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作者是谁 洛神赋图简介(洛神赋图是谁的作品 洛神赋图作者)

wanfu 百科 86 0

洛神赋图的作者是谁 洛神赋图简介

1、《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

2、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现主要传世的是宋代的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二件)、辽宁省博物馆和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的两件人物形象基本相似,只不过景物有一繁一简之分。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洛神赋图是谁的作品 洛神赋图作者

1、《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所画,它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类似连环画的长卷,现在已经遗失,流传的是宋代四件摹本,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以及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中。

2、顾恺之博学多才,擅长诗赋、书法,在绘画方面更是出众,由于他在文学以及绘画方面都有着很好的成就,所以被人们称为三绝:画绝、文绝、痴绝。且顾恺之作画,非常传神,为中国传统绘画发展打下了基础。

3、《洛神赋图》被分为三个部分,之一部分讲述曹植与洛神邂逅相爱,第二部分讲人神殊途,含恨别离的情景,第三部分描绘酒驾启程,主要表述洛神离去后曹植的追忆思念。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乾隆在洛神赋图上提了什麼字

不清楚。
洛神赋图卷:中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今存有宋代摹本5卷,皆绢本设色,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此卷一出,无人再敢绘此图,故成为千百年来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名著和最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画。

洛神赋图有感100~200字

洛神赋图有感100~200字
一、顾恺之的绘画 *** 与艺术构思 东晋顾恺之阅见曹植的《洛神赋》,深感诗赋通篇言辞美丽,人物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大为感动。遂凝神绘制出流传千古的名画《洛神赋图》。此卷一出,便成为千百年来历史上最有影响力和最为世人传颂的名画。《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采用连续图画形式画成长卷,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画面通过曹植和宓妃(洛神)形象的反复出现,描绘两人之间的情感动态,形象地表达了曹植对洛神的爱慕和因“人神之道殊”不能如愿的惆怅之情。以“美人香草”的爱情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相传洛神原为伏羲的小女儿,因在洛河戏水溺死,后转型为主管洛水的女神,故为“洛神”。楚屈政治上失意,在《离骚》中诉说过他与洛神单恋的心路历程。传说屈原曾令云神丰隆乘云驾雾寻求洛神所在,并把兰佩解拜月老蹇修向其求爱,洛神则断然拒绝他的求爱,屈原失望。言其洛神虽然貌美却不懂得礼节。画卷开首展现出,曹植与他的侍从们,在暮色苍茫中站立洛水之滨遥望滔滔河水。他寄予着苦恋美丽的洛水女神,渐渐地出现在平静的水面。画面远水泛流,洛神则神情默默似来又去。洛神的身影传达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无限惆怅。曹植在原诗赋中用“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形容洛神在水上飘忽往来的情景。仿佛见到思念已久的洛神,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从容,目光凝注,表现出关切、迟疑的神情。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又见曹植依然站在岸边,表情凝滞地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那梳着高高云髻和被风扬起的衣带,使水波上的洛神犹如飘飘欲仙来自天界。她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的情怀。整个画卷洛神与曹植一再碰面,日久情深。无奈之下缠绵悱恻的洛神,最终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终日思念,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哭笑不能,欲前还止的深情令人心动感人肺腑。这是画中最为感人的一段描绘。渐渐离去的洛神回过头来,凝神幽思地望着曹植,表情是那么地万般无奈,似带有深重的哀怨和叹息;而曹植则静静地坐在那里,他的侍从也都默默地站着,连同周围的草木也一动不动,似乎曹植是无动于衷,然而透过他那平视的眼神,分明表现出一种“相见争如不见,多情还似无情”的落寞心态,周围的静烘托出他的孤独和无奈。画中两人“凭君莫语伤心事,尽在含睛不语中”。二、《洛神赋图》画卷的精妙之处 《洛神赋图》画卷,是顾恺之以魏国杰出诗人曹植的《洛神赋》名篇为蓝本,创作绘就的传世珍品,亦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现存《洛神赋图》画卷虽为宋代摹本,但它较为完整地保留了顾恺之的若干艺术特点和魏晋六朝时期的画风,被称为最接近原作的画卷。千载之下亦可遥窥其笔墨神情。全卷分三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之间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画面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洛神赋》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曹植与洛水女神之间的爱情故事。顾恺之以高度的艺术想象力河写神的绘画工力表达了原作的意境。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生动入神地得以体现。全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这与早期画史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极为相合。曹植通过发生在洛河上宓妃洛神的传奇神话故事,在想象的空间与的仙女洛神相遇,描述诗人对甄后的眷恋情感与对其悲惨遭遇的伤怀,以释放对情人的思念和政治上失宠的情怀。画面较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可清晰地循迹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意境中毫不逊色的《洛神赋》。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形式,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之美。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三、洛神赋图艺术特点 宋代摹本《洛神赋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多处。画卷通过 “美人香草”的爱情故事抒发展示作者的政治追求。《洛神赋》正是政治斗争失败以后情绪的转达。《洛神赋图》画出洛神凌波微步的美丽身姿,表露她“若往若还”的矛盾心态。奇异神兽具有强烈的神话气氛和浪漫主义色彩。顾恺之根据诗人曹植文学创作的主题思想,形象地塑造和安排情节,画出了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其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内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鲜丽。整个画面环境富于装饰性。顾恺之的艺术成就,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的更高水平。对当时或后世画家具有重要影响。原作描述的是诗人情场受挫,未能与所爱的人结合,而通过神话寓言,在想象的空间中让自己与洛水边美丽的仙女洛水神相遇,以释放自己对失去情人的伤怀和思念。画卷较好地传达了原赋的思想境界,在画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原作所传达的思想。它是书画意境中的另一种毫不逊色的《洛神赋》。顾恺之学画师从卫协,最善图画人物,同代名士谢安认为:顾恺之的人物画前无古人。后人评论其画为:意存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其笔法如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世人称为“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精微,襟灵莫测。与师承他的南朝宋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后人评论三杰曰:“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顾得其神,以顾为最”。现存《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等均为唐宋人摹本。顾恺之现存唯一一件传世作品,是《女史箴图》长卷。他是根据西晋诗人张华的赋而创作,诗赋共分九段,每段包含一个古代宫廷女人的典型故事,并在段前抄录张华的一段赋词。原画作上面盖满了从8世纪起,历代收藏家的印章和皇帝的玉玺,卷后有金朝章宗帝和清朝乾隆皇帝画的一束兰花,以及其他名人的题跋。画后有顾恺之签字,这也是世界上最早有画家签字的画。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为世人留下了一副永不退色的珍贵画卷,以其神秘的构思和精到的画艺,是人们研究和探索的艺术源泉。

除曹植与甄宓的爱情外,《洛神赋图》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体味?

美国的中国艺术品收藏素有“七大重镇”之说。其中之一佛利尔美术馆(Free Gallery)收藏中国艺术品近3万件,仅中国古画就有1200多件,其中85件为宋元珍品,所藏中国古画数量为全美之最。然而,在创始人佛利尔的遗嘱中规定,展品不得外借,也不得在他国进行展览。故此国人至今仍对其较为陌生。

《画中人:佛利尔的59幅中国人物画》揭开了佛利尔美术馆部分馆藏精品的神秘面纱。本书精选包括《洛神赋图》、《重屏会棋图》、《睢阳五老图》在内的佛利尔美术馆藏的59幅人物画一一分析。作者罗覃(Thomas Lawton)为佛利尔美术馆前馆长,虽为洋人,却对馆 *** 物名画用功颇深。本文为解读《洛神赋图》节选,他山之眼,精彩纷呈。

探索“画外之音”:三国群雄逐鹿

《洛神赋图》手卷取著名辞赋《洛神赋》之意绘制而成。《洛神赋》由曹操(155-220)的第三子、曹丕(188-227)的弟弟曹植(192-232)于222年作成。在一些早期有关中国画的研究中,尽管研究者将这幅藏于佛利尔美术馆的手卷与《洛神赋》联系在一起,但他们仍然难以确切辨识手卷上所绘的故事。亚瑟·韦利是西方研究《洛神赋》与《洛神赋图》关系的之一人,他用自己别具一格、优雅美妙的英文文笔翻译了《洛神赋》的部分篇章。

简单来说,《洛神赋》描写了身居高位的男子与倾国倾城的洛神邂逅的故事,河神的绝世美貌使男子如痴如醉,但洛神最终离他远去。同样的主题最早出现在宋玉的《神女赋》中,在《洛神赋》的序中,曹植也承认《神女赋》是其灵感的来源。但《神女赋》仅以略带 *** 色彩的“夺人目精”之美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而《洛神赋》的内容却更加丰富,所体现的意义也更多层。作者用极具音韵美的语言将这个悲伤的爱情故事娓娓道来。诗人先是描写了自己初见洛神的欣喜若狂,随后又用抒情的文字描写女神的美貌与魅力。而后诗人自然向女神表达爱慕之心,女神欣然接受,并指着深深的水流以为期待。这里标志着故事的转折,诗人因内心忧郁迟疑而拒绝了女神,女神幻想破灭、痛苦万分,在一群珍奇异兽和一行随从的伴随下怅然离开了。人去楼空、曲终人散,诗人满怀惆怅与失落,结局令人心酸、动容。

佛利尔美术馆藏《洛神赋图》首段:洛神出场“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从另一层面来说,有些读者将其视为一个道德故事。诗人失去的爱情源自其内心的迟疑与缺乏信任感。当然,换个角度看,这个爱情故事之所以成为悲剧,也是因为诗人与洛神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一个沉浮于世,另一个深处“潜川”,“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此外,《洛神赋》还有些自传式的隐喻。曹植少时与曹丕兄弟反目,而这种恶劣的关系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善。年幼时,曹植爱上甄氏,其父是当时河南省上蔡地区的地方官。后来该女子嫁于东汉著名军阀袁昭的儿子袁熹。曹操击败袁昭后,将甄女许配给儿子曹丕。220年曹丕继位为魏文帝时,甄氏被封为甄皇后,她为曹丕生育了一儿一女——儿子是227年继位为魏明帝的曹?保???嵌?绻?鳌:笳缡鲜С瑁??21年被处死。

222年曹植回到洛阳,曹丕将甄皇后的遗物玉缕金带赠予曹植,这令曹植伤心感怀。《洛神赋》正是由这段不伦之恋加工而成的寓言故事,也或许有招魂之用。在《洛神赋》的序中,曹植并未揭露真相,毫无疑问,他无法这么做。据《文选》(卷十九)注释记载,《洛神赋》原名为《感甄赋》,后魏文帝之子魏明帝为避母名讳,下令将其名改为《洛神赋》。

佛利尔美术馆藏《洛神赋图》第二段:诗人向洛神表达仰慕之情。

由题跋观递藏

在任何探讨中国人物画的文本中,顾恺之都被认为是伟大的先驱者之一。现藏于佛利尔美术馆的《洛神赋图》和藏于大英博物馆的《女史箴图》都被认为是顾恺之风格更好的代表作。尽管这两幅作品都被认定为顾恺之所生活时代的作品的早期摹本,但是在古籍中,这两幅作品是直到宋代才与顾恺之联系在一起的。

佛利尔美术馆收藏的《洛神赋图》并不完整,可能不及原作长度的一半。现存的《洛神赋图》开篇就已达到了故事的 *** 。诗人已拒绝了洛水女神,女神发出凄厉的叫声,招来许多随从陪同自己离开。在该手卷的最后一部分,诗人坐在山水背景中的一个高台上,他身旁点着蜡烛,显然当时天色已晚。

本卷最早的题跋出自董其昌:

内府所藏,大都无前人题跋,盖进御时剪去,恐有国讳或不尽作庄语故耳。此朱成国(明朝)时,尚方给以代官俸者。卷首有“顾恺之《洛神图》”标目,辗转至予手失之;乃李伯师(李公麟)家藏,“洗玉池”“陇西”图款可辨也。顾长康(顾恺之)画,海内惟此卷与项氏《女史箴》(《女史箴图卷》),真名画之天球、赤刀也。董其昌题。

佛利尔美术馆藏《洛神赋图》董其昌题跋

第二则题跋如下:

此卷画之高名,不待赞叹;顾无唐宋人题识,香光(董其昌)所鉴自不诬。然余考张怀?《画断》所载虎头(顾恺之)画约三十通,无《洛神图》;裴孝源《贞观公私画史》所载十七卷(顾恺之作),亦无之;《宣和画谱》所载九卷有《女史箴》,亦无此图。然则香光所指内府,并唐宋而言之,而《贞观画史》却有晋明帝《洛神赋图》,岂本为晋明帝而或传为虎头耶。卷首有梁蕉林(梁清标)题签,亦指为恺之,后人固毋庸异议矣。光绪丁未(1907)三月,宜都杨守敬。

杨守敬是著名的藏书家,曾于1880至1884年间在中国驻日本大使馆工作。其余的题跋仅简单陈述了李葆恂于1907年12月16日欣赏过该画;犬养(1855-1932)于1907年11月28日至12月28日间见过此画;野野村金作拜观,小田切万寿之助(1868-1934)敬观,1910年实相寺贞彦同观,宣统二年二月(1909年12月22日至1910年1月19日之间)宿迁黄以霖观。

佛利尔美术馆藏《洛神赋图》题跋

最早确切地将顾恺之与《洛神赋图》联系在一起的,是王恽(1227-1307)编写的《书画目录》,其序写于1276年。此书是王恽根据自己所见元代皇室收藏写成的。另一个将顾恺之与《洛神赋图》联系在一起的是汤??的《画鉴》,这部著作可追溯到约1350年。17世纪以后,有关《洛神赋图》的记载便更为频繁地将其视为顾恺之所作了。

有关顾恺之的记载十分全面,从其生平到其性格秉性,因此,既然在古籍中并无充足的信息支持,那么将《洛神赋图》视为他的作品便不太合理。因此,《洛神赋图》不应被定为“四五世纪后顾恺之所作”,而应为“四世纪后作品”。而具体论及佛利尔美术馆的那件藏品,它不该是“承袭顾恺之风格之作”,而是“沿用晋代画风之作”。

正如杨守敬指出,司马绍(299-325)是《洛神赋图》的之一位创作者。司马绍于322年至325年继位为晋明帝,因此他生活的年代比顾恺之早几十年。传统上认为,司马绍曾潜心研究王翼的画作,而早期文本中记载的司马绍画作名称也显示出他曾绘制佛教主题画、人物画和叙事手卷。《贞观公私画史》以及《历代名画记》都将《洛神赋图》归入司马绍名下。

司马绍生活的年代比曹植仅晚一个世纪,因此当时《洛神赋》可能还被认为是崭新的、易引发共鸣的主题。对晋代画家来说,描绘《洛神赋》中大篇幅想象而出的大群人像、各类的神秘生物和变幻万千的风景是极大的挑战。无论绘制《洛神赋图》的先驱者为何人,他的作品中几乎每个细节都被后世的画家忠实地模仿、鲜少被改动,其影响力之深远由此可见。

佛利尔美术馆藏《洛神赋图》第三段:洛神乘云车离去。

爬梳“一图多面”

《洛神赋图》仍有多幅存世。藏于故宫博物院的一幅手卷前已提及,该画记载于《石渠宝笈》,被认为出自顾恺之之手。据其条目所注,手卷后有金章宗四印。画作后五篇跋分别为:赵孟1299年题、李?(1245-1320)1307年题、沈度(1357-1434)1417年题、吴宽(1435-1504)1407年题、乾隆皇帝(1736-1795年在位)1741年题。该画为绢本设色,25.5厘米宽、541.5厘米长。除有一部分缺失外,整篇画作完好无损。所缺部分为诗人将玉佩赠予女神表达爱慕之意。马采书中记载第五张图的突兀转折,可以验证图画有缺。

佛利尔美术馆藏《洛神赋图》末段:诗人在洛水边等待到天明,流连忘返

据《石渠宝笈》所记载,另一幅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洛神赋图》为绢本设色,宽45.4厘米,长1091厘米。每部分画作后都配有《洛神赋》中一段文字。《石渠宝笈》的编者将此画认定为“唐代匿名画家所作《洛神图》”。潘天寿《顾恺之》(上海,1958,第28页)中也提及此画。

另一《洛神赋图》藏于辽宁省博物馆(见于《辽宁省博物馆藏画集》,1-12)。《石渠宝笈三编》将该手卷记为“顾恺之《洛神赋图》的宋代摹本”。该画为绢本设色,宽24.2厘米、长606厘米。作品分为22个部分,每部分画作后都配有《洛神赋》中一段文字。手卷开篇以及诗人拒绝洛神“潜川”请求前的一部分都缺失不见。跋作于1643年,出自王铎(1592-1652)之手,后有两印。1786年乾隆为其作跋,《石渠宝笈》的编者也为其作跋。辽宁藏手卷引首为梁清标(1620-1691)所写,表达该画为顾恺之所作、书法出自王献之(344-388)之手、卷后有宣和与绍兴内府印。手卷后还有项元汴(1525-1590)、叶钶、梁清标印。

大村西崖编纂的《文人书选》(1921-1922)曾提及另一幅《洛神赋图》。大村西崖认为该画为“《洛神赋图》的唐代摹本”,且质量不高。该画仅有三个支离破碎的片段刊印于《中国名画集》中。

台北故宫博物院(《故宫名画三百种》)也藏有《洛神赋图》残卷。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一幅画还未对外公布。

(张雨婷对此文亦有贡献)

书名:画中人:佛利尔的59幅中国人物画

作者:罗覃(Thomas Lawton)

译者:洪凯伦陆梦娇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