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的几大转折点(人类的历史是怎么过来的?)

wanfu 百科 60 0

人类历史的几大转折点

钻木取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之一个转折点,是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的标志。

青铜器的发明属是人类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标志,是第二个转折点。

铁器的发明是人类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标志,是第三个转折点。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善大大加快了文化的传播,人类社会第四个转折点。

大航海时代让全世界联系起来,是第五个转折点。

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跨入了工业时代,是第六次转折点。

人类的历史是怎么过来的?

(1)最早的人类 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来自化石。人类学家运用比较解剖学的 *** ,研究各种古猿化石和人类化石,测定它们的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从而确定人类化石的距今年代,将人类的演化历史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遗传学家则运用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 *** ,研究现代人类、各种猿类及其他高等灵长类动物之间的蛋白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差别大小和变异速度,从而计算出其各自的起源和分化年代。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猿转变为人类始祖的时间在700万年前。 从已发现的人类化石来看,人类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南方古猿阶段。已发现的南方古猿生存于440万年前到100万年前。根据对化石解剖特征的研究,区别于猿类,南方古猿最为重要的特征是能够两足直立行走。 (2)能人阶段。前200万-前175万年。能人化石是1960年起在东非的坦桑尼亚和肯尼亚陆续发现的。最早的能人生存在190万年前。能人在分类上归入人科下面的人属能人种(Homo habilis)。能人有明显比南方古猿扩大的脑,并能以石块为材料制造工具(石器),以后逐渐演化成直立人。 (3) 直立人阶段。直立人在分类上属于人属直立人种(Homo erectus),简称直立人,俗称猿人。直立人化石最早是1891年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的。当时还引起了是人还是猿的争论。直到20世纪20年代,在北京周口店陆续发现北京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才确立了直立人在人类演化史上的地位。直立人的生存年代约为170万年前到20余万年前。至今为止,直立人化石在亚洲、非洲和欧洲均有发现。 (4) 智人阶段。智人(Homo sapiens)一般又分为早期智人(远古智人)和晚期智人(现代人)。早期智人生活在20万年前到10余万年前。晚期智人的生存年代约始于10万年前。其解剖结构已与现代人基本相似,因此又称解剖结构上的现代人。 根据目前已发现的人类化石证据,南方古猿是已知最早的人类。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告别哲学——当人类文明步入重叠结构世界,哲学将完成历史使命

从根本上看,哲学是「人的心智系统」对世界以及自己的认知。

要真正认识「什么是哲学?」,就必须从根本上去认识。我们需要对几个基础概念有个基本了解。

直接用哲学的方式,很难真正认识清楚「世界是什么样的」。

但是,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发展,特别是从自然哲学中发展出来的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能够帮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再借助,中华源头文化中的甲骨文、儒、释、道、医、武的印证,我们现在大致可以描绘出「完整世界」的结构性轮廓。

2015年,澳大利亚的科学家通过实验,验证了像玄学一样的《量子论》。同年,神秘的「量子纠缠」也得到了实验验证。

我们先简单说一下《量子论》与「量子纠缠」。

在量子级别状态下,物质并不是客观存在,而是经由观察者的观察才出现。而且,观察者的观察方式决定了物质出现的形式。

「量子纠缠」现象是,两个量子一旦进入「纠缠」状态,不管这两个量子之间隔着多远的距离,哪怕一个在宇宙边缘的这边,另一个在宇宙边缘的那边,也能实现同步。

《量子论》与「量子纠缠」得到了实验的验证,这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在《量子论》出现之前,人类所认识的世界,是由牛顿经典力学所描绘的 「单一结构世界」 。

《量子论》的出现,让人类开始有了 「多世界」 的概念。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平行宇宙」的概念。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可感世界的宇宙时空之外,还「平行」存在着很多,与我们这个世界一模一样的宇宙时空。

而《量子论》与「量子纠缠」现象,对人类文明真正的意义在于,TA们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哲学千古之谜: 完整的世界 ,并不是一种 「单一宇宙时空结构」 的世界,而是一种 「重叠宇宙时空结构」 的世界。

让我们用的 「重叠宇宙时空结构」 的模型,来看《量子论》。

「量子级别的物质」存在于我们这个能感觉到的宇宙时空中,而我们也在这个宇宙时空中进行观察。

而控制「量子级别的物质」发生变化的「能力」,并不存在于我们这个能感觉到的宇宙时空中,而是存在于,另外一个「我们感觉不到」的宇宙时空中。

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宇宙时空是一种 「重叠」 的关系。存在于另外那个宇宙时空中的「能力」,可以控制我们这个宇宙时空中的物质。

所以,「量子级别的物质」本身在观察者进行观察之前,是不存在的。存在于另外那个宇宙时空中的「能力」,一旦发现有观察者进行观察的时候,就根据观察者的观察方式,决定出现的形式。

观察者用「观察波的 *** 」进行观察,TA就出现「波」的形式,观察者用「观察粒子的 *** 」进行观察,TA就出现「粒子」的形式。

同样道理,处在「量子纠缠」中的量子,也不是两个量子之间相互沟通的结果,两个量子本身并不知道自己与谁同步,也是受到了另外那个宇宙时空中「能力」的控制,而发生了同步现象。

这种「能力」能感知到「量子纠缠」制造者的行为,一旦制造者制造了量子纠缠状态,这种「能力」就能控制两个本身并不知情的量子发生「量子纠缠」现象。

现代科学可能还需要走很长的路,才能创造出一种工具,去直接观察「另外那个与我们这个世界重叠存在的」宇宙时空。

但是,我们可以不必等待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用另外的途径来印证「重叠结构世界」的存在。

当我们用「重叠结构世界」的原理去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甲骨文、儒、释、道、中医、内家拳,以及古希腊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的时候,

这些原本非常烧脑、难以理解的玄学,一下子变得非常的通俗易懂了,因为这些在历史上被后世称为玄学的古代文化,都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的背景下。

上图,是甲骨文「天」字,这个「天」字就是「重叠结构世界」的象形。

「天」字下半部是个「大」字,是一个人体四肢向四周伸开的象形。我们如果把这个人体的四肢以及头,想象成,以人为中心向四周无限延伸的五根射线,这不就是在表示我们这个无边无际的宇宙时空吗?

「天」字上半部的方框,是另外那个宇宙时空的象形。

甲骨文造字中的「上、下」结构,表示一种「上主下从」的关系,也就是说,另外那个宇宙时空决定着我们这个宇宙时空。

甲骨文中还有很多字,是根据「重叠结构世界」原理来造字的,由于篇幅关系,我们不在这里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翻看我之前的文章。

佛经《楞严经》、《楞伽经》,庄子的《齐物论》是非常深奥的,基本上属于每个字、每句话都认识,就是不知道讲的是什么内容。

这是因为我们都是在用「单一结构世界」的认知经验去看这些经典,而这些经典本身都是在「重叠结构世界」背景下的论述。用「单一结构世界」去理解「重叠结构世界」,看不懂是正常的。

我们用「重叠结构世界」模型再去看这些经典,简直就是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通俗读物。

《楞严经》开头部分,释迦牟尼对阿难的「七问」,就是在耐心引导阿难体验「重叠结构世界」的感受:心不在外、也不在内。大家有兴趣可以用「重叠结构世界」的模型再去读读这些经典,你一定会有全新的收获。

中华传统中医以及内家拳,更是「重叠结构世界」原理更好的应用体验。

这个世界是重叠结构的,所以,在中医的眼里,人也是重叠结构存在的。而且,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中的身体才是我们真正的身体,也是造成肉体疾病的真正原因所在。所以,中医治疗针对的不是肉体上的疾病,而是调理另外那个身体上的阴阳平衡。

内家拳练的「劲」,也不是肉体肌肉的力量,而是另外那个世界中身体上的能量,这种能量就是「劲」。所以,所有内家拳在练习的时候,都不要求肌肉用力,反而要彻底的放松,肌肉不用力,慢慢的,内在身体的「劲」就会出现。

古希腊哲学中的「形而上学」,用「重叠结构世界」的模型去看,「形而上学」是一种更高级的物理学,TA所研究的,也是一种存在,而不是虚无。

所以,我们站在人类整个文明的大格局去看,我们不必等待科学家们最终通过直观的方式认识「重叠结构世界」。我们已经可以清晰地认识「重叠结构世界」的轮廓了。

更为有趣的是,现在已经商用化的虚拟现实(VR)技术,完全可以帮助我们感受身处「重叠结构世界」的体验:我们肉体在现实世界中,而肉体上的感觉却来自于虚拟现实的人物与环境。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虚拟技术足够先进,我们肉体上所有的感觉都被来自虚拟现实的感觉所覆盖,我们完全可以迷失在虚拟现实的环境中,把虚拟现实的环境以为是真实的世界,把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自己”,当作是真实的自己。

这个世界是「重叠结构」的,身处其中的人,自然也是「重叠结构」的。

我们根据古汉字、道家学说、佛家学说,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描绘出一个在「重叠结构世界」中,「完整的人」的结构,请看下图:

上图左边是甲骨文「人」字,这个字表示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肉体」。

上图中间是甲骨文「身」字,这个字表示我们在另外那个世界中的「体」,我们就称之为「身体」。

这里跑一下题,因为这个「身」字设计得实在太妙!

为了表示这个「身」是在另外一个世界中,就用了左边那个「人」字的反向结构。但是,觉得这样还不够,还特意在这个反向「人」字的里面,加了一个「点」,后世学者认为这是表示怀孕,这是误解。

这是个神秘的「点」,甲骨文中所有表示「重叠结构世界」的字中,都有这个「点」,所以,这个「点」是为了强调表示——这个「身体」存在于另外的世界中。

而表示怀孕的那个「身」字,是「女」字的肚子部位加了一个点,而这个点,有的甲骨文直接就画了一个小孩。

言归正传。

但是,这个「身体」只是「真正我们」的载体,并不是「真正我们」。

「真正我们」真的是“我们”。因为「真正我们」不是单个意识生命,而是一个意识生命团队。这个意识生命团队,就是上图右边的古汉字「思」字。

「思」字上半部的「囟」字,是「真正的我」的象形,是这个意识生命团队的首领。「思」字下半部的「心」字,是无意识的象形,包括了前意识、潜意识。TA们是这个意识生命团队的成员。

我们可以把这个意识生命团队,也看成是一个「体」。这样,「完整的人」就有三层「体」。

这三层「体」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虚拟现实(VR)游戏的结构来认识。

「肉体」=虚拟现实(VR)游戏中,游戏玩家操控的游戏人物。

「身体」=游戏玩家用来操控这个游戏人物的操控设备。

生命意识团队=钻进「身体」这个操控设备,控制游戏人物的操控团队。这个虚拟现实游戏太复杂,不是单个生命意识就能操控的,而是需要一个团队来完成。

我们的生命意识团队是如何操控这个游戏人物的呢?这就牵出了第三个概念:心智系统

我们的生命意识团队是如何操控这个游戏人物的呢?让我们还是回到前图:

「真正的我」与无意识中不同的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相结合,就组成了两套不同的心智系统。

之一套心智系统=「真正的我」+前意识

第二套心智系统=「真正的我」+潜意识

但是,问题不是这么简单的,人类这种虚拟现实人物设计得实在太复杂、太高级。我们这里需要引入人工智能(AI)技术来理解。

「肉体」并不是一大块人形的肉,TA自身带有一种非常先进的“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用来帮助「意识生命团队」操控游戏人物。

不但,「肉体」上带有一个“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存在于另外世界中的「身体」上,也带有一个“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

也就是说,我们有三层「体」,还有三层「意识」!

我们的意识在一动意念的时候,有三层意念都在发挥作用。按照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说法,这三层意识为:本我意识、自我意识、超我意识。按照道家的说法,这三层意识为: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元神意识。按照佛经的说法,这三层意识为: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

为了便于后文的叙述,我们统一采用道家的说法: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元神意识。

之一套心智系统,由元神意识+前意识组成。但是,元神意识在之一套心智系统中,基本上全部依赖属于“人工智能”性质的欲神意识与识神意识,元神意识就像个极其懒惰的「昏君」,欲神意识、识神意识要干什么TA都准奏,统统同意。

所以,佛教说常人是迷失的,就是这个道理。

而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元神意识重新开始做主,潜意识也开始发挥主导作用,欲神意识、识神意识、前意识不再发挥主导作用,而是完全听命于元神意识与潜意识。

人在这两套不同的心智系统中,呈现出来的生命状态、认知模式是截然不同的。这两套心智系统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这里简单介绍一下两套心智系统是怎么运行的,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翻看我的文章。

之一套心智系统的运行,主要是依靠从现实世界中学习来的经验、知识、观念,在情绪的作用下进行运行。

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运行,主要是感应另外一个世界中,控制现实世界的某种「能力」,感应这种「能力」的节奏运行。这种很难讲清楚的「能力」的节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之为「道」。

把上面三个基本概念理清了以后,我们先来看一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之后,再看「什么是哲学?」。

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了用西方文明的框架来看中华传统文明的儒、释、道。把儒、释、道统统归于哲学的范畴。但是,儒、释、道在本质上都不是哲学。

儒、释、道究竟是什么学问呢?

虽然,儒、释、道的起源并不在同一个地域,儒、道诞生在中华,释诞生于印度。

但是,TA们产生的「物理性」、「生理性」、「心理性」的背景是完全一样的。都建立在「重叠结构世界」、完整的人拥有三层「体」以及两套心智系统的基础上。

从本质上去看,儒、释、道都在教人如何转换心智系统。《心经》的「五蕴皆空」,老庄的「无为、吾丧我」,《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都是心智系统的转换方式。

有所不同的是,佛家与道家,在教人如何转换心智系统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博大。

按照佛经的概念,现代的科学属于「实相科学」,而释迦牟尼所讲述的是「空相科学」。「空相」并不是没有相,而是存在于另外一个世界中的「具象」,释迦牟尼讲的都是与人有关的「空相科学」。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涉及的面则更为广泛,不仅有「空相科学」中人的部分,还包括了「道」的部分,更涉及到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不管老子涉及的人类社会有多么广泛,他都是在「重叠结构世界」的基础上进行的论述。

而相对于释、道的博大,孔子的儒学就显得非常的精深。

孔子的儒学核心就是教人如何在 日常的生活、工作 中转换心智系统。《大学》是心智系统转换的原理、 *** 、过程,我们可以从下面的《大学》结构图看出,《大学》内在结构的系统、完整、严谨……

《中庸》是在训练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孔子针对具体问题的深入讲解。而《论语》则是孔子与弟子在训练心智系统转换过程中的一些点评、心得。

所以,儒、释、道在TA们的源头那里,都不是哲学,与哲学一点关系都没有。如果一定要按照现代学科给TA们进行归类的话,TA们的核心部分都属于类似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应用科学」。从原理、 *** 、过程到最终的结果,每个环节都清清楚楚,这,怎么可能属于哲学的范畴呢?

但是,在孔子、释迦牟尼、老庄之后的发展过程中,儒、释、道反倒被发展成了东方哲学。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对「重叠结构世界」的感悟,需要人有非同一般的感知能力,具有这样感知能力的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也都微乎其微,没出现过几个人,而且,即使出现了一个,也会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干扰。

绝大多数人的感知能力,都局限在现实世界中,所以,后世儒、释、道的学习者们,都把儒、释、道的原典当做「单一结构世界」的理论在认识。这样,必定造成儒、释、道的哲学化:从已有的概念、逻辑去认识。

这就是现在我们经常听到的「以某解某」。

哲学化的儒、释、道,从本质上来说,已经不是儒、释、道的本来面目了。

哲学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还是从心智系统的结构来看:

哲学,是人类之一套心智系统的产物,更具体的讲,是「识神意识与前意识」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元神意识与潜意识」也会发生一点点作用,没有「元神意识与潜意识」的作用,人类的文明就不可能进步。「元神意识与潜意识」是以天赋的「超强感知能力的形式」在发挥着作用。

发挥作用以后,后续的工作就又全部交给了「识神意识与前意识」。

正因为是一种不可控的天赋,所以,TA的感知范围也是有限定的,而且,这种感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衰退。

所以,我们看西方的大哲学家,甚至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TA们更具创造力的年龄,往往都在很年轻的时候,年纪越大创造力越弱。这是因为越往后,「元神意识与潜意识」都不起作用了,都由「识神意识与前意识」起作用。

把整个哲学史看成是一个「人」,在哲学开端的时候,像毕达哥拉斯这样的大哲学家,主要依靠的是天赋的超强感知能力,去认识这个世界以及自己。毕达哥拉斯留下的非哲学的断言以及发现,远超他留下的哲学推论。

包括形而上学的产生,也是源于当时哲学家们超强的感知能力。

之后,「识神意识与前意识」在哲学的发展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强,等到亚里士多德建立了逻辑学以后,「识神意识与前意识」就在哲学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哲学基本上失去了「爱智慧」的自由,完全变成了依赖语言、定义、逻辑的概念分析。

我们与前面儒、释、道的分析进行对比,就能发现,运用「元神意识与潜意识」心智系统,属于儒、释、道的范畴。运用「识神意识与前意识」+天赋感知能力的,就属于哲学范畴。

换言之,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不可能存在哲学,因为在第二套心智系统中,「不惑」属于这套心智系统的入门状态。孔子说的,四十不惑,就是在描述这种状态。

用一种大白话来看哲学,我们更容易理解什么是哲学。

但凡,人整不明白还一直在整的,就是哲学。在整的过程中,有整明白的,就成为了科学。

现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早都是源于哲学,在哲学中整明白了,就独立出来成为了某一门科学。

哲学看着是不是很像一只不停下蛋的老母鸡?

这只老母鸡在整个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起什么作用呢?

站在人类整体的发展进程来说,东、西文明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承担着各自不同的使命。

这个共同目标就是, 让现代人类能够重新认识自己的源头文化。

东方文明的历史使命就是保存源头文化,虽然,我们今天认识的儒、释、道与TA们的本来面目,基本上已经面目全非了,但是,这不要紧,因为东方文明的历史使命是要保存下来,这个使命已经很圆满的完成了。

儒家、道家的文本基本上都保留了下来,佛教也在中国实现了汇合,而且,甲骨文也重见了天日。

而西方文明的历史使命是,要为人类发展出一整套能够共同认识、体验源头文化的知识背景与技术手段,这个使命,西方文明也已经非常完美的达成了。

从西方哲学中脱胎出来的现代科学,发展出了《量子论》,让人类开始能够认识到「重叠结构」的世界,并且创造出了虚拟现实(VR)技术,让感官正常的人都能直观地感受到「重叠结构世界」的体验。

也就是说,当人类文明真正步入「重叠结构世界」的时候,哲学已经完成了TA的历史使命。

人类将在「重叠结构世界」原理以及虚拟现实(VR)技术、人工智能(AI)技术的帮助下,还原儒、释、道的本来面目,真正认识自己的源头文化!

人类将整体学会转换心智系统(《大学》: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用真正的自己:元神意识,去面对这个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哪些“历史启迪”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更大的一次战争,在很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战争历时六年多,遍及世界各地,消耗了大量财富,使许多城市和村庄夷为平地,无数生灵涂炭,它以其破坏力使世界遭受了一场空前严重的浩劫。

第二,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教育了各国人民,争取和平和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

第三,二战的胜利,使国际格局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阵营严重削弱,社会主义阵营形成,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兴起。

第四,这次战争促使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推动了科学技术用于和平事业,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单纯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而实际上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启迪: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决不能重演;人民究竟是社会前进的推动者,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战,所有国家都应当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人类的命运休戚相关,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无产阶级创造人类社会历史为什么错

无产阶级创造人类社会历史为什么错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应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可能是最熟悉的也是最陌生的东西。我们生活于一个号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之中,从孩童接受教育开始,社会主义这个词似乎就伴随着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可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它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发展的,恐怕没有多少人了解,本文就尝试做一个简单的“科普”。

1

如果把社会主义理解为一种强调集体主义、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协助的意识形态,那么它可能在人类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存在,因为最早的原始人在没有私有财产出现之前,人类过的就是这样一种集体的公社生活。但我们如今所说的社会主义,它并不同于原始的社会主义或者说共产主义,它是一种随工业革命而来,并根植于工业革命的历史逻辑和经济社会环境之中,为了 *** 资本主义对工人和普通平民的残酷剥削,而发展出来的一套关于人类平等和理想社会(乌托邦)的意识形态,它根植于城市和工业社会之中,主张一种适用于全国甚至全世界范围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这是它不同于原始的共产主义,产生于农业社会中的小范围、小群落的人群的特征。所以,要理解社会主义这种意识形态,我们就必须要从工业革命开始讲起。

工业革命它带来的一个更大的特点就是增长,它带来了一种依靠增长并且离开了增长就无法持续的制度,所以它不同于农业社会,哪怕是长期停滞社会也能够保持相对的稳定,人类生活于小范围的村社和群落之中,依靠自给自足就能够维持生存。

这种制度就是如今我们所熟悉的资本主义制度,它的一切逻辑都是被增长所驱动的,创造财富、追逐利润、投入资本、增加生产,就是这样一套反复循环的过程。而其主要所依靠的就是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用机器取代人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过程包括机器的日趋复杂,大量生产的成本远远超出了个人财力所能承担的范围,于是大规模的工厂取代了家庭作坊,生产者和工人逐渐地分离开来,所有者和生产者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的一对根本的矛盾。

在传统的社会中,那种所有者和生产者紧密联系的生产环境再不复存在,工人被搁置在机器的面前如奴仆般日复一日从事着单调的工作,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阶段,工人们没有任何保障,他们的唯一的陪伴就是机器的轰鸣,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童工、妇女这些更是成为残酷剥削的对象。而所有者则想尽一切方式赚取利润,再用利润去购买机器再投入扩大生产,他们与生产和劳动完全剥离,却攫取了社会的绝大部分的财富。而工人们则生活于肮脏的、被严重污染的、暗无天日的贫民窟之中,为了每天的生存而在工厂中挣扎着劳动,他们的小孩无人照顾,在工厂中则遭受着资本家的严酷纪律的管束,鞭打以及其他残酷的体罚。

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资本主义制度,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对增长的渴望,随着生产的扩大,乡村社会逐步地瓦解,人们被迫涌入城市之中,为了生存而进入工厂充当劳力。他们已经别无选择,历史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回到乡村生活中去过那种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被驱赶着进入无情竞争、跑步前进的历史轨道之中。作为被牺牲掉的、付出代价的那部分,就是无数倒在历史车轮下的悲惨的工人和普通平民。

关于资本主义的原始阶段的残酷,我们在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中可能都有所领略,在历史教育中,我们也被反复灌输资本主义的残酷和野蛮,可以说,这是一个事实。政治的压迫和经济的剥削,资本主义在最初它造成了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人类堕入到一种比之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奴役处境之中,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之下,社会主义这样一种意识形态就应运而生了,它要求一种人类平等和人道、公正的社会环境,这是它最初的主要的诉求。

2

如果我们设身处地,身处当时的历史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就会得出这样一个想法: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人类的自私和贪婪造成的,尤其是资本家,而罪恶的根源就在于私有制。这就是为什么,在近代甚至直到今天为止,左派的思想仍旧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他们那个社会的知识群体,就如民主党在美国一样,尽管他们不是原教旨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者。

所以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的之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针对所有权的,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产资料”这个词,所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即所有权的公有是社会主义所主张的经济制度的之一个特征,即由国家这样一个非人格的因素掌握生产资料。

那么国家掌握生产资料,所生产的东西如何进行分配?这就涉及到社会主义的目的,它要创造一种使人人摆脱物质的匮乏而各取所需的社会制度,通过使所有人摆脱贫穷和匮乏,使每个人成为自由人去发展自身的人性,从而提高文明的质量,这就是我们如今熟悉的“福利国家”这个概念,所以福利国家是社会主义关于分配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即对财富进行平等的分配,而分配财富的权力同样掌握在国家和 *** 的手中,即通过一个外在的权力来进行社会财富的分配。

而沟通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和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就是社会主义的目的。所以我们可以把社会主义归结为以下三个基本特征:之一,所有权的公有制,第二,通过国家和 *** 的权力来进行财富分配,第三,它的目的是建造一个人类平等、没有匮乏、自由公正的理想社会(乌托邦)。

3

这是不是很完美呢?也很有“逻辑性”。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这碰到的之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公有化,如何把在资本家手里的生产资料“公有化”,这不是老虎嘴里拔牙吗?何况资本家还掌握着政权。所以,循着这个逻辑,我们中国人在近代最熟悉的一个词:革命,就呼之欲出了。

法国大革命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之一个这样的革命,第三阶级的成员通过暴力革命起而反对资产阶级和贵族,尽管它并不是一次社会主义的革命,但它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上,被剥削的阶级起而反抗剥削阶级的之一次尝试。但社会主义革命形成一个理论,也就是他的代表性的理论家,他还出现在后面,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熟悉的马克思。在这位理论家的墓志铭上刻着: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所以,要理解社会主义,绕不开这位社会主义的代表性的理论家他的改造世界的理论。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