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0光年是个什么距离?
1400光年的距离是:1400*94605亿千米=132447000亿千米按照动车速度更高350千米/小时算,132447000/350=378420亿小时按照一年=365天=8760小时算,如果我们坐在和谐号动车上驶往这个“地球”,就需要行驶(378420亿/8760=)43亿年如果按照飞机速度4000千米/小时算,132447000/4000=33111.75亿小时,也就是说,我们以这个飞机速度时刻不停歇的飞啊飞啊飞啊,还是需要3.77亿年才能到达这个“地球”所以说:洗洗睡吧!!!银河系与太阳系的关系
银河系和太阳系的关系,说的简单一些,银河系和太阳系就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其中包括了一千二百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直径约为100000多光年,中心厚度约为12000光年,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举个例子,比如银河系是鸡蛋,太阳系就是其中的蛋黄,但它却不是银河系的中心,太阳处于银河系的一个臂旋上,距离银河中心2万7千7百光年,以每秒250千米的速度围绕着星河中心转动,在银河系中,还有很多的星系,而银河系在宇宙中也不是更大的,还有和它平级的河外星系。
换言之,我们每天看得见摸不着的太阳,其实只是银河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我们所在的地球,又是太阳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我们看起来非常渺小,但是永不服输的人类总是在各种各样的 *** 让我们去到更远的地方,了解更多我们看不见的事物,这也许就是人类最伟大的地方。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有哪位仁兄介绍一篇”环保科技小论文”给我呀?
之一部分 单项选择题:1. 在一些博物馆参观浏览时,有些文物比如雕塑、青铜器、陶瓷、印章允许拍照,有些文物如书画、丝织品、壁画、木质等文物则被禁止拍照,主要原因是:
A.防止别的单位和个人模仿文物
B.防止给犯罪分子提供文物位置的信息
C.照相机的闪光灯会使珍贵的古代字画等文物褪色
D.拍照会对其他游客带来影响
2. 现在很多城市街道上的垃圾桶都有两个口,一个用来丢弃不可回收的垃圾,另一个用来丢弃可回收的垃圾。可回收的垃圾通过分类、清运和回收,能重新变成资源。下列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①纸 ②果皮 ③塑料 ④剩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河流、小溪中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入大海,可是大海中的水却没有变得越来越多,这是因为:
A、大海太大了,再多的水也不嫌多
B、水是不断循环的
C、水渗入了海底
D、海洋中的生物很多,消耗了大量的水
4. 发电需要消耗许多资源,节约用电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节电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在家里使用电冰箱时,省电的做法是:
A.放很多食物在冰箱里
B.反复开关冰箱门
C.在摆放冰箱时,在两边和后面留出空间,帮助冰箱散热
D.把冰箱与微波炉等电器放在一起
5. 很多动物园都禁止游客私自向动物投食,主要原因是:
A. 动物不能吃人类吃的食物
B. 动物进食太多,会导致死亡
C. 每种动物有它们固定的食谱,乱吃容易生病
D. 动物园把动物的食物卖给游客能够赚钱
6. 以下属于“白色污染”的垃圾是:
A. 用完的作业本
B. 洗衣服的水
C. 塑料袋
D. 碎玻璃
7. “白色污染”很难自然降解,燃烧的时候会产生毒气,填埋时还会破坏土壤结构。处理“白色污染”的更好 *** 是:
A.回收起来重新利用
B.埋到土里慢慢降解
C.烧毁化为灰烬
D.沉到海底
8. 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汽和其他气体。人类和动物都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但空气中的氧气没有被用完,这是因为:
A. 空气能自动不断地产生氧气
B. 地球上的植物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C. 宇宙空间里的氧气不断补充进来
D. 其他动物能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9. 绿色食品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购买绿色食品时应选择:
A. 绿颜色的食品,如绿叶蔬菜
B. 包装是绿颜色的食品
C. 包装上印有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
D. 包装上印有质量安全标志的食品
10. 绿色食品的标志是:
A. B. C. D.
第二部分 科学小论文写作
中国是电池生产大国,更是电池消费大国。现在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手机、MP3、快译通、电子计算器、电子手表、照相机等等,数不胜数,这些产品都需要使用电池。而使用后的电池如果不集中处理,随便丢弃,将会对环境造成很严重的污染,比方说,一粒废钮扣电池就能污染60万升水,可见其危害有多大了。介绍一篇高质量的给我吧 谢谢勒哦!!
科技在不断演化,人类文明也在不断演化。一万年前,在人口资源的压力下,人类由渔猎采集文明向传统农耕文明转型。传统农耕文明经历过两个阶段,之一个阶段是青铜时代,中国的商朝和西周王朝属青铜时代。第二个阶段是黑铁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属黑铁时代。随着铁冶炼和铸造技术的普及,传统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因适应不了新生产力的要求而开始崩溃。直到秦王朝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一个“铁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华文明得以成型。农耕文明一万年以来虽有各种自然灾害和战争,但人类总的来说是稳定和安全的,因为当时的科技主流顺应了自然法则。传统的农耕文明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能力是有限的,对大自然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他们敬畏自然。中国四千年前的夏朝,规定春天不准砍伐树木,夏天不准捕鱼,不准捕杀幼兽和获取鸟蛋;三千年前的周朝,根据气候节令,严格规定了打猎、捕鸟、捕鱼、砍伐树木、烧荒的时间;二千年前的秦朝,禁止春天采集刚刚发芽的植物,禁止捕捉幼小的野兽,禁止毒杀鱼鳖。中国历朝历代,皆有对环境保护的明确法规与禁令。中国历代农民,都知道“取之于地用之于地”的道理,从土地上生产出来的桔杆,消费食物后的粪便,都作为农家肥再还到土地,保持了土地能量的循环使用,中国耕地经几千年而不退化。农民砍伐山林薪柴,也是控制在有限的范围内,使村庄周围的燃料能永续利用。中国人口的膨胀也带来了周期性战争,而周期性的战争又将人口压缩回到自然资源的边界之内。世上任何科技系统,都应该限定在一定的资源范围内,支撑起特定的人口和文明形态。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科技,从来没超出人力畜力和铁制农具的范围。人们自觉地根据耕地、山林草泽和水的资源总量,来安排自己的生产和生活。由于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自我调节的、可持续利用的生存智慧,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因此延绵至今。
西方近代以牛顿力学、纺纱机、蒸气机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人类脱离农耕文明,迅速奔向了传统工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明相比,传统工业文明通过全新的科技手段开发了更多的矿产资源,集约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带来了人类财富和人口总量的膨胀,形成了一个以扩大物质消费为根本导向的社会。仅上世纪100年来所消耗的能源总量就远远超过人类几千年消耗量的总和。传统工业文明大量开发、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污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无限扩散,终于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逼了出来。人类终于深切感受到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所谓的现代化进程,就是将自然资源转化成可用财富的进程,所谓的现代化社会,就是人均资源消耗高、排污量大的社会。由于人口增加,由于物欲横流,由于工商业的发展需要,人均资源消耗量直线上升。以水为例,公元前每人每天耗水12升,中世纪约20至40升,18世纪增加到60升,而现在,发达国家的人均每天耗水量达500-600升。据有关材料统计,工业化国家每创造100美元的收入,约需要300公斤的自然资源,人均每年需要45000-85000公斤自然资源。中国如果要达到工业化国家的人均消耗水平,比如13亿中国人都将自行车换成汽车,那就不是2003年每天消耗546万桶石油的水平,而要变成每天消耗8100万桶,远远超过世界目前石油消耗总量,地球上有这么多资源供我们消耗吗?我们有能力对因此而产生的大量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吗?
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因为全面承袭了西方传统工业的发展模式,更是因为中国对本土能源的过度消耗。从1990年到2001年10年间,中国石油消费量增长100%(从1.18亿吨到2.35亿吨),天然气增长92%(从114亿立方米到277亿立方米),钢增长143%(从0.67亿吨到1.63亿吨),铜增长189%(从72. 9万吨到211万吨),铝增长380%(从72.4万吨到354.5万吨)、锌增长311%(从36.9万吨到152.3万吨)、十种有色金属增长276%(从217万吨到816万吨)。人们在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而兴奋的同时,往往会忘记这些成绩背后的资源消耗、垃圾成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世界上的一切成功都是有成本的。有人算过,按目前的科技水平,中国的现代化需要有12个地球的资源来支撑。如果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也得把地球全部吃空才能现代化。道理再清楚不过,中国本来就人多地少,资源稀缺,而传统过时的工业科技却又偏偏指向了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这种科技具有不可持续性。谁继续走传统工业文明之路,谁就走上了不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新的、可持续的生态科技之路。
二、走向新的生态科技
在全球资源环境压力下,发达国家早已全力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我曾在《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一文中说,发达国家新能源的开发(氢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丰裕能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循环可再生利用,零垃圾与零排放)正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转型阶段。谁最早转型成功,谁就是未来的主人。转型的关键在于探索“生态科技之路”。新能源和循环经济即是生态科技之路的核心。
从现有能源结构看,工业经济目前的化石燃料如石油、煤、天然气等都不能回收,燃烧后就消失了。更何况石油、天然气的储量仅够人类再使用40―50年。世界各国对此高度重视。美国一边在伊拉克打仗以保障石油的安全,一边全力发展新能源。今年初,美国总统布什在《国情咨文》中说:“我提议拨款12亿美元作为研究资金,使美国在制造无污染的氢燃料汽车方面领先全世界……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正在努力克服障碍,以便使这种汽车能早日从实验室走进商品展览室,而今天诞生的婴儿将会成为未来驾驶之一辆氢动力无污染汽车的人。请大家和我一起加入这个重要的创新行动,把我们的空气变得更加清洁,让我们的国家减少对其他国家能源的依赖。”布什要求在2040年用新能源替代石油进口。为什么偏偏要求到2040年呢?因为全球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400多亿吨,按目前产量,静态保障年限正好只有40年。如果没有发现新的大油田,到2040年时世界已没有石油供应美国。众所周知,美国人口只占世界5%,却消耗着世界能源总量的30%,但美国仍对自己的能源未来充满担扰而大张旗鼓地开发新能源,确令人深思。1980年,美国之一架太阳能飞机上天。1995年,美国 *** 颁发“绿色化学挑战奖”以鼓励绿色科技发明者。2002年,美国10辆太阳能驱动的汽车无声开动。过去的四年中,太阳能和风能连续以40%的速度增长。风力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能源,从1995年到2002年增长了6倍,从4800兆瓦特到31100兆瓦特。世界上现在的风力机组发电总量,已可满足4000万欧洲人的家庭需要。
从循环经济看,工业经济中的有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本身并不会消失,如铁、铜、铝等等。这样的资源只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来解决,使它们永远处于循环利用之中。几百年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传统工业发展模式,曾是实现经济增长最简单有效的方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环境的恶化和环境运动的发展,随着资源成本的逐步攀升,逼使一些企业开始追求一种建立在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都可经过处理后再以资源的形式重新进入生产流程。这便是循环经济。丹麦取缔了燃煤能源工厂和一次性饮料生产线,首都哥本哈根32%的交通使用自行车。日本的《家电循环法》,使上百万台旧家电变废为宝;《汽车循环法案》使几百万吨旧汽车变废为宝;《建设循环法》使几千万吨建设工地废弃物变废为宝。日本还计划到2010年把垃圾掩埋量将从现在的7400万吨/年减少到3700万吨/年,到2050年计划减少到370万吨/年,最终达到“零垃圾”目标。
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技术皆有突破性进展,为什么迄今仍没有全面普及开来呢?这是由于传统能源与工业集团的阻挠,西方各政党受到强力制约。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一旦普及,将对原有利益格局带来巨大冲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控制全球石油贸易的几大石油公司,尽管研制氢能与太阳能最有积极性,但他们为了现有的利益,将这些科研成果封锁在自己的试验室中,以知识产权的名义限制 *** ,特别是限制向发展中国家 *** 。他们既要占尽现有石油利益格局下的好处,又要为石油枯竭时代的到来而“未雨绸缪”。在最后一滴石油没有被用干以前,新能源技术就难以真正普及。当然,由于规模限制,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技术产品的成本也很高,也是普及受阻的另一原因。因此说,新能源和循环经济的普及,已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制度和利益问题。但反过来说,别的国家发展新能源和循环经济早一天晚一天问题不大,惟独中国不成。因为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可持续发展理念与新能源使用成为惟一可行之路。代价再高,成本再大,我们都得走。
集中资源干大事,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什么是中华民族长远的根本利益,我们要认清楚。面对眼前的能源和环境压力,我们少搞一些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少修一些对生态不利的大坝,少建一些怨声载道的豪华办公楼,少投资些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项目(如石油汽车),就可以积攒下办大事的钱。我们应充分发挥 *** 绿色引导和绿色控制的能力,打破一些权力部门和企业的垄断私利,将 *** 财政大规模投向新能源开发和循环经济,将 *** 的系列优惠政策去鼓励新能源开发与循环经济。在美国,每购买一辆使用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在丹麦,强有力的税收政策鼓励人们以风力发电。这便是我国未来绿色税收与绿色贷款的参照样本。新能源技术的使用,虽短期成本巨大,长期将占尽优势。 *** 应当积极支持那些走在生态科技前列的企业,使它们逐渐成为中国企业的主流,因为生态科技的主体是企业。 *** 还应当针对那些迫在眉捷的生态科技难题迅速推进,如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技术系统,如保障人体健康的污染防治技术,如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如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如生态监测预警的科技系统等等。 *** 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要更多地抓好公共事务管理;在抓好公共事务管理的同时,要抓一些关系国家民族未来成败的大事。这些大事,暂时无利可图但关系国计民生,是 *** 真正的义务。
中国本来就是在传统工业文明的迟到者。迟到就要挨打。1840年到1949年之间,中国受尽列强欺凌,内部也混乱不已。如今,我们不能在生态工业文明的路上再次落后,否则那心酸的大刀对火炮的历史仍会重演。试想,如果别人用的是太阳能飞机与氢能汽车,我们的飞机与汽车仍是用日趋枯竭而污染环境的石油,这样的国力如何与人家竞争?发达国家如果在能源结构和循环经济科技上取得根本性突破,从而决定放弃旧的工业经济科技转向全新的生态经济科技,那我们多年以极高环境成本所取得的经济成就统统将成为笑话。有人将传统工业文明称之为“从摇篮到坟墓的文明”,因为传统工业文明把自然这个生命摇篮变成了生命的坟墓。又有人将新出现的生态工业文明称之为“从坟墓到摇篮的文明”,因为它抛弃了与自然对抗的科技形式,采取了与自然和谐的科技形式,从而打开了更丰裕更和谐的时代。一定的科技系统,指向一定的资源范围。传统工业文明科技指向了稀缺、污染、不可持续的资源范围,而生态工业文明科技则指向丰裕、清洁、可永续利用的资源范围。围绕循环经济与新能源开发,构建中国的新伦理、新制度、新文化,使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方式日趋生态化,这才是我们中国未来真正可持续的现代化。为了对中华民族负责,为了对人类负责,为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人类科技必须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科技模式,人类科技必须发展生态工业文明的科技模式。这是一项共同的事业,这是一项艰难的事业,我们这代人不得不承担起来。
当太阳环绕银河系外缘运动时,会有哪些影响呢?
由于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动,天空中星星的相对位置确实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被称为自我运动。但由于银河系如此之大,自我影响是非常微妙的。太阳系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绕着半径为8公里的银河系中心运动,这个规模可以想象为一个质子在半径为8公里的圆上每世纪移动2厘米(大约是北京的四环)。再加上银河系其他地方的恒星也大致朝同一方向运动(速度不一),从太阳上看天空的景象几乎是不变的。
银河系包括哪些天体系统?
银河系有太阳系,还有什么其他的天体系统?银河系(Galaxy)
银河系是地球和太阳所属的星系。因其主体部分投影在天球上的亮带被我国称为银河而得名。
银河系呈旋涡状,有4条螺旋状的旋臂从银河系中心均匀对称地延伸出来。银河系中心和4条旋臂都是恒星密集的地方。从远处看,银河系像一个体育锻炼用的大铁饼,大铁饼的直径有10万光年,相当于9460800000万万公里。中间最厚的部分约3000~6500光年。太阳位于一条叫做猎户臂的旋臂上,距离银河系中心约3.3万光年。
银河系的发现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望远镜发明后,伽利略首先用望远镜观测银河,发现银河由恒星组成。而后,T.赖特、I.康德、J.H.朗伯等认为,银河和全部恒星可能 *** 成一个巨大的恒星系统。18世纪后期,F.W.赫歇尔用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开始恒星计数的观测,以确定恒星系统的结构和大小,他断言恒星系统呈扁盘状,太阳离盘中心不远。他去世后,其子J.F.赫歇尔继承父业,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把恒星计数的工作扩展到南天。20世纪初,天文学家把以银河为表观现象的恒星系统称为银河系。J.C.卡普坦应用统计视差的 *** 测定恒星的平均距离,结合恒星计数,得出了一个银河系模型。在这个模型里,太阳居中,银河系呈圆盘状,直径8千秒差距,厚2千秒差距。H.沙普利应用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测定球状星团的距离,从球状星团的分布来研究银河系的结构和大小。他提出的模型是:银河系是一个透镜状的恒星系统,太阳不在中心。沙普利得出,银河系直径80千秒差距,太阳离银心20千秒差距。这些数值太大,因为沙普利在计算距离时未计入星际消光。20世纪20年代,银河系自转被发现以后,沙普利的银河系模型得到公认。
银河系是一个巨型旋涡星系,Sb型,共有4条旋臂。包含一、二千亿颗恒星。银河系整体作较差自转,太阳处自转速度约220千米/秒,太阳绕银心运转一周约2.5亿年。银河系的目视绝对星等为-20.5等,银河系的总质量大约是我们太阳质量的1万亿倍,大致10倍于银河系全部恒星质量的总和。这是我们银河系中存在范围远远超出明亮恒星盘的暗物质的强有力证据。关于银河系的年龄,目前占主流的观点认为,银河系在宇宙诞生的大爆炸之后不久就诞生了,用这种 *** 计算出,我们银河系的年龄大概 在145亿岁左右,上下误差各有20多亿年。而科学界认为宇宙诞生的“大爆炸”大约发生 ...
银河系是太阳系所在的恒星系统,包括一二千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还有各种类型的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它的总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在银河系里大多数的恒星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范围内,扁球的形状好像铁饼。扁球体中间突出的部分叫“核球”,半径约为7千光年。核球的中部叫“银核”,四周叫“银盘”。在银盘外面有一个更大的球形,那里星少,密度小,称为“银晕”,直径为7万光年。银河系是一个旋涡星系,具有旋涡结构,即有一个银心和两个旋臂,旋臂相距4500光年。其各部分的旋转速度和周期,因距银心的远近而不同。太阳距银心约2.3万光年,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心运转,运转的周期约为2.5亿年。
银河系物质约90%集中在恒星内 。恒星的种类繁多。按照恒星的物理性质、化学组成、空间分布和运动特征,恒星可以分为5个星族。最年轻的极端星族Ⅰ恒星主要分布在银盘里的旋臂上;最年老的极端星族Ⅱ恒星则主要分布在银晕里。恒星常聚集成团。除了大量的双星外,银河系里已发现了1000多个星团。银河系里还有气体和尘埃,其含量约占银河系总质量的10%,气体和尘埃的分布不均匀,有的聚集为星云,有的则散布在星际空间。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现了大量的星际分子,如CO、H2O等 。分子云是恒星形成的主要场所。银河系核心部分,即银心或银核,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它发出很强的射电、红外,X射线和γ射线辐射。其性质尚不清楚,那里可能有一个巨型黑洞,据估计其质量可能达到太阳质量的几千万倍。对于银河系的起源和演化,知之尚少。
1971年英国天文学家林登·贝尔和马丁·内斯分析了银河系中心区的红外观测和其他性质,指出银河系中心的能源应是一个黑洞,并预言如果他们的假说正确,在银河系中心应可观测到一个尺度很小的发出射电辐射的源,并且这种辐射的性质应与人们在地面同步加速器中观测到的辐射性质一样。三年以后,这样的一个源果然被发现了,这就是人马A。
人马A有极小的尺度,只相当于普通恒星的大小,发出的射电辐射强度为2*10(34次方)尔格/秒,它位于银河系动力学中心的0.2光年之内。它的周围有速度高达300公里/秒的运动电离气体,也有很强的红外辐射源。已知所有的恒星级天体的活动都无法解释人马A的奇异特性。因此,人马A似乎是大质量黑洞的更佳候选者。但是由于目前对大质量的黑洞还没有结论性的证据,所以天文学家们谨慎地避免用结论性的语言提到大质量的黑洞。我们的银河系大约包含两千亿颗星体,其中恒星大约一千多亿颗,太阳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颗。银河系是一个相当大的螺旋状星系,它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包含旋臂的银盘,中央突起的银心和晕轮部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