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

wanfu 百科 87 0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

  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

  一、欧洲共同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20世纪50年代,西欧各国生产力得到了较快发展,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加强。

  ②主要原因: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③直接原因:为了摆脱美国控制。

  2、成立: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3、性质:区域性经济一体化组织

  4、合作内容:关税、农业、货币,加强科技合作(其中关税同盟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两大支柱)

  5、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实力增强。

  ②美国霸权地位严重消弱,不得不改变对欧政策。

  ③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了多极化的发展。

  二、日本

  1、经济发展的原因

  ①基本前提:日本推行民主化改革,铲除了残余的封建因素。

  ②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③日本 *** 重视科技和教育,利用国家政权大力推动经济发展。

  2、影响

  ①日本经济逐渐达到和超过战前水平,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②日本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③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国、日本、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④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加速了多极化进程。

  高中历史易错易混知识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易错点

  1、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之一人”,但他对西方的了解并不深入,只是开研究、学习西方之先河。

  2、坚持“中体西用”的不只是地主阶级洋务派,还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3、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来宣传变法,新文化运动则喊出“打倒孔家店”,但二者的本质都是在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

  易混点

  1、近代史上几次不同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则是用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问题,并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解放”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的比较

  抵抗派以林则徐为代表,洋务派以奕欣、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两派虽都属地主阶级的派别,但两者目的的侧重点不同。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即抵抗外来侵略;而洋务派则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维护清朝统治,镇压人民反抗斗争,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3、维新派与洋务派虽然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但主张明显不同。洋务派维护封建制度和思想文化,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教育制度,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两派主张不同的根源在于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4、维新派(改良派)、革命派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但具体的主张并不同,维新派(改良派)都要求保留清王朝,实行君主立宪制,而革命派则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新派(改良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

  5、对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学习,就抓住三大特征、四个阶段

  三大特征:一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 *** 侵略、启蒙和救亡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二是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

  深化的历程;三是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如新思想的`萌发、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 ***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四个阶段:从 *** 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 *** 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

  一、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

  1、背景:

  (1)平贵矛盾突出。(表现在:富有的工商业者与贵族、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

  (2)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2、奠基:索伦改革

  (1)内容:

  经济上:颁布解负令;鼓励发展工商业等。

  政治上:按每年的收入多少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规定不同等级享有的政治权利;规定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更高法院——陪审法庭。

  (2)原则:中立。

  (3)评价:

  积极:开启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进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广大平民和工商业者的权利,贵族势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局限性: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化解社会矛盾。

  3、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1)内容:(政治上)

  划分十个行政区取代原来的四个血缘部落;五百人会议取代“四百人会议”,并对所有人开放;确定了抽签和轮值原则;组成十将军委员会;陶片放逐法等。

  (2)评价:(意义、影响)

  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的控制,雅典国家正最终形成;标志着雅典民主制度的正式确立。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伯里克利改革)

  1、背景:

  (1)进入古典时代。(希波战争的胜利)

  (2)雇工贫农地位提高、工商业民主派活跃等。

  (3)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连任首席将军。

  2、内容:扩大民主制

  (1)扩大公民参政范围:除十将军外,所有官职向所有的公民开放,并都已抽签方式产生。每个公民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等。

  (2)拥有三大民主政治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等作为常设机构。

  (3)制定津贴制度。目的是鼓励公民参与公共事务,是民主政治的一个保障。

  3、评价:贵族的政治权力被削弱,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失:

  (1)范围:对广大奴隶专政的基础上,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

  (2)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

  (3)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

  (4)后果: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成也民主,败也民主”。

  2、得: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

  (1)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民主提供了思想基础。

  (2)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

谁有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的笔记总结或结构框架什么的⋯⋯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林则徐: 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之一人”。 

      魏  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派别:地主阶级抵抗派 

      目的:学习西方军事技术,抵御侵略,维护清朝统治。       评价:缺乏具体实践;但是具有思想启迪作用。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理解) 

背    景:①西学的传播,猛烈冲击着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②清 *** 面临内忧外患。 派    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含    义:“中学为体”(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 

口    号:“自强”、“求富” 

作    用:举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创办新式海军、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局     限:由于没有改变封建制度,“中体西用”思想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3)维新思想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派    别:资产阶级维新派 

共同主张:① 变法图存;② 兴民权、设议院、君主立宪制;③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历史作用:①维新思潮是近代中国之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②更大功绩是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4)新文化运动:① 经济基础——“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② 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队伍壮大,强烈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③ 思想基础——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 

④ 直接原因——袁世凯为复辟造舆论,掀起复古尊孔逆流 

标    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派    别: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激进派 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主要阵地:《新青年》 

主要内容:①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②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竖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 

③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最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新文学的典范) 

④ 十月革命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史意义: 

      ① 性质: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② 弘扬了民主与科学,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主要功绩),空前解放了思想。 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④ 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⑤ 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局 限 性:① 脱离广大群众; 

② 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注意的主要文章 (6)三民主义内容及评价(简单应用) 

内容:“民族主义”即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即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心分配问题,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核心:民权主义 

实践:指导了辛亥革命;指导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评价:①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

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 *** 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② 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7)三大政策内容(识记) (8)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作用 

另外附一张图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希望可以帮到你,请支持,谢谢!!!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历史必修三学完学什么?

历史必修三学完,就该学选修课了!有的地方选修改革,有的地方选修人物,有的选修战争!有的三个都选!这个是具体各个学校根据各自学校的情况而定!但但稍微比较好的学校,都会尽快结束选修课,在高二第二学期中期开始高考一轮复习,为高三争取时间!

有谁有高中历史必修三的练习题啊?复制粘贴过来呗。。。能复制多少复制多少,谢谢啦啦啦啦啦。。。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K12资源实时更新来自:百度网盘提取码: 1234复制提取码跳转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单元知识框架-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历史必修三(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被称为中世纪末的产物?)

仅列明朝,因为清朝自身毫无进步之处可言。
一、政治上
在君臣关系上,嘉靖万历年间的思想家何心隐提出君臣应该是完全平等的
“君臣相师,君臣相友”“相友而师”
在舆论监督上
万历年间的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提出“天下之是非,自当听之天下”
在权力分配上,
东林党人钱一本提出“大破常格,公天下以选举”
王夫之提出的虚君立宪思想
“有天子而若无,则无天子而若有,主虽幼,百尹皆赞成治之人,而恶用标辅政之名以疑天下哉?”
“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君子正而小人安,有王者起,莫能易此”

黄宗羲提出的揭露君主专制本质的思想
“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鸣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二、经济上
王夫之明确提出皇帝也不能侵犯私有财产的主张
“若土,则非王者所得私也。”“民所治之地,君弗得而侵焉。民之力,上所得而用,民之田,非上所得而有也”
“王者虽为天地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谈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
土乎”
不干涉的经济主张:
“人则未有不自谋其生,上之谋之,不如其自谋,上为谋之,且弛其自谋之心,而后生计愈蹙”

三、对待外国文明的态度上
瞿太素说:
“其人而忠信焉,明哲焉,虽远在殊方,诸夏也。
若夫汶汶焉,汩汩焉,寡廉鲜耻焉,虽近于比肩,戎狄也”。

逃亡日本的朱舜水说“世人必曰:‘古人高于今人,中国胜于外国。’此是眼界逼窄,作此三家村语。”(《与陈遵之书》)
徐光启说:“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
这一个主张得到了崇祯皇帝的全力支持。事实上,明朝的时候,中国民间和官方已经同时展开对西方科技思想书籍的大规模翻译。
在徐光启生前,在明朝郑府的支持下,围绕着编写《崇祯历书》而对西方天文数学着作进行了大规模的翻译和引入,徐光启死后,李天经接任了他在科学方面的工作,不仅继续完成《崇祯历书》余下部分的编写,而且按照徐光启“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的原则,在明朝郑府的支持下,继续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对其他西方科技着作的翻译。

四、在开眼看世界上
人们把林则徐,魏源所成是睁眼看世界之一人,实际上这种说法根本错误,比他们早两个世纪,徐光启等一大批明朝知识分子已经把视野转向世界,并且认识到中国以后更大的竞争对手是西方殖民强盗
徐光启在《复苏伯润柱史》信中说“今之建贼,果化为虎豹矣,若真虎豹者,则今之闽海寇夷是也”

五、在以人为本,张扬个性上
王阳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吉凶灾祥?天地鬼神万物离去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了。”
王艮说“知得身是天下国家之本,则以天地万物依于己,不以己依于天地万物”
罗汝芳说“夫所谓立身者,立天下之大本也。首柱天焉,足镇地焉,以立人极于宇宙之间”
汤显祖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贵生书信记》《明复说》)
明末大思想家陈确说“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到好处,即天理也;向无人欲,则亦并无天理之可言矣”

六、在破除束缚,解放思想上
王阳明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答罗整庵少宰书》)
王阳明又说“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天下之公也,公言之而已矣。故言之而是,虽异于己,乃益于己也;言之而非,虽同于己,适损于己也。益于己者,己必喜之;损于己者,己必恶之。”

明代唯物主义思想巨人王廷相把“惟先儒之言是信”的人嘲笑成函关之鸡
“学者于道,不运在我心思之神以为抉择取舍之本,而惟先儒之言是信,其不为函关之鸡者几希”
冯梦龙在《广笑府叙》中说“又笑那孔夫子这老头,你絮絮叨叨说什么道学文章,也平白的把好些活人都弄死了”
象不象鲁迅在五四时期说的话,然而这是提前了将近三百多年说的话。

七、在社会进化论方面
嘉靖时期的思想巨人王廷相在《雅述》下篇中说
“儒者曰:天地间万形皆有敝,惟理独不朽,此殆类痴言也。理无形质,安得而朽?以其情实论之,楫让之后为放伐,放伐之后为篡夺,井田坏而阡陌成,封建罢而郡县设,行于前者不能行于后,宜于古者不能宜于今,理因时致宜,逝者皆刍狗矣,不亦朽敝乎哉?


八、在文明演变发展方面
王夫之说“大昊以前,中国之人若麋聚鸟集,非必日照月临之下皆然也,必有一方焉如唐、虞、三代之中国。既人力所不通,而方彼之盛,此之衰而不能征之,迨此之盛,则彼衰而弗能述以授人,故亦蔑从知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昊以前,中国人不过是麋聚鸟集的野蛮人而已,但未必在日照月临之下的全世界都是如此。肯定在某个地方存在一个比中国更早步入了文明的社会,只不过因为人力不通,所以那边文明正处于强盛时期的时候,中国这边由于处于野蛮状态,而不能知道罢了。而到了中国文明强盛起来的时候,那边的文明衰落了下去,不能显示出它的光辉,所以中国这边也还是不能知道罢了。
“在近小间有如此者,推之荒远,此混沌而彼文明,又何怪乎?《易》曰:‘乾坤毁则无以见易’,非谓天地之裂也,乾坤之大文不行于此土,则其德毁矣”
“中国之文,乍明乍灭,他日者必且陵蔑以之于无文,而人之返乎轩辕以前,蔑不夷矣。”
也就是说中国的文明一会儿明亮,一会儿熄灭,将来必定消失退化到没有文明的状态,人也退化返回到轩辕以前,没有一个不是夷狄(“蔑不夷矣”)。显然这里的“夷”正是和文明对立的野蛮的同意词。

九、在捍卫文明,抵抗野蛮上
王夫之说“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
“夷夏者,义之犹严者”“不以一时之君臣,废古今夷夏之通义也”
痛斥“败类之儒,鬻道统于夷狄盗贼而使窃”
朱舜水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也很大,这有梁启超和李大钊的话为证
梁启超说“舜水尤为伉烈,他反抗满洲的精神,至老不衰……(舜水的话)入到晚清青年眼中,像触电气一般震得直跳,对于近二丅十年政治变动影响实在不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李大钊说“先哲朱舜水,身丁亡国大痛,间关出走,飘零异域,无时不以恢复中原为念。虽至势穷力尽,曾无灰心挫志,直至死而后己。……钊生当衰季之世,怆怀故国,倾心往哲。每有感触,辄复凄然”(1913年《言*》月刊)

十、在节制人口,计划生育问题上
冯梦龙说“不若人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少,何以养之?”(冯梦龙《太平广记钞》卷七,1626年,天启六年出版)
宋应星说
“一人两子算盘推,积到千年百万胎,幼子无孙犹不瞑,争叫杀运不重来”

十一、在提倡妇女解放,恋爱自由上
谢肇制在《五杂俎》中说
“‘父一而已,人尽夫也’,此语虽得罪于名教,亦格言也。父子之恩,有生以来不可以移易者也。委禽从人,原无定主。不但夫择妇,妇也择夫也。谓之人尽夫,亦可也”
“即今国家律令……妇再适者,无禁焉。淫者,罪止于杖而已。岂非以人情哉?抑亦厚望于士君子,而薄则于妇人女子也?”
十二、在物竞天择,人由动物进化而来的观念上

明朝中期大思想家王廷相明确提出自然界是弱肉强食,优胜劣汰,自然万物并非为人所设,人不过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员,只不过人比其他动物聪明,所以才能驾驭趋势食用其他生物而已
十三,在文学思想上面
明代万历时期有着名的袁氏三兄弟,建立的文学派别叫做公安派
而这个公安派居然直接成为了中国五四新文学丅运动的先驱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第四十三页中说
“假如从现代胡适之先生的主张里面,减去他受到的西洋的影响,那便是公安派的思想和主张了”
民国时期着名学者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
“晚明和五四时代的新文学丅运动,精神完全相同”

十四,文字改革,汉字拉丁化拼音化,以及创建世界语
明末四公子之一的方以智,同时也是明末四大思想巨头之一的方以智,主张汉字拼音化(比五四时期鲁迅等人的主张早了将近三百年)
在《方以智传》中说“方以智主张文字拼音化,他仿西文列汉字成字母,依照音韵变化列出《旋韵图》”“方以智欣赏西方的拼音文字,希望中国和西方有朝一日能享同文之化。他设想进行文字改革必须先设立一个共同遵循的法则,有了它,可‘以近推远,以今推古’。”
他说“数千载之下,亿万里之外,皆可以对翻,小则明文字之音义,一贯而知,大则知无声之原,以尽声音之变,和乐律,通鬼神,格鸟兽”
《方以智传》的作者感慨道:“这对于一个坚持改革的启蒙思想家,是何等博大的气魄,但是方以智的时代却不能给予他施展抱负的必要条件。他的愿望停留在纸上,近三百年之后,才被炎黄后裔逐步化为现实”
事实上方以智在1639年(崇祯24年,这个时候他才28岁)完成他的的巨着《通雅》和《物理小识》之后两三年,满清就入关了,方以智投入了反清洪流中,他身为明朝进士,受过崇祯皇帝亲自见解,自然成为满清肉中钉眼中刺,后流亡各地,被迫削发为僧,但到康熙十年,还是没有能逃过满清毒手,被抓捕,押解途中,经过惶恐滩,也就是文天祥诗句“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的惶恐滩毅然自尽而死。这样恶劣的条件下,方以智当然没有办法施展自己的报复。

列了这么多,仅想说明,当时的中国与西方是保持在一种持平的状态,仅此而已。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