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中益气汤由那些中药组成(补中益气汤是方剂还是成药?)

wanfu 百科 59 0

补中益气汤由那些中药组成

补中益气汤由那些中药组成

您好,这种药物的组成:黄芪、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6枚。祝你健康!

补中益气汤是方剂还是成药?

补中益气汤是方剂还是成药?和补中益气丸哪个效果好?
  补中益气汤是中医方剂:
  补 中 益 气 汤 ▲▲▲
  〖方源〗《脾胃论》·卷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组成〗黄芪 病甚劳役热甚者一钱 [18g] 甘草 炙,五分 [9g] 白术 三分[9g] 人参 去芦,三分 [6g] 当归 酒焙干或晒干,二分 [3g] 升麻 柴胡 橘皮 不去白,二分或三分 [6g]
  〖用法〗上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食远稍热服。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主治〗
  1.脾胃气虚证。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白,大便稀溏,脉大而虚软。
  2.气虚下陷证。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崩漏等,气短乏力,舌淡,脉虚者。
  3.气虚发热证。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病机分析〕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原文:《脾胃论》说:“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病,苟误认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君 黄芪 —— 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 人参 ┐
  │ │
  臣 ┤ 炙甘草 ├ 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
  │ │
  └ 白术 ┘

  ┌ 当归 —— 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
  佐 ┤
  └ 陈皮 —— 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佐使 —— 升麻(少量)、柴胡 —— 升阳举陷、助君药以升提下陷之中气

  使 炙甘草 —— 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补中益气汤与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鉴别〕〔方中特殊药量意义〕〔甘温除热理论〕

  5top

  1.本方是李杲根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之旨而制定,为补气升阳,甘温除热的代表方。以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脉虚软无力为证治要点。〔兼证加减运用〕
  2.本方在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如内脏下垂、久泻、久痢、脱肛、重症肌无力、乳糜尿、慢性肝炎等;妇科之子宫脱垂、妊娠及产后癃闭、胎动不安、月经过多;眼科之眼睑下垂、麻痹性斜视等,属脾胃气虚或中气下陷者,均可加减应用。

  5top

  1.柴胡、升麻用量宜轻。
  2.阴虚发热及内热炽盛者忌用。

  5top

  《古今名医方论》柯琴:“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芪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沉,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有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临床报道: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郁金、枳壳、山楂、山药、鸡内金、大枣治疗经X线钡透确诊为胃下垂患者103例。经治疗15~60天后,治愈54例,显效25例,有效22例,无效2例。在治愈病例中随访21例,经2~4年观察,未见复发(新医药学杂志,1974;11∶39)。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伴有气虚的失眠患者30例,服药7剂后,睡眠均有明显好转,平均睡眠延长3小时以上,最长者延长8小时,其他症状亦明显改善(《中医杂志,1983;7∶61)

  5top

  〖附方一〗升陷汤
  方源:《医学衷中参西录》
  组成:生黄芪 六钱 [18g] 知母 三钱 [9g] 柴胡 桔梗 各一钱五分 [各4.5g]
  升麻 一钱 [3g]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升陷。
  主治:大气下陷证。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脉沉迟微弱,或叁伍不调。

  〖附方二〗升阳益胃汤
  方源:《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黄芪 二两 [30g] 半夏 汤洗 人参 去芦 甘草 炙,各一两 [各15g]
  橘皮 四钱 [6g] 独活 防风 白芍药 羌活 各五钱 [各9g]
  黄连 一钱 [1.5g] 茯苓 柴胡 泽泻 白术 各三钱 [各5g]
  用法:上咀,每日三钱至五钱[15g],加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用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早饭后温服。
  功用:益气升阳,清热除湿。
  主治:脾胃虚弱,湿热滞留中焦。怠惰嗜卧,四肢不收,体重节肿,口苦舌干,饮食无味,食不消化,大便不调。
  方歌:升陷汤用芪知柴,桔梗升麻相与偕;
  胸中气陷呼吸弱,速投此方莫徘徊。
  〔升陷汤与升阳益胃汤鉴别:升阳汤、升阳益胃汤和补中益汤组方立意相同,均重用黄芪,功专益气升阳,主治气虚下陷证,但同中有异,其中升陷汤配伍升麻、柴胡以升提举陷;并配知母之凉润,以制黄芪之温性;桔梗载药上行,用为向导,主治胸中大气下陷之证。对气分虚极者,酌加人参以加强益气之力,或更加萸肉以收敛气分之耗散。升阳益胃汤配伍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养胃;柴胡、防风、羌活、独活升举清阳,祛风除湿;半夏、陈皮、茯苓、泽泻、黄连除湿清热;白芍药养血和营。适用于脾肺气虚,湿郁生热之证。〕

  补中益气丸为中成药:
  【处方】炙黄芪200g、党参60g、炙甘草100g、白术(炒)60g、当归60g、升麻60g等。

  【性状】本品为棕色的水丸;味微甜、辛。

  【功能与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6g,一日2~3次。

  【注意事项】

  ⑴忌食生冷。

  ⑵不明原因低热或感冒中有上述症状可用此方。

  【其他剂型】

  补中益气片 口服:每次4~5片,每日3次。

  补中益气口服液 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2~3次。糖尿病患者不宜服此剂型。

  补中益气丸(浓缩丸) 口服:每次8~10丸,每日3次。

  补中益气合剂 口服:每次10~15毫升,每日3次。

  补中益气煎膏(膏滋) 口服:温开水冲服,每次10克,每日2次。

  【生产企业】

  北京天九药业有限公司、河北药都药业有限公司、唐山天恩药业有限公司、唐山药业集团唐山市第三制药厂、山西省榆社阿胶厂、山西省吕梁中药厂、山西稷王制药有限公司、内蒙古包头市中药饮片厂、赤峰丹龙药业有限公司、内蒙古东胜制药厂、大连第五制药厂、丹东中药厂、长春中药制药有限公司、吉林市江南制药厂、吉林金宝药业有限公司、宁夏源源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宁夏启元药业有限公司、甘肃医药集团武威制药厂、甘肃医药集团西峰制药厂、甘肃省医药集团公司、平凉制药厂、甘肃定西扶正制药有限公司、兰州中药厂、西安正大制药有限公司、西安更新中药厂、延安常泰药业有限公司、广州中药一厂、广州粤华制药厂、广东粤北黄岐药业有限公司、武汉洪山制药厂、湖北省军山制药厂、湖北三九黄石市制药厂、潍坊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厂、山东临沂健康制药厂、赣州制药厂、江西资溪制药厂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补中益气丸我吃了三年了,效果不错,可以长期吃吗

补中益气汤是金元时期李东垣创立的,主要用于中气下陷,其处方组成由:黄芪、人参、当归、白术、陈皮、升麻、柴胡、炙甘草,就这么这八味药,是治疗因为劳伤(包括房劳)、饮食不节、某种大病后而导致的脾肺气虚,中气下陷。那么什么是中气下陷呢?这是一个中医术语,中医认为人的胸中有中气,支持着人体的正常功能,如果你的营养不足了,导致气虚,那么这个中气就会向下走,这样的人常常会感觉到自己没有力气,说话提不上来气,不爱说话,脸色苍白头晕,本来食物在胃肠内在中气的固持下,可以慢慢地走完消化的过程,结果现在固持不住了,很快就泻了出去,这就是泻肚子,有的人还脱肛等下陷现象,也就西医所说的胃下垂、子宫下垂等。对于这个,中医认为是脾肺气虚,因为在五行的归属里,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因此这个病的根本在脾胃,因为脾胃的功能降低,吸收不好,结果导致肺气也不足等。所以,补中益气丸是专门用于气陷,假如你中气不下陷就不要多服,是药三分毒,这不是顺口溜说说惯嘴的,的确是是药三分毒,不可多服。

杞菊地黄丸能和补中益气丸?

病情分析:杞菊地黄丸是治疗肝肾阴虚的,补中益气丸是补中益气的。加味天麻胶囊,可以治疗,头疼,头晕,风湿骨痛等等。意见建议:如果有杞菊地黄丸,补中益气丸和加味天麻胶囊的适应症,这三种药可以合在一起服用的。

补中益气汤,主要是升提阳气的,稍微运动一下就出汗,直肠脱垂等

今天的方子我们来讲补中益气汤,这个应该是很多人听过了,即使没听过,看着这名字,功效也能猜出个八九了。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当归,陈皮,升麻。

方中重用黄芪,味甘微温,入脾肺经,补中益气,升阳固表。

人参、炙甘草、白术补气健脾,与黄芪合用,以增强其补中益气之功。

血为气之母,气虚时久,营血亏虚,故用当归养血和营,协人参、黄芪以补气养血。

陈皮理气和胃,使诸药补而不滞。

少量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炙甘草还有调和诸药的作用。

全方组合起来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可以用于治疗脾虚气陷证。

表现为饮食减少、体倦肢软、少气懒言、面色萎黄、大便稀溏、舌淡脉虚,以及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利、崩漏等。

也可以用于治疗气虚发热证。

表现为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脾胃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气虚,受纳与运化不及,故饮食减少,少气懒言,大便稀薄。

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故见脱肛、子宫下垂等。

气虚不能固表,阳浮于外,故身热自汗。其热多发于昼而伴自汗,与阴虚发热之夜热盗汗者有别。

运用它的时候要抓住几个要点,体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皖白,脉虚软无力。

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

头痛者,加蔓荆子、川芎。

头顶痛者,加藁本、细辛以疏风止痛。

咳嗽者,加五味子、麦冬以敛肺止咳。

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以理气解郁。

现代运用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各种肌肉弛缓性疾病,如子宫脱垂,胃、肝、牌、肾等内脏下垂,脱肛、疝气、膀胱肌麻痹而致癃闭,重症肌无力、肠蠕动弛缓引起的虚性便秘等。

以及内伤发热、泄泻、慢性肝炎、原发性低血压、心律不齐、失眠、头痛健忘、老年性痴呆、耳鸣、汗证、乳糜尿、崩漏、带下、滑胎、恶性肿瘤及其放化疗后毒副反应明显者。

麻痹性斜视、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慢性鼻炎、鼓膜内陷、复发性口疮、慢性咽炎等办证属于中气不足,清阳不升的多种疾病。

文末方歌一首。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虚劳内伤功独擅,亦治阳虚外感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