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第十八军的改编裁撤
十八军后来遭到一系列改编。11师即后来著名的陆军117师(海鹏部队)经历数次整编,至民国八十七年精实案成为联兵旅117旅,至民国九十四遭并编。一一八师则为119旅(虎军部队),现为金东守备队(驻金门金沙)。国民革命军第六战区第十八军十一师在哪?
第六战区即长沙周边地区,该部队抗战中,驻防该区域,参加历次长沙会战等,当时主官为胡琏,战区司令官为该部创始人陈诚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求国民革命军五大王牌下属各团团长名单
限于篇幅,仅写下解放战争期间的师(军)长。
一、国民革命军第18军1948——1948年底
军长 杨伯涛
第11师师长 王元直
第49师师长 何竹本第118师师长 尹钟岳
二、国民革命军第74军
1946-1947 年
整编74师 师长 张灵甫
第51旅旅长 陈传均
第57旅旅长 陈嘘云
第58旅旅长 卢醒三、国民革命军第5军
1946-1949 年
军长 邱清泉 熊笑三
第45师师长 郭吉谦
第46师师长 黄宗颜 陈辅汉 郭方平第200师师长 周朗
四、国民革命军新1军
1947-1948年军长 潘裕昆
新30师师长 文小山
第50师师长 杨温
暂53师师长 许赓扬
五、国民革命军新6军1947-1948 年国民革命军五大主力战斗序列军长 李涛
新22师师长 罗英 暂62师师长 刘梓皋 第169师师长 张羽先雪豹中邱明为何自报家门为国民革命军
就是周文带朱子明突围时,他和邱明之一次见面,周卫国报完军号后,邱明自我介绍为国民革命军,为啥?因为当时是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邱明是八路军 而八路军的正式番号是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求国民革命军36师,88师,87师的详细资料
要具体点的1937年8月至11月,中国和日本在上海进行了一场大会战,史称『八一三淞沪战役』。中国出动了七十几个步兵师及配属的特种部队,日本也出动了九个完整的师团及其他附属部队,双方海空军也都出动作战,其规模可谓空前,之后的武汉保卫战,参战人数虽超过淞沪战役,但是其意义上完全不同,而且涵盖的范围也大得多;这场会战至今仍是史家研究的课题。参战的中国部队中,有几个倍受嘱目的队伍,也就是36师、87师、88师和中央军官学校的教导总队。许多人将这些部队称为德式装备师,更有人,包括外文资料中,声称这些部队配有完整的德式装备,本文试由装备的角度,来讨论这种德式装备师是否存在?
首先要定义的是,『德式装备』是哪一个时代的德国军队?
众所周知的,1927至1938,有前后近百个德国顾问在中国(最后一任团长是Alexander von Falkenhausen 1934-1938),这些顾问的活动及成就,常常也被夸大了。中国有几百万军队,各有渊源,整顿起来千头万绪,此外,除了 *** ,北有宋哲元、阎锡山,南有李宗仁、陈济棠,西有刘湘等地方势力,国事如麻,相信这些顾问们也应有蜉蝣撼大象之叹。1933年后,纳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重新建军,德军的编制和装备也有巨大的变化,尤其是机械化步兵、装甲师作为之一线部队,都是这一个时期的新发展。这些顾问既在中国,也没有机会与闻这些改革,他们所知道的,主要是在此之前的德军经验。
由时间上而言,只能拿之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陆军和威玛 *** (Weimar Republic)的防卫军(Reichswehr)中的步兵师来作比较,要是拿1939年之后的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中的陆军(Heer)步兵师来比,其巨大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威玛防卫军因为受到凡尔赛和约的限制,重机枪只有700余挺、没有重炮兵、坦克车等装备,一共只有10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总数才十万人,也不成个样子。
因此,在比较上,不容易找到一个合理固定目标,本文讨论的基础,以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之前的陆军步兵师来作比较。单兵装备从鞋子说起,这些部队当时还有布胶鞋和皮鞋穿,但是没有穿长统皮靴的。只有高级军官(校官以上),有的会自已购置靴子穿。中国部队的军服,主要是棉布的,德军一直用的是呢质。不过88师的万方澄回忆,当时冬天也有呢军服、呢大衣,春秋有驼绒夹衣,夏天是卡其短袖衫裤。军官的确是有呢质的军服,尤其是所谓『甲种呢』的黄色军常服。(87师-南京) “..穿将级军官甲种呢军服大衣(黄色)..”(教导总队-南京) “工兵学校失守后,王敬久立即用 *** 召第二六○旅旅长到地下室来。我记得这个旅长身体结实,中等个材,身穿灰布棉军装,腰系士兵皮带。 … 我上装左上方佩有教导总队参谋符号。… 沿途首先迎到王敬久师长和他的卫士,他仍穿黄呢子军服,外罩青毛哔叽的披氅。”中国的阶级领章,与德国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系统,简单明了。尤其是参谋配带的竹节章,更是佳作,『运筹帷幄』之筹字,即是竹节。比德国由普鲁士传承下来的那一套花花草草要简单多了,也比日本抄袭欧式的要有特色。
有人以为,比后来 *** 使用俄式,国府使用美式,都还要好。中国军队一向打绑腿,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后来的驻印军,虽然全身上下都换装了英美装备,仍然坚持打绑腿。有人以为这是袭自日本,事实上只是一种源自欧陆,留传下来的习惯。一次大战时,美国的参战部队也是打绑腿的。英文中称之为Puttees。
钢盔用的德国是1935年式,这点和德军相同,而且由德方的文件来看,M35最早出厂的一批就运到了中国;目前已知的记录,到1936年进口了315,000顶。
中国水壶,水壶为木塞盖子,椭圆形,日式则有一个平底。早期德式与此相似,至1934年装备组始换为金属旋上的盖子。中式持续使用肩背带,与后期德式挂在腰带上不同; 这是当时中国部队普遍仿制或采购的一种装备,并不是因德式训练才有的。
乾粮袋(杂物袋)也是用背带跨肩,德式早期也是如此,后来才改系在腰带上。中国使用乾粮袋的历史相当久远,早在张之洞编练自强军之时即有,因此是一路沿袭下来的一种个人装备,由图亦可看出,其形状与德式不同。
单兵用的弹带是帆布制的长形弹带,德军除了后来的伞兵之外,一直用的是皮制弹包。中式至少有两种,一为由肩上斜绕一周至腰间再绕一圈,这是一长条而不是两条,最后以布条打结系在腰间,这一种弹带有将近二十个弹包,是各部队主要使用的形式,这个设计最普遍, 而且在整个抗战期间都没有什么改变。也有两条较短型式的,有的在胸前交叉,有如X型,有的由两肩挂下,如同V字,当然也有肩上一条,腰上一条的用法。不过从诸多现存照片中,『德式』部队仍以一条式为主。
中国的仿德国1930式面具是装在帆布袋中,类似西班牙的防毒面具,非德军之圆筒装具。巩县兵工分厂在民国23年向德国采购装备,准备自制防毒面具,1936年时每日生产250副24式防毒面具,其他生产的工厂还有金陵兵工厂、广东面具厂等,型号有二三式、二四式、二七式及四二式(广东面具厂后改名为42兵工厂所生产的型号,非按年号而定)。法国在二次大战之前曾 *** 过圆筒装的防毒面具,中央军防空部队等所使用的,可能来自于此,其特徵是增强纹是横的,不像德军二次大战中所用的直纹。
步枪国军用的是中正式或是进口的德制毛瑟系列步枪。但不是德国的K98k,而是1924年式标准型(Standard Modell),这是K98k的前身,最明显的差异是水平拉柄和在枪下的枪背带配置。这和当时的德军是相同的,一直到二次大战初期,德军部队中仍有许多标准型步枪。当时另外常看到的还有Vz24和FN1924/30等。其他的中央军,有各式各样的步枪,最多的是汉阳造和各式毛瑟1904/1907年式的衍生型,包括四年式(元年式为6.8mm,四年式改为7.92mm)及东三省兵工厂的十三年式在内。中国使用的刺刀,都在50cm以上,尤其是中正式,因为枪短,刺刀长达57.5公分,这是因为中国部队-日军也是一样,仍把冲锋拚刺刀,作为一种很正常的战术运用。而中正式上了刺刀,仍比日本三八式上刺刀,短了10公分左右,许多人引以为憾。相形之下,德军在之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普遍使用的1884/98刺刀,简直是小儿科。其他进口的FN1924式刺刀,长度也相当于中国自制者。虽然中国使用的是7.92mm口径,但是四年式仍有一部份使用圆弹,汉阳造更是由始至终使用圆弹,这和中正式等使用的尖弹不能相容(尖弹口径稍大)。中国圆弹的生产,一直延续到战后。国军的子弹,基本上有三种,尖弹、圆弹和重尖弹。尖弹供中正式系列的步枪和捷克式轻机枪使用,圆弹为汉阳造和一些老式的四年式步枪,重尖弹则专供二四式或卅节式重机枪使用。其他还有特种子弹,例如反装甲的钢心弹等。德国人到了二次大战之前,制式化到步机枪均配用重尖弹。
轻机枪这些部队用的是捷克式ZB26,其他中央军也有用比利时制的BAR和法国的Hotchkiss。这些部队没有使用MG34的记录(南京参战的PzKpfw I装有两挺并列的M13),中国也没有生产MG34的记录,老实说,即使想仿造,MG34繁复的加工程序,也会令人退避三舍。德军到1941年之前,仍有许多水冷式08/15轻机枪在部队中服役,比较起来,捷克式当然要强多了。“(88师-上海)3步兵排9挺轻机枪”由许多照片中,可以看到88师等这几个部队都配用的都是捷克式轻机枪,由上面这篇记载,更可知当时的编制是一连三排九班,一个班一挺。当时这几个部队的步兵班,人数应该是在14人左右,其中有火力组(轻机枪组)、冲锋组(步枪组)的分别。在抗战期间,一直是如此编组的。“(1938-郑玉良-台儿庄-27师) 记得我师是三三编制,我连约120多人,武器装备比较好。当时我担任中士班长,这个斑有14人,分两个组;一个是机枪组,使用苏式762转盘机枪;一个是步枪组,都是咱们汉阳造79步枪;另外,还配备一个掷弹筒。 ..” 这个概念,有可能是德国顾问引进的,但也是一战之后的世界潮流,最早是由法国人所提出。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以MG34/MG42为中心,对此运用的淋漓尽致。
重机枪是二四式,仿马克沁,是一种水冷式、250发帆布链带供弹的机关枪。1915年2月,金陵制造局即仿制成功德国七九马克沁重机枪,并取名『华宁』,一共造成6尊。大沽造船所也在1917年仿制出所获得德国新式马克沁重机枪。1934年前后,德国兵工署赠送马克沁式重机关枪之 *** 工作图样,由此更改了一些精度及公差,定名为二四式七九马克沁重机枪。并不像一般中外文件所说的,因德国赠送图样,才有二四式的生产。事实上,二四式的闭锁机,与德国的08式不同,接近于Vickers和德国的1909式外销型。而且在『中国近代兵器工业』一书中,指出中国所获得的是1915/08式的图纸,那是改成轻机枪的型号,中国从未生产过。二四式重机枪的鞍架,也与德式不同。由于凡尔赛合约不准德国制造重机枪,只能拥有700余挺,因此在30年代,德国逐渐走向通用机枪的概念,1932年采用了MG13,旋即改用MG34直到战时的MG42。
所谓的重机枪,只是把通用机枪加上了更稳定的三脚架。马克沁在1936年撤出之一线部队。88师这一类的部队,每一个步兵营有一个重机枪连,3排6挺,作战时配属给步兵连运用。德国在之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标准步兵营的重机枪连配置为12挺08式重机枪,有的多达14挺!
手枪国军用的最多的是C96盒子炮,半自动和全自动均有,德军用的是Luger P08、PPK等,后来改用Walther P38。口径也不同,国军仍用7.63mm,德国人在一次大战后,手枪基本上统一为9mm。中国在抗战前,除了少量自己生产,还在欧洲大量搜购各式的盒子炮,德国和西班牙都有。枪榴弹和掷弹筒在当时都尚未定型制造、配发。中正式步枪的枪榴弹定型为二八式,为航空兵器技术研究处的俄籍 *** 拉力果夫所设计,掷弹筒为仿自日本十年式,在三十厂制造成功,定型为二七式。
国军在抗战初,火炮非常少,与先进国家的标准相差甚多,炮兵主要是集中在一些独立炮兵旅和炮兵团之中:
之一、二旅(二、 三团):卜式山炮(七五山炮,卜福斯,Bofors - 瑞典,L/14)
第六旅:克式野炮(Krupp,七五野炮,L/29)
第八旅:辽造七七野炮(辽十四式,仿百禄 - Bohler ━ 奥地利,十八式,L/30)
第四、六团:三八野炮(七五野炮,日三八式,L/30)
第八、十七团:旧十五榴弹炮(辽十四式,仿日三八式十五野炮,L/12)
第九团:克式野炮及重迫炮各一营
15公分野战重炮(Heavy Field Howitzer),德军采用克虏伯(Krupp)的30倍口径(L/30)炮,称为sFH 18,中国在1934年却决定采用莱茵式(Rheinmetall)的32倍口径(L/32)炮,更大射程15公里,比德制多两公里,一共采购24门,还派了一批兵工人员去德国监造。收到后组成了独立炮兵第十团,由彭孟辑担任团长,全部机械化牵引。事实上,不机械化也不行,这么大的家伙不可能用人力或兽力牵引。1936年时,后续购买的却是克虏伯的30倍炮,也是24门,这些炮后来在1937年年底运到,组成了独立炮兵第十四团。另外有一些75mm格鲁森(Grusen -德国)山炮,75mm士乃德(Schneider - 法国)山炮,及105mm山地榴弹炮等。作战时,这些单位以营为单位分割使用,搭配给军、师指挥。有人批评蒋介石,把火炮抓在手里,不让部队使用,或是作为控制部队的手段,实在是因为火炮数量有限(有一个统计说,抗战开始时,全国只有800门炮),无法直接配属给师级单位,必须统一机动调配,统筹统用。
(上海作战日记 1937年)
八月十一日(真)..
(三)令嘉兴炮二旅即开炮兵一团赴苏州归张治中指挥。
(四)令炮十团(新十五榴)在京之一营开赴苏州,归张治中指挥。
(炮十团之一营及炮八团原已在苏、 锡一带。)..........
张治中致蒋介石、 何应钦密电 (1937年8月13日)
3. 炮十团之一营,在暨南新村、大场间地区,炮三团在岭南山庄、江湾镇附近进入阵地,炮八团正向彭浦镇前进中,今晚可达指定地点。……."
陈诚致蒋介石等密电 (1937年10月8日)
急。南京委员长蒋、部长何4309密。左翼军军队区分及作战增加如下 … (丁)炮兵:刘翰东指挥炮兵第3团之一营、炮兵第4团、炮兵第16团、独立炮兵第l0团(欠两营)、教导总队炮兵营、炮校练习队之2连。…….”
当时唯一配有直属重炮兵的部队,只有教导总队而已。当时不但火炮数量少,雪上加霜的是,没有制空权,火炮一发射,日军计算出位置后,不是飞机来炸,便是进行反炮击,中国当时无法自行补充火炮,打掉一门少一门,因此炮兵经常不敢发炮,步兵只有任凭日军炮火肆虐。在上海之战中,步兵普遍使用的是20年式八二迫击炮,这是金陵兵工厂自行制造的步兵曲射武器,仿自法国的布郎得(Brandt)八一迫击炮,曾发生很大的效果;但仍笼罩在惧怕日军火炮还击的阴影下,因此有一位迫击炮连连长,想出了不用炮座,用手扶着发炮,打几炮就走的办法,避免遭受还击损失。
自“一二八”淞沪战役后,国军深感空防重要,于1934年及1936年先后购到卜福斯75mm高射炮28门,成立高射炮兵六个连,均归防空学校督训。1937年在七七之前,以新购之37mm及20mm高射机关炮成立高射炮兵团(五营十八连),为保守兵种秘密,改为陆军炮兵第四十一团,又以新购之2公分炮一百零八门成立炮兵第四十二团(五营十六连)。20mm防空机炮,亦可用来作战车防御炮,对付轻装甲的日式小战车,绰绰有余,中国使用的型号很多,欧力根(Oerlikon - 瑞士)、 麦迪森(Madsen - 丹麦)、 索罗森(Solothurn - 德国莱茵公司控制的瑞士公司, 或译苏罗通)都有。除了加装脚架后,可作防空用的二四式重机枪之外,这是抗战开始时全部的防空火力。
蒋介石致何应钦电 (1937年7月4日)
…(十)江阴要塞,由八十八师抽一高射炮连增防,钱塘江铁桥,由八十七师抽一高射炮连任防。除分令外,特电知照。中正。支戊。侍参。京。”
顾祝同致何应钦密电 (1937年9月4日)
…….(3)本日未刻,敌轰炸机六架,在闸北谭家桥上空被我八十八师高射炮击落一架,驾驶员死机内,特闻。顾祝同。支亥。参。翔。印。”
由以上的两段电文,可知当时的88师和87师配有直属的防空火炮。按照编制,这两个师应各有一个炮兵营,其中有高射炮连、战车防御炮连,榴弹炮连等。“连配有德国造高射炮六门,每门炮身重两吨(37mm Flak 36),用五吨牵引车(Sd Kfz 6/2)载运。高射炮性能为:高射2,500-3,000米,平射4,000米。全连三个排,每排备装配两门高射炮。”
有的资料说当时中国买了一大批德国的88高炮, 这里是一段相关记载:
(1937-江阴要塞)就在“八一三”以前, 军政部兵工署突然运来八门从德国买来的8.8公分高平两用半自动火炮,弹药和观测、通讯器材齐全,四门装在东山、四门装在肖山。
这种火炮兵工署共买了二十门,江阴要塞装八门、 江宁要塞装八门,还有四门装在武汉外围的白浒山。这种火炮命名为“甲炮”,其番号是:江宁要塞为甲一台、甲二台;江阴要塞为甲三台、甲四台,白浒山为甲五台。甲炮高射时、射面高为6,000公尺,射程远为9,000公尺;平射时更大射程为14,500公尺。”
凡尔赛合约不准德国拥有装甲武力,因此威玛的战车部队,是在俄国训练的。而中国在装甲车方面,步兵师全属空白。先是1930年,由英国购入戈登式一吨半小型战车十四辆,于南京成立战车连,隶属陆军教导师,为国军机械化部队之始。未几改编为战车队,隶交通兵团。 1934年由英购入维克斯六吨炮战车及水陆两用三吨战车,与前之戈登式小型战车合编为战车营(三连),隶交通兵第二团。1935年该营增设第四连(补给),改编为战车教导营,改隶陆军交辎学校。1937年5月,本部调机械化部队,将交辎学校战车教导营、步兵炮第二营、交通司之机踏车连、交通兵第二团之装甲汽车队及防空学校之高射炮一营,合编为陆军装甲兵团, 驻屯南京方山。税警总团Vickers-Carden-Loyd两栖轻坦克。
(1937-南京)装甲兵团团长杜聿明。我所在的连为战车第三连,连长赵鹄振,何嘉兆任连部摩托侦察班班长。连的战斗编制是:连部(指挥车两辆),侦察班(摩托车十二辆),三个战车排(每排五辆战车),一个补给排(汽车十辆)。全连由十七辆德国“克芬伯”式五吨重约并列双机枪的新战车和十二辆“春达浦”二轮、三轮摩托车装备组成。”1933年起至1938年,中国一共买了21部Vickers-Carden-Loyd两栖轻坦克、20部6吨Vickers-Carden-Loyd坦克 - 配备47mm炮及7.92mm Vickers机枪。其中一部份两栖轻坦克属于税警总团。
(1937年8月19日-上海)战车团派出两个连(维克斯),一个战车防御炮营,配属87师,攻入杨树浦。战车全毁,两连长阵亡。至南京保卫战结束,丧失殆尽。”当时除了税警总团之外,没有一个师有直属的战车部队。因此部队毫无步战偕同的经验,在上海损失的战车,都是因为孤军深入,而被日军反战车武器击毁,当时战车部队要求步兵伴随,步兵的回答是: “你有装甲,还要什么保护?
抗战前国军防御装甲武器数量甚少,仅有装甲兵一团附有步兵炮教导队一队(三营十二连,每排两门三七炮),又步炮营一(四连)及第八十七师、第八十八师各备六门制37mm苏罗通炮(L/50)一连。德国使用的均为L/45,这些都是由莱茵公司在1920年末期设计制造的。 苏俄也曾进行仿造,后来俄援中也包括了这种型号。37mm PaK 35/36 (L/45及L/50 ━ 后来50厂在1942年开始有小量生产,到抗战胜利一共生产94门),莱茵式,1937年初有120门抵达。另外中国还有1935型百禄47mm战车防御炮。三七战车防御炮,肩膀上的宽皮带为拖炮时拉拽用。
(1937-南京)装甲兵团战防炮营一个排(两门三七战防炮)编为南京卫成司令部直属战炮分队。”当时反战车的战术,主要还是依靠集束手榴弹(每束4-12枚,除了一枚外,去掉木柄,用绳子捆绑在一起),放置在敌战车履带下或引擎上引炸,往往投弹的士兵也以身相殉。36师106旅212团团长熊新民,在杨树埔,配置一个战车防御排。当时因为这些炮都是新进购置的,部队的训练和经验都不足,因此用起来效果不彰。由于战车防御炮的本质,就是必须在最前线才能发挥作用,常常尚未对日军发挥任何打击作用即被击毁。反过来说,日军对战车防御炮使用的得心应手,国军没有什么装甲车,日军最常用战车防御炮来摧毁国军的重机枪阵地。由于战车防御炮数量少,型号又不一,因此作战时必须自行带足给养:
(1938年3月-台儿庄抗敌,韩正礼)陆军第3师(师长李玉堂,黄埔之一期)因在淞沪战役中伤亡过半,此时正驻在汉口北郊补训。该师战车防御炮连因需有射击场,故单独驻在江南岸武昌珞珈山。这时,我正担任这个连的之一排排长。该连配备有奥地利北禄式四七战车防御炮6门分3个战炮排,一个弹药队,官兵160人,骡马40匹,比利时制步骑枪近百支,班长以上均配有20响德制驳壳枪。…规定炮弹都要带走,因为供兵站不可能有这样的炮弹补给(当时存有4个基数的破甲弹及榴弹共2,400发)”进行训练中的战防炮队。
抗战开始时,国军有1930年师编制、1932年陆军师编制、1933年剿匪师编制、1935年教导师编制、整理师编制、1936年调整师编制等六种。何应钦以现代作战上之要求,及装备上之可能,与调整施行容易计,建议以甲、乙两种编制统一之:
“(甲)种编制,拟采用1936年调整师编制,凡调整师均用之。其性质同各国之常备师。(乙)种编制,拟采用1935年整理师编制,凡整理师均用之。其性质同各国之预后备师。”
88师编成:
2步兵旅 2团各3步兵营 3步兵连 3步兵排 9挺轻机枪 每排48人 3班 14人 重机枪连 3排 每排2挺共6挺 迫击炮连 八二迫击炮 榴弹炮连 通信连 特务连 2 补充团 炮兵营 战防炮连 高射炮连 工兵营 通信兵营 辎重兵营 特务营
“(1937-四行仓库)88师524团第1营营长杨瑞符:之一连之一、二排已到,等待第三排。… 第二连、 第三连及机枪连末到。”
“(1937-36师师长宋希濂) 36师是一个整编师,上战场时,9,000多人。”
由其他的几个文件的记载,88、87、36师,在开战时,人数都只有在一万人上下。
“八一三淞沪会战之初,中央军官学校教导总队奉命拱卫首都南京。八月中旬末,淞沪战局吃紧,总队奉统帅部命令,调第二团驰援上海,归淞沪战区司令张治中指挥。第二团有三个步兵营和三个直属连-平射炮连(注:应为通信连,平射炮即战防炮,或称小炮,步兵炮)、 战防炮连、榴弹炮连。每营有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迫击炮排、通讯排。该团开赶到上海江湾地区后,于八月下旬参加了张华滨附近的争夺战。”
“(1937-李西开:第三团团长-南京)教导总队是南京保卫战中,装备更好、实力最强、兵员足额的主力部队,辖有步兵三个旅(计六个团,另有三个新兵团当时在湖南训练),直属部队备炮兵营、骑兵营、工兵营、通信兵营、军士营、特务营、输送营(各营均巳奉命改称团,因无兵补充、无装备补给,名虽称团,实仍为营)。步兵旅的之一、三、五团的装备和编制,均仿效德国步兵团的编制,每团将有十六个连,即每个团辖步兵三个营,每营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一个八二迫击炮排,团的第十三连为榴弹炮连,第十四连为战车防御炮连,第十五连为通信连,第十六连为输送连。...兵员为三万多人。”
由此来参照德国威玛时代的Reichswehr防卫军,当时留在部队中的,都是上上之选,类似于教导师的性质。因此在1934年之后,以此为基础,迅速扩编成一支强大的国防军。
德国步兵师编成 3个步兵团 3个步兵营 兵器营 1934 机关枪连 迫击炮连 50mm 81mm 榴弹炮连 75mm 150mm 1939 战防炮连 37mm 1939 炮兵团 野战炮 150mm/170mm/ 210mm 1939 榴弹炮 05mm及150mm 战防炮营 1939 工兵营 通信营 侦搜连 1939 运输队 医护营 野战补充营 1939。
1939年时,德军的一线步兵师约17,700人强。由编制上而言,中国的这几个部队,只有教导总队能与德国的标准步兵师比较。即使是教导师,全额编满时,最多也只有13,292员。教导总队做为一个种子部队,主要目的是示范和教育,不是用来作战的。当时是在破釜沉舟的情况下, 投入作战,最后也伤亡殆尽。当时另一个装备极优良的部队,是财政部的税警总团,一共有六个团,装备欧力根防空机炮、维克斯两栖战车、步枪都是最新型的德国标准型毛瑟或比利时的FN 1924/30步骑枪。两次参与上海作战,史上甚少提及,实际上这些『税警』们,战力比一般的部队还要强。其中的一部,后来在孙立人的领导下,组成新三十八师,在缅甸扬威异域。
以上提出的资料,应该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事实上是没有德式装备师这样的部队,甚至没有全部用德国装备的部队。36师、87师和88师,的确是装备了『一些』当时很新式的武器,超过当时的一般中国部队,但是与世界列强的一线部队相比,在防空、火炮、装甲、反装甲等方面,仍然相形见绌。
七七事变前后,国军才开始向国外大量采购相关武器,士兵们根本没有时间熟悉这些装备的操作。而抗战八年中,除了一些迫击炮(主要是31式六○和20式八二迫击炮),中国没有生产过一门火炮,中国军队每次遇上日本军队,总要在炮火上吃亏。如果说要讨论德国顾问的贡献,首先在火炮这一点就值得质疑,德军本身的火力惊人,难道他们会没有看到中国军队在火炮方面的弱点?德国顾问当时明知中日开战不可避免,为什么没有在这方面坚持改进?株州炮技处一直到1936年才开工,未及在抗战爆发前完成。经过了屡次的整理和调整,这些部队是展现了一个现代化国防军的样子,也许是因为这些部队与其他部队外观上的差距,使得一般人以为,这样『好』的部队,想像中德国部队也不过如此了,因此跃跃欲试。
1937年8月,宋子文向日本特使说:『现在最危险的情况是, 日本军队低估了中国,中国军队却高估了自己。』这一句话,可以说非常传神的描述了当时的现象。
1937年,中国在还没有准备完成的情况下,卷入一场与世界一流强国的全面战争。只有用血肉之躯、锦绣山河的空间与敌人周旋。也就是因为没有所谓的德式装备师,对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在上海、南京前仆后继倒下的中央军部队,更值得后世的我们景仰
具体的地址:http://hi.baidu.com/renyan1202/blog/item/e00acc2aec1f8898033bf6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