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发生踩踏事件的诱因是什么

wanfu 百科 71 0

一般踩踏事件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3、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4、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发生踩踏事件的诱因是什么

踩踏事件是很多人都不想发生的,但是意外就是突发的,建议大家不要去太热闹的地方,发生危险可能会危害到自己生命。发生踩踏事件的诱因是什么?哪些场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一起来看看趣丁网带来的详细介绍吧!
发生踩踏事件的诱因是什么
1、人群较为集中时,前面有人摔倒,后面人未留意,没有止步。
2、人群受到惊吓,产生恐慌,如听到爆炸声、枪声,出现惊慌失措的失控局面,在无组织无目的的逃生中,相互拥挤踩踏。
3、人群因过于激动(兴奋、愤怒等)而出现骚乱,易发生踩踏。
4、因好奇心驱使,专门找人多拥挤处去探索究竟,造成不必要的人员集中而踩踏。
哪些场所容易发生踩踏事故
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车站、体育场馆(展馆)、节日 *** 场所、宗教活动场所、娱乐购物场所、学校等是人群拥挤踩踏事故的多发地。其中,发生在学校的拥挤踩踏事故次数最多,但造成的后果相对较轻。相反,宗教场所和公共娱乐场所虽发生事故次数较少,但往往造成群死群伤的严重后果,危害性远远大于其它场所。
踩踏现场一旦摔倒如何自救
首先可以寻找墙角,靠近墙角可以保护自己。 另外,摔倒后记住这些姿势:首先,双膝尽量前屈,这样可以护住胸腔和腹腔的重要脏器,另外,可以尽量侧躺在地,两手十指交叉相扣,护住后脑和颈部。最后,两肘向前,护住双侧太阳穴。应急管理部将这些姿势总结成二十四字诀:"紧急侧卧,双手扣颈,护住头部,蜷缩成团,并腿收拢,全身紧绷"牢记这些口诀,关键时刻保护自己。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梨泰院万圣节狂欢成踩踏惨剧,上百人命丧街头,事件背后哪些问题值得反思?

从韩国梨泰院的踩踏事件可以看出,当地在举办活动时出现了问题,举办大型多人活动时,应请安保人员维持现场秩序。此外,梨泰院在这次万圣节活动中绝对没有安全设施、安全管理人员和安保措施。没有隔离、辅导、分流、限流等设施和措施。在最危险的地方,不防备,不注意,是发生重大事故的主要原因。

梨泰院事故是怎么发生的?

起初,有人陆续进入小巷。现在一切似乎都很正常。后来进来的人越来越多,人群开始越来越热闹。这时候,早先进入的人才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退出了。另一方面,外面的人不知道里面发生了什么,所以外面的人不断的挤进来。据参与救援的消防队长介绍,在事故中丧生的遇难者,大部分不是被踩死,而是站着被周围的人挤死的。

如何预防及应对踩踏事件

预防及应对踩踏事件应采取的措施:

提高公众的安全避险意识,避免到人多拥挤的地方。

作为活动组织方要安排好,包括场地和人数以及疏散通道等。 

制定完善的应急处置预案,公众的保护意识也亟待提高。在空间有限、人群又相对集中的场所,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留心出口和紧急通道。

预防及应对踩踏事件采取措施的好处:

1.把安全急救教育需要走在前面,可以有效应对处理踩踏事件。

2.一旦意外或灾难发生时,能够之一时间展开自救或互救。

3.可以减小因踩踏事件带来的伤亡。

踩踏事件自救和互救的一些常识:

一旦遇到人流拥挤的情况,不要慌乱、保持冷静,不要逆向人流,尽量顺着人流方向移动。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思考,高校加强安全教育 安排专人展开心理疏导

没有什么比新年之一天的伤亡事故更令人揪心的了。上海市 *** 新闻办公室1日发布官方消息,12月31日晚23时35分许,上海市黄浦区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致35人死亡,43人受伤。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这是公共安全事件血色的开篇。

蜚声海内外的上海外滩,因为踩踏事件而成为舆论关切的焦点。数十人伤亡,加之影响深远,此次踩踏事故显然已在“特大伤亡事故”定级之上。尽管还原事实真相尚待时日,也尽管厘清其间的权责关系还需要笃实的证据链,但不得不说的是,就眼下透露的事实来看,按照“墨菲定律”的推断,事故本身似乎也闪现着人祸的痕迹。退一万步说,这样的意外事故未必是难以预估的“不可抗力”。

有几层思考,不能不提。一来,重大节庆假日,著名景点“调控人流”究竟有无必要?上海市 *** 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上海发布”曾发布实时公共交通信息,称截至昨天22点40分,上海全路网客流已超过1003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昨晚的外滩究竟涌动了多少人流,抑或是整个外滩广场在安全阈值范围内能承载多大人流——城市管理部门是不是该对这些数据有个清醒的预估?2006年,韩国首尔著名旅游景点“乐天世界”免费开放首天即发生大混乱,约12万人争相入场酿成踩踏事件,造成最少35人受伤。即便从国内的情况看,节庆假日因人流拥堵而险象环生之事,也不鲜见。痛定思痛,外滩面对巨量人流若不设防,是否迟早埋下必然的安全隐患?

二来,商家有没有尽到不煽风点火之责?有个细节,在网络与媒体间流传甚广:网传事发地点附近外滩18号M18酒吧有人从上往下撒酒吧代金券是踩踏事故的导火索。记者实地走访了该酒吧,并在酒吧附近的路面上找到了这种形似美元、印着酒店微信公众号二维码的宣传单。“据一位警察说,当天晚上该酒吧人员向楼下抛洒了两箱这种传单。”尽管踩踏事故与宣传单抛洒之间尚未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但不得不说的是,设若楼上商家真有任性“撒钱”的行为,后果恐怕更为惨烈。重大节庆假日,如何防止商家利用汹涌人流煽风点火,这是事关公共安全的责任议题。不能等到惨剧发生,再去空洞地“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没想到危险离得这么近”。这是上海踩踏事故亲历者最深切的感叹。这话,普通民众可以感慨;但对安全监管责任部门而言,意味着不可宽恕的疏忽与失责。踩踏事故是可怕的,但也是可防可控的——因为说到底,这是“人”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地震与泥石流。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安全工程系教师王起全等人在发表于2008年的论文中表示,经统计,2000年至2006年间,国内外大型活动中发生85起踩踏事故,造成4026人死亡,7513人受伤,平均每起踩踏事故死亡人数约为47人,平均受伤人数约为88人,平均每起事故都达到了我国规定的特别重大伤亡事故级别。客观地说,上海的安全生产水平,在国内并不落后。在信息公开方面,“上海发布”官方微博在事发几十分钟就发布消息,而上海市 *** 新闻办官方微博也在短短数小时即便公告天下。官方及时的抢救、民间自发的救助,自媒体传递的暖意与力量,是事故中令人稍感宽怀的呈现。但如何防止踩踏事故重演,每个城市都该“心有戚戚焉”。

惟愿35条鲜活生命不至于成为无辜的代价,更寄望上海踩踏事故能以惨痛的人命关天,敲响节庆安全的警钟。眼下,春节等传统节日在即,热闹的民俗传统下,聚会集结在所难免,严防人流失控而衍生踩踏等事故,重点路段及重点地区是该行动起来了!

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上海市教委迅速要求全市各大中小学必须排查,了解所有学生是否安全。各大高校再次为学生们敲响安全警钟,辅导员纷纷通过 *** 、短信、微博、微信以及学生互动平台等,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工作。部分高校已安排专人展开心理疏导。

从踩踏事件发生以后,就有热心的年轻人组成了志愿者队伍,帮助那些在突如其来的变故前和亲友失去联系的人。正是这些志愿者,让不少受伤的年轻人之一时间和家人联系上了。

年轻人小陈从事件发生后就开始在医院里担任志愿者,他给记者看的手机上显示出了一条条“寻人启事”,每一条都注明了“失联者”的姓名、学校、联系 *** ,有的具体到学院、年级——大部分是本市的在校大学生,现在这些学生都已经和家人、学校联系上了。

复旦大学 陈萃琳老师担任辅导员的班级一共有120名学生,1月1日凌晨接到学校通知,要求辅导员和每一位学生联系,确认他们是否安全。“紧接着又接到第二条通知,要求必须让所有安好的学生都向家长报平安。”

凌晨,陈萃琳就给自己班所有的学生发去短消息和微信,“发短消息和微信时,心情还是比较轻松的,因为我觉得这么不幸的事情应该不会发生在我身边人身上。但发出短消息和微信后,我睡不着了。”当天晚上,学校所有的辅导员都和陈萃琳做了同样的事情。

因为是在凌晨,陈萃琳并没有收到太多的回复。直到早晨才陆续收到同学的回复,有些同学还告知了宿舍同学的去向。但是有名同学却一直没有回复,陈萃琳很担心。等到上午10点,陈萃琳接到校领导 *** ,说她班里有一名学生受伤在医院。她立刻赶去,发现正是这名学生。这名学生原本打算回乡,结果晚上没赶上火车,就干脆一个人到外滩去跨年了。“我赶紧和她父亲联系。”现在学校已经安排了专人对受伤同学进行陪护。对于在踩踏事件中不幸遇难的学生,复旦也已安排心理辅导专业的老师对该学生的同学进行心理辅导。在已公布的外滩踩踏事件遇难者名单中,有两位女生已被确认是华东政法大学的大四学生。华政已对两位女生所在学院的相关同学做了重点安抚工作。

闻讯外滩发生踩踏事件后,无论是学校辅导员还是相关同学都在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试图寻找这两位“失联”的女生,有的同学拼命回忆,把两位女生当晚去外滩观光的着装描述得非常细致,但最终等来的还是噩耗。

目前,华政已经安排了专业的心理老师,预备在必要时对两位遇难女生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在做好遇难女生家属接待和安抚工作的同时,华政已要求辅导员对所有在校生重申节假日安全注意事项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