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的“功”与“过”是什么呢?张学良为什么与赵一荻离婚?

wanfu 百科 80 0

张学良的“功”与“过”是什么呢?

张学良的“功”与“过”是什么呢?张学良为什么与赵一荻离婚?-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张学良的“功”与“过”是什么呢?张学良为什么与赵一荻离婚?-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张学良的“功”与“过”是什么呢?张学良为什么与赵一荻离婚?-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张学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以前普遍(教科书)认为张学良是爱国将领、民族英雄,近年来网上又把他批的一无是处。骂一个历史人物很容易,恰如其分的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却非易事。

如果张学良只是一个普通的富二代或不是处于那个民族危机空前的年代,张学良估计是个爱国愤青,但偏偏他赶上了那个年代和地点,悲剧不可避免。


先说张学良的一大功劳:东北易帜。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通电全世界,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 *** ",在东北将原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 *** 的 *** 旗,宣布拥护国民 *** 的政治行动,这就是东北易帜。

东北易帜维护了国家统一,也是张学良的一大功绩,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东路事件造成黑瞎子被苏军占领,直到2005年才被收回一半。另外,中东路事件也让日本人看到了东北军的外强中干,使日本占领东北的野心膨胀,为“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埋下隐患。

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的一大过错。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占领整个东北,东北的丢失是中国近代最为严重的一次领土损失。


平心而论,从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的表现来看,即使是张作霖在世,东北一部分地区仍然会被日本人占领,但是绝对不会一夜之间丢失整个东北,甚至可以通过各种手段保全东北绝大部分地区。

“九一八”事变中东北军不抵抗政策,张学良绝对要负主要责任。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在这件事中的表现到底是爱国行为还是愚蠢之举,众说纷纭。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被软禁,其政治生命宣告结束,一生功过任后人评说.

张学良为什么与赵一荻离婚?

您好!张学良、于凤至离婚始末如下:
张学良、赵四 *** 相识、相知、相爱已经30余年了,但并非
法律上的婚姻。宋美龄在1960年劝赵四 *** 让张学良弃佛教信基
督教。弃佛之后,张学良主张一夫一妻,正值此时,于凤至也同
意离婚,成就了30年的苦恋。   宋美龄当年与蒋介石结婚时,有一个条件,即要蒋与元配发
妻毛福梅先行离婚,作为基督徒的宋美龄不能答应在她之外,蒋
介石还有一个女人。   这个问题在张学良与赵四 *** 的传奇爱情中也同样碰到。那
还是1960年以后,宋美龄劝张学良弃佛教转信基督。张学良心诚
则灵,潜心研读《圣经》,收获见识大异从前。人世间的功名利
禄,他视若过眼烟云。人生在世,恍若梦境,来去匆匆,转瞬即
逝,人类真正的老家在天国。   这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与教友宋美龄时常在教堂相见。在张
学良表示希望能为他举行受洗仪式时,宋美龄坚决反对。她觉得
张学良和于凤至有正式的婚姻关系,如今又与四 *** 同居了几十
年,这就等于他同时有两位夫人,这种情况不合基督教的教规。   宋美龄提出如果真诚信奉基督,必须解除与于凤至的婚姻关
系。这实在是个两难抉择,于凤至对张学良是有大功的,离婚张
学良实在于心不忍;另一方面他又笃信基督,与赵四 *** 几十年
相濡以沫,苦甘备尝。思前想后,张学良左右为难。   身在美国的于凤至知道这一情况后,提笔致信四 *** :   女是妹慧鉴:   时间过得真快,自从1940年我赴美医治乳癌,已经廿余年不
曾见面,真是隔海翘首,天各一方!   记得是1928年秋天,在天津《大公报》上看到你父亲赵燧山
因你和汉卿到奉天而发表的《启事》,声称与你断绝父女关系。
那时虽然我与你还不相认,但却有耳闻。你是位聪明果断,知书
达理的贤慧女子。你住进北陵后,潜心学业,在汉卿宣布东北易
帜时,你成了他有力的助手。为了家庭和睦,你深明大义,甚至
同意汉卿所提出的苛刻条件:不给你以夫人名义,对外以秘书称
谓。从那时开始,你在你父亲和公众舆论的压力下,表现出超人
的坚贞和顾全大局的心胸,这都成为我们日后真诚相处的基础与
纽带!   你我之一次见面,是1929年的冬天。我记得,那天沈阳大雪
纷飞,我是从汉卿的言语上偶尔流露中得知你已产下一子,这本
来是件喜事。但是我听说你为闾琳的降生而忧虑。因为你和汉卿
并无夫妻名分,由你本人抚养婴儿实在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你有
心把孩子送到天津的姥姥家里,可是你的父亲已经声明与你脱离
了关系,你处于困窘的境地。我在你临产以前,就为你备下了乳
粉与乳婴的衣物。那时我不想到北陵探望,令你难为情。我思来
想去,决定还是亲自到北陵看你。我冒着鹅毛大雪,带着蒋妈赶
到你的住处,见了面我才知道你不仅是位聪明贤慧的妹妹,还是
位美丽温柔的女子。你那时万没有想到我会在你最困难的时候来
“下奶”,当你听我说把孩子抱回大帅府,由我代你抚养时,你
感动得嘴唇哆嗦,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下来,你叫一
声:“大姐!”就抱住我失声地哭了起来……   汉卿后来被囚于奉化,你已经由上海转香港。我非常理解你
的处境,你和闾琳暂避香港完全是出于不得已!经我据理力争,
宋美龄和蒋介石被迫同意我去奉化陪狱。嗣后,我随汉卿转辗了
许多地方,江西萍乡、安徽黄山、湖南郴州,最后又到了凤凰山
。转眼就是三年,女是妹,我只陪了汉卿3年,可是你却在牢中陪
他20多年。你的意志是一般女人所不能相比的,在我决心到美国
治病时,汉卿提出由你来代替我的主张,说真的,当初我心乱如
麻。既想继续陪着他,又担心疾病转重,失去了医治的机会。按
说你当时不来相陪也是有理由的,闾琳尚幼,且在香港生活安逸
。我和你当时面临一个痛苦的选择,要么放弃闾琳,要么放弃汉
卿,一个女人的心怎能经受得住如此痛苦的折磨?   后来,你为了汉卿终于放弃了孩子……女是妹,回首逝去的
岁月,汉卿对于我的敬重,对我的真情都是难以忘怀的。其实,
在旧中国依汉卿当时的地位,三妻四妾也不足为怪(依先帅为例
,他就是一妻五妾)。可是,汉卿到底是品格高尚的人,他为了
尊重我,始终不肯给你以应得的名义……闾瑛和鹏飞带回了汉卿
的信,他在信中谈及他在受洗时不能同时有两个妻子。我听后十
分理解,事实上20多年的患难生活,你早已成为了汉卿最真挚的
知己和伴侣了,我对你的忠贞表示敬佩!……现在我正式提出:
为了尊重你和汉卿多年的患难深情,我同意与张学良解除婚姻关
系,并且真诚地祝你们知己缔盟,偕老百年!   特此专复   顺祝   钧安   姊:于凤至   于旧金山多树城   1963年10月   张学良捧读此信,热泪盈眶。   于凤至的达观、大度玉成了张学良与赵四 *** 的人间美事。   不久,张、赵二人手牵手进入教堂。   1964年7月4日,虽值盛夏,那天却是少有的清爽。64岁的张
学良身穿崭新的西服、系着浅灰色领带,与身着合体旗袍、佩带
水晶项链的52岁的赵四 *** 携手走进了台湾北投温泉附近的一座
教堂里。   教堂内没有华丽的彩灯,而是点燃了无数支巨大的蜡烛。年
近半百的陈维屏牧师,神情严肃地走到张学良跟前,指着身旁的
赵四 *** ,用颤抖的声音问道:“你愿意这个女人做你的妻子吗
?”张学良深沉、清晰、肯定地回答:“愿意。”   陈牧师又转向赵四 *** ,指着身旁的张学良,用同样的声调
问道:“你愿意让这个男人做你的丈夫吗?”此时的赵四 *** 双
眼噙满泪水,双唇急速颤动,久久,久久才吐出三个字:“我愿
意。”   至此,相伴30多年,经历、情感难以用语言叙说的一对情人
,终于结成了夫妻。出席婚礼的 *** 政界要员张群,艺术界名
人张大千和几位外籍朋友,无不为这迟到的婚礼落下了辛酸的眼
泪。   17天后,即7月21日,台北各报均刊出一则消息:张学良与赵
一荻在台北举行结婚典礼。40多年来,新闻媒体不知报道了多少
次有关张学良的消息,但哪一次也没有这次轰动。人们抢购,报
纸脱销。   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联合报》第三版醒目的大标题是:   卅载冷暖岁月 当代冰霜爱情   少帅赵四   正式结婚   红粉知己   白首缔盟   标题下加有两句话:   夜雨秋灯,梨花海棠相伴老;   小楼东风,往事不堪回首了!   赵四 *** 与张学良从相识、相爱后,30多年来一直以秘书身
份陪伴张学良,她与张学良已成为一个整体。   婚礼结束的钟声响了。张学良和赵一获在好友的携扶下,在
众人的簇拥下,缓步走出教堂。晚霞映照,微风吹拂,有情人终
成眷属。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张作霖生平简介与张学良生平简介

张作霖:

张作霖(1875年3月19日-1928年6月4日),字雨亭,汉族,奉天省海城县驾掌寺乡马家房村西小洼屯(今辽宁省海城市)人。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乳名老疙瘩,他喜欢别人叫他“张大帅”。

张作霖自幼出身贫苦农家,参加过中日甲午战争,后投身绿林,势力壮大,清 *** 无力征剿,就将其招安。张作霖协助清廷剿灭杜立三等土匪势力,后又消除蒙患,维护国家统一,逐步提升,先后担任奉天督军、东三省巡阅使等,号称“东北王”,成为北洋军奉系首领。成立东三省陆军整理处[1] 。与孙中山、段祺瑞及卢永祥结成同盟 。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更高统治者。1928年因前线战事不利,张作霖被迫返回东北。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 *** 炸成重伤,史称皇姑屯事件,当日送回沈阳官邸后即逝世。

张学良: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县东风镇 ,生于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桓洞镇鄂家村张家窝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皇姑屯事件”之后,他继任为东北保安军总司令,拒绝日本人的拉拢,坚持“东北易帜”,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后任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陆军一级上将。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父子长期软禁。1990年恢复人身自由,1995年起离台侨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10月14日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张学良积极主张抗日,反对内战,曾同杨虎城将军一起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促成国共二次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外,他风流倜傥,是民国四大美男子之一,人称“少帅”,他和赵四 *** 的爱情也成为一段佳话。

顾维钧与张学良的深厚友谊

  关于顾维钧与张学良的深厚友谊,希望你们喜欢。

  张学良(人称“张少帅”)是东北军首领,曾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是着名的爱国将领。顾维钧是中国外交界的元老,曾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约,被称为“民国之一外交家”.后来,两人因缘相识,并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与张大帅的“君子之交”

  1927年年初,顾维钧担任北京 *** 外交总长并 *** 国务总理。不久,奉系军阀张作霖从东北进入华北,并打败了其他各路军阀,控制了北京 *** ,6月16日,张作霖自封大元帅,设立军 *** ,并自任中华民国安国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政权。在其幕僚的筹谋下,准备废除宪法,改弦更张,自由行事。

  张作霖是张学良的父亲,人称“张大帅”.他控制北京 *** 后,仍准备继续留用顾维钧,但遭到顾维钧的拒绝。顾拒绝的理由是,张作霖的新 *** 是违宪的。此后他就回到北京西山的乡间住宅休养。

  由于顾维钧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大挫日本人锐气,给张作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张作霖仍设法拉拢他进入新 *** 。就在张作霖就职典礼的第二天,张作霖就派黑龙江督军吴俊升去西山拜访,转达口信,希望能与顾维钧一谈,并邀请他搬回北京。顾维钧无奈之下,只好去见张作霖,张作霖见到顾维钧时表示,可以按照顾维钧的意愿安排任何职务,但顾仍然拒绝。

  几天之后,新任总理潘复又奉大帅之命,敦请顾维钧接受审计院院长之职,这是一个不牵涉重要政治问题的闲职,但顾维钧仍不接受。不过,这次顾维钧推荐了自己的好友罗文干担任了这个职务,以报答张作霖对自己青睐。此后,顾维钧虽不当官,但仍和张作霖保持朋友之间的往来,两人有时会闲谈聊天,张作霖招待外国使节时,也会请顾维钧出席。

  张作霖对顾维钧十分看重。有一次宴会散后,两人一起送客,客人走后,张作霖的副官将张的车开到门口,大帅怒问副官:“顾总理的车呢?”马上命人将顾维钧的车开过来停在他的车前,并亲自打开车门,送顾维钧上车,然后自己再上车。

  就在顾维钧与张作霖的交往中,张学良与顾维钧也逐渐熟悉起来,后来两人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友谊。1928年夏,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逼近平津。张作霖见大势已去,只好率领部队退出北京。6月,他在回东北的路上,在沈阳皇姑屯附近被日本人炸死。同时,北伐军占领北京。

   *** 的部队占领北京后,顾维钧就遭到南京国民 *** 的通缉,他在北京的府第全被没收,改为孙中山纪念馆。无奈之下,他将妻子黄蕙兰和孩子们安置到天津,自己在年底远走巴黎,再往加拿大避难。

  充当张学良的私人顾问

  一年多以后,顾维钧刚从法国前往加拿大,就接到了张学良催请回国的电报。原来,张作霖被日本人炸死后,张学良出任奉天督办,执掌了东北军的大权。他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 *** 。之后,他就给在国外的顾维钧发电,催顾回国为自己出谋划策。

  顾维钧接到电报后,立即启程回国。很快,他就回到沈阳。他见到张学良后,就如实地说明了自己对苏俄的印象及对国外形势的估计,张学良听得非常投入,他深感顾维钧的经验丰富、见识远大,于是希望能和顾维钧多多见面,并请求顾维钧担任自己的高级顾问。

  顾维钧感到为难了。他这次回国,多是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想为张学良分担一下压力,他并不想担任职务,再次卷入政治斗争之中。他委婉地拒绝了张学良的提议,并对张学良说:“不必给我官衔,如果有事和我商谈,我随传随到。”

  张学良了解顾维钧的想法,并没有逼迫他,并且为他这份“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情谊而感动。

  从此之后,顾维钧和张学良的关系更加亲密。他时常接受张学良的邀请,与其讨论国事。

  有时,他们还聚在一起打高尔夫球。张学良的外交经验并不丰富,在待苏俄的问题上,他的态度日益强硬,顾维钧屡次劝他不要在中苏边境采取军事冒险行动。可年轻气盛又充满信心的张学良告诉他,自己对苏俄自有对策。

  1929年7月的一天,两人正在打球时,顾维钧突然看到满载着东北军的火车一辆接一辆地向北方开去,他惊讶地问张学良为何调兵,张学良告诉他,苏俄正在向满洲边境和满洲里集结军队,因此他也派兵去哈尔滨,吓唬一下苏俄。顾维钧对此十分担心,他认为一旦虚张声势,有可能会引起苏俄反扑,后果不堪设想,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张学良。可是张学良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但是后来苏俄兵力大大增加,并得到外蒙军支持,东北军损兵折将,不得不接受苏俄最后的谈判通牒。

  顾维钧接到消息后,连忙赶到张学良的住处安慰张学良,并告诫他谈判交涉时务必谨慎行事,不能因此而垂头丧气,拱手相让。这次失败是因张学良没有听取顾维钧的建议,一意孤行造成的。

  此事过后,两人关系更加密切了。张学良在其晚年的回忆中提到顾维钧时说:“顾维钧这个人,我非常佩服,这个人呐,我批评他,实在是个能干的人,但是他不卖力气。他要是真卖力气他真行,可是他不卖力气。这个人,我跟他我们两个人过得很好。”可以看出他对顾维钧的欣赏与信任。

  在这一时期,顾维钧实际上是成了张学良的私人顾问,他经常往返于北京自己的家和沈阳张学良的府邸之间,成为少帅府中的常客。而张学良对顾维钧,也表现得隆情厚谊。1930年7月,张学良得知顾夫人黄蕙兰准备由欧洲回国时,立刻电令黑龙江当局妥为照料,等到黄蕙兰抵达满洲里,即派专员前往接应,沿途有军警护送,一直护送到北京。另外,顾维钧在1928年到1930年期间投资的垦殖事业,张学良给了他不少特殊照顾。

  1930年2月,张学良电请南京国民 *** 取消对顾维钧的通缉,南京方面随即通知他,国民 *** 已准予撤销。但不久,天津的《大公报》又说并无其事。张学良于是又致电南京 *** ,询问原因。南京方面告知他,撤销顾维钧的通缉令后,国民 *** 没有告知党部,所以党部秘书处以为没有撤销。但是张学良还是不放心,他又致电蒋介石,恳请蒋亲自表态,蒋表态后,他才放心。

  两人患难与共的日子

  1931 年 9 月 19 日清晨,顾维钧接到张学良的顾问端纳的来电:日本关东军于昨日深夜突然袭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并占领了沈阳城,催请顾维钧到少帅处商讨事宜。

  此时,张学良正在北京。顾维钧接到电报后,立即赶到张学良的住处,张学良及东北军集团的十几位高级将领正聚在一起商讨对策,但大家谁也拿不出好办法。顾维钧在此时提出两条建议:一、即刻电告南京 *** ,要求向国联行政院提出 *** ,要求行政院召开紧急会议处理这一局势;二、立即派人设法观察和探听日本军事当局到底准备走多远,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基础。张学良同意了之一点建议,对于后一点持保留态度。很明显,张学良只想把问题交给国民 *** 负责,而不想自己单独负责。

  恰在此时,南京国民 *** 来电,希望顾维钧返回南京,担任处理中日关系的外交部长。实际上,蒋介石对于顾维钧的外交才能十分欣赏,取消通缉令后,他曾多次邀请顾维钧来国民 *** 任职,顾维钧不想再次卷入党派斗争的漩涡中,所以对于蒋介石的提议,他一直没有回应。但这次明显不同,顾维钧知道,这次涉及的不再是党派利益,而是切实的民族利益,再加上张学良从中劝说,希望顾维钧能和他一起,处理日本侵略的问题,顾维钧终于决定再次“出山”.

  顾维钧先是被任命为处理日本侵略问题的特别外交委员会委员,参与 *** 的外交决策。这期间,他成为了张学良和蒋介石之间沟通信息,传递情报的联络人,虽然他是南京 *** 的官员,但是仍然往来于南京国民 *** 和北京张学良的指挥所之间。

  此后,经 *** 中央政治会议做出决定,顾维钧正式出任外交部长。蒋介石将解决东北危机的重任交给了顾维钧,希望顾维钧能够“布展其抱负,发挥其长才,俾我国外交,得以转败为胜,转危为安,庶不负 *** 与国民期望之殷也。”但是,顾维钧的上任可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国民 *** 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全力剿共,怎会分身来抵御日本的侵略?雪上加霜的是,张学良也在蒋介石“不抵抗”的训令下要求东北军按兵不动,但依顾维钧对张学良的了解,他知道,有上次对抗苏俄军队损兵折将的案例在先,张学良不敢再轻举妄动,不然有可能使东北军全军覆没。

  所以,顾维钧上任外交部长时,日军已经占领长春和哈尔滨,东北大片国土已经沦丧。东北军政机关迁到锦州,日军随即又向锦州进犯。能否保全锦州,成为整个东北的最后关键。

  顾维钧和张学良此刻变成了“难兄难弟”,两人都是处理东北问题的关键人物,对于锦州,现在都骑虎难下,如果处理不好,东北就可能完全沦陷,他们就可能担上“千古罪人”的骂名。

  在此期间,顾维钧和张学良曾经多次互发电报,商议此事。其中,在一封致张学良的电报中,顾维钧这样分析:“近日国联形势恶化,锦州情形又急,日本所云无意进攻,恐不足信。弟意锦州一隅如可保全,则日人尚有所顾忌。否则东省全归掌握,彼于独立运动及建设新政权阴谋必又猛进,关系东省存亡甚巨。”

  之后,顾维钧左思右想,提出“锦州中立化”的方案,即驻守锦州的中国军队撤离山海关,要求日军向美英法三国保证不占领锦州,避免进一步冲突,然后谋求双方谈判。顾维钧的计划是根据他多年的经验设定的,在他的考虑里,张学良与国民 *** 拒绝了和日本的谈判,寄希望于国联的干涉,这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日本反而有可能倒打一耙,以中方拒绝直接谈判为由,情感故事借此滋事,扩大侵略,使东北局势更加恶化。所以顾维钧提出“锦州中立化”的方案,意在阻止日军继续进攻,占领锦州。

  可是,顾维钧的用心良苦没有换来广大国民的理解,反而引来各个城市的不断 *** 和声讨,他甚至被戴上“卖国贼”的帽子,他的名声彻底臭了。他既担心国家局势和国家 *** ,又忧愁自己被误解,压力很大。在1931年的最后三个月里,顾维钧和张学良通过密电交流得更加频繁,两人共发了超过一百多封电报,有多封表达了他们对东北局势和锦州问题的看法和交流,现举几例如下:

  英、法、美三国深恐日军有袭攻锦州之意,均已派遣专员前往视察。顷法使请求吾公急电锦州省府当局, 将事实尽量供给各国专员, 以便随时电达国联, 明真相。(顾致电张)

  1931年11月24日

  锦州一带地方,如能获各国援助,以和平 *** 保存,固属万幸,万一无效,只能运用自国实力以图保守。(顾致电张)

  1931年11月25日

  昨由平来锦英员今日与职等作恳切密谈, 要旨如下: (一) 国联自身本无实力, 仅能调解纠纷, 不能强判执行, 中日事件更好能自谋解决办法, 如肯直接交涉,国联居中监视。据彼意: 中国不至吃甚大亏, 果能如此, 在各国认为中国受益已多, 若专仰国联解决, 或望其尽何等真实力量, 均不可靠。(二) *** 执政以来, 对外骄矜太大, 颇失各国好感。例如收回汉口英界, 办理情形, 毫不为英国稍留颜面, 其他各国感受此种难堪亦复不少, 此次各国不记宿嫌, 仍对中国表示同情, 完全为人道正义起见。最后该员等并称此为友谊之恳谈, 不负任何责任。等语。谨密闻。(张致电顾)

  1931年11月26日

  尽管两人对锦州和东北问题极为担忧,但却因各种原因无能为力,他们站在风口浪尖上,接受各种质疑和诋毁。

  在朝野上下一片激烈的反对声中,顾维钧不得不辞去外交部长的职务。在辞职的当天他就给张学良发了一份电报,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心声。张学良对他虽然进行安慰,但无法改变时局。

  顾维钧辞职后不久,又因放不下国事而重新上任。此后,他陪同国联调查团前往东北调查中日冲突真相,后又参加日内瓦大会,揭露日军暴行并寻求国联制裁日军。

  张学良因奉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三省很快被日军攻占,1933年,热河沦陷,蒋介石、张学良受到全国人民的谴责,张学良代蒋介石受过辞职。1934年,张学良出任豫鄂皖三省“剿总”副司令。从此之后,张学良与顾维钧两人虽有联络,但见面的机会却少了,国破家亡的危机让他们各奔东西,另谋出路。

  结束语

  1936年12月,张学良因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被蒋介石拘禁,直至大陆解放前夕随同押至台湾继续被软禁。就这样,两位好友彻底失去了联系。据说,后来在美国为 *** *** 供职的顾维钧,曾经回到台湾,想方设法希望见上张学良一面,但终未能如愿。不过,对于张学良在海外的亲属,顾维钧一直照顾有加,就像张学良在他被通缉之时对他的家人那样。

  1960年,顾维钧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邀请,历经17年完成个人口述回忆录,并捐给该校,同样,张学良在1991年也与哥大合作,并把私人文件和口述资料交给该校收藏。顾维钧在回忆录里屡次提到他与张学良的友谊,同样,张学良在回忆往事时,也少不了对顾维钧的深切缅怀。两人以这种方式,完成了这辈子最遗憾、然而也是最真切的对话。


赵四 *** 与张学良都活了多少岁谁先死的

赵四 *** :
赵一荻(1912—2000),张学良第二任妻子,人称赵四 *** 。赵一荻陪伴张学良72年。2000年6月去世于美国檀香山的史特劳伯医院,年终88岁。

张学良:
(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1995年和妻子赵一狄住在美国夏威夷檀香山,2001年10月在檀香山去世享年100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