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是皈依佛门了呢?皈依佛门后又皈依外道怎么办?

wanfu 百科 90 0

怎样才是皈依佛门了呢?

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这和成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礼、此后自愿参加礼拜弥撒是同一个道理。

词义解释:

佛教用语。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皈依佛门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区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宝的气力而得到掩护与摆脱。

三宝指佛、法、僧:佛为醒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怎样才是皈依佛门了呢?皈依佛门后又皈依外道怎么办?-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扩展资料:

佛门基本礼仪:

1、合十

亦称“合掌”。其形状是两手当胸、十指相合。合十为礼,以示敬意。对佛法信众言,这是最熟悉不过的招呼方式,合十的动作,不仅可以达到收摄内心的作用,也给人一种谦和的印象,是佛教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礼节之一。

除了遇到人可以合十表示问候、打招呼之外,如果经过法师身旁、或穿越大殿佛前,也可以合十的姿态,稍稍欠身经过,表示自己的礼貌与尊重。此外,我们写信时,用“某某人合十”作为信末署名,也是一种表达谦逊、恭谨心意的好 *** 。

2、操手

当我们聆听长者大德说话时,也可以双手合十表示公敬。如果谈话的时间较长。则可以把手放在腹前。改成操手(放掌)姿势,这样也能让人摄心,不会散漫没精神。

具体 *** 为:双掌平放,手心朝上,右手在上,左手在下,置于腹部前方。双手高度要适中,约为肚脐上方一寸,否则太高予人紧张严肃之感,太低又显得很没精神。双手不要贴紧腹部,否则看起来会很不自然。

3、顶礼

向佛、菩萨或上座行此礼。双膝跪下,头顶叩地,舒两掌过额承空,以示头触佛足,恭敬致诚,就是俗话说的“五体投地”。

4、问讯

佛教徒平日在正式场合见到师父或长者大德,可以五体投地行跪拜礼,但如果师父正在行走,或在吃饭、讲话、演说时,则可以用问讯的方式代替,同样能表达虔诚的心意。

首先纤诚地合起双掌,目光注视中指指尖。然后向下弯腰约九十度,当要直起身子来时,合十的双手也同时变换姿势。以左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盖住右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大拇指指尖轻轻相接触,食指尖也轻轻相接触,食指与大拇指刚好略呈三角形状。

此时,双手的姿势就像一朵含苞待放的荷花,就如同向佛菩萨供花一般,充满了恭敬祥和。双手维持这个姿势经过胸前,一直举高到眉心(但不触到额头),这也表示把佛菩萨供到顶上,有着虔诚、恭敬而谦虚的态度。随后再轻轻将手放下,到胸前回复合十姿势,然后放下双掌。

5、功课

在寺庙里,僧尼每天的必修课为朝墓课诵,又名早课、晚课。一般,寺庙在早上4时就打催起板(起床号令),僧尼盥洗完毕,齐集在大雄宝殿,恭敬礼佛,听候大钟大鼓结束声,大众齐诵早课:《楞严咒》、《大悲咒》、《十小咒》、《心经》等。

晚课在下午4时左右,僧尼齐诵《阿弥陀经》或念《八十八佛大忏悔文》,以及蒙山施食等。

6、过堂

僧尼吃饭都要过堂,早晨、中午到“五观堂”或“斋堂”用食。五观之意为:一是思念食物来之不易,二是思念自己德行有无亏缺,三是防止产生贪食美味的念头,四是对饭食只作为疗饥的药,五是为修道业而受此食。

在过堂时,住持和尚坐在堂中的法座上,僧众在两边就座。饮食之前,先要敲挂在寺庙走廊上的大木鱼(梆)和云彩型铁板(云板)。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吃饭中间,如果需要添饭菜,应将空碗送到桌边,由斋堂服务员添,不可出声叫唤,碗筷应摆在桌边放齐。如住持和尚的筷子搁在碗边上,表示他要对大众讲话;筷子放平,即不准备讲话。过去,大寺庙因僧众较多,多用“过堂”形式吃饭,并实行分食制。一般小庙,人数不多,多采用四菜一汤共食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皈依佛门

皈依佛门后又皈依外道怎么办?

重新求受三皈依、或者 在佛像前自受三皈依。 每天诵21遍《应作慈爱经》,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佛门法号是如何排列的

更大的师父法号是什么开始的,接下来又是哪个字打头开始的呢,例如:释.净.空上面和法号和下面的法号都是什么我想要一个完整的法号排列顺序.谢谢大家,

佛门法号排列如下:

各大寺院或宗派均有不同的辈份,一般以法名的之一个字作为标记。以少林寺辈份为例,用七十字诗来标记法裔辈份:

怎样才是皈依佛门了呢?皈依佛门后又皈依外道怎么办?-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福慧智子觉,了本圆可悟。
周洪普广宗,道庆同玄祖。
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
德行永延恒,妙本常坚固。
心朗照幽深,性明鉴崇祚。
衷正善禧禅,谨悫原济度。
佛教中取法号很有讲究。佛子一律姓释,进入寺庙一般先做沙弥,待经一段日子(有短有长)经师父同意参加受戒(剃度)仪式后才算是被认可的法号。雪庭为导师,引汝归铉路。出家僧人一般至少两个称号,都是师长取的,一个是依宗派或本寺院的传承来取的,也就是法名,有字辈讲究,主要是内部用的。

怎样才是皈依佛门了呢?皈依佛门后又皈依外道怎么办?-第3张图片-万福百科

每个寺院流派的字辈都不一样,是各自的祖师定的,不是那个宗的人,是难弄清楚的。另一个是法号,也叫字号,比较随意取的,也是对外公开用的。出家人还可以自己取,就更随意了。

拓展资料

佛教四大圣地,佛教是在印度产生的,却在印度没落了,留下了四大佛教圣地分别是蓝毗尼、菩提伽耶、鹿野苑、拘尸那罗。而中国常常把佛教四大名山称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圣地。

怎么可以进佛门

先看看《认识佛教》《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玉历宝钞》。佛教要想真正学明白,不走冤枉路,首先对因果,对佛陀教育,要有打好一个基础的耐心,才会长成参天大树。不要着急,欲速则不达。
阿弥陀佛!!!
皈依佛门是正式成为佛教信徒的一个手续,具体包括参加皈依三宝仪式,然后领取皈依证书,此后就可以居士身份自愿参加定期的佛事活动了。这和成为基督教信徒要接受洗礼、此后自愿参加礼拜弥撒是同一个道理。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附它。 皈依佛门乃佛教徒之根基入门。所谓内道、外道之区别在于有无皈依三宝。皈依为皈投或依附之意,也就是盼望投靠三宝的气力而得到掩护与摆脱。三宝指佛、法、僧:佛为醒悟者,法为教义,僧为延续佛的慧命者。“皈依”也可以写成“归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在现实社会中,信仰佛教的人也可在各寺庙中举行皈依仪式。
首先,希望皈依佛门的人,可以去寺庙中与庙中的法师(高僧)交流,与法师讲述希望皈依佛门的缘由。若在法师的开导后,法师会判断是否适合皈依。如若适合,会在不久之后举行皈依仪式。皈依分为两种。一种即在庙中剃度出家。但法师一般不会建议希望皈依的人剃度,一般都会建议对方皈依佛门,一心向佛,但又不脱离正常的社会生活。皈依后的俗家弟子被称为居士,并颁发皈依证。寺庙中会给居士指定师傅,并根据俗家姓名取法名。俗家弟子在正常生活中并不必从事各种教内活动,只需定期去庙中找自己的师傅,接受开导。
由于不少老人信仰佛教,他们会在儿孙出生的时候直接将其皈入佛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经过以上的步骤,不过这种儿童一般在佛教气氛中长大,也可能会重复上述过程。
持有皈依证的俗家弟子,在一般的非国家级文化遗产的寺庙中,可以免收门票。

我想皈依佛门 但是我现在放不下我的父母 我怕他们责怪我 怕他们伤心 我应该怎么办 谁能帮帮我

皈依佛法僧,并不一定要出家。
佛教弟子有两类四众。出家男、出家女,在家男、在家女。
佛教徒以在家众为主体,以出家众为中心。出家众为师,代佛住世。出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教学,如果只为解脱不为教学,还是在家修行更好。在家修行福慧又修。出家修行,修慧容易,修福就难了。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福德善根得生彼国。
你在父母身边尽孝持家同等于供养诸佛。人们往往忽视身边的佛菩萨,跑远道去供养寺中的佛菩萨像。其实,父即弥陀,母即观音。能侍奉好父母比拜多少佛都强。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