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巴顿将军的电影吗(《巴顿将军》是怎样一部电影?)

wanfu 百科 74 0

有关于巴顿将军的电影吗

有啊,就叫巴顿将军。

英文名: Patton

中文名: 巴顿将军 | 巴顿

导 演: ( 富兰克林·夏夫纳 Franklin J. Schaffner )

主 演: (乔治·斯科特 George C. Scott) (卡尔·马尔登 Karl Malden) ( Stephen Young) ( Michael Strong) ( Carey Loftin) ( Albert Dumortier)

上 映: 1970年02月04日

美国故事片《巴顿将军》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依据的军事传记片,根据迪斯拉斯·法拉戈所著的《巴顿:磨难与胜利》和奥马尔·N·布莱德雷所著的《一个士兵的故事》两书内容所创作。这是近十几年来,美国所拍摄的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重要影片之一,获43届奥斯卡更佳影片、更佳剧本、更佳导演等7项奖。

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人物与情节基本上忠实于历史。巴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毁誉参半的经历,包括殴打士兵、发表不慎重的政治言论等都得到了如实的反映。该片属战争题材,且不乏雷霆万钧的战斗场面,如坦克大战等,但同样也用了许多笔墨描写了人与战争的关系,将巴顿这个“暴戾的军神”的个性写活了,全片紧扣主人公,精细刻画出他的性格、脾气与内心矛盾,而没让他淹没在一大堆装甲和隆隆的履带声中。影片不但歌颂了巴顿将军,而且也通过对巴顿这个人物的刻画,肯定了美国在打败德、意结束欧洲战争中的作用。

《巴顿将军》在摄影上有一定的特色,它运用高级宽银幕技术,使影片的画面显得相当漂亮,许多巨大场面拍摄清晰而集中,其中沙漠里的战斗和巴顿将军在隆冬越过法国的场面,格外令人赞叹。导演还借助于综合的移动镜头完成了由点到面的空间展示,先用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局部造成突出的效果--战争的残酷性,然后再让观众带着这个由局部造成的强烈的印象,去领会场战争的规模。

由于美国官方的大力宣传,《巴顿将军》公映后获得好评,连连获奖。军事题材影片过去是一向受冷落的,但在一九七O年度奥斯卡评选中《巴顿将军》却战胜了由大名星主演、高成本的《爱情的故事》、《航空巷》等片,夺得更佳影片、更佳剧本、更佳导演、更佳男主角、更佳美工、更佳剪辑与更佳音响七项大奖。

本届颁奖典礼最“经典”的是在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将军的扮演者乔治·斯科特的拒领。当时,已为世人瞩目的乔治·斯科特在颁奖典礼即将开幕之时,从千里之外的西班牙发来一纸电文,文字简单,态度却颇强硬:“我本人将不接受这一提名奖励,艺术家们都应是朋友,不必卷入竟争的提名、评奖的旋涡。”原来,他一方面对奥斯卡的评选 *** 不满,另一方面对巴顿这个有争议的人物持保留态度。

《巴顿将军》是怎样一部电影?

《巴顿将军》是好莱坞拍摄的一部相当著名的影片,许多人正是通过这部影片认识进而崇拜上巴顿的,而巴顿也因这部影片而名扬天下,成了二战中的著名将领。
电影难免有夸张的地方,那么在现实中,巴顿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是不是像影片中描写的那样历害。
我们说某个人是名将,那就意味着他在若干重要战役中为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如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朱可夫在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但我翻阅了许多关于巴顿的书籍后却发现,在巴顿的战争生涯中,根本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功!
影片中,好莱坞着重提到了三个战役:北非战役、西西里岛战役和阿登战役,在这三大战役中,巴顿或根本没参加,如北非战役;或参加了但表现平平,如西西里岛战役和阿登战役。
既然如此,那好莱坞又是如何把平庸的巴顿吹成世界之一名将的呢?回忆一下这部影片的情节安排,你真要佩服好莱坞的导演们的能耐,他们可真有本事,足以把羊吹成虎!
看看好莱坞是怎么吹捧巴顿的:
影片是从美军的卡塞林之战开始的,在这一次战斗中,美国的第二军被隆美尔指挥的德军击败了,战场上,美国士兵的尸体横七竖八,躺得到处都是,美军处在了危机之中。
迷茫中,可怜的美国士兵们翘首以盼,盼望着救星的到来。
救星终于来了,茫茫大漠之中,一辆吉普车从远处驶来,车上站着威风凛凛的巴顿将军,巴太阳来了,救星来了。
巴顿接任第二军的军长后,立即开始了拯救美军的行动,他首先给美国士兵们作了一次“手枪打飞机”的勇敢表演,随后对士兵们大声呵斥一番,立刻让已经被德国人吓破胆的美国士兵们振作起来,打败了德军。
但仅靠这些,对吹捧巴顿来说还是很不够的,这些只能证明巴顿比原来的第二军军长能干一些而已,所以好莱坞还要做第二步,把巴顿吹成天下之一的将军。
好莱坞把巴顿吹成天下之一的 *** 是这样的:让巴顿和各个国家更好的将军比试并逐一战胜他们,这样,巴顿自然就成了天下之一啦。
隆美尔是德国更好的将领,但在历史上,隆美尔从没有和巴顿交过手,如何让巴顿胜过隆美尔呢?好莱坞自有办法,他们安排了一场战斗,这场战斗我在史料上无论如何也查不出来,在这场好莱坞导演们设计的战斗中,巴顿打败了隆美尔的部下,所以,好莱坞说,巴顿比隆美尔强。
蒙哥马利是英国更好的将军,巴顿在与蒙哥马利并肩作战时,每次都比他跑得快,这一点,好莱坞倒没有胡说,这是有史料为证的,既然巴顿比蒙哥马利跑得快,因此,好莱坞说,巴顿比蒙哥马利强。
朱可夫是苏联更好的将军,但他既没有和巴顿做过敌手,也没有做过战友,如何让巴顿胜过朱可夫呢?好莱坞自有办法,他们安排了一场欢庆会,让这两位因地位悬殊而极少会面的将军在欢庆会上相遇了,会面时,巴顿把朱可夫骂得狗血淋头,而骂功很差的朱可夫只是重复了一遍巴顿的原话作为回敬,显然,在这场骂战中,巴顿大获全胜,他的嘴可比朱可夫的臭多了,所以,好莱坞说,巴顿也比朱可夫强。
既然巴顿比英国、德国、苏联更好的将军强,因此,他当然就是天下之一的名将。好莱坞就这样完成了对巴顿的吹捧。
这样一位了不起的将军,何以没有战功呢?好莱坞也作了解释:因为嫉贤妒能的艾森豪威尔没有给他充足的汽油!在影片中,巴顿咆哮道:“只要再给我几公升汽油,我就能一直打到柏林!”
是不是这样呢?这是永远都说不清楚的,毕竟没有谁能够让时光倒流到上世纪的44年,让历史按巴顿的要求再重演一次。
影片用了很大的篇幅来介绍巴顿在西西里岛打一个士兵耳光的事,这本是区区小事:做错了,道歉并接受惩罚;做对了,连表扬都配不上。
这么一件小事,何以好莱坞要大肆渲染呢?影片的结尾给出了回答:布莱德雷对巴顿说:“我认为被你在西西里打耳光的那个士兵,比陆军任何士兵对获胜更有贡献!”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如果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那就是说,挨了巴顿耳光的那个士兵,在以后的作战中变得非常勇敢了,并成为了美国陆军中战绩最出色的士兵,但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因为挨了巴顿耳光的那个士兵后来并没有成为什么大英雄。
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呢?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布莱德雷这番话的意思是:美国士兵们之所以在战场上勇敢作战,只是因为害怕挨巴顿的耳光!
影片以这么一段荒唐可笑的话作为结束,好莱坞到底要表示什么呢?或许好莱坞认为,既然这场滑稽闹剧至此已经结束,是时候点醒可怜的观众们了:观众们,伟大的、天下之一的、美国的巴顿将军,他对二战的更大贡献,也就是那么几记耳光而已,哈哈。
最后说一说真实的卡塞林之战。
卡塞林之战发生在1943年的2月14日,当时,节节败退的德军为了阻滞美军的追击,组织了一次反击,使美国第二军付出了192人死亡、1024人受伤、2450人被俘的代价。而当时的美国第二军共有88000人,是当面德军人数的4倍!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甲方乙方中葛优他们为英达圆的那个巴顿梦是模仿什么电影的片段?

巴顿将军

电影巴顿将军里面那只狗,是什么品种?眼睛特小特逗特胆小的那只~~万分感谢

很小的斗牛~

发现一个惊人错误,著名电影《巴顿将军》的美国国旗居然只有48个五角星

著名电影《巴顿将军》的美国国旗居然只有48个五角星!!!!!!!!!!!!!!!!!!!!!!!!!!!!!!!!!!!!!!!!!!!!!!!!!!!!
推荐一个视频给你:巴顿将军,01,第四十三届奥斯卡更佳影片,1970(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5MTgzMg==.html)
是48个星.
1818年4月4日,美国国会议案规定,美国每加一个州,就在其国旗上加一个五角星。这次设计出的国旗为长方形,蓝底色,20个白五角星,7根红条与6根白条相间。20个星分成4排,每排5个,正好为长方形。
从1913年至1959年间,美国已有48个州会聚在联邦中。将五星分成6排,每排8个,也正好是长方形。1959年至1960年间,阿拉斯加州(Alaska)又得到承认,使美国共有49个州。所以就按7排分布,每排7个星。然而,这次要求排与排的五星交错排列,结果形成了左右两侧为锯齿形的长方形。
1960年又增加了夏威夷州(Hawaii),成为美国的第50个州,需要将这些五星重新排列。采用了5(排)乘6(个)与4(排)乘5(个)的间隔排列 *** 。偶数排由于少了一个星成了凹缺,现在的美国国旗正为此样。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