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皆空是什么意思呢?
四大皆空
【拼音】: sì dà jiē kōng
【解释】: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出处】: 《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举例造句】: 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一回
【拼音代码】: sdjk
【近义词】: 心无杂念
【用法】: 作谓语、宾语;指无牵无挂
【英文】: all space-directions are void
四大皆空什么意思?四大皆空怎么读?
四大皆空什么意思?四大皆空怎么读?参考答案:
拼音:sì dà jiē kōng,简 拼:sdjk
成语解释: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成语出处:《四十二章经》二十:“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
成语例句: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注音:ㄙㄧˋ ㄉㄚˋ ㄐㄧㄝ ㄎㄨㄙ
四大皆空的近义词:心无杂念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all space-directions are void. <the sensuous world is illusory.>
读音注意:空,不能读作“kònɡ”。
写法注意:皆,不能写作“结”。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佛教(如内涵表述有教派之别则特指禅宗)所曰"四大皆空"具体怎么讲?即“空”的定义是什么?拜托了各位
选用圣严法师《正信的佛教》一书。【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佛教所讲的四大,也有小乘与大乘的不同。从大体上说,小乘佛教所说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质现象的基本因缘,称为四大种,意思是说,地、水、火、风,是形成一切物质现象的种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于四大的调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谐,便会欣欣向荣,四大矛盾,便会归于毁灭,物理现象是如此,生理现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称为‘四大违和’。小乘佛教观察四大种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们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不因执取色身为我而造种种生死之业,一旦把我看空,便会进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轮回生死了。
大乘佛教所说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态的现象,是假非实,是幻非实,对于物象的形成而言,仅是增上缘而非根本法,虽也承认四大为物象的种子,但不以为四大是物象的真实面貌;小乘佛教因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虽把物象看空,仍以为四大的极微质──‘法’是实有的。不过,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论,而是多元论,因为佛教的空不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蕴;四大,只是五蕴中的一蕴而已。
甚么又叫做五蕴呢?那就是:色、受、想、行、识,前一属于物质界,后四属于精神界,四大,便是色蕴。
关于五蕴的内容,已非本文所能介绍,因为五蕴是个很大的题目,我们只能在此说一句:五蕴是三界之内的生死法,空去五蕴,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时,我们由于五蕴的提出,证明佛教不是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要进一步讲五蕴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并不以四大为主,而是以识蕴为主,至于受、想、行的三蕴,也是识蕴的陪衬,乃是用来显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广而且大的。所以,佛教不仅不是唯物论者,倒是唯识论者。
解释【空】是什么意思?(空的定义)
选用成观法师《心经系列》
须了解“空”之义。而要了解“空”,须知:它是佛法中的“专有名词”、术语,而非“普通名词”或形容词,乃至动词。换言之,这“空”字,不是平常或日常语中的“空”;平常语言的“空”是表示“空无一物”、“空空如也”之义;但佛法中的“空”,却非如是;佛法的“空”有它特殊的意涵,表示:“无自性”,或“无自体性”,故“空”又称“无自性空”,“无自体空”,这就是“空”最基本的定义。所以并非“什么都没有了”叫作“空”。
其次,什么叫“无自性空”?以佛的智慧来看,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也就是:诸法都是集众缘而成;世间没有一法是由单一元素成就,而能独立存在的。例如水,须由二氢一氧合成,故水实无水之自性,因“水之自性”是从二氢一氧中“借来的”,故所谓“水性”,并非本有;若是本有之性,应不必靠二氢一氧结合,即本自存在;然而,离于二氢一氧,水之性实不可得。
又,请再进一步观察水之性:经云:水之性为湿。然而请看水的组成分子!——“氢与氧”:氢与氧之性为:氢能自燃,氧能助燃,然而二者所合成的水,其性却能熄火——灭燃!是故再深入而言:“水之自性为从其组成份子的氢与氧中来”,这个理论又不对了。再者,氢与氧的自燃与助燃之性,结合成水后,各自又到哪里去了呢?水性却完全既不自燃、也不助燃;可见,水之性初看似是从氢氧和合中来,然而此亦非然;是故深观“水之自性从哪里来?”这命题之后,即知:水性既非从“和合”中来,亦非离“和合”而有——水之自性实不可得,因而证知:“水无实自性”的命题得以确立。(即因明所言;“此立量极成”。)
因此依圣教而言,水本无自性,水性于氢氧和合之前非有,于氢氧和合之后,其水性亦不可说是从和合中生;故水性亦非从和合而有。因此,水之为物、及其自性,端是“因缘法尔,如幻显现”,并无实自性——“三界一切有为法,悉皆如是:因缘法尔,如幻显现,因缘幻生,因缘幻灭,本不生灭”:三界一切法皆依如是理而显现;如来一切显、密、性、相,权实圣教,亦皆依如是究竟极理而建立。
观察过无情界的水,再以有情之身而言。色、心二法,或色受想行识,此五蕴之和合,称为“有情身”,然有情身亦是无实自性:因为既是由五蕴合成,而五蕴都各有自性,到底哪一个蕴之自性,才能代表有情身的自性?不可能五个蕴的自性都是有情身之自性,否则一有情身便有五个自性,此理不成。然而,离于五蕴之性,有情身实无自性可得。
又,所谓“自性”,或“自体性”,即是“我”的代名词;若有“我”、即有自性;若有“我”,即有自体。什么是“我”?
“我”,在佛法及宗教或哲学上的意义为:
一、主宰为我——某物若是“我”、或“我的”(我、我所),“我”便可以作得了主,便可决定一切,包括我身体的生死、存亡、来去。然而,在这世间之中,没有一样东西是任何人可以自己主宰的,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家、性命、财产、妻子、儿女,我们都作不了主;甚至连我们自己的身心,我们自己都作不了主——它要喜要悲、要愁、要恼,要病、要死,我们都作不了主;因此佛说:“是心无主”,或“是身无我”,乃至“此身无我”、“一切法皆悉无我。”
二、恒常为我——任何一法,若能常住不坏的,才能称为“我”,这“我”就是指印度外道所说的“神我”,亦即西洋外道所说的灵魂。外道的神我或灵魂是永恒不变的,因他们说“神我”或灵魂,是梵天或耶和华所创造的;因梵天或神是永恒的,所以其所创造的神我或灵魂,也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佛以一切智观察一切法实相,而说“一切法皆悉无常”,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以世间一切法皆无常变灭、刹那刹那生灭,其体不可捉摸、执取,故无常即是“体性不可得”,亦是无我,以无“我体”故,亦是无有自体性——如是等现象,总名为“空”。虽然其“性”是空,然其“相”还是因缘如幻而现有!
三、不可分割名我——外道乃至世间哲学,都将“我”或灵魂,认定为“不可分割的一整体”(an
inpisible
whole);这不可分割的一整体,即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合相”;一切万物虽皆是“一合相”(众缘和合而成一相),然此“一合相”,实是假相,并无实体,系托众缘假合而妄现之相。故经云:“一合相者,实不可得,而众生贪着其事。”
总而言之,三乘“空”理,实是:无自性、无自体、无我、无常、因缘、和合等概念的总称。一切诸法“无自体性”,以无自体性故空;诸法以“因缘起”;“生”由因缘合,“灭”由因缘离,是故缘起性空;诸法性“无常”,以无常故其体不可执、不可取、不可得,是故其体性空;诸法无我,不可自主,以无主、无我故空。
佛说无欲无求才是人生真谛,谁能告诉我四大皆空指什么
对“四大皆空”的解释常见的有:1、“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5月增补本)2、“指宇宙间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内都是虚幻的。(《汉语成语大词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谓世间万事皆虚,并不存在。”(《成语俗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语。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虚无主义的反映。”(《汉语成语分类词典》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8月版)笔者认为,这些解释均曲解了佛法“缘起性空”的本义,容易误导人们把“四大皆空”当作绝对的虚无,以至于有人把其作为及时行乐或消极处世的借口和依据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从心理与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说,称为六根 是正确的,
§四大皆空怎么讲?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个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会脱口而出地告诉你:‘空了酒、色、财、气,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实,这与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因为佛教所讲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风’的四大物质因素。
四大的观念,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这是人类对于宇宙本体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结果,在东西方的哲学思想史上,几乎有著同样的趋势。比如中国书经所记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说的世界形成,是基于‘地、水、风、火、空’的五种自然因素;希腊古哲学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气、水、土、火’为宇宙间不变的四大元素。
总之,不论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仅限于此而胶著于此,发展的结果,便是唯物论者,所以,这些思想,也是唯物论的先驱。
佛教讲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为地、水、火、风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岳土地属于地大,海洋河川属于水大,阳光炎热属于火大,空间气流属于风大。如把它们化为人体生理的,比如毛发骨肉属于地大,血液分泌属于水大,体温属于火大,呼吸属于风大;若从四大的物性上说,坚硬属于地大,湿润属于水大,温暖属于火大,流动属于风大。但是,不论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终属于物质界而无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论者以四大为宇宙的根源,佛教则绝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四大皆空】 佛教把一切物质现象(色法)归纳为四种基本要素,即坚性的“地”、湿性的“水”、暖性的“火”、动性的“风”,谓之“四大”。四大可分为内、外两大类:同心识和合而形成众生肉体的为“内四大”;不同心识和合而形成山河大地等的为“外四大”。通常从前者的意义引申,称人身为“四大”,如清·李斗《扬州画航录·虹桥录上》:“六十岁来一梦轻,飘然四大御风轻。”后因称看破红尘,身无牵挂的超脱态度为“四大皆空”。如《水浒后传》第三一回:“胞胎浑沌,四大皆空,没甚姓名。”(
总有人会说出,佛心四大皆空,贫僧念尘已绝,无缘消受,人间富贵什么意思?
四大皆空,是佛教用语,四大就是地水火风,是印度婆罗门的观念,在中国一般用阴阳五行。无论是四大还是阴阳五行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所以四大也泛指“物质”,四大皆空和中国人常说的“色即是空”是一个意思,色并非美色的意思,佛教中色是指物质。四大皆空是修行人很高的证悟境界。念尘是指红尘,就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呆着的地方,财色酒气名利翻滚的地方。
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贫僧已经证悟万法真相的境界,而且今生与家人亲友的因缘已尽,今生不会回这烦恼无尽的俗世间,什么富贵名利,贫僧早已看破也不想享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