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惹尘埃什么意思 何处惹尘埃的含义
1、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2、出自菩提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3、暗指人生的烦恼和困惑都是来自于自己,人生的很多烦恼都是来自于非分和过度的欲望追求,种种诱惑会使人内心的明镜蒙上尘埃。
4、故古人有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既不抱怨贫贱又不仇视富贵,而对世俗,不随波逐流,面对权贵,又如雪峰坚守自己的高洁。
人生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这是诗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的一句词,通常解释为“人生在世难免有忧患和烦恼”,或者指出“凡事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会遇到难以避免的问题和不如意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态度和努力的行动来面对和解决。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白话是什么意思。
一、“心是菩提树,身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 的意思是: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是讲究通过不断的修行来达到“悟道”,即“渐悟”。
也就是说印度禅宗认为,人的本性是污秽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们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贪图金钱,爱好名望,希求安逸,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
必须通过戒、定、慧三个步骤逐渐达到绝对的幸福,最后成为无需语言而能进行心理交流的“佛”。
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意思是:
“人之初,性本善”,而“食色,性也”,无可指责!根据中国人的这一观念,慧能提出:既然人心清净,那么只要拨去人们认识上的迷雾,清除主观的障碍,直指本心,就可立刻成佛。
这样,就用不着修戒、定、慧三学,用不着苦行,用不着研读经典,只要念头一转,保持自然适意的乐观轻松状态,佛便在心中。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作何解释?又有何寓意呢?请回答如题 谢谢了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镜子比喻清净心。本来清静,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著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说明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想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自证菩提。
本自清净的性质,只有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才能做出如此见地。既然本自清净,又何来惹尘埃呢?就比如一颗宝珠,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无法阻挡宝珠本身内部的光芒。就如同一块真金,无论是什么形状,无论是哪里,真金的本性不会变化,谁也污染不了。
"我本无尘物,何处惹尘埃"谁能详细的解释下这两句的含义?
首先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