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资料都有什么?
1、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2、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襄阳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3、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更多关于诸葛亮的资料都有哪些,进入:https://m.abcgonglue.com/ask/221fc41615840863.html?zd查看更多内容
关于诸葛亮的所有资料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生于公元181年4月14日,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岁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 诸葛亮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地主家庭。其父诸葛圭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亮幼年时,父母相继去世,由叔父诸葛玄抚养。十四岁时,因家乡兵患频繁其兄诸葛瑾逃往江东,他也同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到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难,后随叔父到荆州投靠刘表。建安二年(公元19 7年),玄病故。17岁的诸葛亮就在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今湖北襄阳西),躬耕垄亩,隐居下来。从此,耕作之余,他博览群书,深交密友,精研兵法,静观时势,深思治策。虽隐居,却以博学多才,远见卓识,胸怀大志而受到世人器重,被称为“卧龙”。建安12年,刘备在屡遭挫折之后,思贤若渴,经谋士徐庶推荐,冒严寒,三顾茅庐,拜访诸葛亮。坦诚表露志在削平群雄,扶正汉室,统一国家。亮见刘备志大意诚,便把自己在隆中长期精心谋划的计策献出。刘备高兴地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遂“出山”辅助。从此,他登上政治舞台。在长达27年的丞相生涯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建安十三年七月(208年),曹操在基本统一北方之后,挥师南下,长驱直入,直指刘备。在当阳的长阪坡大败刘备。顺江而下,想一举扫平江东。此时,孙权持观望态度,诸葛亮分析当时的严重形势,主张联孙抗曹,以成大业。并亲往柴桑会见孙权,陈述利弊,舌战群儒。孙权折服,当场结盟。立即命周瑜等率水军三万,与刘备联合,拒曹军于赤壁,利用火攻,大败曹军。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之后,亮助刘备乘胜攻占荆州,再取益州。建安26年,诸葛亮辅佐刘备在成都称帝,正式建立蜀汉政权,亲任丞相。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完全形成。
章式三年(公元223年),刘备病故。临终前把儿子刘禅托付给诸葛亮。从此,“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在治理内政方面,诸葛亮实行了许多得力措施:减轻剥削,实行屯田,恢复和发展农业;选贤举能,加强法制,赏罚分明:严明军纪,决不扰民。为消除同南中诸都少数民族的隔阂与矛盾,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诸葛亮亲自率军南征,对少数民族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报,相安无事。建兴五年多(公元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曹魏,统一全国。临行前,他写了一篇著名的《出师表》,请求后主准他“统率三军,北定中原”。自次年春始,诸葛亮先后率大军五决攻魏,二出祁山。最后一次斜谷出兵,进驻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终因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军中。后人称颂诸葛亮最能“扶颠持危”。他“守身甚正,躬为表率”。《襄阳记》云:“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浣水续谈》记有:“蜀山谷民皆冠帛巾,相传为诸葛公服,所居深远者,后遂不除。” 连敌对的魏国将领司马懿也佩服他,称他为“天下之奇才”。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实,在他会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他的后世家人,湖北、四川、河南、山东、浙江等地均建有“武侯祠”、“纪念馆”,同时全国还建有“诸葛亮研究会”。
下面分享相关内容的知识扩展:
比较司马懿和诸葛亮
比较司马懿和诸葛亮他们俩谁更有才能?俩军交手过吗?谁赢了?
他们的才能被刘备和曹操限制过吗?
一、论才情品性,诸葛亮稍胜一筹。诸葛亮因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给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还有发明的诸葛连弩和木牛流马,更是世间奇品。
二、论用人世事,司马懿更加厉害。关羽败走麦城,马谡错失街亭,都说明了诸葛亮在知人善任方面错失一棋;其后的魏延造反与其长期不被任用不无关系。
三、论内政处理。诸葛亮在内政上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在蜀地原刘璋的基业上靠法治的严明,一系列务农、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他能继续推行联吴抗曹操是非常的明智之举。
而司马懿呢,著名的曹操大规模军士屯田,是由于司马懿的倡议而创办的。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统一中国打下良好的基础。曹 *** 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应该说诸葛亮面对的困难、事物要比司马懿艰难得多,复杂得多,所以内政方面诸葛亮略胜一筹。
四、在坚韧忍耐上,司马懿无出其右。上方谷之战是魏蜀交战双方的拐点。从此,司马懿再也没有勇气面对诸葛亮,一味坚守不出。诸葛亮给他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他,他心中大怒--乃佯笑曰:“孔明视我为妇人耶”。这种忍耐非常人所有。其后一直坚病不出,数十年如一日,更是世间少有。
扩展资料: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司马懿
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人物传记
诸葛亮,字孔明,公元181年出生于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他的先祖诸葛丰在汉元帝时曾任司隶校尉,诸葛家族在当地属于名门望族。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任太山郡丞,但在诸葛亮八岁时就过世了。诸葛亮和他的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从此都靠他的叔父诸葛玄抚养成人 。
诸葛亮的幼年时期,正是东汉王朝极度糜烂、民不聊生的时候,并且自然灾害不断发生。人们饥寒交 迫,走投无路,终于在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农民大起义。
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和荆州牧刘表是故交 ,他们一家来到襄阳后,受到刘表的特殊照顾,很快和当地的名门建立起密切关系。诸葛亮的妻子是沔南名士黄承彦的女儿。
得天独厚的客观环境孕育了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诸葛亮,经过他自己的刻苦努力,很快具备了将相之才,被人们誉为“卧龙”。公元207年,身处厄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三次到隆中来拜请诸葛亮,向他请教统一天下的计策,邀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统一大业。
诸葛亮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内修政理,积蓄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到时从荆州和汉中两面夹击中原,以实现统一国家、重振汉室的目的。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此后的历史证明,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策略。
公元208,曹操攻打荆州, 诸葛亮随刘备败走夏口今汉口, 在败军之际、危难之间,诸葛亮挺身出使东吴,缔结孙、刘联盟,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使刘备占领了荆州四郡。
公元221,蜀汉帝国建成,诸葛亮担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总统国事,他厉行法治,结好孙权,南征北战,直至公元234年病死于北伐前线五丈原军中,享年54。
扩展资料
诸葛亮的童年甚至于他的一生都是极其坎坷的。他很小时,父母亲就先后离开了人世。之后,他们兄妹几个被叔叔诸葛玄的好友刘表抚养成人。诸葛亮从小受到了系统的儒学训练。
当这位青年学子17岁时决定自立,他在离襄阳城外不远的一个地方隐居起来,半耕半读。他居住在襄阳的隆中,读了许多书。首先他读过儒家著作。
比如:《诗》、《书》、《礼记》、《春秋》等。其次,他还读过兵家的书,如《左传》、《战国策》、《孙子兵法》等。
特别是诸葛亮著名的八阵图,更是研习前人的军事著作后演化而来的。诸葛亮只是吸取这些学说的营养,却不盲目迷信这些学说。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挥泪的原因
1、两人情投意合杀马谡杀知己
2、北伐之际少一智士
3、为蜀国少一贤臣惋惜
4.、思念先主“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恨自己无识人之明
5.、哭自己没了解马谡的性格,用错马谡以致失城陷地损兵折将
6、诸葛亮与马氏兄弟关系很好,马良临死将马谡托于孔明,杀马谡如杀兄弟
7、北伐失败只能无功而返才是他痛哭主要的原因
扩展资料
挥泪斩马谡,一说是《三国演义》中,因为马谡的骄傲自大导致街亭被破,街亭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来换取民心。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却不是唯一,蜀国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还能争霸天下。马谡被斩是必然的原因,因为,蜀国的势弱和他自身的重要性,这两点注定了他失了街亭被斩的必然性。
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马谡在失街亭后并没有像广为流传的那样去诸葛亮那里自缚请罪,恰恰相反,他选择了逃跑。后来,马谡被子均辑捕归案,诸葛亮判处死刑。但还没有来得及执行,马谡就在狱中病故,所以,根本不存在挥泪斩马谡的事。
与马谡关系很好的向朗(向宠的叔父),在马谡潜逃后,因知情不报而被革职,无所事事达二十年之久。
(按)此论所据,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又同书《马谡传》:“(街亭之役)谡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谡下狱物故。”
但是, 同书《诸葛亮传》有“戮谡以谢众”的说法。《三国演义》就是抓住了这句话,编成了故事。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更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
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参考资料挥泪斩马谡_百度百科