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的简介要30多字

wanfu 百科 93 0

白居易的简介要多

  白居易(772年~846年),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座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琵琶峰。
  中文名:  白居易
  别名:  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
  出生日期:  公元772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公元846年
  职业:  诗人
  主要成就: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写下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
  代表作品:  《白氏长庆集》,《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
  葬于: 洛阳香山
  祖籍:  山西太原
  目录
  人物简介
  人物生平
  诗歌理论
  文学创作总析
  研究资料
  居易故居
  经典之作
  就任
  展开
  编辑本段
  人物简介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谷县,后迁下邽(今天的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白居易的祖父后来在河
  白居易半身画像
  南巩县当县令,和当时邻居新郑县令是好友,见新郑山清水秀,就举家搬迁到了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2月28日)白居易出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东郭宅,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火烧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二岁时,任巩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居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与符离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和符离人刘翕习、张仲远、张美退、贾握中、贾沅犀并称“符离五子”,他们同泛陴湖,游流沟寺,登武里山,诗酒盘桓,称盛会焉。后为躲避中原战乱转移到江南。迁居卒于武宗会昌六年。是另一文学家白行简的兄长。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十四日(9月8日),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
  白居易全身像
  [1]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最为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极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较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影响更大,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问刘十九》《买花》《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等。
  编辑本段
  人物生平
  简历
  他生于“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生地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少年时读书刻苦。贞元十六年(800)中进士
  白居易画像
  [2],十八年,与元稹同举书判拔萃科。二人订交。以后诗坛元白齐名。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池上》。元和二年回朝任职,十一月授翰林学士,次年任左拾遗。四年,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他此时仍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政。他能不畏权贵近臣,直言上书论事。元和六年, 他因母丧居家,服满,应诏回京任职。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次年写下《琵琶行》。开始“吏隐”,在庐山建草堂,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元和十三年,改忠州刺史,十五年还京,累迁中书舍人。因朝中朋党倾轧,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放,先后为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明年转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75岁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为官

  白居易题跋像
  [3]一生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是兼济天下时期,后期是独善其身时期。白居易贞元二十六年(800)29岁时中进士,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盩至尉、翰林学士,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写了大量讽喻诗,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这些诗使权贵切齿、扼腕、变色。元和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故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疏力主严缉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非但不褒奖他热心国事,反而说他是东宫官,抢在谏官之前议论朝政是一种僭越行为;于是被贬谪为州刺史。王涯说他母亲是看花时掉到井里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实际上他得罪的原因还是那些讽喻诗。
  贬官江州给白居易以沉重打击,他说自己是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他的才华,把他召回了长安,先后做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晚年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七十岁致仕。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有所作为的、积极为民 *** 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作了不少好事, 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并写了一篇通俗易懂的《钱塘湖石记》,刻在石上,告诉人们如何蓄水泄水,认为只要“堤防如法,蓄泄及时”, 就不会受旱灾之苦了。这就是有名的“白堤”。
  嗜酒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和父亲白季庚都是诗人,在这种家庭背景下,白居易读书十分刻苦,终成诗人。但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样,也嗜酒成性。 张文潜在《苕溪鱼隐丛话》中说:陶渊明虽然爱好喝
  白居易石刻像
  [4]酒,但由于家境贫困,不能经常喝美酒,与他喝酒的都是打柴、捉鱼、耕田的乡下人,地点也在树林田野间,而白居易家酿美酒,每次喝酒时必有丝竹伴奏,僮妓侍奉。与他喝酒的都是社会上的名流,如裴度、刘禹锡等。
  他在67岁时,写了一篇《醉吟先生传》。这个醉吟先生,就是他自己。他在《传》中说,有个叫醉吟先生的, 不知道姓名、籍贯、官职,只知道他做了30年官,退居到洛城。他的居处有个池塘、竹竿、乔木、台榭、舟桥等。他爱好喝酒、吟诗、弹琴,与酒徒、诗友、琴侣一起游乐。事实也是如此,洛阳城内外的寺庙、山丘、泉石,白居易都去漫游过。
  每当良辰美景,或雪朝月夕,他邀客来家,先拂酒坛,次开诗箧,后捧丝竹。于是一面喝酒,一面吟诗,一面操琴。旁边有家僮奏《霓裳羽衣》,小妓歌《杨柳枝》,真是不亦乐乎。直到大家酩酊大醉后才停止。白居易有时乘兴到野外游玩,车中放一琴一枕,车两边的竹竿悬两只酒壶,抱琴引酌,兴尽而返。
  又据《穷幽记》记载,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可泛舟。他宴请宾客,有时在船上,他命人在船旁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装有美酒佳肴,随船而行,要吃喝时,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为止。
  如此说来,与陶渊明的苦况,当然不同。
  方勺《泊宅编》卷上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个数字可不算小。
  他喝酒时,有时是独酌。如在苏州当刺史时,因公务繁忙,用酒来排遣,他是以一天酒醉来解除九天辛劳的。他说:“不要轻视一天的酒醉,这是为消除九天的疲劳。如果没有九天的疲劳,怎么能治好州里的人民?如果没有一天的酒醉,怎么能娱乐自己的身心?”他是用酒来和劳动进行结合的。
  更多的是同朋友合饮。他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一诗中说;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在《赠元稹》一诗中说: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在《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一诗中说;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在《问刘十九》一诗中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河南尹卢贞刻《醉吟先生传》于石,立于墓侧。传说洛阳人和四方游客,知白居易生平嗜酒,所以前来拜墓,都用杯酒祭奠,墓前方丈宽的土地上常是湿漉漉的,没有干燥的时候.
  酿酒
  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
  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
  成就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极可注意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与元九书》中,他明确说:“仆志在兼济,
  白居易半身像
  [5]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诗中,前二类体现着他 “奉而始终之”的兼济、独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视。而他的诗歌主张,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讽谕诗的创作而发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现出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讽喻的倾向:“今褒贬之文无核实,则惩劝之道缺矣;美刺之诗不稽政,则补察之义废矣。……俾辞赋合炯戒讽喻者,虽质虽野,采而奖之。”(六十八《议文章》)诗的功能是惩恶劝善,补察时政,诗的手段是美刺褒贬,炯戒讽喻,所以他主张: “立采诗之官,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诗》)他反对离开内容单纯地追求“宫律高”、“文字奇”,更反对齐梁以来“嘲风月、弄花草”的艳丽诗风。在《新乐府序》中,他明确指出作诗的标准是:“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这里的“质而径”、“直而切”、 “核而实”、“顺而肆”,分别强调了语言须质朴通俗,议论须直白显露,写事须绝假纯真,形式须流利畅达,具有歌谣色彩。也就是说,诗歌必须既写得真实可信,又浅显易懂,还便于入乐歌唱,才算达到了极致。
  白居易对诗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补察时政。所以他紧接着说:“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新乐府序》)在《与元九书》中,他回顾早年的创作情形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为事而作,首要的还是“为君”而作。他也说:“但伤民病痛,不识时忌讳”(《伤唐衢二首》其二),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讽谕诗,但总体指向却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生》)。因为只有将民情上达天听,皇帝开壅蔽、达人情,政治才会趋向休明。

  白居易坐姿画像
  [6]《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 *** 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已。
  主题、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而且主题非常明确。其次,白诗的艺术特色还表现在刻画人物上,他能抓住人物的特征,用白描 *** 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但白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目惊心的艺术效果,《轻肥》一诗描写了内臣、大夫、将军们赴会的气概和席上酒食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是一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白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二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白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大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言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人称道,但相比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足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老、效法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因与后世文人的心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白居易有“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 (《不如来饮酒七首》其七)、“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对酒五首》其二)的诗句,而“后之使蜗角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即以宋人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白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人周必大指出:“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着,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二老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示出白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编辑本段
  诗歌理论

  白居易诗词全集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以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兼济”之志,以儒家仁政为主,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其“独善”之心,则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二者大致以白氏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白居易不仅留下近三千首诗,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比作果树,提出“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与元九书》),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 *** 上提出一系列原则.
  他的这种诗歌理论对于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生疾苦,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大历(766~779)以来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亦有针砭作用。但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则势必束缚诗歌的艺术创造和风格的多样化。
  编辑本段
  文学创作总析

  白居易曾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大体上,前三类为古体,后一类为近体。前三类大致以内容区分,但有相交。四类诗中,白氏自己比较重视前两类,认为讽喻诗反映
  白居易拱谒画像
  [7]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讽谕诗是白诗中的精华。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代表作有《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它们广泛反映了中唐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这些诗措辞激烈,毫无顾忌,突破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十分突出。讽谕诗在形式上多直赋其事。叙事完整,情节生动,人物情节细致传神。另一部分讽谕诗则采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寄托政治感慨。这两类作品都是概括深广,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晓畅明白。部分《新乐府》还采用“三、三、七”言句式,有民间通俗文艺的痕迹。闲适诗多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因此流传极广,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更高成就。
  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诗也宣扬了知足保和、乐天安命的思想。但也有些诗从侧面表现对现实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解脱。感伤诗以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最为著名,形象鲜明,情节连贯,语言优美,同样是脍炙人口的篇章。《长恨歌》歌咏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婚姻爱情故事,既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寄讽,更有“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感伤和同情。《琵琶行》则有“天涯沦落人”的遭际之感,且语言成就突出。此二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善于铺排烘托,声韵流畅和谐,流传甚广。白氏还有不少赠酬亲朋篇什,情真意切,挚朴动人。但这类诗中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伤感色彩及度脱尘嚣的佛家思想。杂律诗在白诗中最多,以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山水小诗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几笔,生意盎然。另有一些铺陈故实、排比声律的长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艳情风月的小诗,也颇为时人效仿。白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更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巅峰人物。
  后代剧作家也多有据白诗故事进行再创作,如白朴、洪升根据《长恨歌》分别作《梧桐雨》《长生殿》;马致远、蒋士铨据《琵琶行》分别作《青衫泪》《四弦秋》。白诗词句,也多为宋、元、明话本所采用。白居易不属韩柳文学团体,但也是新体古文的倡导者和创作者。其《策林》七十五篇,识见卓著,议论风发,词畅意深,是追踪贾谊《治安策》的政论文;《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文,均文笔简洁,旨趣隽永。为唐代散文中的优秀之作。白居易还是词创作的有力推动者,《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发展开拓了道路。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诗鬼李贺等,白居易被称为"诗魔"。
  编辑本段
  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自编其集《白氏文集》(初名《白氏长庆集》),收诗文三千八百多篇,后散乱。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刻本,收诗文三千六百多篇(羼入几十篇他人作品)。明马元调重刻本和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本与绍兴本基本相同。清初汪立名《白香山诗集》仅收诗。近人陈寅恪有《元白诗笺证稿》,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日本花房英树《白居易研究》等,都是较重要的研究参考书籍。今人顾学颉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而成《白居易集》及《外集》,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今人朱金城有考证详实的《白居易集笺校》。
  。

白居易简介_白居易简介30字_简介白居易

查字典诗词网提醒您,本文是白居易的简介,如果您想查看白居易的诗,可以点击白居易的诗全集 查看。

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迁居下邽(音guī)(今陕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迁居河南新郑。唐代宗大历七年正月二十(公元772年2月28日),白居易在新郑城西的东郭宅村(今东郭寺)降生了。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白居易简介,唐宣宗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元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又自号乐居士。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其声名还远播新疆和朝鲜、日本。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白居易简介,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罗隐、杜荀鹤,宋代王禹偁、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及清代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白居易的诗歌在日本的影响更大,他是日本最喜欢的唐代诗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引用他的诗文,可以说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国唐代诗歌的风云人物。

白居易的主要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忆江南》《大林寺桃花》《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直中书省》《长相思》《题岳阳楼》《观刈麦》《宫词》 《问刘十九》《买花》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


白居易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更高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白居易进士考试第几名?

白居易在进士大考中以第四名的佳绩得中,是所有及第的十七人中最年轻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接下来曲江盛宴,插花游街,一时风光无限。

白居易的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孟浩然刘禹锡杜甫白居易分别是什么?

大唐,是诗的国度。诗人,是天下间最浪漫的灵魂。最浪漫灵魂间的碰撞,成就绝世的基情。

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他们的情谊大家耳熟能详,但在另一对诗人面前,缠绵的光芒就黯淡了许多。

这对就是“刘白”。

刘禹锡和白居易,一个是诗豪,一个是诗魔。

开始,刘禹锡并不认识白居易,他的好基友是柳宗元。中学时候,刘柳二人就经常讨论诗歌,一起参加新概念诗歌竞赛,又一起拿一等奖。

年少成名的他们,曾在诗坛并称“刘柳”。

直到高中毕业,一个去玩赛车,一个办杂志。渐渐疏远了。

柳宗元去了偏文艺的散文圈,发展的很好,同时与刘唱和渐渐变少。而刘禹锡却留在诗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由于才气纵横到乱窜的地步,没多久就做了中唐诗坛武林盟主。

刘禹锡一得意,就写了这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这个人,有个毛病,嘴上没有把门的。狂傲起来,很多人受不了。比如上面这首诗,就把同事和上司得罪个遍。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个意思:满朝尽是些拍马屁的 *** ,要不是我当年被贬让了位置,能有你们今天?

刚被贬了十年,从偏远的湖南山区奉召回京的刘禹锡,遭到了圈子里人的一致白眼,立马贬去更偏远的广东山区凉快了。

哥虽已不在江湖,但江湖到处是哥的传说。就算被贬天涯海角,刘禹锡诗界一哥地位仍然无人撼动,这让那些对手非常不爽。

不服气的人很多,组团要跟刘禹锡掰手腕,一定要在才情和事业上全面打垮刘禹锡这个大唐的毒舌傲娇男。

然而搞了半年,愣是并没找到一位能与之匹敌的人。就在大家失望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

有一天,有人给反刘禹锡联合会递上一摞诗稿,其中有一首震惊四座: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大才啊,打败刘禹锡就靠此人啦!

你叫啥名?

白居易。

长恨歌白居易原文和译文

长恨歌白居易原文和译文如下:

白居易的简介要30多字-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原文: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译文:唐玄宗爱好女色一直在寻找绝色美女, 统治全国多年竟找不到一个称心的。

原文: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译文:杨家有个女儿刚刚长大,养在深闺之中外人不知她美丽绝伦。

原文: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译文:天生丽质让她很难埋没人世间,果然没过多久便成为了唐明皇身边的一个妃嫔。

原文: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译文:她回眸一笑千姿百态娇媚横生,宫中的其他妃嫔都显得黯然失色。

原文: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译文:春季寒冷皇上赐她到华清池沐浴,温润的泉水洗涤着 *** 滋润的肌肤。
原文: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译文:宫女搀扶起她如出水芙蓉软弱娉婷,由此开始得到皇帝的恩宠。
原文: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译文:鬓发如云脸似花,头戴金步摇,温暖的芙蓉帐子里与皇上共度春宵。
原文: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译文:只恨春宵太短一觉就睡到太阳高高升起,君王从此再也不早朝了。原文: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译文:承蒙皇上的恩宠忙得没有片刻闲暇,春日陪皇上一起出游晚上夜和败夜专宠。原文:后宫佳丽三千人唤渣颤,三千宠爱在一身。译文:后宫中佳人如云,却只有她独享皇帝的恩宠。
原文: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译文:金屋中梳妆打扮夜夜撒娇不离君王,玉楼上酒酣宴罢醉意更添几许风韵。
原文: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译文:兄弟姐妹都因她列土封侯,杨家门户生光彩令人羡慕又向往。

原文: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译文:于是使得天下的父母都改变了心意,变成了不重视生男孩而重视生女孩。

原文: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译文:骊山华清宫内玉宇琼楼高耸入云,清风过处仙乐飘向四面八方。

原文: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译文:轻歌曼舞多合拍管弦旋律尽传神,君王终日观看却百看不厌。

原文: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译文:渔阳叛乱的战鼓声震耳欲聋,宫中停奏霓裳羽衣曲。

原文: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译文:九重门的京城发生战事,君王带着群臣美眷向西南逃亡。

原文: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译文:皇帝仪仗队车队走走停停,到了距长安一百多里的马嵬坡。

原文: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译文:御林军停止前进要求赐死杨贵妃君王无可奈何,只得在马嵬坡下缢杀杨玉环。

原文: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译文:贵妃头上的饰品丢弃在地上无人收拾,首饰金雀钗玉簪珍贵头饰一根根。

原文: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译文:皇帝欲救不能掩面而泣,回头看到贵妃惨死的场景血泪止不住地流。

原文: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译文:风刮起黄尘格外萧索,回环曲折穿栈道车队踏上了剑阁古道。

原文: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译文:峨眉山下行人稀少,旌旗无色日月无光。

原文:蜀江水碧梁橡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译文:蜀地山清水秀,引得君王相思情。

原文: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译文:在行宫看见月色就伤心,夜里听到 *** 就断肠痛苦。

原文: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译文:时局好转皇帝重返长安,路过马嵬坡睹物思人徘徊不前。

原文: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译文:马嵬坡下荒凉黄冢中,佳人容颜再不见唯有坟茔躺山间。

原文: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译文:君臣相顾泪湿衣衫,向东望无心鞭马任由马前进回京城。

原文: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译文:回来一看池苑的地方依旧,太液池边芙蓉仍在未央宫中垂柳未改。

原文: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译文:芙蓉开得像玉环的脸柳叶儿好似她的眉,此情此景如何不伤心落泪。

原文: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译文:春风吹开桃李花物是人非不胜悲,秋雨滴落梧桐叶场面寂寞更惨凄。

原文: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译文:兴庆宫和甘露殿秋草丛生,落叶满台阶长久不见人打扫。

原文: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译文:梨园歌舞艺人头发已雪白,椒房侍从宫女红颜尽褪。

原文: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译文:晚上宫殿中流萤飞舞玄宗悄然思念贵妃,孤灯油尽仍难以入睡。

原文: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译文:迟缓的钟鼓声愈数愈觉夜漫长,星河泛白天快要亮了。

原文: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译文:鸳鸯瓦上霜花重生,冰冷的翡翠被里谁与君王同眠?

原文: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译文:阴阳相隔已经一年,为何你从未在我梦里来过?

原文: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译文:有个从临邛来长安的道士,据说他能用精诚招来贵妃魂魄。

原文: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译文:君王思念贵妃的情意令他感动,于是道士尽力去寻找贵妃的魂魄。

原文: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译文:腾云驾雾如闪电,上天下地找了个遍。

原文: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译文:找遍九天之上寻遍九地之下,却还是茫茫不见所寻不得。

原文: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译文:忽然听说在海上有一座仙山,这座仙山被云雾环绕隐隐约约。

原文: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译文:华美精巧的楼台阁被五彩云霞托起,那里面体态轻盈柔美的仙女数之不尽。

原文: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译文:当中有一个人字太真,肌肤如雪貌似花好像就是君王要找的杨玉环。

原文: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译文:使者来到金阙西边叩响玉石雕做的院门轻声呼唤,仙府庭院重重须经辗转通报。

原文: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译文:太真听说君王的使者到了,从绣饰华美的帐子里惊醒。

原文: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译文:穿上衣服推开枕头出了睡帐,珠帘与银饰的屏风接连不断地打开。

原文: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译文:半梳着云髻刚刚睡醒,来不及梳妆歪带着花冠就出厅堂来了。

原文: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译文:轻柔的仙风吹拂着衣袖微微飘动,就像当年贵妃的霓裳羽衣舞。

原文: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译文: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

原文: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译文:含情凝视天子使者托他深深谢君王,马嵬坡上长别后音讯颜容两渺茫。

原文: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译文:昭阳殿里的姻缘早已隔断,蓬莱宫中的孤寂时间还很漫长。

原文: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译文:从仙境遥望人世间,看不到魂牵梦萦的长安只看到茫茫尘雾。

原文: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译文:只有用当年的信物表达我的深情,钿盒金钗你带去给君王做纪念。

原文: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译文:把金钗、钿盒分成两半,我和君王各自留一半。

原文:但令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译文:但愿我们相爱的心就像黄金宝钿一样忠贞坚硬,天上人间总有机会再见。

原文: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译文:临别时殷勤地托使者寄语君王表情思,寄语中的誓言只有君王和我知道。

原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译文:当年七月七日长生殿中,夜半无人我们共起山盟海誓。

原文: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译文:在天愿为比翼双飞鸟,在地愿为并生连理枝。

原文: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译文:即使是天长地久也总会有尽头,但这生死遗恨却永远没有尽期。

白居易的简介要30多字-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题材集中是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个主题,“一吟悲一事”,主题非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小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