间的冲突。1828年所作的c大调《第九交响曲》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从昂奋的第1乐章,倾诉般的第2乐章,活力充沛的第3乐章,到气势磅礴的第4乐章,贯穿着一种发扬蹈厉的精神。特别是第4乐章,充满了英勇豪迈的气概,标志着舒伯特创作的高峰。1825年8月,舒伯特和福格尔一同从萨尔茨堡到巴德加施泰因去旅行,在那里写了1部交响曲,但稿本已经散失,没有能够传世。舒伯特的著名作品还有《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与少女》,1824)、钢琴五重奏《鳟鱼》《c大调弦乐五重奏》、钢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乐的瞬间》、《降E大调即兴曲》、《A大调奏鸣曲》配剧音乐《罗莎蒙德》等。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赏析·听后感】舒伯特第八(未完成)交响曲

自拟题写一篇欣赏舒伯特《第八交响曲(未完成)》的欣赏感受。内容可以涉及对音乐的结构分析、音乐的内容表现、作曲家的风格、审美评价等。字数在1000左右。
(3号晚上12点之前要答案哦)
舒柏特的《未完成交响曲》

舒伯特和威伯是同时代的作曲家,也是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他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著名的有《魔王》、《野玫瑰》、《鳟鱼》,还有声乐套曲《冬之旅》等,他的歌把诗词融于音乐,而他的器乐作品(钢琴曲、交响曲、重奏曲等),也充溢着诗情画意的抒情性。因此,李斯特曾以“前所未有的最富诗意的音乐家”的评价,来赞颂舒伯特。

舒伯特的创作盛期,正是贝多芬声名大振的时候,舒伯特一方面热爱、尊重大师,一方面也有苦恼困惑之感,他说过:“在贝多芬以后,谁还能做出些什么更多的呢?”但正是他自己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舒伯特在音乐创作(也包括他的交响曲创作)中,继承了古典传统,又体现出前辈们所没有的个性气质,比如他的《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等。

在舒伯特作品编号中,列为《第八交响曲(b小调)》的《未完成交响曲》,创作于一八二二年,舒伯特将它作为完成了的作品献给奥地利格拉茨市的音乐协会,以表示对协会授给他荣誉会员证书的谢意。人们在他死后的一八六五年,才发现了交响曲的总谱,因为它只有两个乐章,所以被称为“未完成”。虽然,按照古典交响曲的范式,仅有之一乐章的快板,加上个第二乐章的慢板,是不能算“完成”的,但舒伯特打破传统,两个乐章交响曲的创作构思已充实完整、自成一体,显示出绝无仅有的艺术魅力。

之一乐章,按传统作法,用奏鸣曲式。速度是“适中的快板”。

引子主题虽短,但在整个乐章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它那色彩暗淡的旋律,明确地揭示出乐章的b小调性质,而且内含着在展开部里得到发展的动机,尤其是其中的小二度音程:

(谱例58)

Allegro moderato



这之后的乐队伴奏音型,预示了主部主题出现时继续保持的状态,而主部主题就在这个背景上开始呈示:

(谱例59)



大家可以拿主部这个旋律与贝多芬或海顿的主题旋律比一比,它不再是那种短小、可分割的动机性质,而是具有宜于抒 *** 感的歌曲性质,它宽广、悠长,小调的性质,加上一直处于波动不安的伴奏音型,使旋律显得抑郁、哀怨。

连接部和引子后部的4个小节一样,没有任何展开的性质,大家还记得贝多芬在奏鸣—交响套曲中,曾大大发挥了各个连接部分的发展因素,而舒伯特在这里仅用了6个小节的、3个简单的 *** 连接,就完成了调性的转换,进入了副部,因此它象是夹在主部和副部两个长大旋律之间的小连句。

在b小调的关系大调(G)上的副部主题,它那大提琴的起句、小提琴声部重复句时的柔美音色,与主部主题的双簧管、黑管的音色,形成对比,音乐性质更为温暖、热情,但主部、副部二者都是富于歌唱性的旋律,这点上是共通的:

(谱例60)



副部的结构要比主部大,而且它独特的处理引人注意。副部本身可以分成三个段落,之一段小提琴重复句的结尾音,被1小节的休止突然替代,接下去,调性突转到同名小调(g小调)上,副部的材料在这一段里转换于不同的调性中,造成了一个戏剧性的小 *** ,然后,稍有变化的副部主题又回到G大调上。

以这种大调、小调调性色彩的对比变换,来体现对比性的情感,是舒伯特常用的手法,他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菩提树》、《春之梦》都用了这个手法,旅人在现实生活中所感受到的黑暗、寒冷与孤独,和对过去的回忆与梦中的境界绝然相反,那里,故乡的老家有门前的水井、菩提树的浓荫,充满幸福和安宁,在甜蜜的梦中,处处是鲜花小鸟、爱情欢乐,但从回忆的梦中惊醒,一切如旧,美丽的幻梦消失殆尽。舒伯特这部交响曲,也充分显示出他所擅长的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段,就象他的那些歌曲一样,包含着突变的戏剧性,交响曲体现了舒伯特对生命与艺术的丰富情感。当我们听舒伯特的交响曲或钢琴等器乐作品时,可以联想到他的歌曲,就象听莫扎特的交响曲要想到他的歌剧一样,这不仅因为在他们的各种音乐体裁创作之间,音乐语言上相通是必然的,而且这种联想,会帮助我们理解和欣赏他们的无标题音乐。

呈示部和展开部的连接,也象主部副部间的连接一样,用圆号、木管长音上的几个 *** ,简单地实现过渡,而且这里和海顿的习惯用法不同,又回到主调性上来。

展开部是以b小调引子的动机,作为戏剧性发展的基本因素,这个小动机的原型、倒影、扩充及在一系列调性上的发展,构成交响曲典型的展开部那种紧张的气势和力度,它的内在潜力被发挥得十分充分,主部副部的旋律,在展开部中,从没有完整地出现过,但它们的伴奏音型,作为象征它们的因素,与引子的动机冲突、并置。

再现部里副部和主部的调性并没有统一,紧接再现部的是用引子动机构成的尾声,到这时,音乐才回到了乐章的主调——b小调上来,整个乐章结束在b小调,突出的不仅是引子的调性、它的材料,而且是引子所带来的之一乐章的总的气氛。

从之一乐章奏鸣曲式的创造性处理,就可以领会到舒伯特创作的个性,让我们再来看看《未完成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首先,对于交响曲套曲的乐章间关系来说,舒伯特的调性安排是不寻常的,从b小调一下转到E大调,属于交响曲主调性的远关系调,但这个调性,在舒伯特的创作中,经常用来体现最美好、最温柔的情感和境界。

乐章仍采用奏鸣曲式,但这是一个省略了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它的特殊处理,完全是出于舒伯特创作内容的需要,这个乐章中的两个主题虽有对比,但总的气质是相近的,主部副部互为补充,形成一个安祥、宁静、遐想、幻梦的气氛。

之一主题的E大调的旋律,由弦乐声部平静、柔和地奏出,由低音提琴的拨弦、管乐的 *** 构成的和声背景,轻柔地为之衬托。中间有一小段较为滞重、有力的音乐,后又回到开始的旋律:

(谱例61)

Andante con moto■

第二主题,起初是黑管在升c小调上奏出悠长的旋律,它单纯而带些愁思。这支旋律结尾时,已转入升C大调的主 *** ,而此时双簧管再次重复这个旋律时,已在降D大调上陈述了,这里通过一个“等音转调”的手法,即升C大调与降D大调相同的主音“等音”,一下子就完成了从升c小调向降D大调的“远关系”转调,这种手法在古典乐派的创作中,是极为少见的。正是这种突变的调性色彩与乐器音色,显示了舒伯特在这个乐章里所需要的飘忽、幻觉、万千思绪的境界。请看下面的谱例:

(谱例62)



副部转换调性陈述之后,又用它的后半材料,形成一个 *** 冲动的小 *** ,当它平息下来的时候,再现部的主部进入。

这样分析下来,看出乐章中的对比因素,只存在于主部内部,及副部导向主部再现时的发展与连接,而这些情绪的起伏波动,并没有改变乐章突出抒情性的整体构思。

从《未完成交响曲》这个具体的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到舒伯特的创作追求感情和幻想,他继承古典交响曲的传统形式,但他更着力于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舒伯特力图用自己纯真的音乐艺术,建造一个幻想的王国,以热爱生命与大自然,钟情于艺术和爱情的理想世界,取代那令他感到孤独、寂寞、痛苦、压抑的人生。他曾说过:“幻想”,“你是人类的至宝,你是取之不尽的源泉”,贝多芬要用音乐“唤起人类心灵的火花”,舒伯特则“尽可能地用我的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

他的交响曲虽不具备贝多芬式的气魄和广阔天地,但他并不乏自己独有的戏剧性,音乐中那突然爆发的热情,以及它瞬息间的变换与消失,既有激奋,又有幽怨。舒伯特的音乐同时给人们带来了亲切、温暖而又深沉的情感。

舒伯特音乐瞬间曲式结构分析

速度回答哦
答好了有追加分
就是主部 副部 连接部 呈式部 展开部这些
8首即兴曲 op.90,op.142是舒伯特钢琴创作中较为重要的作品,这两组作品既可以被看作是各自独立的八首钢琴小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两首大型的钢琴曲,因为从结构和形式上来看,每一组作品都与一首奏鸣曲很相似。但是它们又没有舒伯特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的那种强大的内在凝聚力,所以这两组作品在作者数量庞大的钢琴作品中显得颇为独特。随着舒伯特的日渐成熟,他愈发的把名利和掌声都弃置一边,他的音乐风格也走在了时代的前面,这一点在两首《即兴曲》里面表现的最为明显 —— 一个简单的即兴灵感衍生出一首大型的作品,他是浪漫派钢琴音乐的使者,比肖邦还要早十几年。

舒伯特的《即兴曲》有两组,每组四首,共八首。之一组作品90(D899),第二组作品142(D935),均作于1827年,即作曲家逝世的前一年。富有悲剧意味的是,写于舒伯特30岁的这些东西已经是他的晚期作品了!和舒伯特同期创作的"音乐瞬间”(作品94)一样,它们都是为钢琴写的抒情性短曲,5~10分钟,即兴成分很强,而曲式简单,大都是三段体或变奏曲,不采用较为复杂的奏鸣曲式。正因其旋律抒情、结构简单,也不企图表达什么复杂的内容,把它们当作浪漫小品就行了,不费心思,人人都能接受。

《即兴曲》作品90的之一首是十分自由的变奏曲,C小调,4/4拍,曲调忧伤,如含泪的歌唱,且有脉脉柔情包裹着骨子里的一点自尊。乐曲的开头效果别致, 八度强奏的轰鸣过后,全曲的主题却以清淡安详的弱奏陈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十分动听的主题简单易记,既朴素又纯美,然而长达十来分钟的整首作品却都是在它的基础上构架起来的。仔细听主题的初次陈述。之一句有意用单音弹奏,不加任何和声,如果钢琴家的音色足够柔美,那可真有点如梦似幻的意境了。第二句才加上淡淡的和声伴奏,且用断奏手法以求变化。有人把这之一句形容为河流的源头那一滴滴泉水清冷地涌出,传神之至。在主题一次次地复述变化中,和声逐渐丰富起来,回音、装饰音使旋律发生了细微的色彩变化,力度的强弱交替蕴含着深邃的诗意。这时候,滴滴泉水已汇聚成了小河,在微风吹送下奔涌向前。和一般变奏曲不同的是,这个主题的形貌始终没有很大的变化,除了个别乐句外,情绪几乎总是那么平和安详,超脱凡尘。主题的速度、节奏也没有多大变化,而每一次的和声、调性均有细致的改变。其中,左手三连音伴奏下的那次变奏最为迷人,洋溢着浪漫情调。乐曲悠缓的流淌中,主旋律忽然移到左手低音域,三连音换到右手高音区,给主题带来丰富的音色变化。乐曲末尾,主题回归原貌,以柔弱的音色向听众依依惜别,余味无穷。

第二首降E大调,3/4拍,三段体,是8首里最短的,快速的华丽句子带出一支如歌的舞曲。一开头,一连串的三连音(连奏)便如一股溪流不停地奔泻而出,沁人心脾。想象一下,这段音乐用来配什么画面最合适? 当然是林中小溪欢快地奔腾,蝴蝶漫舞,草长莺飞。中段陡然一变,钢琴奏响了一支乡村舞曲,风格优雅欢快,恰如溪边的野花在微风吹拂下翩翩起舞,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味。这支即兴曲最富画意,拍成MTV再合适不过,能活生生地把听众带到田野小溪边去。无形的声音几乎要化为有形有色的画,扑面而来!

第三首即兴曲被公认为8首即兴曲中最美的一曲,用少见的降G大调写成,是一段孤独、沉静的吟唱,虽然其间也有阵阵激动的波澜涌起。由于带有6个降记号的降G大调太麻烦,许多钢琴家干脆把它移调,用常见的G大调演奏。霍罗维兹1953年的录音就是弹G大调,后来他意识到了G大调并非舒伯特的原意,而是后人的篡改,又按照舒伯特的原谱降G大调再录一遍。听着如此意境高绝的音乐,我们只能叹一声"此曲只应天上有”!在如小溪潺潺流水声般的左手连奏琶音伴奏下,一支悠然自得的女高音歌曲缓缓飘来,仿佛一位仙女凌波微步,乘风而来,吟唱着天上美妙的生活。很奇怪,歌曲大师舒伯特却没有把如此适合歌唱的旋律谱成一支艺术歌曲,而是用在了钢琴上,可见他对钢琴是多么情有独钟了。由于此曲的情调太美、太虚幻,每每令听者有懒洋洋的梦幻般感觉,以过去的眼光看,它多半要算靡靡之音了。此曲的抒情意境广袤而深远,即兴流动的乐句带出我们无边无际的遐想。

第四首即兴曲降A大调的主题出自那一串水珠滚动般的华彩式短句,欢快而优美。舒伯特在钢琴上的快速华丽乐句,都有流畅、动听的曲调,这又是一例。

《即兴曲》作品142的之一曲可分成两大部份,一开始出现的美妙旋律带出之一部份,这里有可以和贝多芬、巴哈互见高下的内声部风格和最动人的节奏感,被人戏称为「不断地打铁」的持续同音反覆的风格在此己经有高明的表现。然而一转成第二部份,在复杂的左手琶音单纯伴奏下,右手在高音部和低音部跳跃奏出旋律线的对话;淡淡的诗意是这乐段的主要风格,和前一乐段的热情奔旋形成充满张力的感人乐念。

第二曲中,舒伯特一开始先使用接近小步舞曲的速度和气质来表现,中段一转而成为诙谐式的快板,从左手传来的节奏感(在三拍子中只点出两拍的音符)和 作品90的第二曲非常类似,但大家可以听出,同样是右手快速音符的流泻,只是在这首曲子中加入了中音域的内声部(这是舒伯特后期作风最主要的特徵之一),而且在大小调间跳跃式的连续转调,结果乐风是那麼完全不同的迷人。

第三曲是变奏曲式,对舒伯特这个技巧拙劣的「天才」作曲家而言,他从来没办法从变奏的技巧本身给人满足,这是我们欣赏他的技巧面所要注意的。若论如何让一个旋律的发展和变奏能拥有最多旋律本身的美感,那无论如何贝多芬是永远比不上舒伯特的旋律天才的;但论变奏技巧,舒伯特简直像小孩子一样浅薄可笑(虽然比鳟鱼五重奏进步了一点)。但是论及我们应该最重视的精神感受时,虽然仍以贝多芬该作品为上乘,但那是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无关技巧或旋律,也就是严格来说,舒伯特这作品仍过度伤於情绪的过度描绘,他要一直到 D.946、D.951、D.959、D.960 中,才真正表现出最越越的成就。

第四曲,总觉得和德步西的「黑娃娃之舞」似曾相识。这首曲子的节奏非常辛辣,重音的特殊放置也造成旋律惊悸的律动。此外,装饰音适时的调味,急速三十二分之一音符(大约是)的一瞬流泻起伏,一下子就深深吸引我们的情感投入。这种手法后来在 D.946的之一曲发展部同样造成最深切的倾诉。动人的之一乐段后,以不停止流动的快速音符和一再反覆的强烈 *** 节奏产生一段过门,然后产生另一种辛辣的节奏:X-X-X-XXX(三连音)。同时,装饰风的音符不断缠绕在主旋律上,这时我们特别有体会这乐曲的三大特点:特殊情趣的节奏,装饰音符的调味和不时流泻的快速音符。而且这些特点是互为宾主的:在之一乐段中节奏是主,装饰音是宾,而快速音符只是一瞬的重心;而这里的第二乐段同时有以快速音为主的过门和以装饰音为主的主旋律,这是否是舒伯特精心的安排结构呢?曲风越趋热烈,慢慢的有些迟缓,「水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回到之一乐段,由於装饰音符使用的更为华丽,曲风比起乐曲开始更为热烈了,但却也如第二乐段般水泉冷涩而声声绵延,这里是一段非常幽美的倾诉,说明了相同的节奏要素却可以在舒伯特的乐思下表现最多的风情。然后,真的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但是,却有那麼一瞬,首次在这首小调写成的乐曲中听到相当悲怆的一面,这乐曲的不安结尾,对比 D.960的诙谐结尾,舒伯特的心灵,究竟要对我们传达什麼?

舒伯特终身未婚吗﹖

舒伯特终身未婚。

舒伯特在他的创作旺盛时期,他的健康恶化。 自从1822年起,舒伯特就在和梅毒作斗争. 尽管有人提出其它的病因,最终的病症很可能是伤寒症。

他晚期的病状与汞中毒的病状相似,而汞恰恰是19世纪早期被用来治疗梅毒的药物;无论如何,没有足够 的证据来作出确定的诊断。他于1828年11月19日死于维也纳,哥哥费迪南德的公寓里,卒年31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