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亲其师信其道。
亲其师,信其道_亲其师信其道的下一句
新课程标准重新定位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考验,教师该怎样“导”,怎样才能让学生跟着教师的“导”走,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古人讲:亲其师,信其道。足见亲其师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喜欢某位教师,他就会十分认真听该教师的课,那么该教师的教学效果也一定很好。怎样才能让学生亲其师呢?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的:一、关注学生内心世界
处在青春萌动期的学生,内心总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很杂、很细,有些问题甚至跟学习没有关系,但如果这些心理问题解决不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所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教师的一大任务。这也是抓住学生心理,让学生亲其师的极好途径。一名愿意向教师吐露内心的学生,一定会亲其师,当然,一名能够让学生愿意向其吐露内心的教师也绝对能受到学生青睐。这要求教师要细心,及时发现学生的变化,特别是心理的变化,主动找其谈心,排解问题。
二、重视周记的作用
作为语文教师,我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写周记,而且我要批改周记。起初学生感觉这是私人的东西,不好意思外露,交的并不多。但是这不多的周记,每一本我都认真批阅,从最小的标点符号到周记内容、思想,并认真写下有针对性的批语。特别是反应思想问题的,我要么在周记中通过批语解决,要么找其聊天解决。慢慢地学生尝到了“甜头”,现在基本所有的学生都把自己的周记交给我批阅,每周我几乎要花一整天的时间来处理这些周记。虽然劳动量增加了,但效果很明显:一是学生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学生不愿意当面讲的心里话通过周记及时得到解决,师生如同笔友一样,通过周记无声地解决了很多问题。这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自然就提高了。
三、走到学生中间
每个班级的前面都有一个讲台,而且讲台一般比学生课桌高。教师上课是俯视全班,这是教师的“阵地”,教师要站得住讲台。所以曾经很多教师一节课之中完全坚守自己的阵地,不愿意走下讲台。因为曾经灌输式的教育教师不需要和学生交流,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只要认认真真地听。但现在不行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是学生的阵地,因此教师必须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甚至把讲台让出来,让学生走上讲台去展示自己的想法,有时会发现学生讲得比教师讲得更好,效果也更好。同时教师走下讲台也能及时发现课堂中学生的问题、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 *** ,以收到更好的效果。教师不再是俯视而是平视全班,学生的压力自然就减轻了,对教师的印象自然更好。
四、提问要讲究艺术
教师每节课基本都要提问,但提问不是简单的叫学生起立回答问题,这里面有很多细节问题应该注意。课堂上每名学生都想表现自己,因此要让每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提问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按照姓氏笔画顺序提问;可以男女学生交叉对比提问:可以按照座位顺序提问等等。切忌上课时为了速度和表面的形象只提问成绩好的学生。而且不论学生回答的结果是对还是错,首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赞赏,接着才是分析答案。不要让学生产生挫败感,给学生充分的信心。一个经常鼓励学生、给学生表现机会的教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五、创造平等活跃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教师教学的阵地,教师的知识基本都要通过课堂来传授,所以教师要充分重视课堂。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更受学生喜爱呢?——平等的、活跃的。死气沉沉的,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因此课堂要平等,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课堂是教师的也是学生的。但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课堂上的问题应该是师生协商讨论解决,而不是让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够发挥出来,课堂气氛才会活跃。活跃的课堂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只要学生愿意动脑思考,那么还有什么样的问题不能解决呢?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的课堂,学生必定喜欢。
六、下课后晚走几分钟
下课之后,很多教师立刻走出教室,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但很多时候,学生是希望教师晚走几分钟的,因为课堂上总会有些问题是很难完全弄懂的,特别是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他们想及时向教师请教。而那些性格偏内向的学生又不愿意到教师的办公室,这样,不会的问题就积累起来,时间长了,积累的问题多了,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下降。学习成绩也会跟着下降的,所以建议教师在下课后不要急着走,可以在班级再转一圈,确定没有学生问问题了再离开班级。特别是晚自习。由于自习课教师不讲课,由学生自由处理一天的问题,一定会非常需要教师的帮助。晚走几分钟,就能帮助更多的学生。曾经有很多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王教师总是陪我们到最后才离开班级的教师。可见学生对教师晚走几分钟的渴盼。
七、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教师在课堂上也会出现错误,这些错误有时是学生当堂发现并提出的,有时是教师自己当堂发现的,也有时是教师课后做教后反思时发现的。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发现的,教师都要做自我反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千万不要碍于面子而故意掩饰,或者对错误不闻不问。这样一方面给学生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教师可以不承认错误。为什么总让学生主动承认错误;另一方面,有些知识性的错误学生是发现不了的。教师不做改正,学生会把错误的当做正确的来记忆,这样岂不是误导了学生?一名坦诚的教师,自然也是学生喜欢的教师。
八、雄厚的实力打动学生
学生进学校来是学知识的,这要求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雄厚的实力。博学多才的教师总是受到学生的青睐,因为他在你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榜样。学生对你极度佩服,认为你有无穷的知识需要他不断去学习,自然学生会跟着你走。
以上只是我个人在教学中做法,只要各位教师平时多想想,多摸索,一定能发现更多更好的方式来吸引学生,让学生亲其师,只要他愿意主动学习你这门学科,成绩的问题,一般不需要考虑。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关于亲其师 信其道的演讲稿!急求!!!要真情实感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方面,总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亲其师,信其道”的说法源自《学记》一书,原话说:“……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即:……能安于学习,亲近师长,与同学相处融洽,从而信奉自己所学的真理。能够这样,即使离开了同学师长,也不会背弃道义。
如何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呢?个人认为可以做以下尝试:
首先,作为老师,最让学生欣赏、佩服、敬重的,主要还是正直的人品和过硬的素质。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的“身正为师,学高为范”。
在言谈、举止上,老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因为当你出现在学生面前时,你的一言一行都在几十甚至上百个学生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年轻老师尤其应该注意,在自己从学生向老师的过渡过程中,尤其要在学生中树立积极的形象,赢得学生的好感。
另外,要吸引学生,老师必须有扎实的学术功底、过硬的教学基本功。我们平时经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先要准备一桶水。”如今,随着经济、科技、社会意识形态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知识面越来越广。这对老师无疑是一种挑战,所以,老师的知识更要向纵、深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一个知识渊博的老师,才是学生真正会从内心敬佩的老师。
譬如现在人教版的高中英语教材,阅读材料涉及到世界文化历史、植物学、生物学、医疗保健、教育改革、还有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如果作为一个英语老师,没有其他方面的知识做后盾,上课必然会捉襟见肘、举步唯艰。
当然,英语老师流利的口语、漂亮的板书、幽默风趣的谈吐、 *** 四溢讲课、多才多艺的展示,都会成为学生“亲其师”的理由。
其次,我们一直提倡老师跟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不是随便几次“谈心”和了“聊天”就能实现的。很多老师的确经常会找学生谈话,但是,这种谈话是等级分明的,就是一个老师对学生的说教。但是,老师苦口婆心说了半天,学生却充耳不闻,这种谈话毫无成效。
怀仁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杨广斌曾这样说过:“我有空就会去研究学生,从他的学习成绩、生活状况、朋友圈,到他的家庭背景。……跟学生谈话时,我也很少直奔主题,说你英语成绩如何如何。相反,我可能会问一下他最近有没有什么烦恼、薄弱科目有没有进步等等。这种关心,往往比你直截了当的‘说教’更有感化力。”
可见,老师想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应该先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心态和喜好。然后通过真心实意的沟通和交流,老师和学生才可能成为可以“谈心”的朋友。
我今年接手两个理化班,班级里男生占了大部分。开学没多久,我就发现大多数男生都很有运动细胞,尤其喜欢打篮球。我本人也对篮球比较感兴趣,因此平时上课过程中,我总是见缝插针,适时地提到NBA,提到一些球队、一些球星,这种时候,学生总会表现出高昂的兴致。其中有个男生,课后总会主动找我,问我最新的赛况,交流一些关于比赛的想法。我于是建议他把自己的想法试着用英文写下来,他尝试了几次,写了自己喜欢的球星如Micheal Jordan、Mc Grandy、姚明等,而且还写了一些球评。我借机在班级里表扬了他,他自己都觉得很有成就感,对英语的兴趣也越来越大。
因此,老师可以“投学生之所好”,来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和学生成为可以“交心”的朋友。
最后,老师应该以长者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以外的、诸如情感、生活等各方面的问题。因为老师相对阅历广、经验多,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给出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那种父兄般的关爱。
现在的高中生大多是寄宿在学校,开始离开家人独立生活,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肯定不少。但是,他们既不能及时和父母商量,同学、朋友那里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很容易走弯路。作为老师,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帮助学生排除这些干扰,使他们生活无忧、心理健康,从而更专心于学业。
总之,我认为“亲其师”和“信其道”应该是相辅相成,并且能相互促进的,因此,可以起到一个良性循环的作用。
如何做一个让学生信任,让学校满意的优秀辅导员——从“亲其师信其道”古训谈起
“亲其师而信其道”这一古训源自我国古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概言之: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愿意亲近老师,才能信任老师,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是所谓,欲使学生信其道,教师必以人格感染、情感交流使之亲其师。而高校辅导员在和学生的亲密接触中,更要谨言慎行,努力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切实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之正道,而非“情感贿赂”之个人之道。一、解读古训“亲其师信其道”“亲其师信其道”这一古训取自孟子的学生乐正克的《学记》。《学记》是我国先秦时期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性教育著作,世界历史上成书最早、体系最为完整的一本教育学著作。“亲其师信其道”为原文的截取,抑或说断章取义。《学记》原文中载:“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大概是说:“唯其这样,才能安心学习,亲近师长,乐于与同学交朋友,并深信所学之道,尽管离开师长辅导,也不会违背所学的道理。”原文中“夫然”之前,讲解的是学生正式作业与课外作业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作者认为,这里大可不必吹毛求疵地考究此语的历史意义,而应顺应现实的情况,进行解释、提炼以及发展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品德形成起催化和激励作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教师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品德形成起催化和激励作。亲其师,信其道出自我国古代之一本教育专著《学记》。指的是:一个人只有在亲近、尊敬自己的师长时,才会相信、学习师长所传授的知识和道理。其精髓就在于所蕴含的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wnw67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