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之一大县是哪里
安徽临泉县。中国人口之一大县是安徽临泉县,占地面积为1839平方公里,人口230万人,超过西宁、海口、银川、 *** 等省会城市,是中国人口之一大县。安徽临泉县是安徽省阜阳市辖县,辖5个街道、21个镇、2个乡,县 *** 驻城关街道,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6亿元。安徽临泉县是中国人口之一大县吗?
不是
十大县市排行榜
1、普宁市广东省辖县级市,揭阳市代管,面积:1620平方公里,247.27万人。中国工业百强县,经济总量位居广东各县之首。旅游景点有:德安里、百二丘田、南方梅园、普宁八一纪念馆、善德梅海、、盘龙湾温泉度假村、普宁广场等。
2、临泉县
人口数为“安徽之一大县”,人口:230万人,面积:1839平方公里。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杂技、马戏)、中国绿色名县等荣誉。旅游景点有:沈子国遗址、鲖阳古郡、刘邓大军汇合留念碑等。3、晋江市
福建省综合实力最强的县市,中国工业百强县,面积721.7平方公里,人口:209.2万。旅游景点有:安平桥、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草庵寺、衙口、八仙山公园等。4、桂平市
广西之一人口大县,面积4074平方公里,人口:201.65万。广西更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中国西部百强县。旅游景点:西山风景名胜区、大藤峡、太平天国起义遗址、龙潭国家森林公园、白石洞天、罗丛岩等。5、沭阳县
沭阳县是江苏省直管试点县之一,面积2298平方公里,人口197万人。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旅游景点有:沭阳县苏北花卉示范园、普善寺、圆觉禅林、沭阳县南湖公园等。6、博白县
广西客家更大的聚集地,世界之一大客家人聚居县,面积3835平方公里,人口:185.98万人。旅游景点有:温罗温泉旅游度假区、宴石山风景名胜区、千鹤岛、王力故居等。7、高州市
广东省辖县级市,面积:3276平方公里,人口:179万。全国水果之一县(市),著名景点:冼太庙、宝光塔、高州水库、缅茄树、观山、根子贡园、仙人洞等。8、颍上县
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面积:1859平方公里,人口177.9万人。旅游景点有:八里河风景区、五里湖生态湿地公园、迪沟生态景区、淮上公园等。
9、太和县隶属于安徽省阜阳市,面积:1822平方公里,人口:176万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中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绿化模范县。旅游景点有:沙颍河国家湿地公园、镜湖公园、太和温泉度假村、樱桃园等。10、固始县河南省直管县,面积:2916平方公里,人口:174万人。中国书法之乡,中原之一侨乡。旅游景点有:西九华山、安山、华阳湖、妙高寺、陈氏将军祠、华夏根亲文化园等。中国有二千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平均人口为每县50多万人,因此一般把人口规模在40——70万的县成为中等县,真实情况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以上的县,被称为人口大县中国人口达到100万以上县分布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中国人口最多的排行前200名的县
中国人口最多的排行前200名的县中国人口最多县市排名
--百万以上、六普数据、不含区(台湾)
整理:2014-04-20
排名 省份 地区 县市 常住人口数(人)
1、福建省 泉州市 晋江市 1986447
2、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市 1646318
3、山东省 枣庄市 滕州市 1603700
4、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市 1594829
5、安徽省 阜阳市 临泉县 1543218
6、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1538054
7、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市 1510103
8、广西区 贵港市 桂平市 1496904
9、河南省 南阳市 邓州市 1468061
10 浙江省 宁波市 慈溪市 1462383
11、江苏省 徐州市 邳州市 1458036
12、浙江省 温州市 瑞安市 1424700
13、湖北省 天门市 天门市 1418913
14、福建省 泉州市 南安市 1418451
15、浙江省 温州市 乐清市 1389300
16、浙江省 台州市 温岭市 1366800
17、山东省 菏泽市 曹 县 1365700
18、安徽省 阜阳市 太和县 1361145
19、山东省 青岛市 平度市 1357400
20、广西区 玉林市 博白县 1342500
21、江西省 宜春市 丰城市 1336393
22、广东省 潮州市 潮安县 1335398(含枫溪区)
23、云南省 昭通市 镇雄县 1328375
24、山东省 泰安市 新泰市 1315900
25、云南省 曲靖市 宣威市 1302891
26、江西省 上饶市 鄱阳县 1296756
27、广东省 茂名市 高州市 1288724
28、河南省 南阳市 唐河县 1282174
29、湖南省 长沙市 浏阳市 1278928
30、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市 1275090
31、江苏省 南通市 如皋市 1267066
32、贵州省 毕节市 威宁县 1263816
33、河南省 安阳市 滑 县 1263203
34、江苏省 苏州市 张家港 1248414
35、安徽省 六安市 霍邱县 1246129
36、河南省 商丘市 永城市 1240296
37、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市 1235476
38、福建省 福州市 福清市 1234838
39、浙江省 金华市 义乌市 1234000
40、广东省 茂名市 电白县 1218724
41、安徽省 亳州市 涡阳县 1212054
42、安徽省 阜阳市 颍上县 1196535
43、四川省 内江市 资中县 1192060
44、四川省 德阳市 中江县 1186762
45、浙江省 温州市 苍南县 1184600
46、安徽省 巢湖市 无为县 1180069
47、广东省 茂名市 化州市 1178873
48、山东省 青岛市 即墨市 1177200
49、湖北省 仙桃市 仙桃市 1175085
50、安徽省 阜阳市 阜南县 1168117
51、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县 1168056
52、安徽省 亳州市 利辛县 1167087
53、河北省 保定市 定州市 1165182
54、湖北省 荆州市 监利县 1162770
55、山东省 临沂市 苍山县 1161900
56、重庆市 ------ 开 县 1160300
57、四川省 成都市 双流县 1158516
58、浙江省 绍兴市 诸暨市 1157900
59、广东省 揭阳市 揭东县 1157720
60、四川省 达州市 渠 县 1156476
61、广西区 钦州市 灵山县 1152700
62、湖南省 衡阳市 耒阳市 1150241
63、江苏省 徐州市 沛 县 1141935
64、四川省 资阳市 安岳县 1141347
65、山东省 潍坊市 寿光市 1139400
66、贵州省 毕节市 毕节市 1136905
67、广西区 玉林市 北流市 1132200
68、河南省 许昌市 禹州市 1131819
69、安徽省 宿州市 萧 县 1130916
70、广西区 贵港市 平南县 1128030
71、山东省 济宁市 邹城市 1116700
72、四川省 达州市 达 县 1111159
73、湖南省 娄底市 新化县 1110910
74、湖南省 衡阳市 衡阳县 1103897
75、河南省 周口市 太康县 1102875
76、广东省 揭阳市 惠来县 1097615
77、湖南省 邵阳市 隆回县 1095392
78、吉林省 四平市 公主岭 1093314
79、河南省 周口市 淮阳县 1089621
80、山东省 潍坊市 诸城市 1086200
81、河南省 驻马店 上蔡县 1084133
82、四川省 资阳市 简阳市 1071215
83、山东省 济南市 章丘市 1064200
84、山东省 菏泽市 单 县 1063200
85、安徽省 亳州市 蒙城县 1062080
86、广东省 梅州市 五华县 1052256
87、河南省 濮阳市 濮阳县 1046581
88、江苏省 徐州市 睢宁县 1042544
89、四川省 绵阳市 三台县 1042064
90、山东省 菏泽市 郓城县 1040700
91、广东省 惠州市 博罗县 1038198
92、广东省 广州市 增城市 1036731
93、贵州省 六盘水 盘 县 1034903
94、浙江省 绍兴市 绍兴县 1030800
95、浙江省 台州市 临海市 1028800
96、安徽省 蚌埠市 怀远县 1028066
97、河南省 信阳市 固始县 1023857
98、湖北省 荆门市 钟祥市 1022514
99、浙江省 宁波市 余姚市 1010659
100、安徽省 六安市 寿 县 1008116
101、四川省 达州市 宣汉县 1006826
102、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市 1006780
103、湖北省 襄阳市 枣阳市 1004741
104、河南省 周口市 郸城县 1003841
105、河南省 周口市 项城市 1003626
106、安徽省 淮北市 濉溪县 1000955
求中国人口问题现状??
(一)1935年,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和人口学家胡焕庸教授根据1933年全国各省、县的人口资料,写成《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创制了全国之一张人口密度图,并首先提出爱珲一腾冲这一人口地理界线,后被人称为“胡焕庸线”或“胡氏线”。该线以东的中国东部,当时面积约占全国的36%,人口占全国96%;该线以西的西部,面积约占全国的64%,而人口仅占4%。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国东南部的台湾省被日本帝国主义霸占,而西北部的外蒙古尚未独立,全国人口为45800万人。
目前,如仍以胡氏线为界,我国东部和西部的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2.9%和57.1%。1990年我国人口普查数为11.6亿人(包括台港澳),东部人口占全国的94.2%,西部人口占全国的5.8%;经历了半个多世纪,西部和东部所占全国人口的百分比仅有±1.8%的变化,表明了该线的客观性。
(二)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总是受到各种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长期的综合作用。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不平衡性,正是人口分布规律的反映。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条件,自然条件的差异也影响着人口分布的差异。
我国东部地区滨临海洋,全为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几乎包括了全部的热带和亚热带,以及部分暖温带和一部分中温带;占据了三级地形中的之一台阶(海拨0~500米)的全部和部分第二台阶(海拨1000~2000米),海拨500米以下的平原和低丘占全国总面积的25.5%;有东北平原的黑土、华北平原的黄褐土、华中丘陵山地的棕壤、长江流域的水稻土等适于农业生产的土壤;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农业人口。长江三角洲与钱塘江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游平原等我国四大人口密集区都位于东部,这些地区也是世界著名的人口稠密区。西部地区占有全部的第三台阶(海拨4500米以上)和大部分的第二台阶,除高山和少数河谷外,几乎全是干旱、半干旱气候,占全国面积15.5%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几乎全在西部。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使西部地区的人口分布极为稀疏,仅绿洲和河谷灌溉带有较密的人口。
经济发展水平及布局对人口分布有决定性作用:之一,一定地区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该地区的人口容量和人口密度。第二,以之一产业部门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一般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人口分布呈高密度状态,城市人口比重高。第三,生产力布局尤其是现代化交通布局的扩展,使人口分布在空间上相应扩展,有的地方达到了过去根本无法相比的规模和速度。在农业社会里,粮食产区吸引着较高的人口密度;在工业社会中,工商城市和交通枢纽吸引着众多的人口。
我国长期“以农立国”,至1990年农村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74%。中国领土广阔,各地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适合当地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同粮食品种组合,单位播种面积产量的大小依次为: 水稻>玉米>薯类、高粱>小麦>谷子、杂粮>大豆。生产稳定性的高低依次为水稻、玉米、薯类>杂粮、高粱、大豆、谷子>小麦。我国耕垦历来集中于东部地区;东南部普遍种植水稻,也就容纳了众多的人口。到了现代,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对人口分布的决定性作用逐渐提高。我国农业产值的 90%出自东部地区;全国铁路线的82%、公路线的85%、通航运河的99%分布在东部;全国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强大的经济实力,使人口大部分集聚于东部地区。解放后,国家化了很大力量来处理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一方面有组织地动员一定数量的人口分期分批逐步从沿海迁往内地和边远省区;同时将工业交通尽可能地配置在内地以及边远省区;但是,由于西部地区较差的自然环境以及较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并未改变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
(三)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甚不合理;从合理人口分布和开发边疆出发,应向大西北大量移民,并且认为大西北能够接纳大量人口。
人口分布的密疏与地区的合理容量大小相关。中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决不是人们个人意志造成的,而是自然条件和生产力的极大差异造成的。脆弱的生态环境、较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人口容量的扩张。解放后,国家有意识地动员向西部地区移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化费了国家大量资金,出现了“耕垦一亩,沙化三亩”的现象,毁坏了植被、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畜牧业生产,造成了许多社会问题。以青海省为例,1955年、1956年从东部地区迁入7.5万人,但到1958年底已大部分返回原籍,稍后就基本上走完了;1958年,从河南迁入11万人,到1960年,只剩下5.3万人;1965年,从山东8个城市招收支边青年7200余人,成立农建四师,1979年按政策知识青年返城,又全部返回,撤销农建四师。
据“西部地区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五省区(新疆、 *** 、青海、甘肃、宁夏)从长远来说,能够接纳移民500万人左右,这一数字同我国未来十几亿的总人口相比较是太微不足道了。移民大西北,缓解东部人口压力是脱离实际的。而我国东部地区的大部分省区都为人口可容区,如果配置得当,可望能够空纳大量的人口(见附表)。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十年内,中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会改变,东西部的人口数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不会有很大变化,仅限于分子的个位数有微小变动。
(四)
我国人口分布的东密西疏的格局是人口分布规律的结果,是合理的。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虽然自然增长率比以前有所下降,绝对增长量仍很大,人口压力十分严峻,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存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以人地关系协调为目的,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做到人口宏观合理分布的基础上,微观上人口合理再分布,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①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持续压力,并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结构的调整;②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善环保法制、法规,加强执行和监督力度;③保护耕地,注重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④高度重视科技因素,发展知识经济,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提高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
中国历史上是否曾经有过十四次导致人口大灭绝的灾难?
1、秦末农民战争(前209-前195年):秦末2000多万人,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
2、汉武帝对外用兵(前140-前87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3、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2100万。损失率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4、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5、西晋时经过八王之乱后人口减少80%。
6、东晋内乱和南北朝混战。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1-2%。
7、隋朝24年,扬坚的次子扬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扬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百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
8、安史之乱。皇帝为夺回江山,竟卑躬乞求匈奴回纥收复洛阳,应允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九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九百万户锐减至二百万户,四分之三惨死,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有5292万人,到760年人口1699万。损失率68%。
9、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 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一城百姓完全站到了官军的立场上,“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10、金、元灭两宋。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万。损失率高达91%。
11、元末大混战,人口损失率75%。
12、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混战五十四年。明末人口为一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了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13、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时期。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
14、洪秀全蹂躏江南半壁,对于敢于反抗的城池,则屠戮净尽。全州城破,“牛刀”初试,一城百姓片甲不存……太平天国的义军在起义后的六年中,不过牺牲4千余人;然而内讧中的1856年,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6千余人,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
15、1946-1949年国共两党打了三年, *** 一方死了341万,共党一方死了150万,三年共有491万人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