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奶是什么意思 二奶的含义
1、二奶泛指男人除原配夫人外的女人,即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或虽无夫妻之名但长期与有妇之夫保持情人关系的女人。2、二奶的本意:已婚男人可以支配的除妻子之外的那个女人。“奶”的本意是指女性的 *** ,也指与已婚男人有性关系的女人。现在习惯称被已婚男人包养的,与已婚男人有婚外性关系的女人为二奶。
3、二奶,不一定排行是老二,也可能是三奶、四奶。她们与原配相比,一般比较青春、美貌、性感、温柔。
二奶的起源
在古代男子可以同时与多名女子共同以夫妻名义生活,其中除一原配夫人外,其他统称为妾、妃;在旧社会时期,有钱有地位的男子与多名女子以夫妻名义生活,原配夫人外的其他女子统称为姨太太;这里所说的妾或者姨太太可以理解为“二奶”的范畴。
在实行法定的一夫一妻制的今天,男子若在除与法定妻子外还有其他与其长期保持暧昧关系的一名或者多名女人,则这类女人统称为“二奶”。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么称呼呢?也没办法找到当初的当事人了,惟有从典籍中寻找答案.
(1)东汉《列女传》说,舜的两个妻子就是尧的女儿,长女曰娥皇,次女曰女英,娥皇为后,女英为妃。两人死于江湘之间,楚人习惯上称之为湘君。
(2)《博物志》和《述异记》则进一步勾勒了湘君、湘夫人与舜的爱情故事,说舜南巡,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追寻到湘江,听说舜已死而葬苍梧山,于是恸哭不已,泪洒青竹,竹皮上泪痕斑斓,成了“湘妃竹”。
由以上所有记载可以看出,湘君和湘夫人是姐妹俩,都嫁给了舜作老婆。根据野史记载,当这姐妹俩过门后,舜的仆人不好办了,舜讨几个老婆没关系,但姓总得不一样呀!仆人可以叫他们马奶奶,王奶奶,刘奶奶什么的,但人家姐妹都姓尧。可怎么办哟?更为难的是晚上,若舜帝爷说:今晚在尧奶奶房里过夜,这红灯笼到底应该挂在那个尧奶奶门口呢?挂错了灯笼,影响舜帝爷的情绪可不得了!于是大管家就向舜帝爷反映了一下,舜帝爷就说,娥皇就叫尧奶奶,女英叫二奶吧。根据考证,这就是“二奶”一词的由来。古代二奶在皇室是妃子难听就是妾。 如今大学高校盛行“二奶风”,甚至社会人士将招二奶的海报都贴到校园中去,对此,华南师大颁布禁令:“大学生当二奶将被开除学籍”,对此大学生也是广泛议论,有的表示赞同,称是应该整治下校园的风气,但有的大学生对二奶的禁也表示不同看法,称大学生是成年人了,学校不应该干涉大学生的私生活。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妾乃贱流,扶正必判刑,唐朝法律为何歧视“二奶”?
“妾乃贱流,扶正必判刑”,这句话是足以证明,在唐朝的时期,人们对于阶级问题看待都是很重要的。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切是就是下等人,正妻是上等的人,自然不可能让作为下等人的妾变成了妻子。更加不可能有像小说电视剧里面的那样子的情节,作为一个妾室还能无法无天的想方设法陷害了正妻之后自己轻轻松松的就坐上了高位了。
中国真有二奶吗?更好能举出实例,用事实说话。
null有钱人 *** 很正常了.
古代都是三妻四妾的.
现在不给了,就 *** 去了.
色.
好色是多数男人的通性.
食色性也.
英雄难过美人关啊.
还有就是钱了,钱惹得祸.
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
从古至今,呵呵,
一成不变..
南宋名妓严蕊为何能打赢“二奶”官司
南宋名妓严蕊为何能打赢二奶官司文/赵炎这是一桩载入正史的著名风化案件,曾惊动了当时的更高领袖宋孝宗,说它是惊天大案也不为过。案件的案情说复杂也不复杂,淳熙九年(1182)八月,提举浙东的朱熹发现台州知府唐仲友有贪污嫌疑(注意这个词),就启动法律程序开始反贪,一边上表弹劾,一边以风化罪名抓捕了唐仲友的二奶--台州营妓严蕊。后来宋孝宗知道了这个案子,就给定性说是秀才(之间)争闲气,何必跟一个 *** 过不去,就派人重新审理,最后判决严蕊无罪,还格外开恩允许她从良嫁人。严蕊自己也是认罪的: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料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她承认被唐仲友包养是事实,但唐仲友是否贪污过公款,她不知道,所以不能凭空乱说(妄言),这是她的做人底线,宁死也不会越过。既然严蕊确实触犯了相关律条,第二个疑问就值得我们去探究了。有个专家说,任何历史都是现代史,赵炎是完全赞同的,所以,不妨就从现代两个字里找答案。现代人提到二奶,特别是官员包养的二奶,无非会联想到权色交易、拨出罗卜带出泥、贪污受贿、打击报复、裙带关系等等字眼,有趣的是,这些字眼同样适用于严蕊的二奶官司。权色交易是一定的。严蕊容貌姣好,还会做一些小词,台州父母官唐仲友也是一骚人,自然青眼有加,他不但包养了严蕊,连严蕊的 *** 妹,如沈芳、王静、沈玉、张婵、朱妙等也一并收入房中。唐仲友以权谋色,严蕊等人以色换权,为虎作伥,恃宠残害小民(束景南教授语),谋取更大的社会名声和更多的经济利益。也正因为这些,有司在审讯严蕊过程中才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往死里整治她。否则,以唐仲友在当地的势力和朝中的关系,谁敢对严蕊动真格的?事实上,朱熹抓捕严蕊归案,更大的可能,是想通过严蕊的口供,进一步搜集唐仲友的贪污证据,借机打掉一个贪污网络,因为仅凭知府一个人是很难实施贪污的,比如公款充私,得管库藏的官员帮忙,敲诈地方,得下属各个部门去执行。跟严蕊对簿公堂,其实就是在跟唐仲友较量,在跟台州一帮官员较量,若朱熹赢了,倒霉的绝非姓唐的一个人,而是唐仲友背后的一个利益群体。唐仲友是个贪官,这一点也是肯定的。有宋一代真正廉洁自守的好官屈指可数,这是当时的社会政治属性所决定了的,不需要证据,想当然即可。唐仲友之所以敢贪污,是因为他在朝中有非常给力的保护伞,宰相王淮是他的儿女亲家,王淮本人厌恶朱熹的理学,比较推崇唐所在的永嘉学派。朱熹打击唐仲友,在政治上必然会遭到王淮的报复,在学术与道德层面上也势必会得罪整个永嘉学派。一个身份低贱的 *** 严蕊的二奶官司,就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严蕊如果赢了,即代表唐仲友赢了,永嘉学派赢了,背后的一大帮子贪官们赢了。基于这样的利益关系,唐仲友的保护伞不可能坐视不管,不可能不对宋孝宗施加反作用力。我们现在不能说宰相王淮是个不好的官,实际上,这个人在历史上口碑尚好,也曾举荐过朱熹,特别是他在批评主和派的时候,用了只知以和为和,不知以和为战这句话,显示出一个战略家的高瞻远瞩。坏就坏在王淮比较讲裙带关系,又给宋孝宗留下了不党无私,刚直不阿的好印象,他在宋孝宗面前说一句话,当不了一万句,也能当九千句。所以,这个官司朱熹注定是要输的,严蕊注定是要赢的。如果朱熹赢了,这段历史就不是中国的历史;如果严蕊输了,许多历史事件都需要改写。洪迈大概不敢在《夷坚志庚》里虚构这个官司的情节向朱熹泼脏水,沈继祖大概也不敢公然捏造朱熹的十大罪加以弹劾,著名的庆元党争也不会发生。洪迈是唐仲友最要好的哥们,王淮的得力党羽;沈继祖的后台老板是太常少卿胡纮,曾就学于朱熹,因吃不了苦,中途辍学,于是师生之间结了仇。这些都是后话,不在这儿罗嗦。严蕊当庭做的《卜算子》说得很明白: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赵炎以为,与其说她是在写自己,不如说她是在善意提醒朱熹:回去多看看历史的前缘吧,是它误了你,历史是个东君主,有其强大的自然法则,你老夫子想跟历史斗,就是跟天斗,注定要失败。这里有两个历史事实顺便要交代一下。最初审讯严蕊并对其动刑的人,并非朱熹本人,而是一个姓赵的通判。因为朱熹派人去唐仲友老家黄岩抓捕严蕊,是在八月上旬,就关在台州,八月十号,身在会稽的朱熹就被王淮停了职,复押至会稽,再论决,蕊堕酷刑这句话存在时间差,就当时的交通条件来说,不可能。最终判决严蕊无罪释放的人,也不是岳飞的儿子岳霖,岳霖从未作过浙东提刑,即便做过,他也不会作出不利于朱熹的判决。岳霖和朱熹在政治理念和哲学信仰上比较相近,岳霖之女嫁陈俊卿之孙陈址,陈址是朱熹比较喜欢的学生,可见两家关系不错。(赵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