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是谁的女儿呀?文成公主的女儿的名字

wanfu 百科 108 0

文成公主是谁的女儿呀?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任成王李道宗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 *** 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善已经击溃了吐谷浑,伊然成为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经过一个多月的顶风冒雪的坚苦跋涉,春暖花开的时候,文成公主一行到了黄河的发源地一河源,这里水草茂盛,牛羊成群,一改沿途风沙迷茫的荒凉景象,让人精神为之一振。一路上很为吐着地势恶劣而忧心的文成公主这时也松了一口气,于是送亲队伍在这里作了数日的短暂休整。 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李道宗请出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相见,这位驰骋高原的吐蕃王一见到中土的金枝玉叶,顿时为她而倾倒,只见文成公主身着华美的盛服,神态端庄,气度文雅,与原始质朴的吐蕃女子完全不可同日而语。而文成公主所见到的松赞干布,虽然被高原的烈日和狂风塑造得黝黑而粗犷,但配上他高大健壮的身材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豪爽之气,显得十分英武;文成公主心中暗自庆幸,自己算是嫁了一个伟丈夫。 送亲和迎亲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进入了逻些城,在李道宗的主持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就建成了,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更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公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国家,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籽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顶壮的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的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国家。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国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悦眼,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派长史王玄策出使吐蕃,一方面和洽两国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去看望远嫁的文成公主。王玄策率出使队伍带着大批绢帛文物上路,途经天竺国时,不幸遭到天竺人的抢掠,除了王玄策带着少量人马逃出外,大部分人马及物品全都抢去。王玄策狼狈地抵达吐蕃,拜见了松赞干布并说明了遭劫的情况,松赞干布认为天竺国是有意挑衅,破坏他与大唐的关系,于是派遣大军讨伐天竺,捣毁了他们的都城,俘虏了天竺王子,还缴获了大批牲畜,救回了唐朝使节随从人员,算是替大唐使节出了一口气。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太子嗣位为唐高宗。新任大唐天子授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封西海郡王,并且派特使送去大量的金银、绢帛、诗书、谷种,并特为文成公主送去了饰物和化妆品,以嘉勉她和亲抚蕃的功德。 松赞干布因之上书谢恩,并忠心地表示:“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勤兵赴国除讨。”并献上珠宝十五种,请代置太宗灵前,以表哀思。唐高宗对松赞干布的忠心十分感动,又晋封他为宾王,更赐彩帛三千段;吐蕃使者到长安后大开眼界,趁唐高宗高兴之机,向他请求赐给造酒、碾米和制造纸笔墨砚的技术,唐高宗都—一答应了。大唐王朝与吐蕃的关系,在文成公主联络的基础上,至此已到了水 *** 融的顶峰。 在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努力推行改革,及大论(吐蕃的宰相职)禄东赞的妥善谋划下,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能称霸西域,成为大唐王朝西方的有力屏障。 可惜不久之后,松赞干布去世,他的孙子继位为赞普,因赞普年幼,所以国事多由禄东赞一手掌握理,家事则由文成公主操持,这时一切还算平稳。然而不久禄东赞也死去,他的儿子钦陵沿袭作了大论,这时吐蕃与邻邦士谷浑关系恶化,他们均上书向唐廷请求论断是非,而唐高宗迟迟不予裁决,钦陵按捺不住,起兵击溃了土谷浑。不料这一举动却触犯了唐廷的威严,唐高宗认为在他还没有作出判决之前,吐蕃就擅动武力,简直不把大唐天朝放在眼里,因此在咸享元年,派薛仁贵督师讨伐吐蕃。 谁知薛仁贵的军队在大非川一带被吐蕃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从此吐蕃人不再服大唐的气,连年兴兵进犯大唐边境。唐廷派大军长驻洮河镇守,以防吐蕃军队的骚扰,双方陷入了敌对局面,吐蕃成为唐王朝始终无法解决的更大敌人。 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初春,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开始,到唐高宗威享元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为止,整整三十年的岁月,由于文成公主的博学多能,对吐蕃国的开化影响很大,不但巩固了唐朝的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域,这是唐太宗的得意之作,可惜唐高宗最终不能善加利用,轻易挑动战争,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使得文成公主苦心孤诣所营造的和睦局势嘎然而止,怎不令人痛惜。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但也没能改善两国的外交关系。而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引起了所有吐蕃人的衰痛。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土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 *** 视为神明。

文成公主的女儿的名字

根据史料记载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没有后代。
文成公主(625~680年11月1日),唐朝宗师女,汉族。本是唐室远支宗室女。唐贞观14年(640),唐太宗李世民封李氏为文成公主,唐贞观15年(641)远嫁吐蕃,成为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
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两百年间,凡新赞普即位,必请唐天子“册命”。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
贞观23年(649),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并授松赞干布“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派专使往长安吊祭太宗,献金十五种供于昭陵(唐太宗墓),并上书唐高宗,表示对唐朝新君的祝贺和支持。 唐高宗又晋封松赞干布为“王”,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奖。
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 *** 仍保存 *** 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据记载,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尺尊公主没有后代。
松赞干布跟蒙氏妃生一子,称为贡松贡赞。
另据野史记载,松赞干布小时候有一长兄达赞干布,出生不满一年即因病夭折,因忌讳此事当地人均忌口不谈,后文献亦均无记载,故无从考证。
松赞干布的独子贡日贡赞逝于父亲之前。所以松赞干布殁后由贡日贡赞之子芒松芒赞继任赞普。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发生在哪位帝王在位期间

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和亲是在唐朝,唐太宗在位时期。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唐太宗将李氏封为文成公主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文成公主是宗室女,不是皇帝的亲生女儿,但她在吐蕃地位很高。
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途经西宁,翻日月山,长途跋涉到达 *** 。松赞干布率群臣到河源附近的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内)迎接文成公主,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之后与公主同返逻些(今 *** ),为公主筑城、修建宫室。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17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今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礴。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 *** 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

贞观时大唐如此强盛,李世民为何要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贞观15年(641年)正月十五,唐太宗李世民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诏令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史书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祖籍、出生地、名字、父母,只记载她为宗室女。人们多猜测其父就是送亲的李道宗,此说小编不敢苟同。唐朝十七位和亲公主十六位有名有姓记载很详细,只有文成公主成谜。如果她真是李道宗女儿,那么应该没啥避讳的。贞观十四年李世民把李道宗叔伯兄弟淮阳王李道明女儿弘化公主嫁给吐谷浑,记载就很详细,李道明由于送亲时不小心说漏了嘴,告诉人家公主不是李世民女儿,而是他的女儿,结果被夺去王爵。从后来文成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及尊崇以及送亲的李道宗在李唐宗室的地位和尊荣来看,文成公主很可能就是李世民亲生女儿。由于和亲毕竟不大好听,所以李世民避谈此事,史书也讳莫如深。后来李治和武后的女儿高阳公主也被吐蕃求亲,李治武后不想直接拒绝,遂让高阳公出家当了道姑婉拒。如果是别的公主,估计就嫁出去了。

早在贞观8年(63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就遣使大唐,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但是遭到唐太宗李世民直接拒绝。吐蕃使者没有完成使命不敢回 *** ,就在长安逗留想辙,正好赶上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回去后便告诉松赞干布,李世民之所以拒绝婚约是由于吐谷浑王从中作梗。于是贞观12年(638年)七月初,松赞干布借口吐谷浑破坏他娶媳妇的美好计划,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联军,兵锋直逼松州(今四川松潘),扬言若不答应和亲,便要率兵大举入寇。(公主不至,我且深入。)松州都督韩威轻率出战,大败而归,被吐蕃团团围住。此战唐军虽然损失不大,但是影响不小,好多原本附属唐朝的羌酋趁机发动叛乱,松州眼看就要失陷,形势比较危急。

李世民原本没有把吐蕃这帮乌合之众放在眼里,他的主要军事目标是东北的高句丽,可是吐蕃得寸进尺,不大搞眼看不行了,遂于八月中旬,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兰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牛进达作为唐军先锋首先与吐蕃军交战,九月初掩其不备,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斩首千余级。松赞干布大惧,在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了吐谷浑、党项、白兰羌,遣使谢罪,再次请婚,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前来正式下聘礼。李世民于是将文成公主嫁给了他。

松州之战是大唐和吐蕃的试探性战役,一触即收,唐军显示了自己强大的战斗力,吐蕃退出唐境表示了臣服,双方其实损失相当,都不大。松赞干布为啥退兵,一来此行并非想占领唐朝领土,只是想秀一下军事肌肉,逼迫李世民赐婚。赐婚并不仅仅是想娶个媳妇,而是想让唐帝国认同吐蕃的地位。如果真的大打的话,肯定占不到啥便宜,意思意思就行了。而且吐蕃国内局势并不稳定,其大臣请返国,不听,自杀者八人,松赞干布怕了,于是撤了。那么唐军为啥没有乘胜追击,一来吐蕃快速退兵并遣使谢罪,唐军让吐蕃臣服于唐朝的作战目的已经达到,二来吐蕃对唐朝威胁不大,李世民当时对它并未特别关注。他的主要军事目标是东北的高句丽,因此没必要对吐蕃大动干戈。

那么此战之后李世民为何答应了松赞干布的和亲,还把亲生女儿嫁给他呢。因为此战唐军也见识到了吐蕃这股新兴势力的强大,如果不答应和亲的话,李世民就得在西线集结重兵防止吐蕃东侵,那么他就没办法以全部精力东征高句丽。当时吐蕃只是疥癞之疾,而高句丽却是心头大患,如果不把吐蕃安顿住了,唐朝就会陷入项羽彭越挠楚的困境,两线作战可不是闹着玩的,搞不好就会亡国。后来李世民征伐高句丽无功而返,松赞干布以女婿的身份献上一只高达七尺的空壳子黄金鹅,里面装了三斛青稞酒,称赞李世民是翱翔于天空的鸿雁。由此可见李世民的和亲政策是极其明智的。

那么和亲丢人吗?是一国屈辱吗?人们称颂明朝“无汉唐之和亲,无两宋之岁币”是好话吗?其实这是不了解和亲真意。恩格斯在论述中世纪封建主之间的联姻现象时一针见血的指出:结婚是一种政治行为,是借一种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和亲政策”正是为了达到这样或那样的政治目的而出现的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崔明德先生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一书中按照和亲的功能和性质将和亲分为七个类别:以汉与匈奴联姻为代表的安抚型;结交军事同盟型;以隋唐与突厥和亲为代表的分化瓦解少数民族政权型;以唐与回鹘和亲为代表的借兵及酬恩报德型;唐与吐蕃、契丹、南诏和亲的发展关系型;以辽与西夏联姻为代表的巩固盟好型;以满蒙联姻为代表的政治联盟型。为何昭君出塞和文成入藏能成为千古美谈,因为和亲促进了民族团结,避免了战争灾难,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所以不丢人。但是李世民出嫁亲生女儿到外邦毕竟很心痛,所以不喜欢让人提起这茬。

唐太宗要下嫁文成公主给来国使者提了哪几个问题?

最近上美术课讲到了步辇图,很好奇关于步辇图所描绘的那个故事~~关于唐太宗给使者提的5个问题,以及吐蕃使臣禄东赞是怎么回答的~~望知道的人能告诉我~~~
这则传说普遍流传在藏族各个地区,真是人人皆知,个个乐道。传说讲的是:藏王松赞干布是个英明有为的赞普,他仰慕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又听说皇帝唐太宗有一位贞淑美丽的女儿文成公主,便想求娶来做妃子。于是派出聪明能干的大臣噶尔·东赞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国都长安请婚。不料同时还有波斯、霍尔、格萨和印度等处的使团也来求娶文成公主。各处婚使都希能迎回贤慧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王妃,这使唐太宗非常为难。为了做得公平合理,就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于是,展开了一连串比巧斗智的场面,先给了使臣们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带,叫他们把柔软的丝带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抢先接去,想尽千方百计,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这时,噶尔·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然发现一只大蚂蚁,便灵机一动,将一根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腰上,另一头系紧丝带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边抹上蜂蜜,把蚂蚁放进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便带着丝线,曲曲弯弯爬去。爬了一阵丝线忽然不动了,原来蚂蚁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呐。噶尔挺着急,忙顺着孔眼往里慢慢吹气。这时,蚂蚁也歇过来了,便借助吹气的力量,很顺利地从那边爬出来,由于拉着丝线爬弯弯曲曲的路,特别费劲,所以蚂蚁的腰部都给勒得细细的了。噶尔·东赞见蚂蚁爬出来,高兴极了,赶紧抓住丝线,慢慢拉扯,把丝带也拉过来,穿在明珠上了。噶尔胜利了,又开始了第二场比赛。这时,皇帝叫人牵了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马驹来,让婚使们分辨出哪匹母马是哪匹马驹的母亲。各位婚使轮流辨认,有的按毛色分,有的照老幼配。有的以高矮比。但是,都弄错了。最后,轮到噶尔·东贷了,他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着,在一天之中,只给马驹料吃,不给它们水喝。第二天,把马驹放到母马群中。马驹都急急忙忙地找到自己的妈妈去吃奶。于是,被噶尔分辨出 来了。第三次比赛是认鸡。有一百只母鸡和几百只小鸡,请婚使们指出哪些小鸡是哪只母鸡孵的。这件事又把其他婚使难住了,谁也指认不清。噶尔便把鸡群赶到广场上,撒了很多酒糟,母鸡一见吃食,就“咯咯”地呼唤小鸡来吃,这时大多数小鸡都跑到自己妈妈的颈下啄食去了。但是还有一些顽皮的小鸡,不听母鸡呼唤,各自东奔西跑地去抢食。于是噶尔一边学着鹞鹰的叫声,一边大声喊道:“鹞鹰来了!抓小鸡了!”鸡娃听见,以为真的。便都急忙钻到自己妈妈张开的翅膀下藏起来。刹时,广场上一片寂静,只见老母鸡护卫着各自的小鸡,警戒的向四周巡视着,准备抵抗侵袭者。真是一幅奇炒的景象。大家见了,都很佩服噶尔的智慧。 后来,又经过识木、宰羊揉皮饮酒、赴宴找路回店等等比试。也都被噶尔·东赞以超人的智谋获得胜利。最后,在汉族老大娘的帮助下,从五百个穿着打扮一样的美女中指认出文成公主,终于完成了迎亲使命。文成公主带着汉族的文明前往 *** ,成为历史上“汉藏联姻”的佳话。 这则传说受到藏族人民广泛的喜爱,后来还被编成藏戏搬上舞台。有的情节还被画成壁画,历史学家也把其中的主要情节写进自己的历史著作中。它之所以受到藏族社会各阶层的一致喜爱和重视,首先是因为传说表现了藏族人民十分珍视汉藏兄弟民族团结友爱的感情,并赞扬了对两族团结的加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的人物。因为,汉藏两族的团结,有益于祖国的统一,有益于两族的交流,特别是有益于藏族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传说中说:“文成公主出发到 *** 来了。她从内地带了青稞、豌豆、油菜籽、小麦和荞麦五样粮食的种子;带了耕牛和奶牛;带了白的、黑的、红的、蓝的和绿的五种颜色的羊;还有许多内地的铁匠、木匠、石匠也跟着文成公主一起进藏来了”。在许多藏族史书和藏戏中也说,唐太宗赐给文成公主历算、经典三百卷,各种手工技艺六十种,能治四百零四种病的药材,百种验方、针灸医术和四种炮制医药的 *** 等。至于汉文史书中则记载得更为确切翔实,就不一一引证了。凡此种种都是符合藏族社会进步的要求和人民利益的。所以人民在传说中加以沤歌是很自然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