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坟不带三物是啥(上坟为什么不能带香蕉?)

wanfu 百科 90 0

上坟不带三物是啥

不带寓意不好的瓜果和不带双数的祭品以及不带旧的供品。
1、扫墓的时候,基本上都会携带一些肉食、酒水、瓜果、纸钱香烛之类的供品。有些瓜果的寓意不好,千万不要带。
2、不管是酒肉、瓜果、纸钱、元宝蜡烛、黄纸等等,祭品的数量不能是双数。数量一定要单数,比如1个、3个、5个、7个都行,否则是不作数的。
3、祭祖的供品,最终要是带回家给自己吃。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肉食、瓜果、酒水、糕点,但是有一点千万要注意。供品,必须是新做的,保持新鲜。

上坟为什么不能带香蕉?

01 上坟的时候是可以带香蕉的,并没有上坟不能带香蕉的说法。上坟摆的水果一般需要摆单数个,一般来说3-5个是比较常见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香蕉、李子、梨子、凤梨组合带,因为蕉、李、梨、旺来,用台语念起来像是“招你来旺”,被视为忌讳。

对于上坟的水果并没有不能带香蕉一说,上坟可以买苹果、橘子,苹果寓意平安、橘子则寓意着吉祥,因为这两种水果的寓意好,所以可以作为首选水果推荐。上坟的水果更好不要选择整串的、多籽的、空心的,像是梨、葡萄、香瓜等都是不合适的。人们认为梨与离别的离是同音,古人认为离代表着分离,寓意不好。而且,不仅是上坟不适合带梨,就是去医院看望病人也都不适合带梨。

上坟也不适合用葡萄,要知道葡萄都是成串的,古人认为上坟如果带葡萄有跟着先人一起走的寓意,是很不吉利的兆头。而香瓜也不适合上坟时作为贡品,因为香瓜里面是空心的,上坟寓意着没有心,有对先人不敬的寓意。 

扫墓忌讳叫全名:民俗上指名道姓叫全名,被叫的人容易被跟,因此长辈往往会以小名、乳名替代。而在纳骨塔大厅祭祖时,招呼先人则更好称谓加上姓名,比较明确。

忌踩凸起的土堆、石块、砖块:扫墓是饮水思源的好习俗,尊重自己祖先,也要尊重他人祖先。有时虽然没有碑,但可能是墓。以前婴幼儿未取名就去世,可能会用砖块,石块代替墓碑,要小心不要乱踩、乱踢。还有踩人金炉、墓碑等都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当天别买鞋:扫墓当天尽量不买鞋子,其实是取自鞋的谐音同邪。还有回到家后,鞋头方向要转向屋外,民俗说法称鞋头朝内会把邪气带进家。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请问上坟忌讳带桃子,猕猴桃,洋桃吗?听老人说桃是表示寿,所以上坟供品不能带桃的水果,是真的吗?

其实对于清明祭祖用的水果,并没有特别得要求,只要是各地的时令水果都是可以的。从民间传统习俗上来说,清明祭祖忌讳带以下水果。

1、祭祖不要带梨。因为梨跟离同音,古人认为离是分离的意思,扫墓带梨的话表示要跟先人分离隔绝,这样子是很忌讳的。

2、葡萄。葡萄都是成串的,祭祖带葡萄的话有死成串跟先人走的意思,那样子也是很不吉利的兆头。

3、龙眼。龙眼通常也是成串的,其寓意跟葡萄一样,死成串跟先人走,那样子也很不吉利。

4、香瓜。因为香瓜里面是空心的,这样子的话去祭祖是寓意没有心,因此是有对先人不敬之意。

5、蒲桃。蒲桃也是空心的,其寓意跟香瓜一样,也是表示无心。

6、百香果。百香果里面有很多种籽,其寓意不洁,兆头也是不好的。

7、芭乐。芭乐一般也是有很多籽在里面的,也是一种不洁的水果。 清明上坟的水果能吃吗 清明上完坟之后自己家的水果是可以拿回去吃的,但是注意更好不要拿别人家的水果。但拜祭前和拜祭过程中就别吃,不然长辈会说的。

清明祭祖水果摆几个

祭祖用的水果一般需要摆单数个,三个或者五个是最常见的数字,不过对于祭祖的贡品其实并没有非常严格的规定,一般需要参考当地的风俗习惯。

上坟时有三样东西不要上 忌讳带哪三样

  无论哪一个生肖属相,他们做什么事情,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总是会有比较忌讳的情况发生,往往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自己提前进行了解并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才能够在最后有效的进行避免。这就意味着,无论什么时候,提前准备是必要的。

上坟不带三物是啥(上坟为什么不能带香蕉?)-第1张图片-万福百科

   上坟需要带什么
  上坟拜祭祖先,必然少不了供品,虽说供品的之所以选择没那么多的讲究,且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所带的供品也会有所不同,就好像有些地方会带青团,而有些地方会带饭团,这个需要依据自家习俗来决定。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你家乡的习俗如何,在上坟拜祭先人时,必然少不了香烛、黄纸、冥币、一直酒、水果等,在上坟时拜祭先人,烧香、烧纸钱、倒酒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所以在带供品时,也万万不可少了这几样东西。另外现如今很多人去拜祭先人时,也会带上鲜花,其实带上鲜花作为供品,也可以。
   上坟时忌讳带哪三样
  上坟的贡品每样都应该准备单数,一般摆的水果起码是三个,摆的水果、贡品不宜随意,一般以三个、六个、九个这样的数量递增。上坟都会带很多东西,特别是水果是必带的,但有三样是不能上的。
  水果不能成串的,例如葡萄,龙眼,上坟带葡萄的话有死成串跟先人走的意思,那样子是很不吉利的兆头。
  水果也不能的空心的,例如蒲桃,香瓜,这样子的话去上坟是寓意没有心,因此是有对先人不敬之意。
  水果也不能是很多种籽的,例如芭乐,百香果,其寓意不洁,兆头也是不好的。

上坟不带三物是啥(上坟为什么不能带香蕉?)-第2张图片-万福百科

   上坟时有什么讲究
  上坟的供品之所以选择虽然没那么多的讲究,但却也不得不避开一些雷区,比如在传统习俗中,上坟的供品不可以有任何的肉类、荤腥食物等,包括鱼、虾、牛肉等,都是不可以作用供品来拜祭自己的先人的。一般来说之所以选择一些一直食为主,适当的之所以选择一些水果、干果、饼干、点心就可以了,或是之所以选择一些先人生前比较喜欢吃的一些食物,更加显示自己独特的孝心,先人也会更加高兴。另外我们都知道供品只是用来拜祭先人,先人是吃不到的。虽如此,但我们在给先人挑选供品时,也必须要精心挑选,切勿马马虎虎,随便买些东西来充数,如此是不尊重先人的行为,会惹先人不高兴。

老祖宗的忠告:寒衣节上坟后,不能做的三件事,是指哪三件事?

正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也”。
这句话是古人的智慧,不仅警示后人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更加体现出了中华文化对“孝道”的看重,一语双关,教诲意义巨大。
“孝道”二字千斤重,不仅要对在世的长辈们尽孝,对已经仙逝的家族长者更要定时上坟祭祀,以表内心的深切怀念之情。
在我们国家,上坟祭祀不只是在春节的时候,其实在传统文化习俗中,一年至少还有三次上坟缅怀已经逝去的亲人的固定时间,它们分别是清明节,中元节,还有寒衣节。
清明节上坟祭祀,自然不用多做赘述。
古语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这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
中元节还有一个别称,叫“七月半”,相信大家在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明白了。
在民间,这可是有名的“鬼节”,它的诞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
中元节祭祖是有很深刻的寓意的,古人认为七月是一个吉祥月、孝亲月,所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
与此同时,它也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
接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述的一个节日:寒衣节。
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历法来计算,今年的寒衣节很快就要到来了,即农历的十月初一,也就是阳历的十月二十五日。
“寒衣节”这个名字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还比较陌生,毕竟没有清明和中元那么耳熟能详。
用比较专业的术语来进行解释,是这样的:寒衣节,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秋祭”、“十月一”,是中国传统的祭祀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祭扫烧献,纪念仙逝亲人,谓之送寒衣。
《礼记·月令》中,有关于寒衣节详细的记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仔细阅读一下。
寒衣节标志着严冬的到来,也是为父母爱人等所关心的人送御寒衣物的日子。
虽然都是上坟祭祀,但每个节日都有其独有的讲究,虽然只是在民间以口口相传的形式发展至今,但这里面蕴含的深意是值得大家深究的。
比如即将到来的寒衣节,老祖宗早就有了忠告:上完坟以后,有三件事情更好不要去做,这具体是指哪三件事情,接下来我们就细细来分析。
首先,上坟结束之后,不要着急离开。
如今很多年轻人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礼仪。
虽然老祖宗要求“一步三回头”有些夸张,但至少应该在祭祀完成之后,在亲人的坟前稍作停留,这不仅是对已故之人的尊重和怀念,更是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
因为这个季节里的山坡上,早就已经失去了春天的绿意,取而代之的是枯枝败叶,这是很容易燃烧的。
上坟的时候难免会有烧纸钱的习俗,如果祭祀的人早早离开了,遇上刮风的情况,还在燃烧的纸钱就会被吹走,极易引发山林火灾,那也的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其次,不要让鞋子带走坟边的泥土。
这个很好理解,毕竟阴阳相隔,已故亲人坟堆四周也就相当于是我们的房屋周边,祭祀的时候让这里的泥土粘在鞋子上带走,一是不尊重逝者,二是鞋子的“鞋”谐音“邪”,古人认为是不吉利的。
那应该怎么做呢?祭祀结束之后,特别是在下过雨的情况下,应该把粘在鞋子上的泥土及时清理干净,怎么来的,就怎么离开。
最后,祭祀结束后,不要单独进入人迹罕至的小路。
在农村,很多坟墓选址的时候都比较偏僻,年代久远后,杂草丛生,甚至连小路都失去了踪影,在这些地方行走,本来就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
老祖宗之所以这样要求,也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老思想的禁锢:认为上坟之后身上会沾上阴气,直接带回家是不好的,特别是行走的阴气重的小路上,更是不安全。
二是对上坟者的安全考虑,人迹罕至的地方,万一出现坏人,即便是呼救都没用。
所以,应该尽量选择大路行走,沿途都有人家更好。
结语寒衣节马上就要到了,要祭祀的人们可以做好准备了。
但千万要以安全之一,老祖宗的三点忠告,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祭祀是为了缅怀和寄托思念之情,自己的人生安全是首要,记住忠告,去尽孝道,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所必须的。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