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呢?东山再起的典故是什么?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wanfu 百科 128 0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呢?

一句话,成语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东晋名相谢安。

东山再起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个成语,其本意是指一个人退隐后再度出山为官担任要职。也常常比喻人失势后,重新恢复权势。

东山再起的主人公谢安,陈郡阳夏(今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人,出身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官至典农中郎将,祖父做过太子少傅,父亲任吏部尚书。满门高官,谢安妥妥的是一个“官后代”,他自己也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东山再起的典故是什么?东山再起的主人公是谁?

  很多人总会把东山再起为口中的常话。这个成语好比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失败后准备好重新拼搏。那么关于东山再起的典故是什么?下面我将解析东山再起的典故。  

  东山再起的典故是什么?

  史书《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曾经辞官隐居在会稽郡上虞县附近的东山,后又出山作了宰相。后来就用“东山再起”指再度任职。也比喻失败后,恢复力量再干。

  有一次,朝廷想让谢安担任佐著作郎(协助编修史书的官员),但他拒绝了,就寓居于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东南)。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他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写文,或打猎钓鱼。后来,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来做官。

  谢安没办法,才在扬州刺史(州的更高行政长宫)庚冰手下当了一个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来揭秘吧据悉不久朝廷又派他担任尚书郎(协助尚书办事的官员),他还是不上任。出来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绝。因为他屡次违抗任命,朝廷降下罪来,终身不许他做官。谢安就隐居于东山。

  有一次,他来到临安(令浙江杭州)山中,坐在石室内,面对深谷,悠然叹息地说:“这里距伯夷隐居的首阳山(今河南洛阳北)太遥远了!”一天,他和孙绰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观览景色,小船离岸之后,越驶越远,忽然刮起大风,海浪拍打着小船,颠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来:“赶快回去吧!”谢安却神色自若,稳坐船头,口中不停地吟咏著诗句。

  船夫见谢安如此镇定,心里非常高兴,并继续划船前进。风越刮越大,这时谢安才慢慢地间船夫:“你还往前划,一会儿怎么回去呀?”于是船夫才掉转船头,把船划向岸边。上岸以后,大家都佩服谢安的胆量。

  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过著清闲的日子。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谢安不肯出山,叫平民百姓怎么办啊!”朋友们都劝他出来为国家办事。就这样,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东山,踏上仕途,到东晋朝廷里做了官。后来人们就把谢安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不久,晋简文帝就死了。大将军桓温听说后,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就率兵以祭祀之机,想除掉谢安和王坦之两位大臣,搬掉这两块绊脚石。他进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外的新亭,并在新亭埋下伏兵,派人去邀请谢安和王坦之,准备杀害他们。

  王坦之接到邀请,心里十分害怕,就问计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地说:“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他们一同来到新亭,会见桓温,只见室内外一派杀气,王坦之吓得汗流侠背,谢安坦然入席坐定,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应该镇守四方,你为什么在幕后埋下伏兵呢?”

  桓温见他的阴谋暴露出来,笑着辩解说:“这是为了自卫,不得不这样!”结果,桓温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毒手,也未敢夺取帝位,东晋由此避免了一场动乱。

  以上是中国历史网收集关于东山再起的典故,想了解更多典故,敬请关注历史网的文史百科频道!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破釜沉舟"出于

"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破釜沉舟"出于 我国对清明节的多种称呼,以下不是的有.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聪明节 E.寒食节 "心比天高,身为 *** "是《红楼梦》中对谁的判词。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因为偷了什么而服役19年?
东山再起的典故出处是《晋书·谢安传》。指的是东晋的谢安重新出山做官的故事。因为谢安久居东山(当然不是海南的东山岭),所以称为“东山再起”。 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是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中的诗句 “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 寒食节节期一般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 按汉的习惯,“鬼节”又被称为是“中元节”、“盂兰盆节”,是在夏历七月十五过的,因此,通常民间又称之为七月半。 清明节,又称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心比天高,身为 *** "是《红楼梦》中对晴雯的判词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一片面包而服役了19年

揭竿而起、望梅止渴、投笔从戎、东山再起、悬梁刺股、先忧后乐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是谁?

揭竿而起——陈胜
投笔从戎——班超
悬梁刺股——孙敬
东山再起——谢安
望梅止渴(曹操)

先忧后乐——范仲淹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因为我们的成语凝聚着各民族的智慧并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其充分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天赋,智慧和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东山再起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的主人公简介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号东山,东晋政治家,军事家,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中国河南省太康)。历任吴兴太守、侍中兼吏部尚书兼中护军、尚书仆射兼领吏部加后将军、扬州刺史兼中书监兼录尚书事、都督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兼假节、太保兼都督十五州军事兼卫将军等职,死后追封太傅兼庐陵郡公。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的典故
谢安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宰相,谢安年轻时就很有才气,精通诗文,能言善辩,爱好音乐和书法,写得一手出色的行书。东晋大臣王导很器重他,因此他年轻时就出了名。

有一次,朝廷派人请他担任佐著作郎(协助编修史书的官员),他一口拒绝了,就寓居于会稽东山(今浙江上虞县东南)。这里风景优美,山明水秀。他和好朋友王羲之等人一起游山玩水,作诗写文,或打猎钓鱼。后来,谢安的名声越来越大,朝廷一再要他出来做官。

谢安迫不得已,才在扬州刺史(州的更高行政长宫)庚冰手下当了一个多月的官,便又告退回家了。来揭秘吧据悉不久朝廷又派他担任尚书郎(协助尚书办事的官员),他还是不上任。出来做官,他也回信加以拒绝。因为他屡次违抗任命,朝廷降下罪来,终身不许他做官。谢安就隐居于东山。

有一次,他来到临安(令浙江杭州)山中,坐在石室内,面对深谷,悠然叹息地说:“这里距伯夷隐居的首阳山(今河南洛阳北)太遥远了!”一天,他和孙绰等人坐上木船,到大海上去观览景色,小船离岸之后,越驶越远,忽然刮起大风,海浪拍打着小船,颠簸不定,大家都很害怕,有人就喊叫起来:“赶快回去吧!”谢安却神色自若,稳坐船头,口中不停地吟咏着诗句。

船夫见谢安如此镇定,心里非常高兴,并继续划船前进。风越刮越大,这时谢安才慢慢地间船夫:“你还往前划,一会儿怎么回去呀?”于是船夫才掉转船头,把船划向岸边。上岸以后,大家都佩服谢安的胆量。

谢安不肯出来做官,过着清闲的日子。当时在士大夫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谢安不肯出山,叫平民百姓怎么办啊!”朋友们都劝他出来为国家办事。就这样,谢安直到四十多岁,才走出东山,踏上仕途,到东晋朝廷里做了官。后来人们就把谢安重新出来做官,称为“东山再起”。

谢安出山后不久,晋简文帝就死了。大将军桓温听说后,为了自己能当上皇帝,就率兵以祭祀之机,想除掉谢安和王坦之两位大臣,搬掉这两块绊脚石。他进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市)城外的新亭,并在新亭埋下伏兵,派人去邀请谢安和王坦之,准备杀害他们。

王坦之接到邀请,心里十分害怕,就问计于谢安,谢安神色自若地说:“晋朝的存亡,在此一行。”他们一同来到新亭,会见桓温,只见室内外一派杀气,王坦之吓得汗流侠背,谢安坦然入席坐定,对桓温说:“我听说有道的诸侯,应该镇守四方,你为什么在幕后埋下伏兵呢?”

桓温见他的阴谋暴露出来,笑着辩解说:“这是为了自卫,不得不这样!”结果,桓温不但没有对他们下毒手,也未敢夺取帝位,东晋由此避免了一场动乱。

东山再起成语故事的延伸
出处

《晋书·谢安传》:“谢安少年既有名声,屡次征辟皆不就,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解释】:东山:指晋人谢安隐居所在。指隐退后再度出任要职。后常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