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甲之年指的是多少岁的人
花甲之年指的是多少岁的人如下:
花甲之年是60岁。
花甲即一甲子,多指六十岁。我国古代多使用干支纪年法,由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加上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
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如甲子年、乙丑年、丙寅年等,六十年一循环,故人们就把六十年称为一甲子,而又因为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所以人们也称其为花甲子。故,花甲之年是指已经六十岁的老年人。
花甲之年指多大岁数?
哈喽,大家好,我是棉言麻语,每天都会有不同的精彩资讯分享给你。
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六十花甲,七十古稀”,这样的说法从何而来?
历来我们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称半百或知命、六十称花甲或耳顺、七十称古稀、八十及九十称耄耋、百岁老人称期颐。这些说法有什么缘故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的说一下。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别指哪个
襁褓,孩提,总角,豆蔻年华,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别指哪个年龄段?谢谢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弱冠之年 而立之年 不惑之年 年过半百 年近花甲 年逾古稀 耄耄之年 发至期颐 它们分别代表多大岁数?
20岁(男)——弱冠之年;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年逾半百;
60岁——年近花甲;
70岁——年逾古稀;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100岁——发至期颐
给“花甲之年、不惑之年、岁之期颐、而立之年”排序
快快快快快快啊30而立 40不惑 60花甲 100期颐
详细如下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而立之年:三十岁。
不惑之年:四十岁。 知天命、知非之年:五十岁。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