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初期八路军129师师长是谁
刘伯承。
人物介绍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 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 中国 *** 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 *** 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
辛亥革命时期从军,1926年加入中国 *** 。相继参加了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
建国后,历任 *** 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 *** 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人民 *** 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4岁。 刘伯承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迈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扩展资料
八路军第129师,全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第129师,受中国 *** 领导,是八路军的三个主力师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陕北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2、3、4团以及第15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而成,下辖第385、第386两个旅、教导团和5个直属营等共1.3万余人。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
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后 *** 中央同 *** 当局达成协议,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第4、第31军及红军第29、第30军和独立第1、第2、第3、第4团及红军第15军团骑兵团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张浩任政训处主任,宋任穷任副主任。辖第385、第386旅及教导团和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骑兵营等,全师共1.3万余人。
第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辖第769、第770团;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辖第771、第772团。29日, *** 中央决定,由刘伯承、张浩、徐向前、陈赓、王宏坤组成第129师军政委员会,刘伯承任书记。10月22日, *** 中央决定在八路军团以上部队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处)名称,张浩任师政治委员(1938年1月, *** 任师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刘志坚任政治部副主任。王维舟任第385旅政治委员;王新亭任第386旅政治委员。
参考资料:刘伯承—百度百科 八路军第129师—百度百科
八路军129师师长是( )。[1.32分]
八路军129师师长是( )。[1.32分]
A. 叶挺
B. 贺龙
C. 林彪
D. 刘伯承
D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八路军一共有几个师?
3个115师、120师、129师
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兼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周昆、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萧华(兼);参谋处长王秉璋;
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
11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参谋处长李达。
1937年8月2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国民 *** 军事委员会宣布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同意设立总指挥部。
1937年8月25日, *** 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宣布将中国工农红军之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 *** 任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改为八路军政治部,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 *** 任副主任;下辖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和总部特务团。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120师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129师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
八年抗战当中,八路军的三个师哪个最牛,战果更好
八年抗战当中,八路军的三个师115师扩军最牛,战果更好。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 领导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军之一方面军和第七十四师等部编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10月改任师政治委员),辖第三四三、第三四四旅和独立团,共1.5万余人。8月下旬开赴山西。9月25日,首战平型关告捷,歼灭日军1 000余人,取得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主动寻歼日军的之一个大胜利。
扩展资料:
随后,之一一五师主力由晋东北南下,聂荣臻率领师独立团等部留守五台山,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第三四四旅挺进晋东南后,归之一二九师指挥。之一一五师师部率第三四三旅进至晋西南同日军作战。1938年3月,林彪负伤后,陈光任 *** 师长。
1938年6月至1939年初,之一一五师主力先后分多批挺进山东后,与山东纵队共同打击日伪军,开辟山东抗日根据地。1940—1941年,之一一五师扩编7个教导旅和鲁西、湖西、冀鲁边、鲁南4个军区。1941年8月19日, *** 中央书记处决定山东纵队(1942年8月改为“山东军区”)归之一一五师指挥。
萧克: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论资历可比肩元帅,为何55年仅授上将
1955年,我军开展了史无前例的三军授衔仪式。对每位开国将领而言,这一天无疑都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毕竟授衔是对他们过去军事生涯的肯定,也关乎他们一生的荣耀。尽管早在授衔的三年前,我军就公布过一次干部评级名单,1955年的授衔也基本是沿用这个评级标准。在1952年的评级标准中,一共设立了9等21级,其中规定大军区司令、军委委员级为第二等,在1955年授衔普遍对应元帅和大将军衔。
萧克在我党的资历很高,早在1926年即加入了我党,在我军的三个重要时期,萧克分别担任了重要职位。如在红军时期担任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抗战时期担任120师副师长,在解放战争时期更先后担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和第四野战军参谋长。
萧克的这个履历,毫无疑问在干部评级标准中是位列第二等的,1955年授衔就算不是元帅也应该是大将才对。然而在实际授衔过程中,萧克被授予什么军衔呢?
熟悉党史的朋友会知道,萧克最后仅仅被授予上将军衔,令人唏嘘不已!因此坊间流传这么一个说法,叫“粟裕镇大将”和“萧克压上将”,由此不难看出萧克的授衔是有所偏低的。
据萧克上将晚年回忆,他之所以最后授衔止步于上将,与他在重要时期两次犯下的两个错误有关。
萧克有着怎样的经历?他所提的两次错误具体是指什么?事实果真如他所说吗?
萧克,1907年出生于湖南嘉禾县(今属郴州),他的家中有兄弟三人,尽管家庭条件很清贫,但在当地也称得上是一个书生门第,父亲萧覃茂中过清朝的秀才,母亲虽说是旧式的女子,但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从小督促萧克三兄弟读书写字。
在这种家庭环境之下,萧克很早就开始接触《四书》、《五经》,再大点又被父亲送往当地高等小学读书,后来又考进嘉禾县的师范学校。
1925年,萧克的大哥萧克昌因与绿林交好,本村的地主萧仁秋告官诬陷他和土匪有染,因此被抓了起来。官府收受了钱财,在没有经过详细审查的情况下,就把萧克的大哥残忍杀害于狱中,得知真相后的萧克十分愤怒,发誓要除尽天底下所有的贪官和地主。
恰好这个时候,萧克的二哥萧克允从广东求学归来,在与二哥交谈的过程中,萧克听到了很多新的见闻,诸如“十月起义”、“马列主义”、“共产 社会 ”等,这些全新的理念给萧克起到一个很好的指引作用。不久,萧克一个人只身南下广州,打算报考军校实现自己的报国梦想。
得益于扎实的基础文化知识,到了广州之后,萧克很顺利地就考上了黄埔军校附设宪兵教练所,这是一所为国家培养宪兵队伍的学校。不久,宪兵教练所并入黄埔军校第四期,萧克和林总、张灵甫等人成了同学。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摆在萧克面前的路其实有两条,其一是到基层做一名普通的战士,其二就是选择到机关进行工作。相较于后者,上战场显然风险指数要高得多,但萧克并不害怕上打仗,他早就做好了上战场的的准备,并且一定要进入叶挺的独立团。
从广东一路到达湖南,萧克总算追上了叶挺的部队,战士们告诉他叶将军的兵可不好当,劝他更好考虑清楚。萧克当即回答:“我早就考虑清楚了,非叶将军的部队不进!”成了一名战士后,没过多长时间,萧克的表现就让他的连长眼前一亮。
在北伐军攻打汝南之时,敌人的炮火非常凶猛,萧克作为一个新兵,然而在这种情况之下他不但毫不畏惧,还沉着冷静的指挥其他战士灵活作战,看上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凭借着这份果敢与笃定,萧克很快成长为叶挺军中的一名连长。
1927年,萧克跟着叶挺的部队参加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军的之一枪。从1927年到1955年授衔前,萧克从一名连长一路成长,历任红六军团长、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副师长、第四野战军之一参谋长等职。尽管萧克一路走来十分的顺遂,但受限于个人的 历史 局限性,在红军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萧克还是犯下了两个严重的错误。
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后,尽管取得了暂时的胜利,但很快就陷入了10万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中,部队不得不南下突围。在途径三河坝的时候,起义部队一分为二,由贺老总、叶挺等等领导率主力部队逃亡潮汕,朱老总、陈毅则留下来殿后。事后,朱老总得知主力部队被打散,贺老总率残部前往湖南,叶挺被迫流亡南洋,于是率领仅有的800位火种来到井冈山,伟大的朱毛红军就此胜利会师。
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之后,部队被重新整编为工农红军第四军,朱老总担任第四军军长,伟人任职党代表,而萧克此时正是红四军旗下的一名支队长。
尽管部队整编的事情解决了,但一个新的问题随即在军中暴露出来,即党代表和军长之间到底谁更权威?由于当时没有明文的规定,因此红四军战士们就这件事有着十分严重的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当时的红四军召开了白沙会议,采取集中讨论的方式来决定纷争。
按照我党今天的规程来看,军队由党指挥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我军克敌制胜的法宝所在。况且参加会议的都是当时的高级将领,应该大家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然而,实际的投票结果出人意料,大多数人都认为军队应该保持独立性,时任支队长的萧克也同样持有这样的观点,仅有伟人本人、林总等个别红军领导支持由党指挥军队。
一支部队如果不受党的指挥,那么这支部队就很难清楚自己的使命,更何谈用生命的代价去追求他们的信仰与追求,显然,当时的红军中很多高级领导人也不具备这样的觉悟。好在1927年的古田会议中,红军的高级领导人后来一致做出表决,同意了红军必须是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武装。
萧克认为这是自己犯的之一个错误,其实在当时的 历史 情景下,这并不能说明什么。毕竟在当时的很多人看来,用一个不懂军事的领导人指挥军队,同样很容易出问题。例如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当时的领导人博古就因为不懂军事差点给红军带来了灭顶之灾。
1934年,湘赣苏区反“围剿”失利后,红六军团在任书记、萧克同志奉命率领下,在东印江县与贺老总的红二军团会师,事后红二六军团整编为红二方面军,由贺龙任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萧克任红二军团副总指挥。
1935年,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成功会师,但红四方面军首领张国焘见自己势大,野心进一步地膨胀了起来,不但不肯服从中央北上的命令,最终南下选择了另立中央。
草地分兵之后,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张国焘在南下四川之后的战斗中接连受挫,部队损失惨重。为此,他通过从中央红军处得来的电台,令红二方面军前往甘孜与自己会师,并极力对红二方面军进行套近乎,毫无吝啬地给红二方面军添人添枪,对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萧克也表现出极大的重视。
此时的红二方面军,由于和中央红军彻底失去了联系,萧克并不清楚张国焘为何南下,也不明白中央红军单独北上是什么原因。在这种情况之下,萧克稀里糊涂地接受了张国焘的任命,担任了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长之职。
萧克就任红四方面军的职务,对当时已经北上的中央红军而言,无异于是公然支持张国焘。尽管萧克不知道具体原因,从某种意义来说也情有可原,但对比贺老总和朱老总等人坚决站出来反对张国焘这点来看,确实在党性方面经不起推敲。因为这件事,萧克终其一生都没能和张国焘彻底划清界限,或多或少对萧克的军事生涯造成了一定影响。
然而,要说萧克最后被授予上将就是因为这两件事被打压,则未免显得有些夸张。毕竟萧克在55年授衔之时位列之一上将,整体来看也能说得过去。
其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红军接受了国民军的改编,改组为国民军第八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主力师。其中,萧克担任120师副师长,再次与贺老总成为搭档。从职位上来说萧克这个位置是实至名归,完全看不出任何打压的痕迹。
其二,萧克的资历虽然很高,但还远达不到元帅的水平,也就是介乎上将到大将之间。尽管他曾经是120师的副师长,和115师副师长聂荣臻、129师师长徐向前平级。但聂帅和徐帅是华北军区正副司令员,在级别上高出萧克的第四野战军参谋长一级。
其三,大将军衔人数有限,需要做到平衡各方面军的需要,一野并没有很多大将军衔的名额,仅有的一个名额也给了许光达。之所以许光达比萧克更具代表性,是因为红二方面军的核心来源于洪湖地区的红二军团,而萧克更能代表的是从井冈山独立出来的红六军团,最终造就了萧克成为我军的之一上将。
不过萧克上将在得知自己被授予上将之后,本人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异议,反而成为其余开国将领看齐的典范。尽管在军衔的评定上并不理想,萧克的实际职务上却相当的高。建国后,萧克先后担任军训部部长、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等职。
纵观萧克上将的一生,尽管他曾在关键时刻几次犯下几次严重错误,但这并不影响他是一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着丰功伟绩的将军,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值得一提的是,萧克上将不只在军事方面十分专长,他还是一个在一个文艺方面不可多得的儒将,早在抗日战争年代,他就曾写出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晚年这篇小说在出版之后还荣获矛盾文学奖,不得不让人感叹他人生的多姿多彩。
2008年10月24日,一代名将萧克在101岁的高龄之时骤然长逝,走完了他为我党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