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

wanfu 百科 73 0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分别是什么?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三大战役是 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三国三大战役主要人物都有谁

一、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地图
日期:200年 地点:豫州 结果:袁绍战败,元气大伤,不久去世。曹操解除北方危机,奠定统一河北的契机
交战双方指挥官 袁绍 曹操
部将
袁绍方面: 张郃 高览(后来投靠曹操) 淳于琼 袁尚 袁谭 许攸(后来投靠曹操) 郭图 沮授 田丰(去官渡之前就被袁囚)
曹操方面: 曹操 曹洪 曹彰 夏侯敦 王忠 夏侯渊
兵力
袁绍方面:约110,000人 曹操方面:30,000至40,000人
伤亡
袁绍方面: 约80,000人 曹操方面:不详

二、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之一。
名称: 赤壁之战
地点: 赤壁
时间: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
参战方: 孙刘联军,曹操
结果: 孙刘联军获胜
参战方兵力: 联军5万,曹操军20万(称80万)
伤亡情况: 曹操军几乎全灭
主要指挥官: 周瑜(联军),曹操(曹军)
部将:
曹操军方面:直接参战将帅:张熹 文聘 参与制定计划:贾诩 孔融 任俊(可能)
刘备军 孙权军 方面:水军统帅:关羽 总司令:周瑜 参战将帅:张飞(可能) 副总司令:程普
赵云(可能) 总参谋长:鲁肃 参与制定计划:诸葛亮 参战将帅:黄盖 甘宁

三、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君主刘备对东吴发动的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3个月后,立刻以替大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气势强劲。东吴国君孙权立即以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 *** ,阻挡了蜀军的攻势,更在222年八月彝陵一带打败蜀军。
吴军方面——由两部分军队组成∶
1、 孙权所派遣由陆逊统率的抗蜀军∶将领——大都督陆逊,兵力50000万(资治通鉴、三国志吴主传、陆逊传均有记载),部将有∶
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兵力5500人(本传记载本部兵加甘宁军——2500人);
虎威将军——朱然,兵力5000人(本传记载督5000人,驻守江陵);
建武将军——徐盛,兵力无记载;估计5000人左右;
建忠中郎将——骆统,兵力5000人(本传记载本部兵3000加上凌统军);
将军——鲜于丹,兵力5000人(本传记载226年本部5000人);
偏将军——韩当,兵力2000人以上(本传记载曾统兵2000);
平戎将军——步骘,兵力数千(本传记载为本部1000人加交州义士万人);
安东中郎将——孙桓,兵力无记载;以其皇室亲族身份独守夷道,估计5000人以上;
将军——宋谦,兵力无记载;估计5000人(曾击破蜀军5营),属于资力较老的将军;
加上陆逊本部军(至少5000人,可能有万人以上)。
可能还有史书未记载的其它将领,但估计不是重要将领。
2、原在巫山、秭归一线的防御部队∶将领——将军李异、刘阿,
兵力无记载;由于此二将均不是很有名,估计兵力各数千——总兵力约5000人。

所以,吴军参加夷陵战役的总兵力为5.5万人(之一阶段损失若干)。

绥南将军领南郡太守诸葛谨的部队估计驻扎于江陵,为战役预备队,没有参战。(原驻于公安,三国志本传中没有参战记载。由于江陵的部队抽去参加本战役,诸葛谨临时移驻江陵较符合正常的军事部署,其在整个战役中的作用与蜀军赵云部相当)

蜀军方面——应由四部分军队组成∶
1、 冯习为大都督的前军兵团∶总兵力4万多人,将领有∶
中领军吴班、护军冯习、前部督张南、将军刘宁、杜路、胡王沙摩柯(可能后加入)等;
根据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记载∶“七月,……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这时刘备的中军还未到秭归(六月决定东征)。
2、 刘备统率的中军兵团∶兵力无记载(估计2万左右);将领有∶
治中从事黄权、将军(水军)陈式、将军赵融、傅彤、辅臣、廖淳(即廖化)、从事祭酒程畿、侍中马良等;
此军乃刘备的精锐,黄权、程畿、马良开始均不是带兵的官。其中,马良、黄权后来分兵到南北两个方向。马良主要是去发动蛮夷部族,所以兵不会很多,估计千人左右。黄权军乃用于监视魏军,防止魏军从北面偷袭,兵力估计3000人左右。
3、 700里沿线的留守部队∶兵力无记载;将领仅为低级军官;估计5~7千人(见另一文《为刘备七百里连营正名》);
4、 江州一带的后军接应部队∶兵力无记载,将领为翊军将军赵云,估计3000人;
所以估计蜀军的总兵力在6.7万左右(不包括赵云军),其中在夷陵地区作战的有6万人。
蜀军这个时期的总兵力分析∶
在另一文《刘备攻蜀之战》中,已经分析过,刘备在占领益州(不含汉中)后,军队可有11.4万人,再减去与刘璋作战的伤亡数千人,大致在11万左右。这时是214年5~6月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大以少胜多的战役
我记得老师讲过 好像没有赤壁之战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1.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项羽率领6万楚地义军同秦将章邯、王离所率40余万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2.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3.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胜曹操军队,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战争日期在公元208年七月—十二日。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之一。

《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简短的,适合用作简答题的

我先抛砖引玉
1、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东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开始南征准备,七月曹操亲率大军南征荆州,九月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南逃至江夏,十月曹操亲率大军东下,反而促使刘备与孙权联合利用火攻之计在赤壁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

3、彝陵之战(夷陵)
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是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名将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东吴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后,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 *** ,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夷陵一带打败蜀汉军。夷陵之战的惨败,是蜀汉继关羽失荆州后又一次实力大削,此后,蜀汉成为三国中最弱小的一国。

都以少胜多的战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