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wanfu 百科 65 0

官渡之战简介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之战之一。建安五年,曹与元在官渡相持不下,展开了战略决战。曹操突然袭击了袁俊在吴超的粮仓,然后打败了袁俊的主力部队。这场战争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基础。


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领青、幽、冀、四州之地。建安元年,曹操挟持汉献帝至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优势。建安二年春,袁术在寿春称帝。也就是曹操以奉天子的名义,去袁术,灭之。然后,吕布被消灭,张洋的内讧被用来获得河内县。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达兖州、河南、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与袁绍在黄河下游形成南北对峙。袁绍当时的实力远超曹操,自然不愿意自己臣服于曹操。他决心与曹操决一雌雄。建安四年六月,袁绍精选十万精兵,万战马,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汉朝建安五年,曹操的军队在官渡大败袁绍的军队。东汉末年,豪强争权夺政权,征战中原。袁绍拥有河北、青海、幽州、合肥四州时,自以为兵多粮足,密谋在兖州、河南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十万兵南下。在此之前,曹操已击败与袁绍结盟的刘备,避免腹背受敌,驻守易守难攻的官渡。四月,曹操声东击西,在白马击袁江燕梁,大败袁军。


袁绍初战失利,精神受挫,改分兵前进为紧营。两军在官渡交战数月。与此同时,曹操想返回许昌,因为他的士兵太累了,又没有食物。谋士于迅认为,君弱敌强,此时退兵必被乘虚而入;另一方面,袁俊轻敌,内部不和,相持久了必然有所变化,可以出奇制胜。曹操接受了他的话,派兵攻打并烧毁了袁俊的运粮卡车;他还带领一支精锐部队5000人袭击了袁俊在吴超的粮库,消灭了袁俊,烧毁了所有储存的粮食。消息传来,袁绍的部队动摇了,纷纷投降。曹操趁机全线出击,歼灭敌军七万余人,袁绍父子仅率八百余人北逃。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则一蹶不振。官渡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


官渡之战是当时元、曹势力变化,中国北方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关键一战。对三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曹骏在这场战争中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元曹合并虽然是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斗争,但地区统一的实现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意愿。

官渡之战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主要内容:建安五年,曹操军与袁绍军对峙于官渡,曹军兵疲粮缺,袁军的兵力远胜于曹军。曹操的谋士荀或认为此时曹军以弱敌强,退兵会被袁军乘胜追击,必须出奇制胜。
曹操采纳了荀或的良策,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袁绍因为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屡次拒绝部属的正确建议,一再丧失良机,最终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战争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假如汉末群雄官渡之战时称帝,袁绍、孙权、刘表、张鲁、马腾等会是什么国号?

您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我们留心看看历史上王朝的国号,就会发现其实每个朝代的国号都有其根据的。如隋朝是因为隋文帝杨坚在称帝前受封随国公,唐朝时因为唐高祖李渊之前受封唐公,宋太祖赵匡胤之前任宋州节度使,等等。
至于您这个问题,那就要看在这之后每个人受封的爵位,如曹操,从武平侯晋升为魏公,再晋升魏王,最后曹丕称帝时国号就是“魏”。如果没有,就从他的地盘或者根据地来起名,如孙权。
袁绍在当时实力最强,可能应该是“冀”,这是他的地盘;刘表应该称“楚”,因为荆楚之地是原来春秋战国楚国的地方;张鲁占据汉中,应该称“汉”;马腾在西凉,应该称“凉”或者“甘”。

揭秘刘备如何在官渡之战中走了一步烂棋



官渡之战的背景,我们分析任何一场战役,都要分析大时代的背景,原因,发展,结果。这种分析可以称为综合分析。


官渡之战


我们将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同样的分析,但我们将重点放在大背景的分析上。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汉朝衰落到了极点,董卓造反了。袁绍的军队集结兵力与之对抗,最后杀了董卓。另一方面,曹操带着汉献帝占据一方,复辟汉朝的大旗不断制造硝烟。元和曹的势力不断扩大,他们占领的领土彼此接近。元的势力在当时已经达到了顶峰,企图吞并曹操的势力,成为一方霸主。


当时吴国内乱,孙策被刺客刺杀,孙权继位。他忙于处理自己国内的烦心事,没有时间参与,也没有精力参与官渡之战。舒身体虚弱,但他对自己的职责感到不安。趁着袁绍和曹操的战争,他想分一杯羹,于是刘备绕到曹操背后,想要偷袭,但以失败告终。失败了不要紧,关羽却被曹操俘虏了。他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军队。


袁绍觉得自己一定能打败曹操,于是集结兵力,准备武器,气势汹汹地出发了。但此人过于刚愎自用,不听建议,曹操势单力薄,在选址和战术上避其锋芒,选择了恰当的战术来完成战斗。


袁绍的失败和曹操的成功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的杰作。


官渡之战的作用


官渡之战的作用远远大于想象。它正式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序幕,并为魏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为曹操提供了一个施展权力的良好平台,也让刘备清楚地认识到蜀国更大的短板,在刘备心中从来没有如此高的评价。


官渡之战


袁绍是北方大头目,势力范围在当时数一数二。曹操通过这一场艰难的官渡之战险胜袁绍,留给后人敬仰。除了敬佩之外,更多的人效仿曹操,希望效忠于他,而主动前来投降的人在当时达到了顶峰,这也是为什么曹操的得力大臣和好人在三国中一直遥遥领先于吴蜀的原因。


通过官渡之战,曹操也犯了和袁绍一样的错误,变得骄傲自大,收复了袁绍的军队,占领了袁绍的地盘。当他的战斗力大增时,也变得有些自负,听不进贤臣的话,天生多疑,在操作层面变得急躁,渴望公共利益。


通过这场战争,刘备虽然输得很惨,但他深刻看到了自己国家更大的短板,缺乏谋士。虽然他有项羽、张飞这样能征善战的武将,但没有一个能帮他分析时局,也没有一个能为他以后的发展出谋划策。所以诸葛亮的黑粉才登场。


官渡之战使魏国达到巅峰,开始慢慢衰落,而蜀国开始发展壮大。


官渡之战的影响


官渡之战,一场意义重大的战役,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而闻名天下,是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争。但他对后世的影响远远大于战争本身的结果。


官渡之战


那么官渡之战对后期的全局影响如何呢?它给谁带来了更大的利益?


官渡之战,交战双方是曹操的军队和袁绍的军队。整体来看,曹操获得了全面的胜利,袁绍退出了争霸生涯,受到了重创,导致了他后来的消沉。


官渡之后,袁绍退兵,孙吴内乱趋于稳定,刘备势力逐渐强大,曹操也不在话下。从此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这是官渡之战对政局的宏观影响,接下来详细分析具体影响。


首先,对于曹操来说,他绝对是这场战争中更大的受益者。他吞并了袁绍的势力范围,成为北方霸主,势力逐渐开始了发展壮大之旅。其次,对于刘备方来说,他本以为可以通过与袁绍结盟,从这场战争中分得一杯羹,但结果却出人意料,而且即使失败,关羽也会被俘虏,这实在是一着糟糕的棋。至于孙吴,因为内部权力集团的大变动,更高领袖被谋杀致死,孙权仓促接班,一切都处于离婚状态。在周瑜等人的帮助下,稳定孙吴局势是当务之急,确实没有精力考虑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的遗址在哪里?


官渡之战,这场战争发生的地方,顾名思义,是以一个地名命名官渡的。那么官渡现在在哪里?变了吗?


官渡之战


看地图,官渡位于河南省,和河南一样大,却在郑州的中间。因为这个地址紧挨着官渡,四面环水,所以取名官渡。


官渡有一座烽火台,被后人称为曹操台,象征曹操的胜利,缅怀这位伟人。离曹操台不远,有一个地名叫袁绍刚,说明这里曾经住着一位将军袁绍刚。


公元200年,这里曾发生过两军马对峙。战争场面之壮观,战争时间之长,历史上极为罕见,史称官渡之战。在这里,曹操以微弱的实力、战略、奇兵、部署,打败了当时最强的军阀袁绍。袁绍死于抑郁症。可以说,袁绍死于官渡之战,曹操的时代来得很匆忙。从此没有了袁绍,只有曹操,群臣献计献策。魏国继续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


现在官渡还是河南省的经典景点。凡是来河南的,一定要去郑州。凡是去郑州的都要去官渡,尤其是热爱三国的人。他们通常会在官渡驻足观看,希望通过这个景点再次回顾战斗,赞叹曹操在想象中的雄伟形象,重温当时巨大的战斗场面。

官渡之战故事梗概400字

1. 《战官渡袁绍败绩》400字读后感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袁绍举70万大军伐曹操,而曹操却以7万击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的胜负很值得探讨,在大仗之前,谋士为了给曹操壮胆,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说,曹操这才迎战。综合来看,曹操能赢有以下几点。1.曹操善用人。他能接受来降谋士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断了袁绍的粮草;而袁绍用人严重失察,听信郭图的话中了埋伏,又听信了审配、逢纪的诬陷收田丰下狱,把沮授囚在军中,听任手下将领谋士勾心斗角,逼走了手下的大牌张郃高览;2.曹操知道兵贵神速,于是起精兵来决战,粮草并不是很充裕,而袁绍兵不如曹操之精却硬要与曹操比精良,不停从田丰的话,导致失败。这也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能够万无一失的做事,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过分的自傲,否则终成恶果自尝之。
官渡之战的读后感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袁绍举70万大军伐曹操,而曹操却以7万击败了袁绍。
官渡之战曹操的胜负很值得探讨,在大仗之前,谋士为了给曹操壮胆,提出了“十胜十败”之说,曹操这才迎战。综合来看,曹操能赢有以下几点。1.曹操善用人。他能接受来降谋士许攸的计谋,夜袭乌巢,断了袁绍的粮草;而袁绍用人严重失察,听信郭图的话中了埋伏,又听信了审配、逢纪的诬陷收田丰下狱,把沮授囚在军中,听任手下将领谋士勾心斗角,逼走了手下的大牌张郃高览;2.曹操知道兵贵神速,于是起精兵来决战,粮草并不是很充裕,而袁绍兵不如曹操之精却硬要与曹操比精良,不停从田丰的话,导致失败。这也告诫我们不要以为能够万无一失的做事,一切皆有可能,不要过分的自傲,否则终成恶果自尝之。
袁绍见刘备招兵买马,就想去讨伐刘备,袁绍的谋士说,刘备不是真正的敌人,曹操才是,你应该联合孙策,一起攻打曹操。袁绍听了,就派使者陈震前去江东。
陈震回来后,说孙策死了,孙权投靠了曹操,袁绍大怒,用七十万大军攻打许昌。曹操看到夏侯惇告急,派七万大军迎敌,结果大败而归,两军在官渡对垒,相持两个月之久,袁绍的手下献计,袁绍不听。曹操听了手下谋士之言,夜烧袁绍粮草,袁军军心焕散,大败而逃,曹军大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袁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以为兵多就可以取得胜利,不听谋士之言,最终失败而归。
官渡之战告诉我,以后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能轻视对手,还要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2. 习作官渡之战故事梗概400字

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地主 阶级的统治,使腐朽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扬 、 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

建安三年(198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昌,形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优势。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术在寿春(今安徽寿县)称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 名,进讨袁术并将其消灭。接着又消灭了吕布,利用张扬部内讧取得河内郡。从此曹操势力西达关中,东到兖、豫、徐州,控制了黄河以南,淮、汉以北大部地区,从而与袁绍形 成沿黄河下游南北对峙的局面。袁绍的兵力在当时远远胜过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决心同曹操一决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昌,曹操部将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敌。但曹操却根据他 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 ,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 主 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 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昌;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骑2000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 难 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 ,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刘备起兵反操,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昌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 速占领沛县 ,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儿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 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二月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颜良仓促应战被斩杀,袁军溃败。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只有骑兵600,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 军一见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发起攻击,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顺利退回官渡。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昌。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九月,曹军一度出击,没有获胜,退回营垒坚守。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 *** 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 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双方相持3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决心坚持危局,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10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 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徐晃、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困难。

同年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屯积在袁军大营以北约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降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5000,冒用袁军旗号,衔枚缚马口,每人带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听说曹操袭击乌巢,又作出错误处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乌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军营垒。哪知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杀淳于琼,并烧毁其全部粮草。乌巢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袁军前线,袁军军心动摇,内部分裂。曹军乘势出击,大败袁军。袁绍仓惶带800骑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7万余人,官渡之战就这样以曹胜袁败而告结束。 后曹操北征乌桓消灭袁绍之子袁熙袁尚,并于碣石山上写下《观沧海》。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实现地区性的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曹操在政治上抑制豪强,得到中小地主阶级的拥护;“挟天子以令诸侯”,使自己处于有利的政治地位;注意网罗人才,得到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拥护;经济上实行屯田,不仅较有效地解决了后勤供应,且在一定程度上安定了社会生活,赢得了民心。除此之外, 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也是他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曹操根据敌强己弱的具体情况,采取后退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作战方针。在防御作战中,能从被动中力争主动,指挥 灵活;面临危局,坚定沉着;善于捕捉战机,果断施行;善于听取部属意见,紧紧抓住 奇袭乌巢这一关键环节,终于取得胜利。反观袁绍,政治上纵容豪强,兼并土地,任意搜刮,因而遭到人民反对。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不能采纳部 属的正 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全军溃败。

3. 官渡之战主要内容400字

想必大家都看过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吧,它可是我最喜爱的书之一。里面有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精彩纷呈的故事,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历时九个月,是汉末群雄混战和三国形成两个阶段中具有意义的三大战役中的第二大战。曹操用荀攸之计不救颜良围住的白马先到延津,假装袭击袁绍,使袁绍调兵救援。袁绍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阻击曹操。曹操见袁绍中计
,就派主力袭击白马
,颜良猝不及防,被大将关羽斩杀
。袁绍因损失爱将暴跳如雷,让全军渡河追击,曹操发现袁军纪律不严,就利用这个缺点,在地上堆满战利品,袁军果然中计,曹操接着亲帅大军,大破袁军,并斩杀大将文丑。后来,曹操和袁绍打攻防战时,袁绍的谋士许攸离开袁绍,加入曹军,并透露袁军粮草全堆集在乌巢,于是曹操在夜晚火烧乌巢,使袁军补给断绝,袁绍只好逃跑,通过这次战役,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而袁绍精兵损失惨重,从此一蹶不振。
通过这场战役,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善于调兵遣将,富于谋略的人。因为在白马被围攻时,他不先救白马,而是采用谋士荀攸的“声东击西
”的 *** ,将接应颜良的预备兵派去,使袁兵分散,再用主力兵去解白马之围,斩杀颜良,又用计杀死文丑,火烧乌巢,最终取得胜利。同时曹操还是一个善于用人的人,他广交天下名士,用人方面知人善用,不计前嫌。更好的例子就是曹操收留了杀死他的勇将典韦的贾诩,让他为自己效力。而在官渡之战中,众谋士都对许攸投降一事表示怀疑,只有曹操力排众议,相信许攸,从而火烧乌巢粮仓,取得了战役获胜的转折点。大家想一想,刘备才几员大将啊?除了关羽,张飞,赵云,黄忠,马超五虎上将,就没其他可以独挡一面,能在前线领兵作战的将领。而曹操手下战将千员,慕名而来的更是不计其数。袁绍虽然兵力强大,但不善于用人,刚愎自用,当田丰、许攸劝他勿与曹操开战时,他不但不听,还将田丰投入大牢,将许攸赶了出去,兵败后不仅未悔改,回来后还斩杀了谋士田丰,使下面群臣人人自危,再也不敢进言。而当关羽斩杀颜良后,袁绍不听别人的劝告,出兵渡河,结果损失惨重,文丑被杀,一败涂地。
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人物,我们从他们身上能够吸取许多经验教训。我们做人就要像曹操这样胸怀大志,用人不疑,心胸宽广,而不能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刚愎自用,最终导致身败名裂。

4. 求关于描写赤壁之战与官渡之战的文,更好原创,两场战争各400字左右

东汉末年袁绍拥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图谋消灭曹操。建安五年一月,袁绍率精兵10万南下,两军对垒于官渡,相持数月。其间曹操因兵疲粮缺,一度欲回守许昌(今河南许昌东)。谋士荀彧认为此时退兵必为所乘,反之袁军轻敌,内部不和,相持既久必将有变,正可出奇制胜。曹操纳其言,亲率精兵奔袭袁军乌巢(今河南境)粮屯,全歼袁军,烧毁全部囤粮。消息传来,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敌7万余,袁绍父子只好率余骑北逃。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