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李世民为何也叫秦王
不知道大家在看李世民相关的内容的时候,这个李世民好像又被叫做是秦王李世民,那么很多人也要问了,这个秦王不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国王的称号吗,怎么到了唐朝李世民这边他又叫秦王啊,而且秦王这个称号其实并不是说非常吉利啊,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些也还是有很多很多故事可言的,所以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简单的分析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别错过了。秦王来源于战国七雄之一的秦国之王。
秦国称王是一条艰苦卓绝一波九折之路。
周朝建立后,大封宗室和功臣于天下。那时候最顶端的是公。比如燕召公,齐太公,周公等等。周朝封功臣分为五等,公侯伯子男。第二等就是诸侯了。然后,以此类推。不消说这个时候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出现过五霸。但是,还没有人敢称王。春秋时期结束后,三家分晋,战国开始,才有了王的出现。当然,楚国例外,楚国本来向周天子写报告,要加入其中。但是,周太子拒绝了楚人,于是楚人就称王了。
即使三家三晋后,五国相相王,——诸侯升为王之称呼时。秦国还是公。如果再往前推一下,秦国的祖先是给周天子养马的,秦人一步一步地走到了秦襄公,之后到了秦穆公,秦国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死后,秦国内乱,到秦献公时,秦国被魏国打得非常惨,河西之地被魏国拿走了。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强大起来了。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秦惠文君,在张仪的辅佐下,秦国收取了巴蜀汉中,强大得火爆。周天子致胙肉与秦惠文君。允许秦国从此称王,于是,秦国的之一个王,就是秦惠文王——秦王。
秦国自秦惠文王之后,一共有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王嬴政,秦王子婴。
秦楚之际,项羽封三秦王于关中。
在秦朝以后,西楚项羽灭亡,汉朝对秦朝深恶而痛绝之,对项羽的分封全部推翻。刘邦所封的所有异姓王和同姓王之中,没有秦王和韩王这两个封号,其他的战国时期的诸侯王称呼都保持下来了。不仅如此,而且另外还增加了许多的封号。
所以说,汉朝没有秦王,也没有韩王。但是,齐,楚,燕,吴,梁(魏),赵等等都保留了。为什么呢?,秦国刚暴而成功大,韩国软弱而国不保。加上刘氏替代嬴姓,秦朝的一切都是垃圾,所以,新朝不要旧朝的。
秦王这个封号就不要了,是个暴君的象征。比如,汉朝一开口说秦朝,就是暴秦,秦国之君就是暴君。
两汉如此,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间之后,又有人推崇秦王这个封号,因为大家觉得在乱世中,秦国的斗争路线是取得胜利的法宝,秦王这个称号就是成功者的代名词。迄于隋唐,秦王简直定格为特别能打仗特别能干的象征了。所以,唐高祖李渊,就把秦王这个称号赐给李世民,李世民就是秦王,因为李世民横扫千军万马,帮乃父李渊打下了天下,实在是当之无愧。
李世民为何称秦王
秦王是封号,李世民曾被封为秦国公,李渊称帝后,封他为秦王。
李世民生于武功别馆(今陕西武功县),少年从军,擅长骑射,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封为敦煌郡公,善于用兵。进入长安后,李世民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徙封秦国公,食邑万户。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李世民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武德元年(618年)五月,李渊废黜杨侑,称帝,改国号为唐,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翊卫大将军,进封秦王。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李世民跟秦始皇是甘肃人吗? 在线等!
是的。
1、秦始皇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1-2] ,秦庄襄王之子。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之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38年,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之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但是到了后期,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2、李世民
李世民(598年1月28日-649年7月10日),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于武功之别馆,是唐高祖李渊和窦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去雁门关营救隋炀帝。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受封为秦国公,后晋封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等军阀,在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被立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李世民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对内以文治天下,虚心纳谏,厉行节约,劝课农桑,使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各民族融洽相处,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葬于昭陵。
秦琼为什么会投靠李世民,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投奔的唐军?
他在什么情况下投奔的唐军?历史上的秦琼是十分勇猛彪悍的,他一开始是隋朝的部将,后来跟随张须陀讨伐李密。兵败后追随裴仁基投降李密,之后因为不满王世冲的为人同其他人一起投唐,被分配到了李世民的帐下。在之后的历次征战中,他总是首当其冲,在万军之中夺取敌军首领的首级。那么秦琼为什么会投靠李世民呢?
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魏王李泰简介
魏王李泰(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次子) 李泰(619年—653年),,字惠褒,小字青雀,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母亲长孙氏,太子、唐高宗的同胞兄弟。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他一出生的被自己的祖父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更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元霸之后,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魏王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儿子,按惯例皇子成年后都应去封地,不得长驻京畿,但李泰因太宗偏爱,特许“不之官”。
李泰,擅文能武加之胖圆憨厚深得太宗的宠爱,由于李泰宠禄过盛,屡次遭到众臣的进谏。因父亲唐太宗种种溺爱,因此也助长了其夺嫡的野心。他的内心世界丰富又细腻,美好又邪恶,既是可爱可喜之皇子,又是可恨可悲之兄弟。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李泰涉嫌谋嫡,唐太宗为了达到让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个儿子共存,只好采取隔离政策,改封其为顺阳王,徙居均州之郧乡县。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进封濮王。高宗即位后,优惠有加,永徽三年死于郧乡,高宗追赠其为太尉、雍州牧,谥曰恭。
而纵观李泰的一生,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虽然地位略亚于哥哥李承乾,不过受到的宠溺却是不输年幼的弟弟李治。更重要的是,李泰本人堪称是才华横溢,史载其“聪敏绝伦”,因为他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
李泰主编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创立的新的地理书体裁也为唐宋总志体例开了先河。李泰逝世后还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过可惜的是,这些文集至今已经失传了。
李世民为什么最终没有立李泰为皇帝?
唐太宗四子李泰,封魏王,喜好文艺。李世民因此在他的王府里设立文学馆。可以自由的接引有学问的人。李泰于是听属吏的话,学习古代平原、孟尝君的 *** ,养了许多的文学之士以著书、立说。于是上书给唐太宗,经过允许,花费数年时间,编成五百五十篇的《括地志》一部。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儿子。《括地志》著成,李世民令藏之于秘阁,赐李泰锦缎上万。李泰腰围较大,于是允许他坐轿子上朝。后李世民亲自访问李泰的王府所在地延康坊第。心情不错,于是下诏赦免长安犯死罪的囚徒。免延康坊之一年租税,王府属吏都按级别赐予衣帛。
但李世民这种过份宠爱子的行为也引起了大臣们的忧虑。纷纷上奏章,意思是皇帝对庶子的待遇超过了太子,容易引起外间猜测。而且过份宠爱某人,容易骄纵他的行为,也会引起其它儿子的不满和引起妒忌。引古譬今,历史上皇帝过份娇宠儿孙都没有好的下场。这引起李世民重视,于是稍稍有些控制。
当时皇太子李承乾走不动路,李泰想取而代之。于是交结朝中群臣,依附为朋党。李承乾害怕,私下叫人自称李泰王府上书给皇帝。李世民一看,是控诉李泰罪行的。于是马上找上书的人,却人影无踪。不久李承乾真的被废,一些人要拥立李泰为太子。李世民私下也想立李泰。而却一定要立晋王李治。这时太原出现了一块石头,上面刻有“治万吉”几个字。也就是“李治万岁吉祥”的意思。
李世民又动了改立李治的念头。因为太原是李唐王朝起家的地方,古人多迷信孅纬,对莫名出现的天象、文字总有些敬畏的态度。)李泰知道有这个动向,就找机会恐吓李治:“你和李元昌关系好,不会像他那样吗?”李元昌是李承乾党羽,以谋反罪先被杀。
李治于是整日一副郁闷的样子。李世民很奇怪,经询问李治说出缘由,李世民心中更有了看法。之后又召李承乾责问他欲谋反的理由。废太子说:“臣下贵为太子,还要求些什么呢?只因李泰有企图,所以与一些朝廷大臣谋求自保罢了。因此有一些坏人趁机让臣下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如果李泰成为太子,正好让他的计谋得逞。”
太宗李世民说:“是的,如果立李泰。太子就是可以用诡计可以求得了。让李泰立为太子,则李承乾、李治都要死;李治立太子,李泰、李承乾可无恙。”于是冷落李泰,并同时下诏说:“今后太子没有德行,藩王想取代之的,双方都要抛弃。下诏颁行这个法令。”然而李世民仍然有顾虑,对长孙无忌说:“公侯劝我立雉奴为太子,雉奴个性仁义但懦弱,(治理国家的能力不够有气魄)不会让国家产生忧患吧?”雉奴是高宗李治的小名。
李泰被降封为顺阳王,住均州郧乡。李世民拿着李泰上的奏章对左右说:“李泰遣词用字非常好,难道不是有才之士?我心中想念李泰没有停止之时。但为江山社稷打算,还是派遣他住在外面。使他和李承乾都无恙啊!” 李泰死在勋乡,死时才三十五岁。赐号太尉、幽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