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本质和结构?社会的经济结构?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解析:
一、1社会经济结构的内容和功能
(1)从内容上看,社会经济结构的就是生产关系的总和。但是这社会经济结构中,各种生产关系并不是起同样的作用的。在多种生产关系中必然有一种生产关系占据统治地位,起着主导作用。正是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
(2)作为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有其特殊的功能:
之一,生产力中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如果不通过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就只是可能的生产力。经济结构以一定的形式把人与物结合起来,是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基本前提。
第二,经济结构直接决定社会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构成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的现实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的社会经济结构称为经济基础。
2生产力的特性
(1)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生产力的特征,即生产力具有:
之一,生产力具有属人性。
第二,生产力具有客观性。
第三,生产力具有社会性。
第四,生产力具有历史性。
(2)根据在生产力系统中存在和作用的不同方式,可以把它的构成因素分为实体性因素、渗透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
实体性因素是指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渗透性因素是指科学技术、信息、教育、管理等,它们没有实物形态,是通过渗透在实体性因素中而发挥作用。
社会性因素是指与生产的组织和管理有关的因素,组织与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高低。社会生产的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时间的节约而得到实现,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社会,不会因为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消亡。
3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国家的起源及其特征表明,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它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事物,控制一定的社会秩序,并且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不断扩大的趋势,但其目的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2)国家的本质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国家的职能一般分为对内、对外两类。国家的对内职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职能,即调整阶级关系,强制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服从并镇压其反抗,同时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民主,以特定的专政和民主相结合来确保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其二,社会职能,即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组织和管理职能,即调节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干预、调节社会经济生活或直接组织经济建设。国家的对外职能则是国家作为特定的社会主体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一方面组织国防,维护国家 *** 和领土完整,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另一方面则是根据本国尤其是统治阶级的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参与国际经济政治生活。
国家的内外职能紧密相关。一般说来,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和延伸,对内职能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和后盾,二者都是国家阶级本质的体现。
4社会的观念结构和意识形态
(1)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多种社会意识形态组成的有机整体和联结方式。与经济基础以及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观念结构又称思想的上层建筑或观念的上层建筑,它同政治结构一起构成了社会上层建筑的整体。社会的观念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的反映,它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为经济结构服务。按反映社会生活的侧重面和方式的不同,观念结构分为艺术、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宗教和哲学等不同形式。这些形式各有特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组成了社会观念结构的整体。
(2)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社会意识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它是人们对社会存在即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
社会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的诸形式,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念和哲学思潮;二是科学,即非意识形态部分,包括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等。在社会意识诸形式中,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意识形式,称为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这是意识形态的本质。其表现为: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具体的,抽象的意识形态是不存的,意识形态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意识形态是历史的,永恒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超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社会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因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在思想上、精神上也必然上统治地位。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认识各种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观念具有重要的 *** 论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揭开各种观念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阶级实质。
5文明和文明形态
(1)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成果,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与人类的野蛮状态相区别的、表明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因此文明的进步和发展的程度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总的说来,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文明。
(2) 社会文明具有多种形态。其实由于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形态的有机统一体,所以人类文明也就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的有机一体。
物质文明是社会维持自身存在的物质基础,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生活的进步,一个社会的物质文明状况,标志着这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
精神文明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智力和精神支柱,它表现为社会科学和教育水平,以及社会思想道德面貌。
政治文明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和享有各种民 *** 利的程度。
上述三种文明虽然有各自的规律,但它们在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
二、本章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一)核心概念
1生产方式:人类获取物质资料的一定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它体现了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生产关系: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形成的相互间的客观经济关系。
4经济基础: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处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各方面的总和。
5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以及相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6国家:起源——历史范畴,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实质(阶级范畴、政治范畴)——统治阶级实施统治的暴力工具。
7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密切联系具有鲜明阶级政治性。包括:艺术、宗教、伦理道德、政治法律、思想、哲学以及一部分社会科学。
8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狭义上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及其成果的总称。
9文明:是指人类活动中的积极成果,标志着人类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
(二)基本原理
1社会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一)内涵:社会意识形态虽然依赖于社会存在,但是具有独有的规律、能动的作用。
(二)表现
(1)它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特性;
(2)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发达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发达;经济落后的国家意识形态不一定落后;
(3)具有历史继承性;
(4)各种形式相互渗透影响作用;
(5)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社会意识具有阻碍作用。
2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1)相互区别
①物质文明是在经济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物质生产和经济生活的进步。
②政治文明是在政治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
③精神文明是在文化领域创造的财富和成果,主要表现为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
(2)相互联系
①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提供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
②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提供政治保证和法律保障。
③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本章常考知识点
本章是比较容易出题的部分,特别本章又涉及到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些是比较容易出材料题的部分。
1.社会存在的本质和社会规律的特点,这是常考点。如选择题对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认定,如“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历史是有规律的,所以历史是可以重复出现的”,等等。
2.运用经济与政治关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概念。经济是政治的基础,不管资产阶级的政治家们说得如何光明正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是为其阶级利益服务的,这是问题的本质。
3.先进生产力与科学技术问题。科学技术是之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002年考过先进生产力的问题。
4.文化和先进文化问题。2003年考的就是文化的功能和作用问题。
二、本章2005年试题标准答案分析
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2005年试题分析题第34题)
【答案】(1)这一精巧的设计表明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人类主体既是导致环境污染的责任者,又是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2)人类要想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一方面,自然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运用已获得的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指导实践,达到对自然界的改造。
(3)度是指事物保持其质和量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的原则。只有在一定的范围内,事物才能保持它自身的存在,超过了特定的范围,就会向对立面转化。在度中,质和量相互规定、相互渗透,密不可分,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使事物的变化保持在适当的量的范围内,既防止 “过”,又要防止“不及”,采取正确的 *** ,促使在实践活动中取得成功。
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也必须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是能够满足人类的合理需要的,只要人们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地球的自然资源又是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的,如果人们违背了客观规律,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环境,就会破坏作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体而存在的生态系统,反过来会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甚至整个人类的生存。
【解析】题目中“三扇门”的设计相当精巧,问题设置也很准确。
第(1)问,这个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哪种基本关系,主要考查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向互动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和认识关系。“环境污染的是谁?”,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污染环境就是污染人类自己。所谓“环境”是人类自己的生活环境;“环境污染者是谁?”强调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的污染行为是祸害,人是污染者又是被污染者,这就是在过度征服中所得到的自然界的惩罚;“治理环境的受益者是谁?”,强调的是人与自然关系中的一致性。人作为主体,环境作为客体,这种双向化运动体现很明显。
第(2)问主要考查的是对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解,人类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应当坚持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3)问主要考查对“度”的理解与运用。在整个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有机联系中,人类也处在“度”的规定中。一方面,人类自身繁衍有“度”的要求;另一方面,大自然从质的多样性、量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满足人的需要方面也有度的要求。人作为大自然发展的更高产物,合理适度的需求满足本来就属于大自然有机联系的范畴,也存在着一定主观变化的空间;但是大自然的资源基本属于非再生资源的范畴,不可能无限地满足人类的贪婪。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
1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生产力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它由多种要素所构成。生产力要素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实体性要素;一类为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
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其中,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并从事生产实践的人。它是生产力中首要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更具有决定性的力量。
点评:
科技是之一生产力,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可以转化为直接生产力。
2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是实现社会发展多重目标的根本条件,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重要思想的提出,从实践主体的角度,为把"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真正贯彻和落实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提供了根本保证。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使劳动者的智能迅速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正在经历着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
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在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的同时,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又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
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我们带入了信息时代。
伴随科技迅速发展而来的是“知识爆炸”,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学习已日益成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储存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便利。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使人们能更多地从事科学、艺术、文化、教育等事业的创造性活动。
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
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如扩大了人们的交往,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现代科技革命对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更重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具有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能在科学技术上不断进取,就可能实现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事实表明,我国制定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自主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是正确的战略决策。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是指人类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和发展阶段,是社会结构的总和。而社会结构则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经济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它决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制度,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等。
而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道德观念等。这些制度和观念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形成,并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的发展。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经济基础,而民主制度、法治、个人主义等则是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但经济基础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础。这是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财富分配方式,而这些因素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形态和发展方向。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工人则只能卖力气,这决定了资本家能够掌握社会财富和政治权力,而工人则处于弱势地位。
总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形态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的总体形态。只有深入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为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企业价值评估中,分析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 )。
企业价值评估中,分析的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 )。
A、产业结构
B、分配结构
C、交换结构
D、消费结构
E、技术结构
A B C D E解析:
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结构。其中,最重要的是产业结构。
【知识点】宏观环境分析的具体内容
【考点】社会经济结构
【考察方向】概念理解
【难易程度】易
*** 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
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和对中国丝、茶等农副产品的收购,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原本占主导地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受到强烈冲击,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
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但是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一定程度上致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清廷对于《南京条约》的不平等性反应并不激烈,反而对中英两国文件采用平等体制感到不安。 但是经济上,对外贸易迅速增长,同时也对外国开放了中国市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